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30 23:0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探讨
                          天津中医学院(300193)王秀莲
    温,言疾病的性质;疫,指疾病的流行。《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温疫学派是以温疫立论来研究其发生发展、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派。其理论与治疗经验对于温疫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去年sARS的突然袭击,使人们认识到深入挖掘研究温疫学派学术思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温疫为研究主要课题的当首推明末吴又可第一部专著《温疫论》。《清史福》曾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古无温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后世承吴说加以发展,代表者有刘松峰《松峰说疫》。余师愚《疫疹一得》、戴天章《广瘟疫论》、扬栗山《伤寒温疫条辨》等,这些医家从不同角度对温疫的病因病机、诊断、辩证、治疗进行探讨,经历全新认识和创新过程,使中医对传染病的理论与诊疗体系走向成熟,从而推动了温病学的发展。
    1  对疫病特征的认识
    明末,疫疠在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流行,目睹时医以伤寒法治疗温病,未尝见其效。吴又可通过亲临实践,深入细致观察疫病流行特点,独辩其为温疫。清代康、雍、乾、嘉年间,江南疫病几次大流行,疫病的辨治成为当时许多医家研究的中心,经过长期实践,使中医对疫病特征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1.1  强调特异的致病因索
    对病因的认识关系刭能否揭示疾病本质的关键问题。吴又可创造性地提出了戾气致病说,明确提出:戾气者,“非寒,非风,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突破了传统的六淫致病学说。认为戾气具有物质性,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体,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徽现观察无法证明其形态和其代谢繁殖规律,能提出如此科学论断,是难能可贵的.强调其具有传染性(有天受、有传染)、致病力的差异性(致病力强弱与戾气量与质有关)、定位的特异性等(一气自成一病)、对物种具有选择性及对病位的选择性,即所谓“专人某脏腑经络”。
    后世有刘松峰的邪毒说、余师愚的热毒说、杨栗山的邪热怫郁说等,尽管温疫学家对不同时期温疫的病因有不同见解,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即均有暴戾、传染性强的特点。而且温疫学派认识到疫邪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大多疫病的发生流行受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影响“疫者感天地之戾气……在四时有盛衰”,故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吴又可所论之疫是山东、浙省、南北两直,尤多在5、6月份益甚.而余霖所论之疫发生在安徽桐城,大暑节气。对致病因素特异
性的认识与现代病原学说颇为接近。
    1.2 部位传变有一定规律性
    疫病的病理变化复杂,传变形式也有所差异.吴又可主张湿热疫,以戾气病原学说为突破口.以膜原为主要病位中心,提出以表里分主线的九种传变类型.吴又可所指杂气实为湿热性质的疫疠毒邪。
    戴天章宗吴氏之说,提出“疫邪里证千变万化,然总不出表里二者。”
    扬栗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温疫病传变的新见解,创立了以中焦为病变中心,以痰热怫郁、气血凝滞为病理关键。以中焦传上下表里为传变形式的理论体系。
    余霖认为疫病的传变以胃为病变中心,分十二经传变.余霖所论是具有暑热性质的疫疠毒邪。
    虽然上述医家对症病病理变化的认识不尽相同,这是由于他们各自的临床观察疫病的种类不同,但本质一致。都认为有相对固定的部位,且传变形式以相对周定的病位为基础,按自身的病程变化规律传变。
    1.3  重视体质因素
    对疫病的影响体质因素对疫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具有很大影响.吴又可提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凡人口受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强调了体质盛衰对发病的作用。“传导不常,皆因人而传”。说明疫病发生,病情发展,除与感邪多少有直接关系外,还与患者体质类型有关.特别是对病人症状表现上的差异,如热势高低等.可用体质因素的影响来解释。“元气胜病为易治,病胜元气为难治.“凡元气胜者,毒易转化,元气薄者.邪不易化。”皆说明了体质盛衰对疫病转归的影响。
    温疫学派的这些观点,提示在疫病的治疗中不仅要着眼于疫毒本身,更要重视机体的抗病能力,以利于在各个环节调动机体内因素,驱除疫毒。
    2  治疗特色
    2.1  寻找针对病原的特效药,擅用攻击性疗法
    吴又可认为“一病只一药,药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力主寻找针对病原的特效药。疫毒是温疫发生的主因.因此温疫学派均重视祛邪。吴又可强调“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方法,并主张“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之时拔除病根。告诫医者“逐邪勿拘结粪”,要“急证急攻”,但见舌黄心腹痞满即可用。吴氏擅用汗吐下等攻击性祛邪疗法,创用达原饮溃邪剂。一方面使膜原伏邪松动.精气潜入,正气鼓动,邪随战汗而解。另一方面使湿热浊热化燥化火,速离膜原而归胃腑,为攻下逐邪提供条件。
    余霖继承吴氏重视攻下的特点,又补充了清热解毒,创制清瘟败毒饮,融清热、解毒、养阴三法为一炉,开拓了治疫的新思路。
    杨栗山重视清热解毒,又不忽视攻下逐邪,立足中焦怫郁,放眼上下升降表里开合,融上宣下清为一炉,以升降散为主,统领神解散等15方,形成清、透、通、利诸法并施,适用于火热毒邪燔炽气血等重证。
    2.2  辩病与辩证结合论治
    辨病与辨证结合,专病专药与整体调节结合,对温疫治疗行之有效。历史上温疫学家的治疗经验,有一个共同特征,都重视针对疫病的病原、病机,病位制定专方,并以专方为主,结合辨证,如吴氏达原饮、余氏清瘟败毒饮、杨氏升降散等。治疗温疫每以专方针对整个疫病治疗,意在针对性强,药贵于专,专药可集中药力,直达病所。重视病位用药,吴又可针对邪伏膜原。用槟榔、草果、厚朴等直达巢穴,使杂气溃败,速离膜原。杨栗山立足于中焦疫热怫部,着眼于清泄中焦,宣上逐下,透表达里,用蝉蜕、僵蚕直捣其本营,击其中坚,首尾自溃。余霖以疫毒犯胃为病变中心立论,故重用石膏以清胃火,急急以破垒为要。专方专病体现了对疫病病因特异,病位稳定的规律性的认识。但也不忽视辨证,在专方的基础上针对个体不同情况进行加减,随证变化.如达原饮加柴胡治热邢羁于太阳主腰背项痛等。余氏虽以清瘟败毒饮为主,但其加减变化非常丰富。
    2.3  重视固护胃气
    吴又可认为“胃气者,本气也”,胃气流通对疫病的治疗甚为关键。所以他以攻下疫热来通胃气,不妄投寒凉败胃气。妙用生姜和胃气,在寒凉药中多加一昧生姜反佐。适当加入人参开胃气,特别是对体虚年老者。疫证后期调胃气.主张先与粥饮,次糊饮,次糜粥,循序渐进,时时固护胃气。
    2.4  随证变法给药
    疫病病情发展迅速.有“朝夕燎原之势”,对重证患者突破传统的服药方法,采用“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午前一法,随症状变化午后变法。
    2.5  重视后期调理
    后期注意养阴清余邪,不宜温补,扶助正气,注意瘥后调理。疫病最易伤阴,治疗过程中如汗出,攻下都会伤阴,因此重视养阴是温疫学派的又一特点。如吴又可“温疫邪热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主张用甘寒之品,如清燥养荣汤、柴胡养荣汤等为善后之治,以及梨汁、藕汁、甘蔗浆之类。
    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有过辉煌的历史,面对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如何发挥中医药优势,这不仅是中医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在辨证基础上制定专方,并寻找针对病原治疗的特效药物并加以研究,是中医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01:59 , Processed in 0.1123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