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二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22:3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元正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一篇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黄帝问道:六气的正常化生规律,异常化生规律、以及胜气、复气、淫邪之气和和平之气之间的关系,甘苦辛咸酸淡六味生化的先后,这些内容我已经知道了。但是五运的生化和司天、在泉之气错综复杂,有时顺从了司天之气生化,有时又和司天之气相逆,有时又顺从了司天之气却与在泉之气相逆;有时顺从了在泉之气却与司天之气相逆;或客气与主气相得益彰,有时又相互制约,我还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想知道司天之气的运行规则,在泉之气的变化规律,以便据此调和自己和五运盛衰一致,和它们的生化相合,与司天和在泉之气相互协调一致,不在体内发生冲突;与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相一致,和五运的作用相协调。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调和饮食、和药物,或用从治法或用逆治法,请问应该如何来掌握运用这些规律呢?
“五运宣行”,说明五运不是五种物质的归类,而是五个东西在运行。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熟能穷其至理欤!臣虽不敏,请陈其道,令终不灭,久而不易。
岐伯再次叩首再拜道:您提的问题真高明啊,这是天地的纲领、变化的渊源,是运气学的根本。要不是圣明的您哪里会提出如此高明的问题呢!我尽管才学疏浅,但是还是让我讲一讲其中的道理,使它永远不会失传,并且容易运用。
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
黄帝说道:希望先生把这些道理进一步推演,根据规律本身的特点进行分类排序,以区分六气六步的主从位置,以及三阴三阳主持各年的气候特点,详细说明五运之气的常识和计算方法,这些内容可以告诉我吗?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岐伯回答道:首先必须确立每年的天干地支以明确主岁之气,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运的常数和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主从的变化。这样就可以掌握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人们也可以根据这些变化规律而调养疾病,也能认识天地阴阳盛衰的规律,而不致于迷惑。推算这些就像我们数数一样是有规律的,就请允许我讲一讲吧。
这不就是说:五运六气是60年的气候规律,是长期天气预报吗!从这里开始叙述的是一个甲子的天气规律。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
黄帝问道:太阳寒水司天的运气情况如何?岐伯回答道:逢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
太阳、太角、太阴、壬辰、壬戌、其运风,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
壬辰、壬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壬为阳干,属木,这两年木运太过,称为太角。木运之气为风,因而木运太过。气候表现为风气偏盛,气候偏温。风气偏盛的正常情况是:风吹拂万物发出阵阵鸣响,自然界万物生机活跃;如果风气过分就表现为:狂风大作,树木左右摇摆,被吹斜、被折断、甚至连根拔起。它引起的疾病多为: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这里描述的是气候和万物的表现)。客运以每年的“中运”为初运,按照五行太少相生的顺序分五步运行,逐年随中运变迁,十年为一个周期。例如:甲己年份,甲为阳干,属土运太过,所以客运五步的第一步便是太宫;因为太过和不及是相随的,土之后就是金,所以第二步就是少商;依次类推,第三步为太羽,第四步为少角,第五步为太徵。己为土运不及,所以客运的第一步为少宫、第二步为太商,第三步为少羽,第四步为太角,第五步为少徵。因此,壬辰、壬戌年的客运五步为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太羽。这两年主运和客运相同都是起于太角而终于太羽。主运在每一年都是从木开始,然后按照五行的次序,太少相随,而终止于水运。但是起始的的第一步是太还是少要从年干上来推,由当年的年干的太少反推至角。壬为阳干木,所以不用推。
角、徵、宫、商、羽对气候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没有叙述。
太阳、太徵、太阴、戊辰、戊戌同正徵,其运热,其化喧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
戊辰、戊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戊为阳干在五行属火,这两年属于火运太过,称为太徵。但由于太过的火运受到司天寒水的制约,所以就成为火运的平年了。火运之气为热,因而这两年的气候偏热。正常的气候表现为天气逐步变热,大地蒸腾,它的异常变化天气突然炎热如同水被烧开。它引起的疾病多为热郁积之类的疾病。客运五步为太徵、少宫、太商、少羽、太角。主运为少角、太徵、少宫、太商、少羽。
太阳、太宫、太阴、甲辰岁会(同天符)、甲戌岁会(同天符),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
甲辰、甲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甲为阳干,在五行属土,这两年为土运太过,称为太宫。由于太过的土运和在泉之气相同,所以把这种情况称为同天符。(不是天符,天符是岁运和司天相同)另外,在地支与五行的第二种配属关系中,辰戌丑未都属土,与岁运(中运)相同,这种情况叫做岁会。土运之气为湿,所以这两年气候多阴雨。它的正常气候表现为:空气湿润、气候潮湿;它的异常表现为:风雨骤降。(意为,气候的湿润没有均匀地分布在一年中,而是把湿集中在一起,那当然就是暴雨骤降了。其余、风、火等都是类似理解)它引起的疾病多为湿邪侵犯人体下部,表现为肢体沉重。客运的五步为:太宫、少商、太羽、少角、太徵。主运的五步为: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太羽。
太阳、太商、太阴、庚辰、庚戌,其运凉,其化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其病燥,背瞀胸满。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
庚辰、庚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庚为阳干,在五行属金,这两年为金运太过,称为太商。金气对应气候的特性是天气转凉,所以这两年的气候偏凉。年平均气温较常年低。它的正常气候表现为:多雾、多露、天气凉爽;它的异常表现为:肃杀之气流行,草木凋零。与此相应人们精液亏乏而干燥(皮肤干燥)胸背部胀满烦闷。客运的五步为:太商、少羽、太角、少徵、太宫。主运的五步为: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太羽。
太阳、太羽、太阴、丙辰天符、丙戌天符,其运寒,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溪谷。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
丙辰、丙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丙为阳干,五行属水,所以这两年为水运太过。因为主运水和司天的寒水一致,这种情况叫做天符。水运对应的气候为寒,所以这两年气候偏于寒冷。它的正常气候表现为寒风凛冽,凝敛凄惨。它的异常表现为:冰雪交加,天寒地冻。与此相应,人们的疾病多为寒气滞留在筋肉关节的空隙中。客运的五步分别为:太羽、少角、太徵、少宫、太商。主运的五步分别为: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太羽。
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黅,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萎不收,濡泻血溢。
这里都是在描述气候,以及气候的形成,祖先试图用五运六气来解释天气形成原因,描述相应的气候规律。
 凡是太阳寒水司天的年份,太阳寒水行使职权,气候常常先于时令而到来。司天之气为寒,所以天空肃杀,在泉之气为湿,所以大地湿润而安静(《五常政大论》敦阜之纪,其政静)。寒水司天,寒气布满太空,温和的阳气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司天的寒水之气和在泉的湿土之气相互配合发挥作用。与此相应太空的辰星(水)和镇星(土)格外明亮、黄色和黑色的谷物能够丰收。其气象清肃,作用缓慢。如果寒气的作用过分发挥,阳气就会受到过分制约,湖面就会见不到蒸发的水汽,火气被抑制,所以它就会等待机会爆发。等到三气少阳之气主持时令的时候,寒水的客气加于主气相火之上,于是雨水及时降落。三气之后,雨水终止,到四气主持时令的时候,太阴湿土之气发挥作用,(南方的暖湿空气)云往北方散布,于是湿土对万物的影响作用得以发挥——湿化乃布,湿气的化生作用得以布撒远方,把它的恩泽都施与万物。太阳寒水敷布天空上部,少阴君火在下,所以电闪雷鸣,寒湿之气在太空交争。此时人们易犯寒湿发作,肌肉萎软,双足痿弱不能行走,大便泄泻,血液外溢等症状。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立春之后的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客气为少阳相火,为上一年(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的在泉之气迁移运转而来,地气为相火,所以气候温暖,草木提前繁荣。人们容易感受具有传染性疾病(因为气候适宜细菌、病毒的快速繁殖),而发生温病,临床表现为身热、头痛、呕吐、肌肉皮肤斑疹以及溃疡。(高血压发生的时间规律?)
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
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阳明燥金,受客气的影响天气反而会转凉,降温(倒春寒),人们感到寒冷凄惨,草木受到寒气的侵袭,不能正常生长,火气受到了压制,(到了后面就会爆发)人们易患气郁不畅,腹中胀满等病症。司天的寒水之气开始发挥作用。
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ju)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
第三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阳寒水。这时地气凉,气候反凉,雨水下降,人们多患外寒里热、痈疽、下痢、胸中烦热、神志不清等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生物钟指挥血液往外走,可是天气寒凉却有迫使血液往内缩,所以外寒热中,于是心脏加大力度往外泵血,产生的热量等束缚在体内,所以心热瞀闷。)
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
第四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厥阴风木,主客之气相加,风湿之气相互斗争,湿气得风而转化为雨,万物因此得以生长、发育、成熟。人们患病的症状多为,高烧,少气,四肢肌肉痿软无力,下痢赤白。(主要是由于湿气,不能排除出体内,内湿之气被外寒束缚。所以高烧、体内湿气重,同样一个神经脉冲,由于组织液受湿气的干扰,突触间隙增大,传递效率降低,所以肌肉痿软无力)
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
第五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阴君火,受君火的影响,阳气重新发挥作用,气温反而增高,草木因此生长、发育、成熟。人们也感到舒畅而无病。
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第六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土克水,所以湿气得以散布流行。于是天空一片灰蒙,阴寒之气凝聚天空。人们受此气候影响,也感到凄惨,如果再有寒风突然来袭,风气不当至而至,孕妇可能因此而流产。(生物钟指挥血液内缩,可是由于湿气阻止而不得内缩,内部血液减少,婴儿得不到营养,于是流产。)
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凡上述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的、五运太过的十年,疾病的性质多属湿寒,治疗时应该选用味苦性温的药物,用苦味燥湿,用温性去寒。治疗时为避免引起气郁这一现象,应该首先培育受制约之气的生化之源,如水胜而克制火气,既要减少水气,又要培养木气,因为木能生火而成为火的生化之源。如此抑制太过之气,扶植不及之气,不使他们过度地偏盛偏衰而产生疾病。饮食方面应该选用与岁气相应的谷类以保全真气,生活起居应该避免邪气侵袭,以保持正气充沛。根据五运与司天、在泉之气的异同,来确定药物及其用量。如果岁运与六气都属寒湿,就应该选用燥热之品调治;如果岁运与六气寒湿不同,就应该选用燥湿之品去调治。气与运相同而气势盛的,药物的用量就可以多些,以抑制太过;运与气不相同而气势弱的,药物的用量也可以少一些。要注意的是,在寒冷的季节应该避免过度使用寒性药物,(因为冬季人体释放的能量是会减少的,血液内缩,药物又使人体血液过度内缩,并且减少能量的释放而产生问题)在清凉的秋季应该避免过度使用凉性的药物,在温暖的春季应该避免过度使用温性的药物,在炎热的夏季要避免过度使用热性的药物。在饮食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如果气候反常,就要用相反的方法。以上是根据气候变化防治疾病的一般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引起新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因时制宜。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里的‘道’就是自然规律,具体就是气候变化规律和人体之间关系的规律。这里的“法于阴阳”,其实就是地球的气候变化规律,“立竿见影,以正农时”,其实质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日冕的长短也不一样,我国地面接收大阳能量也规律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人和万物都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规律。“术数”就是导引术和气功等养生的方法,“和于术数”就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养生办法。“形与神”就是我们前面叙述的“精神和肉体”。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汽车,比如设计寿命为1020万公里,如果保养爱惜好就可能寿命不止10年里程远超出20万公里,反之不爱惜就会不到设计寿命而报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用“天人合一”以及“精神和肉体”的关系来理解这一段是否不再晦涩难解,总体是说精神不违背肉体的意愿。“虚邪贼风”是指肉体在生物钟的指挥下会进入不同的状态来适应气候的规律变化,但是气候虽然大体是有规律的,到具体的气候还是变化很大的,比如突然的倒春寒,这时气候就和人体的状态不适应了,这时的气候就是贼风也是人体相对虚弱的时候。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用前面的“精神和肉体”一节的内容来理解这段话是否明了些。如何理解“肌肉若一”?人身体五脏六腑等功能器官受两套系统调节,一套是人的主观意识,如我们生气,发怒等主观意识行为使人体五脏六腑作相应的调整;另一套就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身体调节系统,如:处于高温环境,人的身体就要出汗。“肌肉若一”的意思就是这两套系统对身体的调节是一致的。这里的“把握阴阳”和前面的“法于阴阳”以及该篇的“和于阴阳” ﹑“逆从阴阳”是同一个意思。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天葵”——使男女产生第二性征的物质;“阴阳和”,人体的机能正常了,人体的功能的发挥靠的是物质和能量的协调,男孩,女孩性发育后才能算作全部意义上的人,所以“阴阳和,故能有子”。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此处的‘阳’应该理解为身体产生的能量。冬季天寒地裂,万物的活动都减少了,人们应该减少活动,减少身体能量的产生,不应该出汗。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
此处的‘阳气’,可以理解身体产生能量的机制。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
此处的‘少阳’,‘太阳’就是人体产生能量的相对多少,是一种模糊语音。就像我们比较高度时说:高,比较高,很高类似。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时阴阳’。地球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地面接收太阳的能量周期变化和大气运动之故,这里可以理解为‘四时的寒暑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前面说过。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这里的‘阴阳四时’和‘四时阴阳’是一样的意思。地球的四季变化是生命产生的基础,是万物生长周期的根本。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这里的‘阴阳’就是四季的气候变化。前面我们论述‘天人合一’的时候已经说过。
谁又能违背自然气候规律呢!祖先的上述认识都是正确的。
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六篇
“上下同法”,《黄帝内经素问探源》594页译为“上见色,下入经。”可能更接近原意。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黄帝问道:我听说皮肤有十二皮部分属的部位,经络的分布纵横有序,筋在一些地方和人体的络脉相连,人体的骨骼长短是有一定比例的,不同地方产生的疾病也是各不相同,我想从疾病的位置所属经脉,以及它的上下左右,阴阳的不同属性,了解发病的原因和发病的过程,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岐伯回答道:人体的十二皮部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为基础的,其他各经都与此类似。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阳明是三阳之阖,阳明经的阳络,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是一样的。凡在阳明经上下分区内见到的,浮现在体表的小血脉,都是阳明经的络脉。如果这些小的络脉大多是青色的,则有痛症;如果络脉多是黑色,则为痹病;如果络脉的颜色多为黄红色,那么说明发生了热性病;如果络脉的颜色多是白色,则说明多为寒性病;假如五种颜色都可以见到,则表明有寒热交错的杂病。体表的邪气堆满络脉后就会向内侵犯他所属的经脉,这种情况,络脉属阳,主管人体的外部;经脉属阴,主管人体的内部。(为什么青色主痛?青色说明血液含氧量不足,为什么要浮现于体表呢?说明是血管扩张之故,血管为什么要扩张,因为局部组织的营养和能量或者水分不够了,所以释放组胺以及P物质来扩充血管,组胺以及P物质都是引起身体产生疼痛感觉的物质,所以青色主痛;为什么黑色主痹呢?痹病是指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麻木或者疼痛,皮肤上出现黑色,说明血液已经严重变质,不能给局部提供营养和氧气了所以肢体才会麻木,麻木说明局部的组织细胞、神经已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了;黄色和红色说明血液中富含氧气和营养,这样局部细胞就会活跃,所以就会发热;白色说明局部已经富集了白细胞,小时候头上生疮,疮首先是发红,而后逐渐变白,这时疮才成熟了,把中央的白色脓挤出来疼痛才会逐步消失。疮的中央都是白色,白色应该是死亡的白细胞,说明已经发生严重的炎症了,只有把白色的浓胞挤出来才能好,从这里看白细胞可以消灭身体由于受寒而损坏的物质,但白细胞消灭敌人后自己不能被分解,所以形成疮而化脓。)(白癜风,是否是体表的寒气聚集,由于经脉较强,不能传入经脉的原因?这样的话就可以用桂枝法来治疗,或者放血疗法来治愈?白癜风的白是由于寒邪的原因?)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少阳是三阳之枢,少阳的阳络脉,叫做枢持。手足少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凡是少阳经上下分部内能见到的,浮现在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少阳经的络脉。如果络脉的邪气(人体的垃圾)已经占满络脉那么邪气就会入侵到大的经脉,邪在阳分主内传入里,邪在阴分主外出。(邪气在阳经满后就内传到脏腑,阴经满后就外出到络脉,如果邪气太甚也会内渗到脏腑,这里不好理解,主要是不知道这里‘在阴’、‘在阳’到底具体指什么)各经都类似。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阳是三阳之开,有保卫体表,约束阳气的功能,少阳的枢轴作用也受到太阳的制约,所以,太阳经脉的阳络,名叫关枢。并且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是一样的。凡是太阳经上下分部区域内能看到的浮现体表的小血管都是太阳经的络脉。如果体表络脉的邪气很多那么就会传入经脉。(这里三个‘之阳’应该指阳络,三阳经在皮肤的外侧,络脉在最外层,故为‘之阳’;阴经在里,阴经的络脉在最里层,故阴经就为‘之阴’,其实它们说的都是经脉的络脉。)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少阴是三阴之枢,所以少阴经的阴络叫做枢儒,手足少阴经是一样的。凡是少阴经上下部位浮在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少阴经的络脉。络脉邪满后就会传入到经脉。(经与络分阴阳的话,络为阳而经为阴,)所以,邪气由络脉传入经脉就叫做从阳部注入经,邪气由经出传入到骨就是从阴注入骨。(这里主要讲邪气出入路线,要现代科学来证实。)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厥阴是三阴之阖,手厥阴心经的阴络叫害肩。并且手厥阴经和足厥阴经是一样的。凡是在厥阴经上下部位而浮现体表的小血管都是厥阴经的络脉。如果体表的络脉被邪气注满那么邪气就会传入到经脉。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是三阴之开,在三阴中太阴主外,足太阴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好像关着内脏的精气,所以太阴经的阴络叫“关蜇”。上见色,下入经,凡是在太阴经局部浮现在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太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占满后就会传入经脉。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凡是十二经的络脉,就是十二皮部。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是从皮肤开始的。病邪侵入体表后首先就是体表的腠理张开;腠理张开后病邪就侵入到络脉,病邪在络脉长久逗留就会侵入经脉,在经脉逗留久了而不能清除就会传入到腑中,聚集到肠胃。(腠理应该不是毛孔,否则与起毫毛矛盾。人体遇冷后皮肤的表现就是立毛肌动作,毫毛竖起,毛孔关闭。所以腠理应该是皮肤下面的结缔组织。寒邪侵入到人体后,人体的自我检测系统就受到邪气入侵的信息,释放组胺等物质,于是小血管扩张,微血管加速搏动,企图消除病邪。表现为腠理开,因为小血管扩张了,活动加剧了。)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
邪气刚开始侵入皮肤,可以出现怕冷、颤抖、毫毛竖起等症状,这时腠理打开,病邪就侵入到络脉,就会出现体表络脉充血,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邪气进一步侵入到经脉就会使经脉之气虚弱,导致邪气继续内入,邪气停留在筋骨之间,当邪气侵入经脉,病人就会感到疲乏衰弱,病情逐步加重。如果聚集在筋骨之间的寒邪较多就会产生痉挛和骨痛。如果是热邪停留在筋骨之间就会使经脉松弛不收骨髓消弱,肌肉消瘦,毛发枯槁等衰败现象。
(冷空气刚刚开始侵入皮肤,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就检测到了,通知神经系统命令立毛肌动作,毛孔关闭皮肤起到隔绝寒冷的作用。但是当人体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到寒热空气时,寒热等邪气已经使局部部分细胞和组织液坏死或者受伤,如是人体的局部环境检测系统就会检测到这一情况,于是就会释放组胺、P物质等扩张血管的物质一方面使小血管扩张,给局部组织、细胞提供比平时多得多的营养和氧气;另一方面,通过轴索反射等反射方式使局部的微动脉的舒缩加剧,加强血液循环,由于血管壁扩张的结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这样组织中死伤的细胞或者组织液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污染局部血液,这一反应在外在的表现就是小血管的颜色改变,络盛色变。所以这时候可以用拔罐、或者放血疗法治疗。使身体进入强烈的修复状态,祛除局部病邪。如果病邪在局部久了就会在血管的搏动的推动下进入大一些的经脉,使经脉的运行受阻从而病人感觉疲乏衰弱。寒邪聚集之后,人体的神经遇冷收缩,产生筋脉拘急,而热邪就会使局部大量生热,而能量不能用于或者很少用于细胞的生长修复,这就是热多则筋驰骨消。)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黄帝问到:先生您说人体十二皮部分属十二经脉,那么十二皮部发生病变会如何呢?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岐伯回答道:皮肤是人体经脉部属,(类似小溪从山脉中汇集成小河,小溪发源的广大地方就是经脉的“皮部”。)病邪稽留在皮肤,那么就会腠理张开,病邪就会进入到络脉,病邪占满络脉后,就会注入到大的经脉,经脉中的病邪堆满后就会进入脏腑。所以,如果人体的皮部已经有病邪而不处理的话,病邪就会逐步深入,使人体产生严重的病变。黄帝说道:“好”!(病邪就是人体的垃圾,就是死亡或者变质的体液和细胞等人体必须排出体外的垃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17:35 , Processed in 0.0863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