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脾”“胰”辨 转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6-1-2 16: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 16:09
尽管提问。有问必答,决不食言。

先谢谢老先生!

也就是说,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变为人体的各种结构、各种功能,最终排除废物的这个完整过程,就是脾主运化。


上条我就说,您的这个看法我完全赞同,就是我也是这个看法。问题是:这个脾主运化的“脾”,是解剖学的脾脏吧。
如果是脾脏,中医如何发现了脾脏主运化呢?或者说,中医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运化是“脾脏”完成的呢?
如果不是脾脏,那这个脾是指什么?


这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关键。我一直要探讨这个问题,但一直到跟前就被打断了,希望这次不要落空。
12
发表于 2016-1-2 22: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6-1-2 23:2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 17:53
先生,你先去百度查查:物质代谢!
         先生对于西医学的物质代谢概念,一知半解,没有办 ...

我不认为脾主运化是西医脾脏的功能,尽管我的生理学知识很少,但您的很丰富,所以讨论还可以进行。
物质代谢,我觉得呼吸也算,您说不算就不算,听您的。不影响咱们讨论。因为,咱们讨论的是饮食的进入和排泄过程。


饮食摄入、消化、吸收、排泄,这个过程,中医叫运化。我要问的是,中医怎么认识到这个过程是脾所主?不能是肝所主心所主吗?
13
发表于 2016-1-3 09: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3 06:24
中医的脾,在当初发现、命名的时候就是现在西医的脾脏。后来论述生理功能的时候,慢慢脱离了解剖器官,形 ...

父母给孩子 起名字,不管起什么名字,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有孩子这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孩子的时候就想好名字,孩子后来没生下,这个名字也留不下来,对吧?
我们再说说您的这一段:


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根据什么把内脏命名为心肝脾肺肾,现在很难考证了。--------------------这个《内经》、《难经》记载的很明确,不需要考证,就是解剖发现以后给起的名字。就好比父母生下孩子起名字一样。


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医学知识融合之后,形成的理论。这个融合的具体过程,恐怕也难以还原!
--------------------------
就是这个关键问题,看来您是不愿意谈了。这没办法。我在论坛上的目的就是要探究这个问题,可是中医不愿意谈,您这位中西医兼通的专家也不愿意谈。大家都想着糊里糊涂用五行、八卦这些鬼话来恍兮惚兮。


古代医学家就是运用这个理论,用来辨证论治,2000多年来,就是如此。这是历史事实,不可否认。
--------------------
是事实,没有否认。


前面您问我要不要讨论物质代谢,还指导我去百度。呵呵,物质代谢的道理,我当然要学习,这是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有您讲的足够了,我还用得着百度吗?我就是现在去医学院听课,也遇不到您这样的老师的,人家顶好派个讲师。对门有圣人,不必求神仙。

14
发表于 2016-1-3 10: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3 06:24
中医的脾,在当初发现、命名的时候就是现在西医的脾脏。后来论述生理功能的时候,慢慢脱离了解剖器官,形 ...


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根据什么把内脏命名为心肝脾肺肾,现在很难考证了。
--------------------------------------------------------
楼主千总在首帖就是论述这个问题的,里面有考证的内容,我认为考证的很翔实,您可能没看 首帖,就提出了”很难考证”,建议您现在回头看看。


有点奇怪的是,楼主千总发帖,讲的是脾的考证,讲的很详细,却对您的“很难考证”评价为“客观”,
千总的评论真看不懂,“很难考证”是客观的话,首帖的内容就不客观了?
15
发表于 2016-1-3 14: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3 10:49
如果你不愿意学习,不知道物质代谢、新陈代谢、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这些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 ...

楼主千总的文章是考证中医的胰和脾,讲的很详细,我就像进一步和您探讨脏腑学说。您要求我去学习生理学,学习生理学是应该的,可是解决不了我现在探讨脏腑学说的问题,请您讲,您说我西医水平不高,您说错了,我不是不高是根本没有。
我就想知道,古人怎么发现的“脾主运化”,您不讲,就说“无法考证、难以还原”,千总的文章明明白白在首贴放在,您愣说没有没有考证。您还说,如何和阴阳五行融合难以还原,那么,和阴阳五行融合都不能还原,您怎么和西医融合?
您的生理学知识水平,自然不用说,可是您要融合中西医,一个脾主运化怎么来的说不清楚,怎么融合啊?
16
发表于 2016-1-3 21: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3 16:04
西医水平,  您说错了,我不是不高是根本没有。
=====================================
        ...

西医水平,你根本没有,这是你说的话!你又不学习,那么,你就没有资格讨论脾主运化与西医之间的关系!
        那,你说说,脾主运化是什么意思?如果脾主运化你也说不清楚,我们没有必要讨论了!

-------------------------------------------------------------


我没有西医知识,我是纯中医,铁杆中医。您怕我说了不认账,再核对一遍,哈哈哈!
就算我知道一点西医知识,也不敢在您跟前吹牛啊。
我是没有资格讨论脾主运化与西医之间的关系,我也没有想讨论这个。我就是要讨论脾主运化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来的?本来千总的主贴就是要讨论这个问题的,您就老记着您的中西医融合,也不管本帖主题是什么。
中西医融合是您的研究方向,我想,要融合,先得把中医、西医各自的内容学习掌握了,然后才能融合,是这样吧?


您的西医知识不用说,您的中医知识本来也很丰富,也是我学习的榜样,可是,有些问题整个中医界都语焉不详,所以我和您探讨,您东一句西一句的扯远了。


就探讨脾主运化,探讨清楚了,您拿去融合西医,探讨不清楚,您怎么融合呀?
您先讲还是我先讲?
17
发表于 2016-1-4 09: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4 06:05
你先说说,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引起那些证。

老先生这是个探讨中医内容的正路。


脾失健运,是一个证,也是一个病变结果,有可以是下一步病变的原因。
引起脾失健运的原因,大致有脾气虚、脾阳虚、肝气犯脾、湿浊困脾几种,脾的运化功能受影响以后叫脾失健运,会出现脾胃气滞、中焦湿滞(寒湿或湿润,寒湿多见),水饮停留(停留于肌肤、胃肠、胸胁、胸下)、水湿凝聚成痰(停于胃或肺,也有凝聚于肌肤者)。


中医对病机的认识,往往在具体疾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才能具体论述,上述只是个大概。还有一些不多见的,也不可能完全罗列出来。常说的中医博大精深,就是在辨证论治上,真的数不清有多少内容。要讲中医的基本理论,加上五行也不过两三页纸就写完了,要讲辨证论治,永远看不完。
18
发表于 2016-1-4 19: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4 18:06
《黄帝内经》素问 ●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译文)
     
        原文

没有不同意见,细节不纠缠了,要讲细节,八天八夜讲不完,进行下一步:

《内经》怎么知道这些的?



19
发表于 2016-1-5 15: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4 20:28
中医的脏腑,不能够与西医的器官直接对接。心肝脾肺肾是五大类功能,脾主运化、脾统血、脾主肌肉、 ...

脾主运化说的是:食物、饮水进入口腔,经过胃肠消化、吸收,糟粕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精微部分形成气血津液,到达全身脏腑,变换为各种功能。这是正常情况。
     病理情况下,脾不建运,运化功能失调,一方面引起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引起大小便变化;另一方面气血津液运行失调,引起气血津液的不足或者淤积(即痰饮、血瘀)。

--------------------------------------------------------------------
正确啊,没有意见,疾病的具体表现还可以说详细的,现在不说也没关系,后面慢慢说。就是缺了个脾主统血,您看怎么加上好。


这就把脾主运化说完了。现在,要和西医融合,是您的事,我要探讨的是,这个认识和“脾”、“脾脏”、“胰”、“散膏”是什么关系。
您的事,我的事,好像是两回事,您看谁先来?

20
发表于 2016-1-5 22: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5 20:58
既然不是一回事,两股道上跑车!你还是去讨论医学、科学之类的问题吧!那里热闹,而且永远都不会输!

人家千总发这帖,是要讨论中医的脾,您要融合,也不是坏事,您讲融合,我学习,学习完了,咱们再探讨藏象的脾。我请您先讲,您却要赶我走,不够意思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6 10:43 , Processed in 0.0558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