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贾正红教授中医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21:4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6-2-2 13:49 编辑



小小少年

心怀大爱


贾正红,1956年出生于山西中医世家,父亲是当地大名鼎鼎的中医儿科专家,著有对后人影响颇深的《中医儿科学》,天资聪颖的他自幼得父亲中医诊疗的真传,在还是孩童时代的贾正红已然熟知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在父亲的悉心教导和凭着自己的那份努力,小小年纪的他便已对中医有很高的悟性,并给自己立下“悬壶济世、学医为民”的终身志向。


求学之路

1972年于五七医校毕业。几经辗转后终于在1978年考入山西中医学院,并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高峰。


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此时的贾正红还只是一个初中未毕业懵懂青少年,由于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政治的不稳定让雄心壮志的他无奈将求学之路搁浅,于1972年被迫辍学。但他并未因此忘却最初的志向,参加工作后,他在父亲的帮助下利用工作之余边自学文化课边自学中医。在恢复高考后,1978年贾正红教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考入山西中医学院。在导师朱进忠教授(伤寒知名专家)的引导下,深得其真传,对伤寒论的研究颇具造诣,并独成一派。毕业后师承中医泰斗颜德馨先生,主攻肾病方向,因其成绩卓越,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医路漫漫

初衷不改

在收获了医学界的科研成果和令人羡慕头衔之后贾教授并未因此停下对中医学探索的脚步。

在2001年贾教授晋升为临汾医院中医科主任,同时兼任铁道部高级评审委员会中医组组长。2003年晋升为院长。面对这些殊荣和头衔,贾教授并未因此而骄傲,利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医学,先后在铁道部期刊上发表四十余篇有关中医学的论文,并被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权威机构转载引用。

此外,贾教授潜心研发的‘三乌药酒’,因其功效显著被邀请到德、韩、法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贾正红教授从医四十余年从未停止过对中医学的探索,尤其是对《伤寒论》中的各种经方颇有研究。《伤寒论》一书原作者张仲景在其原序中曾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可见,此书收纳并记载了广治诸病的奇方。贾正红教授学其经方,吸其精髓,将内科诸疑难杂症等疾病结合经方辩证施治,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案,造福百姓无数。


名成于其功

功始于大爱

当你见多了病床上的生与死的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而我只是想多挽回一条性命。


贾正红教授从医四十余年,致力于临床、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对内科诸疑难杂病颇多研究,对“脉管炎、结肠炎、骨质增生、妇科”等病的治疗尤为擅长,常力挽沉疴痼疾,每获奇效良验。慕名就诊者远及全国二十余省市。尤其擅长用自己独创的“九天疗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和“三乌药酒”治疗“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膝关节骨质增生”等疾病有特效。

当面对媒体的闪光灯和镜头时,贾教授收起平日钻研医学的那股严谨,语重心长地道:“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当你见多了病床上的生与死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而我只是想多挽回一条性命而已。

在当下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很多人只想着“人人为我”。贾教授作为一名医者,作为医疗行业的一员,不仅肩负着发扬人道主义精神、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更对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他对中医学的不懈坚持和对人民的那份“大爱”,才取得今日的医学成果。正可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医四十多年以来,贾正红教授以“岐黄之术,大医精诚”八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亲自题词悬挂于书房之中自勉。

现贾正红教授被西鹤年堂返聘为首席专家,自出诊以来为全国各地患者解决疾患无数。西鹤年堂中医医院作为国际中医文化旅游基地,近年来前来求医问诊的国际友人也在不断增加。






贾正红教授说


在多数人眼里,中医只是侧重于慢性病的治疗,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中医最早、也最倡导预防为主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治未病”的理论。

“病未发,防微杜渐;病既成,把握进退;病痊愈,慎防劳复。”贾正红教授说,其实中医预防疾病的方法很简单。

一、合理饮食。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养生之要当以食为本。

二、强身健体。运则立,动则健,肌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强弱、疾病治疗和恢复快慢等,都和运动息息相关。

三、科学用药。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彻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廉)、便(使用方便)上下工夫做文章。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30 09:19 , Processed in 0.0475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