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十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22:3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微旨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八篇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黄帝问道:啊!自然(气候)的规律是多么的深奥阿,如同抬头仰观浮云,又好像俯视深渊,尽管深渊很深,但是还是可以测量的,而空中的浮云,漂浮不定,谁又可以琢磨得透彻了。先生多次谈到,要谨慎地遵循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我听了之后,把这些道理都记下来,珍藏起来,可是心中还是有些疑惑,不知其所以然。请先生毫无保留地把这些道理都说出来,以便可以长久地流传下去,而不会失传。有关阴阳六气的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岐伯稽首行礼之后说道:您问的真高明啊!自然阴阳六气的变化规律,是按照自然的安排循环运动,各有盛衰的变化。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黄帝问道:我想听听自然阴阳以六为一个循环的盛衰变化规律?
以六为一个周期的循环规律,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节律;六十年一个花甲其实对应的就是一个气候循环周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岐伯说道:司天在上、在泉在下,有它一定的位置,左右四个间气的升降也有一定的次序。所以,少阳的右面一步,是由阴阳主司;阳明的右面一步是太阳主司的位置;太阳的右面一步是厥阴主司的位置,厥阴右面一步是少阴主司的位置;少阴的右面一步是太阴主司的位置;太阴的右面一步是少阳主司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六气的标,是由面向南方而确定的位置。所以说:六气的盛衰变化是自然的安排,那么如何来确立六气的盛衰变化呢,这就要靠圭表观察日影的长度来确定,也就是靠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来确定。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是祖先测天以定节气的一种方法,由“立竿见影”发展而来。其实都是通过日冕来测量地日的相对位置,前面我们叙述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说过植物是可以检测日照长短的,从而知道未来天气的变化。
这是对气候规律模型的描述,是三阴三阳司天在泉的排列顺序,是一个循环,次序是: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主气三阴三阳的排列规律有些不一样,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少阳上面,是(相)火气主司,中气是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阳明的上面是燥气主司,中气是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太阳的上面是寒气主司,中气是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厥阴的上面风气主司,中气是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少阴的上面是热气主司,中气是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太阴的上面是湿气主司;中气是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所说的上面,是三阴三阳的本气,也就是六气;本的下面就是中气,又叫中见之气;中气的下面是六气的标。由于六气有标,本、中气的不同,因此反映出疾病症状和脉象也不一样。
地球被大气层包围着,所以六气(风寒燥湿署火)在标之上。六气浮而为天属阳,凝而为地属阴,所以六气为本;中之见是按标的表里相合的关系确定的,由于火的标为少阳相火,少阳与厥阴相合,所以中气为厥阴风木。
六气是三阴三阳的本,所以又称上,三阴三阳构成表里相合的三对,每一对之间又互相称为中气。(《气血形志》“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这个本气的影响后面没有叙述,所以只能作为说说而已。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黄帝问道:就节气和气候的关系来说,有的节气已经到了、气候也相应到达的,有节气到了而气候还未到达的,有节气未到而气候却先期到达的,这是为什么?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岐伯回答道:节气到了相应的气候也到了,这就是平和之气;节气已经到了而相应的气候却没有来到的就叫不及;节气未到气候却先期来到,就叫太过。
比如:在秋天的时节冷空气却提前杀到,就是未至而至。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黄帝问道:节气已到而相应的气候却没有来到,节气未到可是气候却先期到达,这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道:节气与气候相应同时到来就为顺,否则就为逆,逆就会发生反常的气候变化,反常的气候变化就会引起人们的疾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黄帝说道:好!请说说节气和气候相应的情况。岐伯回答道:从自然界来说,节气和气候相应,万物就可以正常生长;从人体来说就表现为脉象的变化和时令节气相应。
人体的生物钟指挥人体的内部系统提前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的变化,如果人体的生物钟还没有把身体调整过来,气候却先期到达了,或者人体的生物钟已经把身体的内部状态调整好了,可是相应的气候却没有来到,就是至而不至。人体生物钟的调节是按照节气固定不变的,也即所谓的每年的六步主气。从《内经》的提示看人体也具有长短日照植物测量每日光照时间长短的能力。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黄帝说道:好!我想听听天上的六气和地上的六位是如何相应的?岐伯回答道:六气各有主司的位置,称为六步,每步主司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包括四个节气。其具体情况是春风之后是少阴君火主司的位置;君火的右面退行一步,在小满之后,是少阳相火主司的位置;再退行一步,在大暑之后,是太阴湿土主司的位置,再退行一步,在秋风之后,是阳明燥金主司的位置;再退行一步,小雪之后,是太阳寒水主司的位置;再退行一步,在大寒之后是厥阴风木的位置;在退行一步,春风之后又是少阴君火主司的位置。
正常情况下,三阴三阳对应的六气就是相应时令的正常气候,是主基调,但是这一主基调是要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最终叠加而形成实际的气候。注意和前面所谓的“气之标”的顺序有些差别。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六气虽然各有其主司的时令,但是在它们主时的下面,又各有制约之气随之而来。比如:在相火的下面,有水气上奉而制约;在水气的下面土气上奉而制约;在土气的下面有金气上奉而制约;在金气的下面有火气上奉而制约;在君火的下面有阴精上奉而制约。
基本上按照五行相克的关系来承制,也就是后面所说的胜气。
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黄帝问道: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道:六气亢盛,就会产生伤害,因此相应的承气就来制约它。只有加以制约才能保证正常的生化过程进行,才能保证主岁之气盛衰有时,六气正常循环交接。如果六气过于亢盛,而无制约之气就会引起气候紊乱,使万物的生化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产生大病。
从这些可以看出《黄帝内经》认为是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人体产生疾病,也再次说明为什么《黄帝内经》一直强调不知道气候的变化规律,不过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理由。
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黄帝问道:六气盛衰是如何变化的?岐伯回答道:每年所属的地支,恰好在五方的正位上的,叫做“当其位”。在非其位时气候便不正常,称为邪气,它们引起的疾病比较严重。而且变化多、变化快;当其位时,气候就平和,叫做正气,一般不会引起疾病,即使引起疾病也比较轻微。
当其位时,该种叠加的气候和人体内部状态是一致的,只是程度大些,即使引起疾病也轻微;非其位时,该种叠加的气候和人体内部状态不一致,称为邪,容易引起疾病,如果该种叠加的气候幅度达,就是邪气盛,引起的疾病也严重。这就是后面所谓的岁会,天符等所表达的意识。
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黄帝问道:什么是当其位? 岐伯回答道:比如:木运又遇东方卯位、火运又遇南方午位、土运又遇辰戌丑未中央之位,金运又遇西方酉位,水运又遇北方子位;上述各年的天干和地支的五行属性相同,并且相互会合于五方正位,这就是当其位,也就是所谓的岁会。岁会之年气候平和,一般不会引起疾病。黄帝问道:那么不当其位又是如何呢?岐伯回答道:那就是天干和地支(中运)不在五方的正位,也就是不是岁会之年。(参见《黄帝内经素问探源》730页)
这里五方之位对应的就是时间,是按照北斗七星所指的位置来决定的,对应地面就是节气,在人体就对应人体的生物钟。生物钟调整自己内部的状态以便身体和外界气候相适应。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黄帝问道:土运之年而遇到太阴湿土司天;火运之年又遇到少阳相火或者少阴君火司天;金云之年又遇到阳明燥金司天;木运之年又遇到厥阴风木司天;水运之年又遇到太阳寒水司天;这样会如何?岐伯回答道:这是司天之气与五运的年气相会合的年份,在《天元册》中把这种情况称为天符。(即天干的年运和地支的第一种六气配属一致。)
天符岁会何如?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那么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年份又如何呢?岐伯回答道:这样的年份叫太乙天符。
帝曰:其贵贱何如?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黄帝问道:天符、岁会、太乙天符,它们有贵贱不同之分吗?岐伯回答道:天符就好比判案的法官,岁会就好像执行命令的行令管,太乙天符就是贵人。
这里的贵贱其实就是该种气候的幅度,类似前面五运行大论所说的变和眚。它们引起的疾病严重。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黄帝问道:人们感受三者之邪而发病会如何?岐伯回答道:感受执法者之邪,发病急速而且危险,感受行令者的邪气,那么病势比较慢,但是病程时间比较久;感受贵人的邪气那么发病急剧而且多死亡。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黄帝问道:六气的位置相互交换会如何?岐伯回答道:君居臣位为顺,臣居君位就是逆,为顺时其病程长,但是其危险性比较轻微;为逆时发病就比较急而且病势比较重。所谓气有位置的交换,是指君火和相火而言;也就是少阴君火作为客气加临在少阳相火的主气之上,就是顺;而少阳相火作为客气加临在,少阴君火主气之上,因为君臣位置上下颠倒了,所以就是逆。
主气又叫地气,是固定不变的,对应人体的生物钟在指挥人体的状态规律运行,然后有司天之气,在泉和客气三气来影响人体。如果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和人体生物钟的运行方向相同,应该比较病轻,如果反转那么就病危了。君火居相火的位置,只是有些滞后,但毕竟方向还是一致的;如果相火居君火的位置就是反转了,所以大病,处处与人体作对。生物钟指挥人体的状态变化是往前走的,不能倒退。
《玉版要论•第十五》有句话是“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争论比较大。这里的神其实就是指生物体内的生物钟调节机制,也就是所谓的神机。生物钟只能指挥身体往与气候变化相顺的方向走,不能倒过来运行,就是只能转,不能回,回就会出问题。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曰也。
黄帝问道:好!我想听听“步”指什么?岐伯回答道:所谓步,就是指六十天有零。所以二十四步,正好四年,积累每年的零头正好成为一天,100刻。
六步正好一年,所以每一步为60.875天,每一年为365.25天四年一闰。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黄帝问道:六气和五运的相应情况如何?岐伯回答道:每一气主时的位置都是有开始和终止时刻的,一气之中又分初气和中气,初气和中气各有三十天四十三又四分之三刻,由于每年的天干和地支各不相同,所以推求起来也就各不相同了。
气有初中:六气中每一气的再细分,初气地气用事,中气天气用事。
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日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黄帝问道:那么如何推算呢?岐伯回答道:天干之气从甲开始,地支之气从子开始。天干和地支相配合,甲子是六十年的开始,也叫岁立;小心地按照时间来推算,就可以确立六气开始和终止时刻了。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黄帝问道:我想听听不同年份六气的开始和终止的时间是怎样的?岐伯回答道:问的真高明啊!甲子年的第一气,开始于水下一刻,(寅时3点)终于21点,水下八十七刻半;二气开始于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经过60天,终于水下七十五刻; 三气,开始于水下七十六刻(18点),终止于水下六十二刻半(15点);四气开始于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五十刻;五气,开始于水下五十一刻,终止于水下三十七刻半;六气开始于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这就是第一个六步的天气之数。
祖先的计时铜壶把1天分为100个刻度,12.5刻相当于3小时,每步走61天减去3小时,即60.875天,从甲子的早上3点开始,还是0点要考证,可以用现代的节气来考证。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第二个六气的周期,起于乙丑年。初气,开始于为水下二十六刻(6点),终止于水下一十二刻半;二气,开始于水下水下一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一百克。三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四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五气,起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六气起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五十刻。这是第二个六气周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第三个六气周期,起始于丙寅年。初气,起于水下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二气,起始于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三气,起始于水下二十六刻,止于水下一十二刻半;四气,起始于水下一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五气始于水下一刻,终止于水下八十七刻半;六气,起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水下七十五刻。这就是第三个六气周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刻于下水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第四个六气周期,起于丁卯年。初气,起始于水下七十六刻,终止于水下六十二刻半;二气,起始于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三气,起始于水下五十一刻,止于水下三十七刻半。四气,起始于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水下二十五刻;五气,起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水下一十二刻半;六气起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正好循环归位。这就是六气的四个年周期。下一个四年循环从戊辰年开始,第一气又始于水下一刻,如此循环无端。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黄帝问道:我想听听以年为单位如何计算?岐伯回答道:问的真详细啊。太阳运行一周就是一年,初气始于一刻0点,再行一周,六气就始于水下二十六刻(加6小时); 太阳走三周,六气始于水下五十一刻;太阳走四周,六气就从七十六刻开始;太阳走到第五周的时候,六气又从一刻开始,这就是所谓的一纪。(四年一闰)。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已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所以,各年六气的始终的刻数,寅、午、戌三年相同;卯、未、亥三年的六气起始相同;巳、酉、丑三年六气相同;子、辰、申三年相同,如果循环不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黄帝说道:我想听听六气在自然界的作用。岐伯回答道:研究天气的变化必须抓住风、寒、燥、湿、暑、火这六气这个根本;研究地气的变化,就必须抓住六气主时这一关键,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就要明确天地之气相互感应而对人体的影响。
“言人者求之于气交”,是天地之气对人的影响,也就是人对气候的反映,不能做出正确的反映或者不反映就会生病,这是气候对人体的影响,现代科学还没有进行很好地研究,这是中医先进性的地方所在,也是所谓开药方就是开时间的理由。
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天地之气相互感应?岐伯回答道:天气在上而下降,地气在下而上升,天地之气相互交汇感应就是气交。人类生活在天地气交的地方。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所以说:天地气交的地方就好像天气和地气的枢纽,就叫做天枢。在天枢的上面,由天气主司;在天枢的下面由地气主司。人类生活在天地气交的地方,人体的调整要根据天地之气来调整;万物也要根据天地之气的变化而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保存自己。
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黄帝问道:那么什么又是初气和中气呢?岐伯回答道:初气三十天挂零,中气也是一样的。
初和中气在时间上相当于一个月,是六气的细分。后来有了更进一步的划分,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黄帝问道:为什么要区分初气和中气?岐伯回答道:为的是区分天气和地气。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黄帝问道:请你详细讲一讲?岐伯回答道:初气就是地气,中气就是天气。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黄帝问道:那么天地之气是如何升降的呢?岐伯回答道: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是由于天地之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黄帝问道:想听听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岐伯回答道:地气上升,但是升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下降,下降是由于天气的作用;天气下降,但是降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上升,上升是由于地气的作用。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天气从上往下降,其气就在地面运动;地气上升,其气就蒸腾到天上。所以是在上和在下的天地之气相互影响,互为升降的原因,于是就产生了(气的)变化。
太阳蒸发地面的水份,而上升为云,云在天空遇冷而凝结成雨再降落在地面;地球上的水分是循环的。太阳光线辐射到地面,地面一方面接受能量,另外一方面也向太空辐射能量,这可能就是祖先分天气和地气、在天的风、寒、燥、湿、暑、火和在地的六气循环运转的原因。
总体而言这几段是祖先对气候变化原因的解释,和我们现在对气流运动的认识是一致的。祖先也认识到是先有气候的变化后有万物和万物为适应气候而做的变化。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
黄帝说道:讲得好!寒气与湿气相遇,燥气与热气相接,风气与火气相邻,其中有没有异常变化?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岐伯回答道:气有胜气和复气,胜气是由于某一气太过,从而过分克制它的所胜之气,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也被削弱,所以胜己之气就来报复,这样就产生了所谓的复气。胜气和复气不断地相互作用,就会使六气产生正常的功用、生化作用,有正常的作用也有异常的变化就会使邪气停留。<SPAN sty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4 03:01 , Processed in 0.0516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