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42——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1 21:2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2-11 13:27 编辑

【5】经络学说的发展史可以充分证明,经络系统最初比较简单,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较少。并且,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被埋没以前,古代医家用“经络”概括人体的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是不断充实、不断丰富、逐渐完善的。因此,经络系统逐渐庞大,内容越来越丰富,“经络”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近代以来,经络学说的真面目逐渐埋没了,由于说不清“经络”是什么,说不清“经络”和人的脏腑组织器官是什么关系,所以,经络系统所概括的内容没增加,“经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实际上,“经络”是古代医家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创建的,其主要作用是“论理人形”,相当于系统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或称研究工具)。因此,“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都是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的关系。人身体上的任何一种结构,按解剖位置、阴阳属性、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系统研究的方法,可以分别归属各“经”。并且,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的腧穴,逐渐发现的某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有一定的关系或影响,以及对某些疾病确有显著疗效的药物,都可以分别归属各“经”。从历史上看,古代医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是经络学说系统理论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并且,归经的内容越多,各“经”概括的范围越广,“经络”的作用越大。比如,经络系统最早的直行主干是十二经的“根”和“结”,归经的内容较少,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比较简单,“经络”的作用也相对较小。经络系统形成复杂体系以后,归经的内容逐渐增多,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有了广泛联系,充分发挥了“经络”的指导作用。再如,在针灸学的发展史上,归经的腧穴逐渐增加,“经络”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
       【6】“经络”既可以概括人的各种结构和各脏腑组织器官,也可以概括腧穴、药物、以及疾病的症状或证候等。比如,在《灵枢•经脉篇》中,各“经”都有所主的病症,即所概括的病症。手太阳小肠经所主的病症是“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以及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的病症是“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以及痔疟狂颠疾、头顖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再如,在《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经所主的是外感内寒表证,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基本特征。这说明,太阳经既可以概括证候,也可以概括病症。同理,各“经”都能概括证候和病症。《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等古典文献的记载,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因此,“经络”不仅对中医学阐释生理和病理具有重要作用,对诊法、辨证、治疗、针灸、用药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经络的演绎作用
       【1】根据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阴阳”和“三阴三阳”有演绎作用。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是按“阴阳”和“三阴三阳”命名的,所以,“经络”有“阴阳”和“三阴三阳”的基本性质,也有演绎作用,可以演绎。比如,《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说明,“阴阳”是机动代名词,可依次推演,具有演绎作用。再如,“阴阳离合”是阴阳学说非常重要的哲学原理之一,所谓“离”,是一阴分三阴,一阳分三阳。一阴分三阴则为少阴、太阴、厥阴。一阳分三阳则为少阳、太阳、阳明。所谓“合”,是三阴合一阴,三阳合一阳。少阴、太阴、厥阴相合,则为一阴,少阳、太阳、阳明相合,则为一阳。若一阴一阳再合,则归为太极。这是“阴阳”和“三阴三阳”按“离”和“合”的演绎。除此之外,“三阴三阳”还可以演绎为上、下、东、西、南、北和表里关系,上、下、东、西、南、北即六合,表里关系即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太阴和阳明相表里、厥阴和少阳相表里。这说明,“阴阳”和“三阴三阳”可以演绎出多种形式。
       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是古代医家根据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创建的,所以,“经络”也可以演绎出多种形式。比如,十二经可以简化为六经,六经再简化,则为阴经和阳经。即:少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合为三阳经,统称阳经。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合为三阴经,统称阴经。再如,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相表里,即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相表里,即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相表里。除此之外,十二经的开合枢、十二经的交接次序、二十八经的交接次序、十二经与奇经八脉的交接次序、十二经按“井、荥、输、经、(原)合”的流注次序、十二经“别出”的正经、以及十二经与一年四时、十二月、十二节、十二气、十二辰、方位、空间等各方面的对应关系,都和“经络”的演绎密切相关。
       【2】《灵枢•经别篇》说:“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节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隹页),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出页),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在这段经文中,明确指出“六律建阴阳诸经”,据此,再结合《内经》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可以证实,“阴阳诸经”都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因此,“经络”的演绎不会改变人体本身的结构,而是用不同形式进一步体现“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段经文的后一部分,主要论述十二经“别出”的正经和六合。比如,“足太阳之正”是足太阳膀胱经“别出”的正经,“足少阴之正”是足少肾经“别出”的正经,“手太阳之正”是手太阳小肠经“别出”的正经,“手少阴之正”是手少阴心经“别出”的正经。其余诸经亦如此。所谓“别出的正经”,各有各的循行路线,但有共同规律,都是在四肢从十二经的主干分出,另一端在循行过程中,经躯干、脏腑、头项等处,最后仍归“经”的主干。即:六阳经别出的正经复注于原来的阳经,六阴经别出的正经则注入与其表里的阳经,手足三阴三阳组成六对,称为“六合”,即“一合、二合、三合、四合、五合、六合”。这种形式的六合,就是对十二经的演绎。其主要作用,是进一步完善了“阴阳”的“离合出入”,拓宽了十二经与人体某些部位或某些结构的联系,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充实和丰富了经络系统的内容,弥补了十二经主干的缺陷和不足。这说明,“经络”的演绎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经络”可以演绎出多种不同的形式,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针灸等各个领域,具有不同作用。比如,《灵枢•五十营篇》说:“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这是古代医家用“经络”阐释人体气血的运行规律,是用二十八经比拟天体二十八宿星,并不是说人的气血在“经络”本身运行。所谓二十八经,是左右两侧的十二经再加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和阴跷阳跷,总长度是一十六丈二尺,没包括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这很明显是一种演绎性质的比拟,并不是说人的气血单纯靠二十八经本身运行。按古代“漏水下百刻”为一昼夜的计时方法,日行二十八宿则水下百刻为一昼夜。一昼夜人的呼吸为一万三千五百次。按一呼一吸气行六寸计算,二百七十息则气血的运行历经二十经,合为一十六丈二尺。但实际上,这“一十六丈二尺”不是整个经络系统,而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缺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由此说明,整个经络系统和二十八经本身都不是运行气血的通路,而是古代医家用整个经络系统或单用二十八经和日行二十八宿星阐释气血运行的规律。同理,也可以单用十二经阐释气血的运行规律。如《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气少血,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这是《内经》对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总结。意思是说,把人的体表和各脏腑组织器官分别归属十二经以后,各“经”分布的气脉和血脉有多有少,分布在太阳经和太阴经的血脉多气脉少,故太阳和太阴常多血少气;分布在厥阴经、少阳经和少阴经的气脉多血脉少,故厥阴、少阳和少阴常多气少血;分布在阳明经血脉和气脉都多,故阳明常多血多气。这是《内经》用十二经说明人体的气血运行规律。其中,太阳包括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太阴包括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余皆仿此。这是把手足同名经合并了,手太阳经和足太阳合称太阳,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合称太阴。再如,张仲景开创的六经辨证,是在《素问•热论》十二经辨证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是把十二经简化为六经。很明显,把十二经简化为六经,是十二经演绎出的另一种形式。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的方法,既用六经概括外感风寒病的传变次序和传变规律,又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在不同病理阶段表现出来的各种证候类型。这说明,张仲景在开创六经辨证时把十二经简化为六经,并没消弱十二经的作用,而是更加系统地体现了十二经的作用。
(145——148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5 20:49 , Processed in 0.0493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