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20——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8 20:0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18 12:12 编辑

(2)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的某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神经和体液两种调节机制,是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完成机体整体联系、各部功能调节以适应外部与内部的环境改变。在人类,大多数内分泌腺也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从而使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环,相当于反射弧上效应器的重要反映,有的器官、组织虽然直接受神经支配,但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释放出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由神经递质调节组织的生理功能,这种情况称为“神经体液调节”。经脉作用也离不开体液调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表明,在针麻过程中,经过20~30分钟诱导期后,交感神经活动处于相对抑制状态,病人血中多巴胺A羟化酶,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同时病人紧张,情绪减弱,生理活动紊乱减轻。各类实验表明,经脉作用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前者占主导地位,即以神经调节为主。机体内体液的运输有赖于血管、淋巴管等组织的协同作用,因此说经脉作用途径与是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组织有关。
       2.络脉的作用途径 络脉与经脉具有相同的作用,即对人体机能进行综合调控,但由于络脉组织结构与经脉组织结构不同,因此作用重点又各有异。研究表明刺络放血能够改善微循环,改善血管机能,血液成分,促进新陈代谢,治疗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刺络疗法通过作用血管治疗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外,还能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而发挥治疗作用。例如,研究者发现对心脑血管疾病并有高粘滞血症的患者,进行放血拔罐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大部分有明显改变,其中以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比粘度下降明显;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刺络放血治疗后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动物实验表明,在“手十二井”刺络放血,对实验性缺血大鼠缺血区脑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升高、钠离子浓度的降低有抑制作用,以缓解细胞毒性脑水肿和氧分子由血液至脑组织细胞的弥散距离的增加,从而对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另外,刮痧、拔罐等方法也是通过络脉而起作用的。研究发现,走罐后可以使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总体花环绝对值显著提高,提示此法可以增强红细胞免疫机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上述实验说明,络脉作用也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但后者占主导地位,即以体液调节为主,经脉与络脉的作用途径是一致的,即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作用与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组织有关。
       (三)经络效应
       经络效应(Meridian effect),中医学认为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是经络作用的最终结果。近40年的研究表明,针灸作用表现在对机体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的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多种水平及多种途径的调整作用,正是由于机体各种功能分别得到调整,从而使患病器官或系统异常的代谢或功能向正常化的方向发展而使疾病向愈。
       在明确了经络的组织结构、作用途径及效应后,可以对经络实质作出以下初步推断: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状结构;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等,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构;筋膜组织和小血管是经络的物质结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组织是经络作用途径,对人体机能的调整是经络效应表现,这是经络的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认识经络是宏观的,整体的,比较抽象的,我们通过剖析古人论述,结合临床实际、科研实验,也应该相对宏观地整体地认识经络,否则,单一强调某一侧面,以一种论点来概括经络的全貌,是不能真正理解经络的实质的。那么,则有待于继续研究。
       三、研究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络研究经历了艰难的历程。20世纪50~70年代发现了循经感传现象,并且进行了大范围的普查工作。80年代,经络研究在国家科委、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开展了经脉线的检测工作,应用多学科技术,客观显示了经络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90年代经络研究被国家列为攀登计划项目,把研究目标放在各种能量和物质在经脉线上的动态变化,即经络运行血气和物质基础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术界达成了共识,认为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经络是人体生理综合调整系统方面。但在经络的组织结构、作用通路、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深入研究之中。展望未来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亟需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寻找新的切入点,有计划、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多数学者认为经络研究的目标是阐明经络实质,应当从能够反映经络实质的三要素着手,这也是经络研究的三个切入点,确立分级目标,逐步深入地研究。
       1.一级目标 即是从器官、组织水平认识经络实质,我国学者以往的研究工作大多数是从在这一层次上开展的,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在经络系统的客观检测中,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中的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的循行路线还没有得到科学地证实。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的作用通路及功能还不十分明确。经脉循行在外周和中枢的神经机制还是未知数。
       2.二级目标 即是从细胞分子水平认识经络实质,目前许多学者正在这一层次上开展工作。
       (1)发现P物质等神经肽可能是循经感传的重要介质。
       (2)提出特异分布在浅感觉传入路经中的29KD蛋白,因其分子量偏小,并且以单体形式存在,在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主动逸出或被动释放,相对游离于感觉神经末梢周围,并且与相邻的处于同样游离状态的29KD蛋白质分子相互联系,构成感觉神经末梢跨皮节联接的桥,从而形成传递信息的经脉线。
       (3)从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经穴能量系统的线粒体腺三磷学说,认为经络是含线粒体腺三磷较多细胞组成的线路,腧穴是线粒体腺三磷较多细胞组成的点,当人体经穴受到针刺等刺激后,细胞内的线粒体腺三磷被激发,产生大量的ATP能量向细胞间隙冲击,使电流量增高产生电位差低电阻。这些能量激发其它细胞的能量引起连锁反应,特别是经线上含线粒体较多的细胞,产生经络的感传现象。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设想了循经感传的机制,为阐明经脉线形成的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纵观以往经络研究,对经络组织结构多数学者倾向于与组织间隙与结缔组织、筋膜组织关系密切。这些组织中形成经脉线的机制还不甚清楚,在外周有哪些组织细胞、哪些神经肽参与,在中枢怎样形成的感知区,大脑皮层是否有独特神经元,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3.三级目标 即是从神经生物学、基因水平认识经络实质。经络的组织结构、作用通络、效应表现均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应重点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研究经络实质,它包括以下几个研究分支:
       (1)分子神经生物学方面: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经脉线上与神经细胞或神经有关的化学物质,如突触传递过程中的多级信使物质的分子结构及功能,受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等。如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实验研究,在建立针刺信号循经传导的动物模型基础上,在“足三里”穴上下的经脉线上的皮肤内,持续微量注射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或β受体兴奋剂异丙肾上腺素,皆明显阻断了针刺效应,而注射到经旁则无明显的作用,表明经络活动与皮肤局部的植物神经受体有密切关系。
       (2)细胞神经生物学方面:是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研究与经脉线相关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等,研究经络系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上相关细胞因子等化学信号分子及其受体的关系。研究者通过分析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经络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联系、经络系统与免疫系统的联系,提出经络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网络状的结构和功能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各子系统均有其独立的结构、通路和功能,同时各子系统又纵横交叉,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结构、通路和功能,且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产生特定的信息和物质,并通过一定的转输形式到达一定的部位,发生特定的作用。这一观点为从细胞神经生物学角度深入研究经络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90——9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5 08:36 , Processed in 0.0461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