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97|回复: 1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0 09:5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敌的烈士 于 2015-5-10 10:06 编辑

经络到底存在与否?  经络到底是什么样的?已经吵了很久了  咱也掺和掺和   继续吵  吵出个真理给后人  希望后人可以避免我们的这些幸福的烦恼   以下是抄来的   欢迎进行理智的讨论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现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机理研究概述如下。

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3:49 | 只看该作者
一、经络研究概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临床实践。而经络实质究竟是什么?它是生物机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此,国内外学者们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尝未获得肯定的结论。现代研究主要从循经感传现象、针刺作用传导途径、内脏与体表的相关、经络的形态学基础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积累了不少的资料和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并阐明经络实质打下了基础。

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4:36 | 只看该作者
一)循经感传与规律的研究
循经感传”是指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从被刺穴位出现的循古典经脉路线而扩散的感觉传导现象。这种现象一直被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以前对此曾有不同称谓,如“经络现象”、“经络敏感现象”、“经络感应现象”、“针刺感传现象”、“经络感觉现象”等,曰本学者最初称之为“针响”。1979年5月中国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议规定、统一称为“循经感传现象”,简称循经感传。 从1972年至1978年,中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规定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的健康人群进行了63000多人次的普查分析,结果发现感传出现率最高达45.2%,最低为5.6%,大多数在12%~24%之间,其中显著型最高达2.2%,多数在0.2%。学者们还对203例莫桑比克人进行了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亦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循经感传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基本上无种族、地域、年龄等方面的差别。

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5:22 | 只看该作者
1.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
循经感传的路线 感传的路线大多数与《灵枢·经脉》所载的经脉循行线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差异。如超过、不及或另出旁支,也有《灵枢》所无的路线。四肢较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变异较大;也有感传到表里经或其它经的“串经”现象。 ②循经感传的性质 循经感传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常与个体、刺激方式和强度有关。针刺和指压时多产生酸、麻、胀、抽动、冷、热等感觉传导;电脉冲刺激时除上述感觉外,尚有水流感、蚁行感、虫样蠕动感等;艾灸时则多产生热感或麻感;穴位注射后以酸、胀、沉重感居多,偶有热感、冷感等。感觉的性质,还和针刺的部位、深浅、手法等有关。这说明“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的记载,以及古人关于“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勿过其道”等论述确有其科学依据。
循经感传的速度 循经感传速度有快、慢两种。快的如触电样放散,可立即走完全经;但多数为慢性传导,其速度比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为慢,从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在0.10米/秒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似与刺激强度、频率、受试者的情绪及环境、温度等有关。且不同个体,不同经脉或同一经脉的不同部位感传速度也有差别:四肢部较躯干部快,而且有“间歇”现象和通过关节时的停顿现象,或越过某一部位的“跨越式”传导。从其慢性传导速度的范围似与《灵枢·五十营》篇中“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其速度合2.8~3.6厘米/秒)的气行速度接近。说明古人对循经感传的速度乃至经气运行速度的观测是何等精确、慎密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6:02 | 只看该作者
④循经感传的宽度和深度 多数的感传宽度为线状、绳索状,粗细大约在2~5毫米之间,部分为横径1~3厘米的带状。感传的宽度与刺激的方法、强度、不同个体、不同经脉、不同部位有关。其中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所以对古代不同针具和不同针灸方法,以及针刺方法和手法的多样性仍有深入挖掘和探讨的必要。感传深浅也有一定规律性:一般四肢末端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感传似在皮下;肌肉丰厚处感传较深似在肌肉中。
⑤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回流 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而刺激躯体部任何一个经穴而出现从该穴向两个相反方向的感传。这说明感传的传导是双向性的。更有部分受试者引发的感传至终点后,尚可沿原路线返回传导至原刺激点,大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这就是感传的回流特性。循经感传的双向性和回流特性乃是古人各种控制感传手法的作用基础,它证明关于“按之在上命气下行,按之在下令气上行”的操作手法确有科学依据。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6:42 | 只看该作者
⑥循经感传的趋病性 所谓感传的趋病性,是指循经感传在传导过程中有“趋向病灶”的特性。即感传沿该经脉线循行到接近“病灶”的部位时,即偏离本经而趋向病所。如有单位观察到聋哑病人的感传均有入耳趋势,只要一经入耳,其他经亦可入耳。又有人发现一腰痛患者,十二经感传均由井穴起传至腰背志室穴而终。有的针灸医生还体会到,部分患者在发病期,其相关经脉的循经传导十分明显,一旦疾病缓解,其感传随之减弱或消失。这种趋病性充分证明古代医家所强调的针灸治疗中的“气至病所”是有其实践基础和生理学依据的。 ⑦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 在循经感传线上附加一个阻滞刺激,可使正在传导的感传不再向前传导。当阻滞因素撤除后,感传又可恢复并继续向前传导。这一特性就是感传的可阻滞性。如感传延伸的前方有手术切口、疤痕、肿瘤、肿胀等时,感传可被阻断。在感传线上或其前方施加机械压迫、注射液体、冷冻降温或皮肤刺激干扰(如软毛刷反复轻刷)等等常可阻断。有人对102名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在郄门穴上施加压迫,可使针刺内关的针效显著降低。
⑧循经感传的接力性 循经感传的接力是指对于某些短程感传,若在其终止部位施针刺、电针、电脉冲等刺激,常能使感传继续前进,这是提高感传率、延长感传距离的有效方法,也是促使“气至病所”的常用措施,古人的“接气通经法”就是对此特性的具体应用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7:13 | 只看该作者
2.伴随感传出现的一些功能反应
伴随感传出现的一些功能反应,也叫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感传作为一种主观感觉,从生理学的角度虽不能直接加以记录或显示,但某些循经感传显著者针刺时常可伴随感传而出现一些功能反应,如红线、白线、红疹、皮丘带等。其循经出现的长短不一,红线、白线的宽度约1~2厘米不等,红疹、皮丘疹宽度约1厘米。有偶尔出现一次的,有重复出现的,出现时持续时间为几十分钟至十几小时不等。也有研究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针刺时循经出现的发汗、立毛现象和沿经皮肤温度、肌电发放,以及血流图的变化,循经出现的这些功能变化,目前虽然还仅只是在部分受试者身上记录到,但它无可辨驳地说明循经感传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主观感觉,其循经部位还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功能反应,它的路线是有迹可寻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7:49 | 只看该作者
3.经络的隐性感传
“气至病所”能提高疗效,这已为针灸临床医家所公认。但事实上很多病人针刺时“得气”后,并未循经感传,也获得良好疗效。这种“传而未感”的情况,使学者考虑到可能存在一种“隐性感传”现象。1977年有人开始对隐性感传现象进行研究。方法:先在井穴行电脉冲刺激,受试者没有感觉到有循经感传现象,然后用小型叩诊锤从原穴以上各个不同穴位水平沿与经脉垂直线体表给以连续叩击。结果每个水平上都出现阳性点;叩击此点,受试者就会有一种特殊的麻胀感向井穴放散。如把这些阳性点以一条假想线连结起来,恰好和古典该经循行路线相吻合。由于在电脉冲刺激过程中如不附加叩击,受试者并不能觉察感传线的存在,故称此线为隐性循经感传线。对循经感传显著者用同样方法检查,结果表明隐性感传线就是显性感传线的继续,而且均能贯通全经。对于显性感传者,不给井穴电刺激,仅用叩击方法即可出现隐性循经感传线。对200例患者的调查中,有107例可查到隐性循经感传线,检出率为68.5%。隐性感传现象在正常人中也存在。有人对100个正常人用同样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观察到隐性循经感传阳性者94人,占94%;不稳定性者4例,占4%;没有隐性感传者2例,占2%。表明正常人较患者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更为显著,经络感传现象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属病理现象。经络感传还可用针刺手法、电钅是 针、循经加热、药物循经导入等方法进行激发。



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8:12 | 只看该作者
4.循经感传与五官脏腑的关系
《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网络联缀了人体各部组织,当经络功能发生变化时,可在相应脏器有反应。从经络敏感人的观察中得到了体现。
①感传至五官时的变化当感传循着经络至面颊部时,受试者觉下齿发酸;至迎香时,觉鼻内发酸;至唇部时,觉嘴唇“变厚”;至眼部时觉眼花或视觉明亮;至耳部时觉耳鸣;至咽喉部时觉得咽干、言语困难;至面部时,面肌抽跳,同时可记录到肌电发放等等。
②感传至脏腑时的变化当感传到肺时,受试者每分钟肺通气量从5.250毫升增加到7.300毫升;刺激脾经腧穴感传到达腹部时,受试者腹内觉灼热感;当刺激心包经有关穴位时,感传沿心包经至心区时,一位冠心病的受试者,原来心区闷重不舒,即刻感到心区豁然开畅;然传到达肾区时则腰部感觉酸胀;感传到达外**时,受试者自觉有尿意等。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9:58:40 | 只看该作者
5.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循经感传与针灸临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这不仅表现在循经感传调查中,受试者反映感传所到部位出现的痛阈、触觉阈、以及脏腑、五官机能的相应变化;而且还表现在针灸疗效和针刺镇痛及针麻效果等方面均与循经感传的有无、强弱和是否到达“病所”等有直接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指出“气至病所”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证明感传越显著,疗效越好。有人对170例近期心电图ST段、T波有不同程度改变的冠心病患者,观察针刺内关穴时心脏收缩间期、心输出量等8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170例患者感传与针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3,P<0.01。说明了感传显著程度和针刺效应的优劣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还有人运用手法激发循经感传并使之到达病所,治疗102例久治不愈的面肌痉挛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其中感传上达头面者效果更佳。大量的临床事实提示了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是息息相关的。
当针刺穴位循经感传到痛症部位时,能提高镇痛疗效。例如:心绞痛患者,当针刺“内关”穴感传循经到胸前时,疼痛即可缓解或显著减轻;胆绞痛,针刺“阳陵泉”穴感传循经到达右胁部时,疼痛就减轻或消失;月经痛患者,针刺“太冲”穴感传循经到达小腹部时,痛经常获得缓解等等。这就是“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也。关于循经感传的客观指标,近年来不少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有用肌电图进行观察的,有用皮肤电阻测定的,有用血流图与血管容积脉波观察的,有用红外热象图、幅射场照相术进行观察的,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5 11:56 , Processed in 0.0578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