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节 我为什么和怎样写《<内经>时代》?——《<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39:35 | 只看该作者
⑶近代(医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此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亦有主张其下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者。(《辞海》)

72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40:00 | 只看该作者
⑷唯物辩证思想:即“唯物辩证法”。见下注⑻。

73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40:24 | 只看该作者
⑸唯心主义:亦称“唯心论”,是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意识、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则是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思想的萌芽是由于原始人的迷惘无知,但发展成为哲学体系的社会根源,乃是阶级和剥削的产生。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保守势力和没落阶级的世界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则在于将认识复杂过程的某个方面、某一部分夸大或僵化成为绝对。(《辞海》)
主义: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汉典》)

7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40:49 | 只看该作者
⑹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彼此孤立,永远不变;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汉典》)

7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41:16 | 只看该作者
⑺杨则民:(1893~1948),一名寄玄,字潜盦(即庵)。浙江诸暨人。青年时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由此参加革命,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曾回原籍担任诸暨民报编辑、诸暨南屏学校校长。1927年至1929年因参加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两度被捕入狱,其间广泛浏览中西医籍。获释后潜心钻研医学,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造诣颇深。并且广泛涉猎数理、哲学,学识日益渊博。杨氏治学勤奋,卓有见地,因而受到浙江医界名贤赏识。1932年左右,应聘担任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教职,讲授《内经》等中医基础课程。此前,中西医界激烈论争,恽铁樵作《群经见智录》驳斥余岩《灵素商兑》,捍卫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论体系。杨氏承恽氏之余绪而另辟途径,从揭示《内经》思想方法入手研究。杨氏认为:吾人欲认识《内经》学术之真价值,应以哲学的眼光去衡量。他明确指出:《内经》之哲学思想符合辩证法。杨氏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思想武器研究《内经》,在30年代初完成其代表作《内经之哲学的检讨》。该文从哲学高度论证《内经》学术思想的真价值,在近代中医界产生很大影响。杨氏还深信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药必定符合科学道理,不应当以所谓自然科学的见解去否定它。杨氏还编有《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方剂学》等数十种讲义稿。1948年农历6月24日,杨氏遇害牺牲,终年56岁。(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

76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41:43 | 只看该作者
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它“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选集》第2卷第278页)

7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42:17 | 只看该作者
⑼《近代中西医论争史》:赵洪钧先生撰。学苑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主要内容包括:中西医论争的历史背景、清末医学界的变迁、辛亥后中西医论争大事本末、论争中的中医教育、论争中的名家和学术问题、废止中医思想研究。
金栋按:此书原为先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填补了中国近代医史的空白。因中医研究院的学委对先生无端压制,至今未获学位,乃中医学术界一大憾事!正如很多时贤所说,《论争史》是开创性的工作,工程浩大,当时文史专业的研究生,也没有人完成如此大的题目。至今国内的研究生,也无人可以与先生相埒,授予《论争史》博士学位也当之无愧。

7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43:17 | 只看该作者
⑽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
孔颖达《正义》:“‘一阴一阳之谓道’者,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太虚,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为无也。若其有境,则彼此相形,有二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故以言之为道,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以应机变化谓之易,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圣人以人事名之,随其义理,立其名号。”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云:“一阴一阳,矛盾对立,互相转化,是谓规律。”
金栋按:因为《易传》吸收了道家思想,所以陈鼓应说:“《系辞》这里以阴阳为‘道’的内涵,正是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系辞》作者承袭了这一观点,综合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命题”。“《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以阴阳解《易》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我们知道,阴阳观念最早出于史官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后来做过史官的老子曾概括地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同时代的孙子及范蠡也都运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易传与道家思想》)
洪钧按:《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阴阳谓道”或“阴阳是道”,也就是《内经》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其中的两个“一”不是强调数量是一个,而是如英语中的不定冠词a。即这两个“一”字不过是为了念起来顺口,因而是可有可无的。之字不是冠词,却也是为了顺口,即也是可有可无的。韩伯康和孔颖达把一说成无,完全是瞎附会。他俩不但不懂汉语,也不懂道家之道。道家尚无,但它的道却不是“无”,而是独立于万物且先于万物的本体,即所谓:“有物浑成,先天地生”。故道家之道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概念,阴阳之道可以体验因而是唯物的。对阴阳之道的最恰当的理解,是对立统一的古典表达。“阴阳始终没有取得如我们今天所说的‘矛盾’那种抽象性格,阴阳始终保留着相当实在的具体现实性和经验性,并没有完全被抽象为纯思辨的逻辑范畴……这种与生活实际保持直接联系的实用理性,不向纵深的抽象、分析、推理的纯思辨方向发展,也不向观察、归纳、实验的纯经验论的方向发展,而是横向铺开,向事物之间相互关系、联系的整体把握方向开拓。”(李泽厚.秦汉思想简议.中国社会科学,1984(2):129~131)

7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44:29 | 只看该作者
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谓变化生成之道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规律、规范的意思。春秋时期已用来表示自然天象的运行规律,所以这里的道和道家的‘道’含义是不同的。‘天地之道’,就是指自然变化的规律。”
金栋按:王冰注《老子》句,见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河上公章句》:“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矣。”冲,交互冲撞之义,一本作“中”,中间、适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天地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阴阳混合交互冲撞就生成了新的和气。有云“和为贵”,盖源于此矣。王冰“弱龄慕道”,引《老子》和《易传》以释道,实乃道家之道。
洪钧按: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古人说的“天地”解为“自然界”。但须知,和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一样,阴阳之道不是只宜于解释自然现象。古人也不是只用阴阳学说解释自然。比如有礼法阴,乐属阳之说,也有君属阳,臣为阴之说,还有尊者为阳,卑者为阴之说。至于男属阳而主外,女属阴而主内,更为多数人熟知。就是儒家的五常也曾被赋予阴阳属性。不过,单就《内经》而言,“天地”就是自然界。
《内经》把阴阳视为道,故和道家所谓道不同。在道家那里,道比阴阳高两个层次。道家的道先派生出“一”。这个“一”是无区别的物质。“一生二”,这个“二”相当于阴阳,即物质开始有了阴阳之别。阴阳交合产生新的物质,就是“二生三”。于是出现万物,即“三生万物”。这是道家对宇宙演化的哲学解释。《内经》对宇宙演化或万物生成的解释与道家不同。《素问》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是混一了《易》的阴阳思想和五行学说的结果。它不承认有一个先于万物的道,而是认为有个绝对空间(即太虚),万物在其中产生,而且最早产生的是五行。

80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1:45:37 | 只看该作者
⑿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谓之三阴,太阳、少阳、阳明谓之三阳。《内经》中其义有二:①指六经;②指六气。
指六经者,如《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阴阳类论》等篇。指六气者,如运气七篇大论等篇。
金栋按:《内经》有两处提到三阴三阳的解释。
《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但是还是没有说清为什么会有三阴三阳。关于三阴三阳的来路或本义,见本书第五节原文“关于三阴三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0 13:46 , Processed in 0.0503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