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82|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8、《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5-10-24 06: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10-23 22:55 编辑

     
     我使用的是“回复”键,粘贴以后出现混乱,在不改变文字的情况下,重新编辑!不算违规吧!


  1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辩论总题目是:阴阳五行之真谛,仁海先生的观点是:废除五行!仁海先生的这一轮的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论据: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多少?     
      3        你知道不知道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什么?六经辨证与经络是什么关系?!        

       我先质疑,然后,发表我的看法。



点评

李老师,尽管我相信您没有改变文字,但为了避免各方误会,尽量别使用编辑这一功能。另,看您的情况,我建议您尝试一下IE浏览器以外的浏览器试试。  发表于 2015-10-24 17:45
2
发表于 2015-10-25 06: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关系,仁海先生根本没有回答!
     我先发布六经的实质。
     《伤寒论》中六经的实质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具有固定的药物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1)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2)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3)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4)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5)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
     《伤寒论》不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规律,而且继承了《神农本草》和《伊一汤液》的成果与之构成了直接的渊源关系,把证与方、药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系统诊疗体系,可以说张仲景融合了汉以前的所有医、药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不仅为临床中医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疾病的分类法与其它学科的分类法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类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以及八纲分类、脏腑分类、方证分类等等。卫气营血分类继承了六经分类法,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温病学说又按病因把温病分为:春温、暑湿、湿温、秋燥、冬温等,与卫气营血分类共同构成温病学分类的平面构架。近代西医的感染病曾经是西医内科的主要内容,由于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的发明,传染病、寄生虫病从内科中分出来,成为传染病科学。随着抗菌素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传染病学与各科的感染病又综合为感染病学。感染病学对感染病的分类一是以病原体分类,一是以人体解剖学分类。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尽管张仲景没有给病、症、证下定义,但是把病、症、证区分开来,并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起病、证结合的理论体系,在疾病分类学的历史上是一次突破,这种分类方法与达尔文进化论、动物分类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分类法,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分类法具有同样的思路与光辉。当把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按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起来的时候,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把元素排列成表,这些元素又可分为7个周期,18列和9个族,每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单细胞原生动物门发展到脊椎动物门,动物界分为11个门,脊椎动物门又分为6个纲,最复杂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纲,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人属。“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从受精卵发展成为胎儿,重演了从单细胞进化为人类的过程。达尔文用充分的事实和理论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了规律性的解释,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始公社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元素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结构;人类社会活动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亿万个人体活动的综合;人类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物质结构、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的进化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三者的分类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揭示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不断的又是分阶段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是可以鉴别的;除了这些一般规律之外,还有许多特殊规律存在。感染病(外感染病)是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应当界于人类社会活动与元素结构之间,所以疾病的演变与分类应当符合上述规律。《伤寒论》六经分病,六经传变,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上述分类方法的共同点,而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方法没有反映出疾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按照病原体分类,按照人体解剖学分类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没有进化到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伤寒论》六经分病,温病的卫气营血分类方法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由此演变来的证态分类方法也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证态分类方法涵盖、包容了《伤寒论》、温病以及感染病的分类方法,也只有在证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实质。这就是在解读《伤寒论》原文之前,首先论述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证态概念体系,系统论、参考系与中、西医融合的关系的道理。

3
发表于 2015-10-25 12: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5 03:54
所以,圣人不能把气说成经,也不能说病没有病位。
———————————————————————— ...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没用对“六经的实质”做出任何质疑、反驳!他自认输了!
    仁海先生提出张仲景为什么不写“太阳经病”!这是抬杠的话!?我可以反问仁海先生,“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系里的太阳有病了?!
    请问仁海先生,“太阳病”是不是“太阳”有病了!?张仲景为什么不说:太阳有病了?!不知道是张仲景的问题,还是仁海先生的问题?!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读过《伤寒杂病论》,说的都是外行话!与外行交流、讨论是非常吃力的事!

    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所以,六经辨证脱离不了阴阳五行学说。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10-26 06: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素问  热论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以上是原文。
    《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本身就具有经脉的含义。“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就是明证!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说明了阴阳五行与六经传变、五脏六腑之间的密切关系。
仁海先生,废除五行之后,《内经》要修改,《伤寒杂病论》也就不存在了!

       

点评

您老把《内经》都拿出来了,厉害,佩服! 可是咱们讨论的是《伤寒论》里有没有六经啊,您老怎么就要讲《内经》呢?大概是忘记咱们辩论什么了,您回头看看。好好在《伤寒论》里把“六经”一词找出来。 还有,您老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6 10:33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0-26 11: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6 02:33
您老把《内经》都拿出来了,厉害,佩服!
可是咱们讨论的是《伤寒论》里有没有六经啊,您老怎么就要讲《 ...

       这一次,我点了回复键,不知道是何效果。

      回复:
     与外行交流真是费劲,我给先生科普一下《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
    凡是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伤寒论》,乃至于温病都来自于《素问.热论》!这是常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口头禅!我引用的那一段话中的太阳、阳明……就是《伤寒论》中的六经病的来源!你们如果不明白,请你们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看看熊曼琪主编的伤寒论,自然就明白了!
     《素问.热论》中的六经与《内经》中的十四经脉经络学说是两回事!前者主要是说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气”的运动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后者主要是指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络。十四经脉的相互联络、交接与《伤寒论》的六经传变,你们好好地去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我的科普只能是这样了!如果还不明白,你们自己学习吧!
6
发表于 2015-10-26 13: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6 04:05
与外行交流真是费劲,我给先生科普一下《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
    凡是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 ...

      

         第一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看过《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仁海先生的少阳病: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
     请问仁海先生,你读过伤寒论没有?!你所说的少阳病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你自己胡拉乱扯,凭自己的想象胡诌出来的?你看看伤寒论原文中的少阳病是咋回事?!
      其余的几条我就不说了!自己好好看看吧!
     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发言!全部都是外行话!


     第二   没有证据的瞎说
     【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证据?典型的中西医概念直接对接!没有证据的胡拉乱扯!
     【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中医不沾边,西医是胡扯!
7
发表于 2015-10-26 15: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6 05:32
第一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看过《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少阳之为病, ...

     第一

      我从来没见过《伤寒论》。
      请问,《伤寒论》目录中何处有“经”了?
=============================
     回复:
     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病了?!你就知道为什么《伤寒论》目录中没有经字了!
     请你看看15楼!


第二
   
     【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证据?请出示证据!
     【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请仁海先生看看你所说的这些……,是不是《伤寒论》中的少阳病!

8
发表于 2015-10-26 16: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请监督小组注意,仁海先生的回复,没有直面我的质疑,也对于我的论述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质疑与反驳!
    我引用了《伤寒论》原文、《内经》原文,证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传承关系。引用了《伤寒论》少阳病的原文与仁海先生所说的少阳病对比,证明了仁海先生根本就不知道少阳病是怎么回事!我也证明了六经辨证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说明了六经辨证与阴阳五行的密切关系。五行不能废除。
     如果仁海先生说不出学术性的语言,拿不出实质性的证据,建议停止辩论。

点评

您还是没有在《伤寒论》里找到“六经”这个词啊。 这个问题,如果想继续辩论,我建议您可以找找,最初提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出处,看看原始出处是出于什么考虑提出来的,然后进行讨论。 不管那个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6 17:37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0-27 12: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7 04:45
仁海:
1,如果你仅仅列出这些目录,是不能说明是六病的,因为目录还有其他,如目录有“辩痓湿暍脉证第 ...

           六病的“六”找不出来,那么,你们所说的六经的“六”,是如何得到的?
==================================================

回复:       
     先生承认了伤寒论目录中,找不出六病!是先生的一大进步,祝贺先生获得新生!
     我们所说的“六经”是从《内经》中得到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伤寒论》目录中,绝不只有六病,而是许多病!六经只有一套,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的六经传变来源于素问.热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全在其中!

10
发表于 2015-10-28 06: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7 14:56
这好像转到经络存废问题上了?经络存废的讨论我没有参加,好像没有看见以前讨论过,也许几位讨论过我没有 ...


     争论了几天,有个问题还没有明确,说伤寒论有六经辨证,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六经”是不是经络?一个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不是也用六经辨证。
==========================================
      回复:看来,李老师就没有认真看我方发的帖子,不知道你来辩论干什么来了!

    请再仔细看看我发的帖子:是不是早就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以下都是我的原帖。
     2楼
        1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辩论总题目是:阴阳五行之真谛,仁海先生的观点是:废除五行!仁海先生的这一轮的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多少?     
      3        你知道不知道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什么?六经辨证与经络是什么关系?!        

  4楼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关系,仁海先生根本没有回答!
     我先发布六经的实质。

  8楼
      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所以,六经辨证脱离不了阴阳五行学说。这是在“六经的实质”之后的总结。

   13楼
          内经素问  热论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以上是原文。
    《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本身就具有经脉的含义。“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就是明证!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说明了阴阳五行与六经传变、五脏六腑之间的密切关系。
仁海先生,废除五行之后,《内经》要修改,《伤寒杂病论》也就不存在了!


15楼
     回复:
     与外行交流真是费劲,我给先生科普一下《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
    凡是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伤寒论》,乃至于温病都来自于《素问.热论》!这是常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口头禅!我引用的那一段话中的太阳、阳明……就是《伤寒论》中的六经病的来源!你们如果不明白,请你们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三遍,再看看熊曼琪主编的伤寒论,自然就明白了!
     《素问.热论》中的六经与《内经》中的十四经脉经络学说是两回事!前者主要是说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气”的运动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后者主要是指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络。十四经脉的相互联络、交接与《伤寒论》的六经传变,你们好好地去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我的科普只能是这样了!如果还不明白,你们自己学习吧!


39楼
  
           六病的“六”找不出来,那么,你们所说的六经的“六”,是如何得到的?
==================================================

回复:        
     先生承认了伤寒论目录中,找不出六病!是先生的一大进步,祝贺先生获得新生!
     我们所说的“六经”是从《内经》中得到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伤寒论》目录中,绝不只有六病,而是许多病!六经只有一套,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的六经传变来源于素问.热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全在其中!

           仁海先生输定了  
            《伤寒论》全文目录
1.卷第一 辨脉法      8.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5.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2.卷第一 平脉法        9.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6.卷第七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3.卷第二 伤寒例       10.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7.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4.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证       11.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 18.卷第八 辨可吐
5.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2.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19.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6.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3.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20.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7.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4.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
      目录中那里有“六病”!何止六病!!你是断章取义!
      也没有阴阳,只有“阴阳易”
      废除五行,阴阳也没有啊!阴阳废除不废除?!
      伤寒论的六经传变来源于素问.热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全在其中!
      仁海先生,你纠缠住六病不放,其目的是否定五行!我早已经堵死了你的去路!

点评

博士老先生,您这一条内容多,我一一回复,您慢慢看。 1,关于辩论主题,是不是应该以废除五行为主题。 如果强调要辩废除五行问题,那就是咱们倆意见一致,对吧? 可是我在正方辩题7里提出要讨论废除五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8 12:5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18:53 , Processed in 0.0536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