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证”的定义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8:0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3-4 10:0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4 09:06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 ...

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

——个人对热实结胸证研究的不多,认识较模糊。李先生对此研究的很深,讲解的很清楚,学习了。谢谢。

22
发表于 2016-3-4 18:08:3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伤寒论》与温病学中的所有证,我们都进行了类似的论证,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只是,没有人理解而已。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1:16:4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4 10:08
对于《伤寒论》与温病学中的所有证,我们都进行了类似的论证,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 ...

对于《伤寒论》与温病学中的所有证,我们都进行了类似的论证,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只是,没有人理解而已。

——是真理,终将会被人们广泛认识与接受。正如毛主席所说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1:1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3-7 03:21 编辑

(1)症、证、病的概念: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质。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其临床表现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其本质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它标不着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的反应状态。如“脾阳虚证”,其病位在脾,病因是寒邪为害,病性为寒,病势属虚。这样,病位之脾,病因病性之寒,病势之虚,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脾阳虚证”。证是由症状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状的简单相加,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了具有本质意义的辨证指标(症状),弄清其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可见,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症与证的概念不同。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

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621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1:1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3-7 03:22 编辑

——关于证、病的定义及关系,客观事实及逻辑混乱不清。

症状:病人主观上的不适即为症状。症状是现象。

证:病理学诊断,机体内在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状态。内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可由特定或不特定的病因引起,通过症状表现出来。

病:一定的病因引起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状态的总和。

在内伤杂病领域,中医辨证论治模式,方法是以机体内在病理过程或状态为诊治过程的核心及枢纽,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标本转化轻重缓急关系。特点是以整个内伤杂病为参考体系,以单个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证)为单位,对病人的病情状况进行分析处理。重心在于处理不同病理过程与状态之间横向的关系(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标本转化轻重缓急关系)。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1:4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3-7 03:55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3-7 03:18
——关于证、病的定义及关系,客观事实及逻辑混乱不清。

症状:病人主观上的不适即为症状。症状是现象。 ...

在内伤杂病领域,中医辨证论治模式,方法是以机体内在病理过程或状态为诊治过程的核心及枢纽,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标本转化轻重缓急关系。特点是以整个内伤杂病为参考体系,以单个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证)为单位,对病人的病情状况进行分析处理。重心在于处理不同病理过程与状态之间横向的关系(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标本转化轻重缓急关系)。

——总体上言,中医是跳过“病”直接辨证论治,只有少数情况下,先辨病,然后在具体病的范围内进行辨证论治。

参考:中医内科病名诊断多数是症状诊断[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hlight=%B2%A1%C3%FB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1:42:19 | 只看该作者
在内伤杂病领域, 除了少数一些中医病名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病诊断,绝大多数(如咳嗽、胃痛、水肿、头痛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本质是症状,中医辨病其实是症状诊断,中医诊治内伤杂病,是先进行症状(主症)诊断,然后针对主症进行直接辨证(病理诊断)论治。从一定角度讲,中医辨证治证,就相当于西医意义上的诊病治病。

以中医内科为例,具体的病名中属于疾病的有:感冒、哮病(支气管哮喘)、肺痈(肺脓肿)、肺痨(肺结核)、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病)、疟疾。

其它完全属于症状的有:咳嗽、喘症、厥症、胃痛、痞满、呕吐、噎嗝、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 瘿病、水肿、淋症、癃闭、关格、阳痿、遗精、早泄、郁症、血症、痰饮、自汗、盗汗、内伤发热、虚劳、肥胖、痹症、痉症、颤症、腰痛。

中医中风病,是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主症,可见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面神经麻痹等;中医消渴病,是以口干渴为主症,在西医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烦渴等;西医的痢疾病,是指痢疾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而中医的痢疾,是以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在西医可见于痢疾病、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这些本质上都是症状诊断。
28
发表于 2016-3-7 16:45:0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疾病的定义与分类,中西医都没有一个完美的,大家能够接受的统一意见。也许只有中西医理论统一之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29
发表于 2016-8-28 16:05:5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7 16:45
关于疾病的定义与分类,中西医都没有一个完美的,大家能够接受的统一意见。也许只有中西医理论统 ...

也许只有中西医理论统一之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
     李先生不是以为中西医理论不能统一吗?
30
发表于 2016-8-28 23:46:36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8-28 08:05
也许只有中西医理论统一之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
...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既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系统中的两个要素只有具有不可通约性,才能够把它们分开,区别开了;两个要素只有具有可融合性,才能够存在于同一个系统之中。中医,西医是医学中的两个要素,或者说两个子系统。
        这是我的一贯观点,先生可以查看我的所有著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8:59 , Processed in 0.09604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