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是科学(二十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22:4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气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八篇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岐伯回答道:孙络和三百六十五个穴位相会合,所以孙络也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对应。孙络可以使经脉中的邪气外溢,即前面皮部论中所说的外出,从经脉到络脉。这样就可以使经脉中的荣气和卫气运行畅通。如果由于病邪而使荣气和卫气不能畅通,(微血管的搏动是血脉运行的动力)那么从血管中渗漏出的营养,和局部释放的热能就不能顺利散发出去,所以卫气就会四处乱窜,从血管中挤压出的营养物质就会堆积在局部组织液中,这样就会使神经对血管的搏动减弱,这样血液就会停留在局部。由于卫气不能及时消散,所以局部升温发热,微血管的搏动也会减弱,即内为少气,表现为气虚的症状。这时应该赶快用针刺泻除邪气(即堆积的垃圾和营养),使荣气和卫气运行通畅。只要见到有血液停留局部络脉颜色改变的地方,就应该用针刺泻法,不必受是否是穴位的限制。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
黄帝说道:好,我想再听听谿谷的会合情况。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盛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岐伯回答道:人体较大的肌肉会合之处叫做“谷”,较小的肌肉会合之处叫做“谿”,肌肉之间也就是谿谷会合的地方,可以通行营气和卫气。也是与更大的经脉会合的地方,邪气也可以在此停留。如果侵犯人体的邪气比较盛,那么正气就会被壅塞,(即微血管的搏动不足以推动经脉的运行)就会使局部的温度升高,这样的话局部的微血管就会发热,组织细胞就会腐烂败坏,正常的新陈代谢不能完成,营养物质的交换不能完成,人体的垃圾也不能及时运走,局部组织释放的热量也不能及时散发,所以就叫做荣卫不行,这样的话局部组织就会腐败,于是身体的白细胞就会聚集来企图消灭这些变质的组织胶体和细胞,因而就会化脓,向内深入可以使骨髓减少,向外蔓延可以使大的肌肉也腐烂变质。如果病邪停留在关节就会造成筋骨败坏等更严重的病变。如果是寒邪停留在局部,那么就会使微血管的舒缩运动停止,这样局部组织细胞就不会释放热能,所以就是荣卫不居,局部不能释放热量,再加上寒邪就会使经脉拘急,缩筋,所以不能伸展四肢和胁部。如果寒邪在体内就会引起骨痹,在体表就会引起肌体的麻木不仁,这是由于阳气虚损不足,大寒之气停留在谿谷之间造成的。谿谷和三百六十五个穴位相会合,所以也和三百六十五天相对应。如果是轻微的邪气(垃圾较少)造成的“小痹”,邪气就会随着经脉的运行往来不定(就是所谓的风),可以用微针治疗,与刺孙络的方法一致。
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黄帝遣退左右,起身再拜说道:今天承蒙先生开导启发,解除我心中的疑惑,我要把这些知识藏在金匮之中,不会轻易示人。黄帝于是把这些竹简藏在金兰之室,署名为“气穴所在”。岐伯回答道:孙络是经络的别支,如果孙络血盛也应该用泻法,孙络也有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脉,再传注于十四个大一些的络脉,即使是深入到骨髓中的络脉,受邪后也可以传入五脏的经脉之中。
骨空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篇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黄帝问道:我听说风是许多疾病的起始因素,用针刺的方法如何来治疗呢?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岐伯回答道:风邪从外侵入人体,会使人寒颤、出汗、头痛、身体沉重、怕冷、治疗时应该针刺风府穴,以调和人体的阴阳,正气不足的虚证用补法、邪气有余的实证用泻法。(由于人体的毛孔大开,外面的大风一吹,人体体表的寒热空气、细菌等就会从张开的毛孔侵入体内,破坏局部细胞的生存环境。比如,冷空气,祖先称为寒邪,从毛孔(汗腺)侵入人体后,就会和人体的细胞和体液进行热的交换,使局部的体温迅速减低,从而冻死、冻伤细胞,使局部的组织液中的氨基酸聚糖、蛋白质聚糖等大分子的物质变性,使这些胶体的流动性减弱等。有人可能会说毛孔那么小,冷热空气会进去吗?我们不是有一句俗语“针尖大的眼、箩盘大的风”,虽然是小小的针眼,但是我们从里面感觉到的风是非常大的。风带着冷空气从汗孔吹入人体后,由于人体的寒感受器并不是密密麻麻排在皮肤下面,而是间布在皮肤下,所以,人体的温度感受器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感受到温度的变化,于是启动应急机制,使毛孔关闭,外在的表现就是立毛肌动作,毫毛竖起,祖先的语言就是“起毫毛”。在体内“寒邪”就可以理解为由于吹入冷空气而在体内冻死冻伤的细胞和组织胶体。人体的局部细胞和组织胶体被冻伤后,一方面,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弱,局部释放的能量减少,局部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于是人体就感觉冷而“恶寒”,这时人体就会自我调整,就会产生“寒颤”,身体迅速增加能量的供应,体温就升高,于是身体就出汗,这样就会“振寒汗出”。当然这是身体调节过度的反应,身体素质差的人往往调节过度,就象仪器一样只有粗调而没有微调,经常是调节不是正过度就是负过度,反复调节而产生振荡,而仪器好的话就要增加许多内部电路而使仪器具有微调功能。另一方面,人体的自我环境检测系统就可以检测到局部环境的变化,于是就启动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并开始工作,人体修复局部损伤的办法还是一方面引起痛觉神经产生冲动,通知大脑;另一方面,通过反射加大局部微血管的循环,增加局部血液的供应量,来修复局部损伤的环境。许多这样的体表局部同时动作就会使脑部血液的流量减少,不能保证大脑正常工作之需,大脑的局部环境恶化,大脑局部的环境检测系统就会产生而引起头痛。这些是可以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行检测的,主要是检测血液的分配,和局部能量释放的变化。)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如果感受了严重的风邪出现项颈疼痛,这时应该针刺风府穴,风府穴在颈椎的第一椎上面。
调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二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黄帝问道:我看到刺法篇讲,有余就用泻法,不足就用补法,但是什么叫做有余而什么又是不足呢?岐伯回答道:有余的情况有五种,不足的情况也有五种,你想了解哪一种呢?岐伯回答道:我都想了解。岐伯回答道:神,既有有余也有不足的情况;气,既有有余也有不足的情况;血,既有有余也有不足的情况;形,既有有余也有不足的情况;志,既有有余也有不足的情况。(其实就是五脏的调节情况,这里心对应神、气对应肺、血对应肝、形对应意、肾对应志)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黄帝问道: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以上部位都可以受到邪气侵袭而得各种各样的疾病,可是先生却说只有有余五种和不足五种情况,这五种情况是如何变生出各种疾病的呢?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岐伯回答道:人体的各种疾病都可归根于五脏。心蕴藏着人体的神这一调节机制,(心为什么可以跳动,为什么可以使身体释放的能量增加,祖先认为这是心中蕴藏着的神在起作用。其余类似理解。)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这一调节机制;肝蕴藏着人体的血的调节机制(人体的静脉是人体的主要容量血管,静脉血是青色的。)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身(形)的调节机制;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这一调节机制。这些都是形成人的基础,只有人体的肉身(指人体有肉的部分)和人体的调节都具备之后,并和内部骨髓有机地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协调正常。五脏和身体各部分的联系都是由经脉来完成的,经脉也是人体运行气血的地方,只有气血畅通才能使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正常,协调人体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作用。如果人体的气血流通不畅,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要以经脉作为要点、关键。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黄帝问道:神有余和不足的表现在哪里呢?岐伯回答道:神有余就表现为自笑不止,经常容易发笑。神不足就表现出容易出现悲观的情绪。如果邪气还没有与人体的气血相汇合,这时五脏的功能表现还未出现偏离,五脏的运行就非常正常。病邪刚刚侵入人体的体表的时候,表现为皮肤表面的毫毛立起,病人感觉寒冷身体为之一颤,这时病邪还未侵入经脉还只是停留在皮部络脉,所以叫做“神之微”。(病邪刚刚侵入人体的时候,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就探测到人体的体温正在减低,所以就立毛肌竖起,关闭毛孔,肥大细胞等人体内部环境监测系统就检测到内部环境的变化,通知神经系统加强体表的微血管的循环,企图消除病邪,这时病邪还非常弱,还轮不到引起五脏等大的功能调整,所以五脏安定,命名为“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黄帝问道:哪如何运用补泻的方法治疗呢?岐伯回答道:对于神有余的病变,应该针刺小络使小血管出血,但是不要针刺过深,也不要刺中大的经脉,这样神气就可以协和,恢复到正常状态。(联想到曲教授说:中风可以针刺十个手指的指尖放血治疗,和这里的机理类似,减少整个经脉的血管的搏动,给整个经脉降血压,从而驱除中风。这里的神有余,神是指整个血管的血液循环,包括微循环,针刺放血就会使血压减低,突然高血压是否可以放血治疗呢?)对于神气不足的病变,应该仔细寻找络脉虚弱的地方,用按摩的方法导引气血,使局部的气血充盈,即使局部的微血管的搏动加强,用针刺的方法来加强局部血管的搏动,针刺时不要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否则就成为泻法了),只要使经脉畅通就可以了,这样病人的神气就会正常了。(从这里也可以印证,前面关于经络分析的正确性)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黄帝说道:对于轻微的神病应该如何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道:对于病变的部位要多加按摩,针刺时也不要开大针孔,通过运针把气血导引到虚弱不足的地方,神气就可以恢复了。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黄帝说道:有道理。那么气有余和不足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道:气有余就会表现咳嗽、气喘;气少就会表现为呼吸虽然通畅,但是呼吸浅短。如果病邪比较轻微,这时还不需要五脏来调节消除病邪,所以五脏安定。(就象前面所说,还是局部微小的调节,还用不上要五脏调节平衡机体),这时只是病邪停留在皮肤,使皮肤发生轻微的病变,使肺主官毛孔的功能稍微失灵,所以命名为“白气微泻”。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黄帝问道:那么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运用补泻之法呢?岐伯回答道:对于气有余的病变应该泻除病变局部经髓之气,但不要伤着经脉,也不要出血,也不要使正气外泄。如果是气不足就应该用补法来补充病人的经脉之气,不要使病人的气外泄。(局部组织要正常生存,就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血液,二是局部微血管的搏动,只有微血管的搏动才能使营养和氧气进入组织细胞。气就是指微血管的搏动,这里的气主要指肺的呼吸,以及对呼吸功能的调节。)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黄帝问道:对于轻微的气病要如何针刺呢?岐伯回答道:应该先对针刺的局部多加按摩,同时把针取出来给病人看,然后说:我准备深刺。但实际上并不深刺,而是浅刺。病人听到这句话后,必然会紧张,注意力集中,精气收敛于内,因为可能疼痛。这时人体的气血就会进行重新分配,而趋于体内,这时邪气也会散乱而趋于体表,无处依附,邪气得以从腠理毫毛孔中外泄出去,从而正气得以恢复。(只泄卫气?)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黄帝说道:很好!那么血有余和不足又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道:血有余就表现为容易发怒,血不足就表现为容易恐惧。如果邪气还没有和血气相并(可以理解为人体还未采取大的调节动作),所以五脏的气血分配还是安定的。邪气侵袭人体后,先停留在孙络,孙络满后就会外溢而侵入到经脉,这时就会造成经脉有血液滞留。(经脉有血液滞留,应该是由于局部环境恶化后,释放组胺和P物质等扩充血管等物质所至。因为这些物质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有可能漏出血管。还有就是人体的修复机制要启动可能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引起更高一级的系统参与。)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黄帝问道:要如何补泻治疗呢?岐伯回答道:如果是血有余就应该针刺泻除充盛经脉中的血液,即用放血疗法。如果是血不足的病变就应该仔细察看虚弱不足的经脉,针刺经脉,久久流针,仔细观察等到虚弱的局部的经脉充盈之后就立即出针,但不要使病人出血。(“脉大”其实就是“气至有效”。血管的搏动加强。)
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黄帝问道:对于血的病变应该如何针刺治疗? 岐伯回答道:对于血有余的病变,要仔细观察络脉充血的地方,然后针刺出血,不要让体表的已经失去血液功能的恶血进入经脉,以免造成其他疾病。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径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黄帝说道:很好!那么形有余和形不足又说怎样的呢?岐伯回答道:形有余的表现就是腹胀,小便不通利。形不足就表现为四肢无力,不能正常活动。如果病邪还未与人体的气血进行抗争,这时五脏的功能和平时无异,各自关系协调一致。邪气刚开始入侵的时候,只是表现为肌肉轻微的蠕动(这时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所致,只是这种调节仅仅限制在局部),所以病名就叫作“微风”。(“形有余”为什么表现为腹胀呢?是精微物质聚集在腹部吗?精微物质太多,人体的重吸收率降低,分配给肾脏的血液减少,所以无尿?)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黄帝问道:那么如何补泻呢?岐伯回答道:形有余就泻阳经的经脉,不足就补阳经的络脉。(也有把阳经译为足阳明经的,阳络译为足阳明经的络脉的)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黄帝问道:对于轻微的形病,应该如何针刺呢?岐伯回答道:应该针刺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着络脉,这样卫气就可以恢复,邪气就可以消散。(从这里似乎说明腹胀是人体的体液聚集在该处,而引起腹胀,该处的体温较低,卫气恢复后,局部温度达到正常,人体的积聚体液也就消散了,所以测温是关键。)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黄帝说道:好。志有余和不足有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道:志有余就会腹胀、泄泻、消化不良。不足就表现为手脚厥冷(?)。如果病邪轻微,这时五脏就安定,按照正常秩序工作。如果邪气轻微而停留在骨节,只表现为骨节的轻微震动。(这也是人体企图进行自愈的表现,骨头局部的血管的搏动加强从而骨头震动。)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黄帝问道:那么如何针刺补泻呢?岐伯回答道:对于志有余的病变就针刺足少阴肾经的荥穴即然谷穴,要针刺出血,足太阴经的血海穴。不足就针刺足少阴经的复溜穴(经穴)。(注:气血未并应该理解为邪气入侵后,人体还未进行整体性的调整修复,还只是停留在局部,还未引起五脏的血液分配和调整。)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黄帝问道:对于轻微的志的病变,邪气刚刚入侵,人体系统还未进行大的调整时应该如何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道:就是在骨节有震动的地方进行针刺,这样停留在局部的邪气就能很快被驱除掉。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黄帝说道:好!我已经知道了虚实病变的表现了,但是不知道这些虚实病变是如何产生的?岐伯回答道:由于邪气入侵,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启动,这时人体就会调整自己的血液的分配,血管和微血管的搏动从正常状态,改变为清除疾病状态,改变人体能量释放和物质合成的状态,由于病邪在局部,所以就要加强局部的血液供应,加剧局部微血管的搏动,因而叫做“血气以并,阴阳相倾”。通常状态下人体只有5%的血液是在微血管中流动的,这就是说平时这些微血管都是出于待命状态,病邪入侵后,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启动后,就会启动微血管的搏动,相应的小血管就要提供血液,这就是气血相并。血管的搏动就会给局部的组织细胞提供营养和氧气,于是局部的细胞就会释放能量,这些能量绝大部分都要通过人体的经脉从体内散发出去,这样血液和能量的流动方向就会和正常的状态不一致,所以就是气乱于卫,血逆于经。如果有的地方聚集了血液,相应的微血管却不搏动;有的地方微血管是舒缩搏动的,却没有血液的来源,这样就是气血离居,当然就会在血聚的地方形成实证,而无血却微血管搏动的地方产生虚证。如果血偏聚在属阴的五脏,就会产生癫的症状,如果气(血管的搏动)聚集在属阳的六腑中就会产生狂的病变。(阴也有理解为阴经,阳也有理解为阳经的,在素问中阴经和阳经总是和具体的经脉结合在一起,只有一处单独提到阳经,单独只提到阴经的没有。)如果血偏聚在属阳的体表,就会形成体表发凉,如果气(血管的搏动)偏聚于属阴的体内就会形成内热。如果血逆行偏聚在人体的上部,就会产生心中烦闷的症状,如果人体的气郁结在人体的下焦肝脏中就会使人发怒。如果血液偏聚在人体的下部,就会产生健忘的症状,如果人体之气偏聚在身体的上部,就会搅乱神明,使人心烦意乱。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黄帝问道:血液聚集在某一局部,可是局部的血管及微血管却不搏动,这就是“血并于阴”;某处的细胞活跃,局部的微血管在不断地卖力搏动,却没有血液循环,这就是“气并于阳”。这样的话就会气血分离,这样什么情况为实,什么情况为虚呢?岐伯回答道:人体最重要的两个东西就是气和血了,气血的特性就是喜欢温暖而忌寒冷,(经脉其实就是人体松散结缔组织中的氨基酸聚糖、和蛋白质聚糖,这些物质都呈胶体状态,胶体以及血液遇冷就凝结,于是局部组织体液和细胞的活性就降低,微血管的搏动也减弱,神经、细胞的活性也减弱,所以说气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局部温度降低经脉就会泣而不行,局部温度升高血液、组织胶体、细胞的活性就会增加,因而血液和组织胶体就不会凝聚,也就是消而去之。所以,微血管剧烈搏动的地方,细胞的活得加强,能量剧增,局部升温,蛋白质和酶的活性增加,细胞的活动进一步加剧,结果是血液的需求增加,所以就相对血虚。血液的流动是要靠微血管的搏动才能前进的,所以血液聚集的地方一定是局部微血管的搏动相对虚弱,也就是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黄帝问道:从根本上来说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于血与气的原因。可是先生说血液偏聚则阳气虚,阳气偏聚则血虚,难道就没有实了吗?岐伯回答道:亢盛有余就是实,虚弱不足就是虚,阳气偏聚则血液相对就不足,由于血液的运动是要靠血管的舒缩来推动的,血管所以舒缩靠的是阳气的作用,所以血液聚集的地方,阳气就相对不足。本来血多的时候,对血液的搏动也要强,可是现在血与气不协调,相互分离,所以就造成有的地方气或者血相对虚少。人体的络脉和孙络都流注于经脉(经脉就像小溪汇成大河一样),如果血和气都偏聚在一起就会形成局部的实证,即此处功能亢盛为实,由于此处的气血偏聚,所以身体其他地方的气血就会相对减少,所以是彼虚。前面的气虚和血虚是指同一个地方,气血的相对关系。如果人体的气血偏聚于人体的头部,就会形成大厥病,病人会突然不省人事,好像死亡一样,如果气血能返复下降,恢复到正常,那么病人就会苏醒过来。(假设人体有总血量8升,正常情况下头部的血流量大于1.6升,可是现在头部的供血量达到了3升,那么这些增加的血液必须以其他地方的血液减少为代价,要把这需增加的血液提供给头部,人体的血管的管径必定要改变,给头部输血血管的搏动也要加强,这样的结果就是经脉的运行被改变,所以称为厥。前面我们说头部血液的增加是以其他地方血液减少为代价,这些血液很可能本来是要供给五脏的,所以长期维持这种状态,其他地方的功能就会减弱,导致功能失调而突然死亡,因为人体的许多功能的调节是正反馈。)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黄帝问道:实证是如何形成的?虚证又是如何形成的?请您讲一讲虚实病症形成的关键。岐伯回答道:人体的阴经和阳经都有气血灌注的俞穴,如果阳经的气血充盈之后就会灌注到阴经,如果阴经的气血充满后,也会灌注到阳经中,通过这样的调节,就可以保持人体阴阳之间的均衡了。人体的阴阳平衡,那么全身九处的脉搏就会一致,协调统一,这就是正常人。(这里其实主要还是讲人体的血液分配,和对应血液的搏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处血液的分配是均衡的,各个地方血管的搏动也是协调的,所以人体九个地方的脉搏都在正常范围内,这就是健康的正常人。)邪气侵犯人体而产生的病变,要么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引起的,要么是从体内由于饮食等而引起的。起因于表的是由于风寒燥湿暑等外邪的侵入而引起的,起因于里的是由于饮食失调、起居没有规律、房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所至。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黄帝问道:风雨之邪是如何伤害人体的?岐伯回答道:风雨这类外邪是这样伤害人体的,它们首先侵入人体的皮肤,然后再被血脉推入人体的孙络,病邪在孙络堆满后就会传入到络脉,络脉充满后就会侵入人体的大的经脉,在人体的经脉中邪气就会和气血相并(当邪气入侵到人体的经脉后,人体的自我诊断和修复系统就会启动,这时的表现就是经脉的血液分配增加,血管扩张有可能还会污染血液,血管的搏动加强,即气血与邪气相并。)病邪停留在肌肉和皮肤之间,这时就表现为脉象坚实有力,这就是实。实性病变的表现为局部有硬块,并且不可触压,触压就会疼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皮肤不收,《太素》、《甲乙》均为皮肤收。)
黄帝问道:寒湿之邪是如何伤害人体的?岐伯回答道:寒湿这类邪气损伤人体的表现为,使皮肤失去遇寒就会收缩毛孔的功能,肌肉坚硬,血液凝集,微血管停止舒缩,营养和氧气不能进入组织液,细胞失去营养停止工作而不能释放能量,这就是卫气去,所以就表现为虚。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纹,体表卫气不足。按摩局部后,人体的自我诊断功能得以加强,局部微血管的搏动得以加强,释放的能量增加,局部升温,所以,按摩之后就很舒服而不疼痛。(通过按摩,使局部的肥大细胞内致疼物质脱离,于是加强了疼痛神经的刺激,疼痛刺激增加的结果就是给局部微血管的舒缩活动加强,血液被强行送入组织细胞,于是细胞工作释放能量,局部升温,局部蛋白质和酶的活性增加,释放更多的能量,也可能会加强微血管的舒缩活动,所以按摩就很舒服。)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黄帝说道:好!那么有人体内部产生的实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岐伯回答道:如果喜怒没有节制,就会造成下部的血液(阴气)向上逆行,而使血液聚集在头部,血液聚集与头部后,人体下部的血液就虚少,下部空虚后,阳经的气血就会来补充,所以就会阴实而阳虚。(这样理解:大怒,那么人体的气血,主要是足厥阴肝经的气血就会聚集在头部,于是足厥阴经下部的血液就相对减少,那么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的气血就会来补充,所以形成足厥阴肝经实而少阳胆经虚的症状。)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黄帝问道:人体内部是如何造成虚证的呢?岐伯回答道:如果狂喜过度,就会使心气涣散而气血聚集在人体的下部(可以理解为心的泵血能力减弱);如果过度悲哀,就会使肺气消散(可以理解为肺的呼吸功能减弱),心肺之气消散的结果就是血脉空虚,血液中的氧气减少,心脏泵血减少。如果这个时候再过度食用寒凉之性的食物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使寒气充斥体内,导致血液运行涩滞不畅,卫气消散,这样就造成了虚证。(寒凉之性的食物的特性就是使人体释放的能量减少,本来心肺功能减低的结果就是人体释放的能量减少,二者相互叠加的结果就是身体血液的循环进一步减弱,括约肌的舒缩减弱,因而寒气熏满,经脉不行,细胞得不到营养和氧气,因而不能释放能量,也即血泣气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15:43 , Processed in 0.0558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