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节 我为什么和怎样写《<内经>时代》?——《<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05:54 | 只看该作者
⑶控制论:是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着重于研究过程中的数学关系。(《汉典》)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06:18 | 只看该作者
⑷系统论: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性质和规律的理论,即一般系统论。广义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自动化理论、信息论、集合论、网络理论、对策论、决策论、电子计算机等理论和方法。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37年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通常认为他于1945年发表的《关于一般系统论》一文,是一般系统论正式创立之始。他1972年发表的《一般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一文,认为一般系统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⑴研究系统的科学和数学系统理论;⑵系统技术,包括系统工程;⑶系统哲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和哲学之间的中介理论。(《辞海》)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06:44 | 只看该作者
⑸信息论:研究信息的计量以及信息的发送、传递、变换、储存和接收的科学。(《汉典》)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07:07 | 只看该作者
⑹时间生物学:又译生物钟学(英语:Chronobiology),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与时间有关的周期性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的机制。生物节律是凭经验总结得出的,但有其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生物钟学与所谓的生理节律无关。
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的生理活动随着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变化,表现出周期性节律。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谓大小宇宙息息相通。故那时就有时间生物学的萌芽。现代研究认为,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相适应,表明生理节律和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同步。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的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周期节奏近似昼夜24±4小时称“日钟”,近似29.53±5天称为“月钟”,近似周年12±2月称为“年钟”。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百度百科)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07:50 | 只看该作者
⑺王冰注《内经》:指王冰注《素问》。
王冰(一作砅),自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因避讳唐玄宗讳而改“玄”为“元”)。一般认为是唐代中期医学家。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说:“王冰……约生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公元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若据此推算,享年当在95岁,与《新校正》所引《唐人物志》“年八十余以寿终”不相符,存疑待考。
《素问》一书,传至唐代,纰缪甚多,内容混乱,影响授学和施用。王冰鉴于此书的重要性,立志寻访搜求诸本,编次整理历12年之久,于公元762年编成《黄帝内经素问释文》。调整篇目顺序,辨认错简,增补缺文,将原存8卷分编为24卷81篇;又为全书作注,注文相当精当,被后人视为重要的训诂文献。由于对《素问》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所以称之为“重广补注”,流传至今,成为学习研究祖国医学的重要经典。尽管人们对他所增补的第七卷即七篇大论,颇多非议,怀疑它并非原著,但这些内容仍有研究价值,而王氏对保存整理古典医籍、阐发其义理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09:05 | 只看该作者
⑻张景岳编《类经》:即张介宾著《类经》。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籍四川绵竹。其先于明初因军功世授绍兴卫指挥,迁浙江会稽。父张寿峰为定西侯客,14岁随父进京,学医于京畿名医金英(梦石),尽得其传。青年时期未以医为业,而从军。“壮岁好谈兵击剑,思有所用于世”(《景岳全书·鲁序》)。游燕冀间,从戎幕府,出榆关,履碣石,经凤城,渡鸭绿,因无成就,返京师,专心于医术。张氏医名噪京师,“时人比之仲景、东垣”,“延边大帅皆遗金币致之”。(黄宗羲《南雷文定·张景岳传》)后返会稽行医,其间到过西安和河南,为河南学政叶秉敬之母治病。《类经》刊行时,叶氏给予大力赞助。
张氏早年崇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影响,转而抨击丹溪且“医法东垣、立斋”。受王冰影响,并发挥说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亦常不足之说,成为温补学派主要人物。
张氏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11卷,《附翼》4卷,《景岳全书》64卷。另有《质疑录》1卷,有人疑为伪托。张氏重《易》,并受王守仁“心学”影响,强调“医易同源”,“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他说:“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必须“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易论阴阳,医用阴阳,抓住它,就能“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张氏接受“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观点,阐发阴阳互根之理,指出阴阳“彼此相须”,缺一不可。如气为阳,精为阴,“精之与气,本自互生”。所以,“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
基于以上认识,张氏对河间、丹溪之说,进行强烈抨击谓:“刘、朱之言不息,则轩、岐之泽不彰”。又撰《大宝论》、《真阴论》,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因而阳非有余,人之真阴亦常不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张氏自制左归、右归饮和丸,分培左肾之元阴和右肾之元阳。(《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第九章:明代医学》)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09:48 | 只看该作者
《类经》:(张介宾)精研《内经》凡三十余载,数易其稿,著成《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著作。张氏采用从类分门的方法,将《素问》、《灵枢》的全部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大类,凡三十二卷,三百九十篇,经文虽因类分而颠倒,但仍一一注明出处篇名,以便查核,且有详尽的注释。由于张氏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之文字简明畅达,所以他的注释多能结合实际,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问题,除注释外,还结合临床实践体会,用“愚按”的形式,进行专题发挥。此书为研究《内经》者所必读。(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11:54 | 只看该作者
⑼最新的大部头《内经》注本:到目前为止,研究《内经》部头最大的著作是,王洪图总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其内容包括:《黄帝内经》文献及语言文字研究、《黄帝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黄帝内经》理论研究、《黄帝内经》病证与临床研究、《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与实验研究、《黄帝内经》近代校释珍本辑录、《黄帝内经》研究文献汇编,共七编四百五十万字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13:19 | 只看该作者
⑽《尚书正义》:指汉·(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的《尚书》,是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之一。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13:50 | 只看该作者
《尚书正义》是唐初《五经正义》的第二部,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等奉诏撰,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赵弘智复审,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张行成等人刊定。此书凑合《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并采用伪孔安国《尚书传》,将伏生本今文《尚书》20篇分为33篇,加上所谓的出自孔宅夹壁的《古文尚书》25篇,定为58篇,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经书。此书流传千余年,对后世影响巨大。孔颖达等在此书《正义》中较多地谈到了天人关系,反复阐明用天道治理民众的道理。他们是以君为师,而不敢像孟子、杨雄那样以师自任,这是汉代以后尤其是当时现实的反映。但是如果君主不好好地治理百姓,就是违背天意,这时,天就会离他而去,也即“天不可信”。这些观点都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另外,此书还保存了不少旧说典故,在训诂学上也有较大的价值。(百度百科)但是,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第二编尚书概论》则说:“至于十三经所用之注,则为伪孔安国《传》。此传虽题孔安国撰,实与伪古书《尚书》同出王肃伪造,可以不阅。孔颖达据伪孔《传》为疏,除有小处可采外,亦不足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4 01:33 , Processed in 0.04976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