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19|回复: 2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辩论赛中仁海先生的错误----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6 09:4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辩论赛结束了,点评和评分我也粗看了一遍,大体都了解了,也在意料之中。
仁海先生竭力主张在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我前两年看到以后就很支持,这次参加辩论,是支持的具体行动。


这次辩论的收获很大,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仁海先生在观点上的几个重要的错误,当然也是我的错误。这几天我没顾上看其他文章,就在反思我们的错误。内容多,我想好一条发一条,之一、之二是为了计数,怕发多了重复混杂,不是按重要性排序的,也说不来那个重要。


之一,要说仁海主张废除“风为病因”的说法。
这是错的,错在哪里呢?


风是六淫之一,六淫是外感病因之一,仁海认为风不是外感病因,可是他错了,因为,六淫中,有五淫就不是病因,他偏偏就跟“风”较劲,这是犯了以偏带全的错误。
这还是个小错误,更大的错误,是中医根本没有“病因”这个概念,经典著作里跟本没有这个词,你研究废五行多年,明明没有“病因”这个概念,人家随口诌出来个“病因”,你就跟着较劲,要废除风为病因。你看这是什么事啊?你废谁呢?


我这里指出仁海先生的一个错误,大家要跟着我批判他的话,请把经典著作里“病因”一词找出来,把定义明确了。大家先批判仁海再批判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5-12-6 13:0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12-6 05:01 编辑

病因赋  (转载)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故《内经》有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盖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火有七说,痰有十因,气有九论,郁有六名。疟犯暑风,更兼痰食。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霍乱脾寒伤食所致。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喘急有虚有实。痉症有阴有阳。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经。痰涎血,属于脾脏。咯唾血,属于肾经。牙宣者,阳明之热极。舌衄者,少阴之火生。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便浊有赤白之异。汗出有自盗之名。九种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气,病在厥阴。胁痛有两边之别。头风有左右之分。腰痛肾虚而或闪挫。腹痛寒气而或食停。痿症不足与湿热。痹症寒湿与风乘。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结。小便闭乃气滞不行。痔疾、肠风湿热所致。发斑、瘾疹风热所成。耳聋者肾虚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齿疼乃胃热虫蛀、喉痹乃火动痰生。鼻塞者肺气之不利。口疮者脾火之游行。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带下沙淋由于湿热。崩漏下血为损任冲。胎孕不安治有二理。产后发热原有七团。兹有七十四种之病,略举其概而赋云。欲知其备,后论详明。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size=12.800000190734863px]《医学传心录》 > 病因赋


3
发表于 2015-12-6 13:16:01 | 只看该作者
病因与发病(转载)
    1 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内经 灵枢 口问》   
  2 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明 李梴《医学入门 血门》   
  3 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内经 素问 调经论》   
  4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汉 张机《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5 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脏腑虚实,五劳六极,皆内所因;其如金疮踒折,虎狼毒虫,涉不内外。--宋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论》   
  6 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金 张从正《儒门事亲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7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8 百病生于气也。--《内经 素问 举痛论》   
  9 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清 刘一仁《医学传心录 病因赋》   
  10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令人咳。--金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矣保命集 咳嗽论》   
  11 六邪之感于外者,又惟风寒为最,盖风为百病之长,寒为杀厉之气。--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表证篇》
  12 风为百病之始,而春为温风,夏为阳风,秋为凉风,冬为寒风。风者也,天地之气也。--元 戴良《九灵山房集》   
  13 风者,善行而数变。--《内经 素问 风论》   
  14 风邪无形而居外,湿邪有形而居内。--清 喻昌《医门法律 热暑湿三气门》   
  15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 张机《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6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清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感冒篇》   
  17 风多则痒,热多则痛。--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 辨证法》   
  18 风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相离。--清 庆恕《医学摘粹 伤纂证辨》   
  19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内经 素问 痹论》   
  20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内经 素问 举痛论》   
  21 寒在表者,为憎寒,为身冷,为浮肿,为容颜青慘,为四肢寒厥。--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寒热》   
  22 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反胃》   
  23 寒在下者,为清浊不分,为鹜溏痛泄,为阳痿,为遗尿,为膝寒足冷。--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寒热篇》   
  24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湿》   
  25 湿胜则濡泻。--《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26 湿胜则阳微。治湿温应重通阳 --清 叶桂《外感温热篇》     
  27 湿喜归脾着肾。--朝鲜 金礼蒙《医门类聚 诸湿门 中湿》   
  28 因于湿,首如裹。--《内经 素问 生气通天论》   
  29 湿气伤人,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跗肿。--清 李用粹《证治汇补 湿症》   
  30 湿伤人隐而缓。隐则莫见,而受之也深;缓则不觉,而发之也迟。--清 石寿堂《医原 湿气论》   
  31 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清 薛雪《湿热条辨》   
  32 因暑而受寒者为阴暑,因暑而受热者为阳暑。--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暑证》   
  33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内经 素问 生气通天论》   
  34 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清 叶桂《三时伏气外感篇》  
  35 气有余则化为火,液有余则化为痰。--明 皇甫中《明医指掌 火痰》   
  36 痰饮生源于土湿,土湿本源于水寒。--民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 膏方》   
  37 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清 叶桂《医效秘传 蓄血》   
  38 痰者,津液所生也。--明 孙一奎《医旨绪馀 论痰为津液脾湿所生》   
  39 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即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明 赵献可《医贯 先天要论》   
  40 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矣。--清 喻昌《医门法律 痰饮门》   
  41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腑,暑伤元气。--汉 张机《伤寒杂病论 伤暑病脉证并治》   
  42 人皆知温为热,而不知燥为凉。--清 雷丰《时病论 秋燥》   
  43 燥病属凉,谓之次寒。--清 沈明宗《医征女科附翼金匮 燥病论》   
  44 燥气在里,耗其津液,则大便秘结。--明 龚信《古今医鉴 燥证》   
  45 燥微则物畅其机,燥甚则物即干萎;湿微则物受其滋,湿甚则物被其腐。--清 石寿堂《医原 百病提纲论》   
  46 燥病须防其夹湿,湿病须防其化燥。--清 石寿堂《医原 百病提纲论》   
  47 燥万物者,莫熯乎火。--《周易 说卦传》   
  48 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内经 灵枢 痈疽》   
  49 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清 吴瑭《温病条辨 清宫汤方论》   
  50 凡病目者,非火有余,则阴有不足耳。--清 程文囿《医述 目》   
  51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清 吴有性《温疫论 原序》   
  52 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明 吴有性《温疫论 杂气论》   
  53 众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时疫也。--明 龚信《古今医鉴 温疫》  
  54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内经 素问 刺法论》   
  55 疠大至,民善暴死。--《内经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56 大饥之后,必有大疫。--清 程文囿《医述 疫》   
  57 疫疠之邪,都从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清 戴绪安《医学举要 时邪合论》   
  58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59 喜怒不节则伤脏。--《内经 灵枢 百病始生》   
  60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61 盖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明 绮石《理虚元鉴 虚证有六因》   
  62 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清 费伯雄《医醇賸义 劳伤》   
  63 心有所思,则精有所耗,神无所归,气无所附,百病生焉。--近代 秦伯未《清代名医案精华 马培之医案》   
  64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内经 灵枢 口问》   
  65 愁忧恐惧则伤心。--《内经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66 惊则气浮,真阳外越,真阴不守。--清 费伯雄《医醇賸义 劳伤》   
  67 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清 费伯雄《医醇賸义 劳伤》   
  68 悲则气消。--《内经 素问 举痛论》   
  69 惊则气乱。--《内经 素问 举痛论》   
  70 恐则气下。--《内经 素问 举痛论》   
  71 思则气结。--《内经 素问 举痛论》   
  72 喜则气缓。--《内经 素问 举痛论》   
  73 怒则气上。--《内经 素问 举痛论》   
  74 寒则气收。--《内经 素问 举痛论》   
  75 炅则气泄。--《内经 素问 举痛论》   
  76 劳则气耗。--《内经 素问 举痛论》   
  77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是也。--清 尤怡《金匮翼 气逆失血》   
  78 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清 何梦瑶《医碥 郁》   
  79 因病而郁,因郁而病。--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郁证》   
  80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内经 灵枢 本神》   
  81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82 食饮非宜,疾病蜂起。外邪乘此,缠绵靡已,浸淫经络,凝塞腠理,变症百端。--清 程国彭《医学心悟 保生四要》   
  83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 李杲《脾胃论 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84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 素问 痹论》   
  85 饮食劳倦则伤脾。--《内经 素问 本病论》   
  86 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金 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辨阴证阳证》   
  87 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病之生也,其机甚微。--元 朱震亨《格致余论 饮食箴》   
  88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论》   
  89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论》   
  90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论》   
  91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论》   
  92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内经 素问 奇病论》   
  93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内经 素问 生气通天论》   
  94 如酒伤肺,则湿热熏蒸,肺阴消烁。--清 唐笠山《吴医汇讲 汪缵功虚劳论》   
  95 过嗜肥甘则痰生,过嗜醇酿则饮积。--清 程钟龄《医学心悟 论补法》   
  96 饮停必吞酸,食滞当嗳腐。--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胃脘痛》邵新甫按   
  97 生冷戕胃,饥饱戕脾,中气先馁。--清 林佩琴《类证治裁 饮食》   
  98 毋以脾胃热冷物,毋以脾胃软硬物,毋以脾胃熟生物。--清 程文囿《医述 养生》   
  99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老子》第十二章   
  100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清 费伯雄《医醇賸义 劳伤》   
  101 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虚损》   
  102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内经 素问 宣明五气篇》   
  103 久立伤骨,劳于肾也。--明 皇甫中《明医指掌 经论总抄》   
  104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虚劳候》   
  105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 道林养性》   
  106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汉 华佗《中藏经 论骨痹第三十八》   
  107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也。--《内经 素问 举痛论》   
  108 百病多因痰作祟。--清 汪昂《汤头歌诀 礞石滚痰丸》   
  109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清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痰饮源流》   
  110 无痰不作眩。--元 朱震亨《丹溪心法 头眩》   
  111 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明 缪希雍《本草经疏 论痰饮药宜分治》   
  112 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元 朱震亨《丹溪心法 痰》   
  113 痰为百病之母。--清 顾锡《银海指南 痰病》   
  114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元 朱震亨《丹溪心法 痰》   
  115 痰乃疾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痰》华岫云按   
  116 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痰嘈也。--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嘈杂》   
  117 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清 唐宗海《血证论 咳嗽篇》   
  118 积之成,....其所由来者渐,故积之治,其所由去者不可不渐也。--清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   
  119 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难经 五十五难》   
  120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内经 素问 热论》   
  121 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汉 张机《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122 瘀血在里则口渴。--清 唐宗海《血证论 瘀血》   
  123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为病则实。--宋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 伤寒表实证》   
  124 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内经 灵枢 百病始生》   
  125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内经 灵枢 五变》   
  126 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清 吴谦《医宗金鉴》  
  127 四气所伤,因而致病,则各从所由。--明 缪希雍《本草经疏 脏气法时并四气所伤药随所感论》   
  128 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清 喻昌《医门法律 热湿暑三气门》   
  129 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内经 素问 五常政大论》   
  130 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金 张从正《儒门事亲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131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内经 素问 太阴阳明论》   
  132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清 叶桂《外感温热篇》  
  133 人身六气为病,有自生者,有与天之六气相感应而生者。--清 何梦瑶《医碥 六气后论》
   阳气变动生内风,阳虚阴盛生内寒,脾虚不运生内湿,阴津亏损生内燥,阳盛阴虚生内火   
  134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清 程芝田《医法心传 医宜通变论》   
  135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起也。--金 李杲《脾胃论 脾胃盛衰论》   
  136 夏伤于暑,秋必疒亥疟。--《内经 素问 生气通天论》   
  137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 素问 生气通天论》


4
发表于 2015-12-6 13:49:41 | 只看该作者
就这样的中医教授,误了自己也就罢了,还去教学生,能不误人子弟吗?唉,有了这些人,中医不衰退也说不过去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15-12-6 17:12:08 | 只看该作者
那中医八纲辨证辨出的结果是什么呢?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不是病因?难道只有各种细菌病毒感染才是病因?
6
发表于 2015-12-6 20:32:48 | 只看该作者
红莎草 发表于 2015-12-6 13:12
那中医八纲辨证辨出的结果是什么呢?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不是病因?难道只有各种细菌病毒感染才是病因?

        既然“风”是中医理论中的病因,那么,单纯的流动的空气并不能、也不会致病,为什么就不能从中医理论中废除呢?
7
发表于 2015-12-6 21:33:44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2-6 12:32
既然“风”是中医理论中的病因,那么,单纯的流动的空气并不能、也不会致病,为什么就不能从中医 ...

风就是空气,没错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1:36:1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2-6 13:00
病因赋  (转载)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故《内经》有曰: ...

千总引出来《医学传心录》,引起我的一些回忆,也有一点感触,先聊聊闲话吧,人还不老,就喜欢忆旧了,呵呵,有点不应该。


从小记事起,我父亲就时不时给我讲点中医基本内容,阴阳五行、四气五味什么的,人参大补元气、黄芪托疮生肌……,识字以后,也拿起医书、杂志翻翻,看不懂内容,里面有些图片还是挺有意思的。小孩子嘛,随看随忘。正式看的第一本医书,就是这本《医学传心录》。这本书有个好处,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诗或赋的形式,一看就是为了初学者方便的。现在还记得几句: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祥,迟数息中分缓急,浮而有力是为洪……像这样的歌诀,不但好记,而且讲脉象比现在教科书讲的还清楚。记得我上课时,还让学生抄过一部分。


我见到此书是1976年,我上高一了。书可能此前不久出版的,崭新的,那几年各种新出版的书都很少,见到的都是旧书,所以这本新书印象深刻。
本书的“作者”,书上有钱乐天的名字,据说是钱大夫献出的家藏本,原作者可能是清末某位医家。
钱大夫生平事迹不祥,但75年出版此书时,说明上说是钱老大夫献出的藏本,估算,老大夫应该是民国年就开始行医的一位老中医。


我上初中的时候,74、75年,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58年出版的,河北卫生厅(?)编的《中医验方选》,有一本外科,还有一本内科,其他科的没见到。我就把那两本书拿回去,后来还了一本内科,外科就据为己有了,也不是故意私藏,忘记还了,老师也不追着要,那时候学校管理很松。在这两本书里,记不得哪一本,有好几个验方是这位钱大夫贡献的,还有在其他验方上有他的评论。可见这位钱大夫是对中医有贡献的,可惜那时候的书里是不介绍个人的,无法了解更多。


千总引出此书内容,在此书中,明确有“病因”一词。我们正需要探讨这个问题。这一楼由不得聊了些旧事,咱们后面继续说正话,说病因。这个问题我纠结了很久,几次在论坛要讨论,说着说着就跑题了,也许只有和千总才能聊得深入些。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1:39:56 | 只看该作者
红莎草 发表于 2015-12-6 21:33
风就是空气,没错

风,在物理学里是空气,在中医学里是什么?请继续。
10
发表于 2015-12-6 22:03:0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6 13:39
风,在物理学里是空气,在中医学里是什么?请继续。

不是物理学的风吗?先生为中医学教师,正要向先生请教,风在中医学里是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17:33 , Processed in 0.06246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