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节 我为什么和怎样写《<内经>时代》?——《<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0:49 | 只看该作者
⑹四时为配五行改为五时:指为了与五行相配,四时再勉强加上季夏而成为五时。即春、夏、秋、冬变成了春、夏、季夏、秋、冬。
金栋按:古人对“季夏”说法有两种:⑴夏季的最末一个月,即农历六月;⑵春、夏、秋、冬四季最后各十八天。请参看第五节“五家月令比较表”。医家谓季夏为长夏,此两说均可见于今《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王冰注:“长夏,谓六月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王冰注:“土气于四时之中,各于季终寄旺十八日,则五行之气各旺七十二日,以终一岁之日矣。”

62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1:37 | 只看该作者
⑺刘长林:(1941~)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改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员,2002年退休。曾任曲阜孔子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主要著作有《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1982)、《中国系统思维》(1990)等。

63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2:28 | 只看该作者
《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本书以《内经》为主体,对整个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作者除简括地介绍了《内经》的成书年代和沿革外,还着重论述了《内经》中的气、阴阳、五行、形神等范畴,同时就中医学的藏象、辨证、病因、诊断、治疗等基本原理的特殊认识方法和逻辑方法作了阐述,有利于说明和掌握中医学的实质。作者以这些分析为依据,提出用现代系统论整理和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建议。下面摘引任应秋先生对刘长林及该书的评价:
“刘长林同志是搞哲学的,1977年他听说我在讲《内经》,要求来听课,我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益友,便欢迎他来听讲。寒暑无间,风雨不辍。未久,见到长林同志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形神统一几篇文章先后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哲学研究》《文史哲》杂志,知道他对《内经》的钻研确是下了功夫。现在《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这一洋洋专著又出版了,不能不令人有“观止”之叹。在我的师友中研究《内经》而有成就的,除廖季平先生外,刘长林同志可是我三十年来所见到的第一人。他挟其修养有素的哲学武器,从多方面探索《内经》的认识论,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实为我的学力所未及。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一个自然科学的理论,没有认识论作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读了长林同志《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后,使我在认识论方面颇受启发。我认为探索中医学的方法论的同志,和那些不承认中医学有科学理论的人们,都很值得一读。任应秋时年六十有七。”(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任应秋序》)
刘长林先生对如何认识中西医关系颇有见地。他说“中医和西医就是从不同方面把握人体的。西医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可是截止目前为止,用西医科学仍然远远不能完满地解释《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医方法在认识人体过程中的特殊意义,说明整体系统方法和元素分析方法存在巨大差别,各自具有强烈的特殊性,二者谁也不能代替谁。即使将来发现了沟通系统方法与分析方法的途径,恐怕二者仍然不会失去各自的独立价值。
因此,中西医结合,决不应该是取消一种认识方法,保留另一种认识方法,也不应该主观地人为地将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硬捏合成一个体系。结合,不是一方吃掉一方,也不是合而为一。只有各自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才谈得上结合。无论什么时候也不应该只允许存在一个学派,一种理论体系。为了繁荣科学,正确的方针只能是,努力使中医和西医一样,都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同时又在各自保持自己特点的前提下,相互吸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所谓统一,只能统一在现代化上,而不能统一在哪一个学派上。”(《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第七章:从方法论看藏象》)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3:40 | 只看该作者
⑻一个五行归类表:高校教材第二版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节五行学说》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如下:
图表(略)。感兴趣者请参看原书。

6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5:0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上面所说还基本上是《内经》之外的五行理论。五行与医学结缘,最关键的一步是五行配五脏。其配法更难靠常识理解。假如学生又知道古代文献中还有与《内经》不同的配法,就更要怀疑了。
五行学说研究的不彻底处,先举上面几点,约已足以说明问题了。至于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则真正能用现代认识说清其本来意义、发展过程者则还没有一家成说。想知道拙见的,请看第四至八节。这是本书想重点解决的问题。
近代以前,很少有人用唯物辩证思想解释阴阳学说,故常被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利用。近代医界也只有杨则民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予以解释。请参看旧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第五章第四节。解放后,大量的文章和专著都这样讲了。近年尤其活跃,但并非研究深透了。试问:既然“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何以《内经》说理又多用三阴三阳呢?至今并无有深度的文章说清这一问题。阴阳说也大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66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5:56 | 只看该作者
再如运气学说,很多人视为深奥。其实,接受《内经》原说很容易。只是进一步问:五行与六气为什么只少一个“火”?太过、不及、平气等术语来自何处?原始意义是什么?从来无人讲明白。好讲运气者至今仍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一种书讲“七篇大论”竟写了近百万字。翻翻内容还是老一套。宜乎能读下去的人很少。有些人用时间生物学来证明运气学说的科学性,文章虽多,见解均浅。今日已极少有人用《内经》推运指导临床实践。连最受重视的病机十九条也大多被冲破。若不能深入运气说腹地,结果必然是泛泛曲护,反而在古人基础上后退。

6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6:36 | 只看该作者
【自注】六气:“六气”就是地气,《素问·天元纪大论》中称为“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
【补注】
⑴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全句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王冰注:“太阳为寒,少阳为暑,阳明为燥,太阴为湿,厥阴为风,少阴为火,皆其元在天,故曰天之阴阳也。木,初气也;火,二气也;相火,三气也;土,四气也;金,五气也;水,终气也。以其在地应天,故云下应也。气在地,故曰地之阴阳也。”
五行与六气为什么只少一个“火”?五行中增加了一个“火”,而成地之六气——“木火土金水火”。五行中的一个火变成了两个火,分别为君火、相火,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完全是为了与天之三阴三阳相配。不如此,就不能构成“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素问·天元纪大论》)。《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曰:‘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此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之义也。”
简言之,这是五行勉强与阴阳相合的结果。单数的五行不可能两两相对,也不便与偶数的阴阳以及由其派生的三阴三阳相合,于是只好再增加一个火。此外无理可说,无事实可以证明。

6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7:02 | 只看该作者
以上举了较重要的三方面问题。意在指出《内经》研究方面至今还有不少重大理论问题没有搞清楚,因而不可能使人读懂《内经》,也不可能更科学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内经》。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内经>时代》。

6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7:49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古代文献中还有与《内经》不同的配法:五脏配五行在古代有两种配法,《内经》的配法只是其中之一。
龙伯坚说:“对于它们的配合,古代的医学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黄帝内经》的说法,这一种配合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另一种是《阴阳疗疾法》的说法,这一配合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淮南子·时则训》与此相同,《吕氏春秋·十二纪》及《礼记·月令》缺心土,其余亦均与此相同。《阴阳疗疾法》也是一部古代医书,早已亡佚,但关于它所说的五藏和五行的配合,却一鳞半爪地见于《周礼·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句下贾公彦疏中的引文。这两种不同的配合,在汉代经师的经说中也是同时存在的,古文说和今文说完全不同。……《黄帝内经》说即是今文说,而《阴阳疗疾法》说则是古文说。……现在除贾公彦《周礼疏》中一引《阴阳疗疾法》外,这个不同的学派在医学上竟找不出一点痕迹,全部淹没了。”(《黄帝内经概论·第二篇·第三章:五藏与五行的配合》)
金栋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是汉代以来中医公认的五脏与五行的配法,一直指导中医说理。但须知,五脏与五行相配,在《内经》中要与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五音等合言之,从而形成了《内经》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脏气法时论》、《五运行大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篇均有详细叙述。
又须知,《内经》之五脏附五行,与汉代今文《尚书》经说全同。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云:“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
但汉代古文《尚书》经说之五脏附五行与《内经》不同。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云:“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总之,五脏附五行在汉代有两套配法。
今文经学盛行于西汉至东汉中期,《内经》之五脏附五行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至于为什么五脏与五行发生了关系,请看本书第四节儒家思想与《内经》中的“五行配五脏的由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9:05 | 只看该作者
⑵五运六气:简称运气。五运,是探讨一年五个季节变化的运行规律,即将一年气象分为五季,各按五行之性有规律地运行。六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简言之,五运即五行,六气即地气木、火、土、金、水、火,见上文先生自注及本书第七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0 05:33 , Processed in 0.05052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