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万里朝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捷效经验穴歌诀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3:08:35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发作为多见的临床常见病。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小儿肺脏娇嫩外受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致肺气郁闭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使肺失宣降,闭郁不宣,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咳嗽、气喘、痰鸣、鼻煽等肺气闭塞的证候;内因素体虚弱,感邪之后由肺而涉及其他脏腑出现心气不足,心阳不能运行敷布全身则致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或运血无力则脉微弱而数,出现心阳虚衰之变证;或脾胃升降失司致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出现腹胀、便秘等证候。治宜调和营卫、益气健脾、止咳祛痰、解痉平喘。
主穴取素髎、少商、耳尖。咳嗽、咳喘甚者加定喘;体虚者加四缝、身柱。小儿由家长抱好,医者先用一手指在其少商、耳尖、定喘、四缝穴位处,力量均匀、柔和地揉按至局部发红、发热,在常规碘酒消毒后,医者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处肌肉捏起,右手持小号三棱针利用腕力快速、准确点刺一下随即出针(深度约两毫米),接着双手拇、食指由针刺四周向其中心处挤压令出血各3滴,素髎穴如前法用毫针点刺并放血3滴。最后碘酒常规消毒,针刺处撒敷白及粉(白及、儿茶按1:1剂量共研为细面装瓶备用),促进针眼愈合,免留疤痕。取如同香烟粗细的小艾条,悬灸于身柱穴,采用艾条温和灸5分钟。由于小孩肌肤娇嫩,故在施灸时,家长应将一手指放于穴位旁约1.5厘米处测温度,以温热但不灼烫为原则。针灸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方中素髎位于鼻尖部,为督脉所过;少商别名鬼信,手太阴肺经之井穴;耳尖是经外奇穴,三穴共用使内外诸邪随血外泄,可以起到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窍之功。定喘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为治疗咳喘症的经验效穴。四缝穴为经外奇穴,位于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掌面的第一与第二关节横纹中央露白处。通过点刺放出血样物质可使儿童唾液里的消化酶、胰淀粉酶与胰脂肪酶增加,胆汁分泌量增多,从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调和脏腑。身柱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作用,能通治小儿科多种疾病。在《养生一言》一书中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可保无病”之说。故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身柱有健脑益智的作用,经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3:08:56 | 只看该作者
【高血压针灸治疗效果佳】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患,为常见的慢性病,多见于中,老年。一般40岁以上的成人收缩压应在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应在90毫米汞柱以内。但是,其标准可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例如年龄增长十岁,收缩压可相应增高十毫米汞柱,而舒张压的正常标准则不随年龄而变异。
本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即症状性)两种。原发性高血压多因精神刺激,情绪波动,使高级神经机能活动紊乱,皮层下部的血管舒张收缩中枢形成固定兴奋灶,全身小动脉持久痉挛,各器管缺血,尤其是肾脏缺血,引起一系列体液变化,以及小动脉硬化等因素,使血压恒定性增高。继发性高血压多由泌尿系统疾患,颅内疾患及内分泌疾患等所引起。
本节所述的主要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其所表现的症状,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来分析,认为与肝肾的阴阳平衡失调或痰湿壅盛有密切关系。其内容多列入于头痛。眩晕。惊悸。不寐等症治中。中医学理论称"肝为刚脏",赖肾阴的濡养而其气柔和,如肾阴不足,每致肝阳偏亢;阳亢的结果,又会进一步使肾阴耗伤,转相因果,使肝火肝阳更加亢盛,甚致煽动肝风,发生中风,故医学文献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肝阳偏亢,往往夹痰湿上旋,所谓"无痰不作眩"。另外,基于阴阳互根(互相依赖)的原理,阴伤又可能损及阳气,最后还可出现阳虚或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
【临床表现】
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一般多伴有眩晕。头痛。头胀。耳鸣。心慌。手指发麻。面红。烦躁。失眠等症。体检有时可见左心肥大,主动脉瓣第二音亢进。也有在高血压病程中症状突然加剧,血压急剧升高,出现剧烈头痛,心动过速,视力模糊,心绞痛,呼吸困难,面色潮红或苍白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多见于高血压病晚期。有时因血压急剧升高,还可致脑部循环障碍而引起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而见头部剧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惊厥等症状,称为"高血压脑病" 。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认为是,肝郁化火,血热旺行的辨症,一般可分为肝火盛,阴盛阳亢,痰湿壅盛,肝风内动,阴阳两虚等类型。
1、肝火盛: 头痛,烦躁,易怒,颈项时有牵强感,面红。目赤。口干。便秘,舌苔黄,脉弦劲有力或弦数。
2、阴虚阳亢:眩晕, 视物模糊, 耳鸣,心中虚烦, 失眠,多梦, 肢体发麻, 舌质红,脉弦细或带数。
3、痰湿壅盛:胸脘痞闷,心悸,眩晕,恶心,呕吐, 肢体麻重, 动作不灵活, 舌苔厚腻,脉弦滑。
4、肝风内动:剧烈头痛, 头目昏眩,昏迷,失语,甚则抽搐,惊厥。祥见"脑血管意外"。
5、阴阳两虚:头眩,气促,耳鸣,神色萎疲,精神呆滞,手足发麻,腿软无力,尿频或夜间多尿,或有阳萎滑精,舌质偏淡,脉见沉细。
【治疗】
1。 针灸疗法 施治原则: 以平肝潜阳为主, 佐以对症加减。
常用穴: 风池 曲池 足三里 太冲。
备用穴: 行间 太阳 翳风 神门 安眠 三阴交 太溪 阳陵泉 阴陵泉 丰隆 内关 关元 气海 。
方法: 针曲池时可透少海,中。强度刺激,留针约30分钟。
如:风阳亢盛而见剧烈头痛。眩晕,或肝火盛,见面红。目赤者,可选配行间。 阳陵泉。 太阳。 翳风等穴 。
痰湿壅盛,见胸脘痞闷。 恶心呕吐。心悸眩晕者,可选配内关。 丰隆。 阴陵泉等穴 。
肾虚阴亏,而见眩晕。眼花。耳鸣。心烦。失眠者,可酌加太溪。三阴交。神门。安眠等穴。
如有气促。精神呆滞萎疲。尿频等阳虚症状者,可加气海。关元, 并用灸法。
方义提要:风池为阳维,足少阳之会,以潜清空浮越之阳;曲池。足三里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取此以泄阳邪; 太冲属足厥阴肝经,以平肝熄风 。风阳亢盛者,配太阳。翳风,佐风池以潜阳;行间足厥阴荥穴,阳陵泉足少阳合穴,以清肝胆之火; 痰湿壅盛者选内关。丰隆以化痰和中,加阴陵泉足太阴之合以运脾降浊; 肾虚阴亏者,配太溪足少阴之原,三阴交以调补三阴;加神门。安眠以安神;阳虚者,灸气海生气之海,关元原气之根,以壮命火。
【常用中成药】
1、牛黄降压丸,每次1粒,每日2次。用于肝阳上亢证。
2、山绿茶降压片,每次3片,每日3次。用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证。
3、天麻杜仲丸,每次6克,每日3次。用于肝肾阴虚证。
【护理要点】
1、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2、情绪乐观,保持心理平衡。
3、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总述】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改善症状有一定疗效。如继发性高血压则应着重治疗原发疾病。对顽固病例,针刺与中西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3:52:01 | 只看该作者
【腓总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

腓总神经麻痹是临床最常见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劳动能力的神经麻痹之一。临床多表现为患侧的足和足趾下垂不能背屈,走路高举足,足尖先落地,不能用足跟行走,呈跨阈步态,伴有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步态拖拽,肌肉萎缩及感觉障碍等表现。
腓总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痿证”、“痿病”、“痿足辟”、“痿痱”范畴。《黄帝内经·素问》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中医学认为,脾肾肝三脏虚损是该病发病的内在原因,湿浊毒之邪侵犯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造成气血不和、脉络不通而发病。治宜滋补肝肾,养血荣筋,疏经活络。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简介如下:
穴取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腓浅神经麻痹者加丘墟、解溪;腓深神经麻痹者加条口、太冲。令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肢膝关节以下。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三阴交、足三里、条口、阳陵泉各1.5寸,太冲穴1寸,沿骨缝直刺丘墟、解溪各1寸。施以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穴一分钟,以有麻胀感向足部方向放射为佳。然后,将直径约1.5厘米、厚约0.3厘米的鲜姜片用粗毫针刺10余个针眼,将之通过针尾套于毫针上,平放于针刺局部皮肤上。取如大枣大小的灸用艾段套于毫针尾部,用线香由艾段下端点燃令其自燃变成艾灰后,易另一相同艾段如法再灸治。每穴灸3~5段,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且有温热感向足部方向放射,不致灼烫伤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脉交汇处,针刺此穴能达到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养血和营、清热利湿、强壮宗筋的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疏风化湿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下合穴、筋之会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筋急,阳陵泉主之。”丘墟乃足少阳胆经的原穴,能疏通经络、利关节,散除局部的气机壅滞,且其局部分布有腓浅神经分支。解溪属足阳明胃经,浅层布有腓浅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善治下肢痿痹、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条口深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理气和中之功效。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根据《黄帝内经》“治萎独取阳明”的原则,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解溪配合三阴交、阳陵泉、丘墟、条口、太冲等穴,共同起到强壮筋骨、补益气血、濡润宗筋、通利关节、协调阴阳的功效。此外,通过隔姜灸促进气血运行,加强了治疗功效,使腓总神经麻痹得愈。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3:52:22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戒烟更健康】

近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香港卫生署推行的“中医针灸戒烟”计划中,两地中医药专家提出以中医针灸为主、配以健康辅导的综合性控烟技术方案。使用针灸戒烟效果如何?在第23个“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副院长杨金生,杨金生介绍,针灸戒烟能够消除戒烟后出现的一些戒断症状,如烦躁不安、精神不集中、头痛、嗜睡等,从而帮助戒烟者改掉吸烟的习惯。
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杨金生说,卷烟烟雾是由4000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由存在于气相中的挥发物和存在于颗粒中的半挥发物及非挥发物组成,其中气体占95%,如氮、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氢化氰类、挥发性亚硝胺等,其中至少有69种为已知的致癌物。我国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达100万,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确认烟草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吸烟的危害猛于非典和海啸。
“针灸戒烟作为一种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绿色疗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杨金生说,“现代医学证明:针灸戒烟的机理是针刺后诱发体内产生大量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从而弥补因内源性成瘾物质尼古丁供应中止所造成的阿片类物质缺乏的症状,从而达到戒烟目的。”
多使用耳穴贴压
针灸戒烟一般都采取王不留行贴压耳穴并配合体针的方式,每周约治疗2~3次。中医认为,耳并不单纯是孤立的听觉器官,从全息现象来认识,耳郭就像是一个倒置的胎儿,相当于人体的一个缩影,全身五脏六腑、皮肤九窍、四肢百骸等部位,都通过经络与耳郭有密切联系。加上整个耳朵神经分布比较丰富,因而通过对耳部某些与人体相对应部位轻缓而持久的刺激,可起到调节全身功能的作用。
一般由医生选准耳部对应人体的肺、口、胃、脾等穴位,贴压中药王不留行,以胶布固定,用食、拇指按压至酸麻或疼痛始为得气。冬季贴压可停留于耳5~7天,夏季停留于耳3天左右,如有脱落,可随时去医院更换。贴压耳穴之后,还可配合体针加强疗效。
根据体质配合针刺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结合病人的身体状态,常选用下列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列缺穴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功效疏风通络、宣肺平喘。主治咳嗽、气喘、咽喉干痛、偏头痛、颈项强痛。
列缺穴能够抑制烟瘾,治疗咳嗽、气喘、痰多等症状,治疗吸烟引起的不适。
百会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处。功效平肝熄风、安神醒脑、开窍明目、升提阳气。主治头晕、头痛、健忘、失眠。
印堂穴   在前额部,当两眉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功效化痰降浊、疏风通窍。主治头晕、头痛、鼻塞流涕、眼目干涩、失眠。
内关穴   在前臂屈侧,腕横纹上2寸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功效宁心安神、和胃宽胸、降逆止呕。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痛、恶心欲呕、烦躁失眠。
百会、印堂、内关三穴具有宁心安神作用,能够控制戒烟后出现的症状,如疲倦易怒、精神不集中、头痛、头晕等,不仅解决了戒烟出现的痛苦,而且还解决了吸烟者在心理上对烟草的依赖。
合谷穴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或当拇指、食指并拢时肌肉最高处。功效疏散风邪、开关通窍、清泄肺气、和胃通肠。主治头痛、咽干舌燥、便秘、易饥。
合谷穴能够改变人的味觉,使吸烟者发现吸烟无烟味,有烟苦和口苦感,不想再吸烟,从而阻断了吸烟者对香烟的依赖性,达到了戒烟的目的。
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功效调理脾胃、和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扶正培元。主治胃痛、恶心呕吐、便秘、泄泻、神疲倦怠。
足三里既可健脾胃、化痰浊而止咳平喘,又能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能消除因长期吸烟而致的胸闷憋气、咳嗽气喘、咽干咽痒等症。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4:01:29 | 只看该作者
【针刺麻醉】

一、什么是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针刺麻醉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也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针刺麻醉的发展简史
起源时期(1957以前)
在我国应用针灸方法消除或减轻各类疼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是采用灸法治疗各类痛症。从针灸医学发展史可以发现,针灸不仅广泛地治疗疼痛性疾病,而且还逐步的被用于抑制和预防某些损伤性疼痛,并显示出卓越的效果。但针灸医术跨进现代外科手术室的大门,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奠基时期(1958 -1966年)
 1958年,全国掀起了学习中医、针灸的热潮。由于针灸疗法简便有效,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1958年西安、上海等有关单位把针麻应用于外科手术,并且取得了成功。从此掀起了“针麻”热潮。
  到1959年底,全国12种公开发行的医学杂志报道了30篇针刺麻醉手术的文章。针麻手术涉及临床各科90余种病症,到了1966年初,全国已有十四个省市开展针刺麻醉,并完成8734例针刺麻醉手术,涉及到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科等。通过较广泛的实践和较深入的观察,初步总结出了针刺麻醉一些规律。
形成时期(1967 -1979年)
在经历了奠基时期之后,由1967年进入了发展时期,持续到1979。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4:01:55 | 只看该作者
【针刺镇痛】

针灸治疗疼痛可追溯到砭石时期,《帛书》中已有灸法镇痛的记载,《内经》中涉及疼痛的篇章有十余篇,有三篇是痛症专论,对疼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转归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疼痛的理论。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一书中,针灸疗法最常用的是治疗局部或附近部位的各种疼痛,在所罗列的三百多个穴位中绝大多数有这种功能。
目前临床上,疼痛性疾病依然是针灸的主要适应症之一,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推荐的64种针灸适应症中,有32种与疼痛有关。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急性痛、慢性痛、癌痛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预防手术痛(针刺麻醉)。故进行针刺镇痛的机理研究是迫切而必须的。我国学者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何为疼痛?它与痒的区别
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
痒是一种不愉快的皮肤感觉引起搔抓或摩擦皮肤的欲望。
二、现代医学的镇痛方法 
现代医学中的镇痛药物有很多,最有效的镇痛药物是吗啡。吗啡是如何产生镇痛作用的呢?在大脑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域中,有一部分脑细胞是和疼痛有密切关系的。当这部分脑细胞遇到吗啡的分子的时候,它们就和吗啡分子结合,降低了自身传递疼痛信号的能力。
三、针刺镇痛的穴位选择
可分为两类:①根据现代生理解剖学概念取穴,如选用与痛源同节段或临近脊髓节段的穴位,其镇痛效果都较好,无论弱针还是强针刺激都有效;选用属于远脊髓节段穴位,一般需要强针刺激;②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取穴,如循经取穴或以痛为腧取穴等,如牙痛选合谷穴,也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其镇痛范围广,后效应长。
四、针刺的镇痛机制
针刺对近神经节段区域的镇痛效应:根据近几十年的研究,用较弱的手针或电针刺激穴位,常在局部观察到镇痛和痛阈升高的现象,这种镇痛效应在脊髓动物也能观察到,也就是说,脊髓的整合机制主要在“近节段取穴”时参与镇痛作用。近节段的针刺镇痛效应在刺激强度稍低,仅激活粗的传入纤维情况下就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应,这种效应在脊髓水平就可完成,在“闸门控制”系统下发挥作用。闸门控制的核心部位在脊髓的胶质区,它可被粗纤维的传入活动兴奋,并产生负的背根电位。针刺引起的节段性效应与闸门控制系统的关系已经基本得到证实。
针刺对远神经节段区域的镇痛效应,其机理与近节段的有明显不同。在远节段取穴所产生的镇痛效应,需要的刺激强度更大一些,这一点不同与同节段或近节段取穴。针刺的传入信息可分别经外周A类和C类纤维的传入到达脊髓背角;传递针刺信号的上行通路位于脊髓腹外侧束;触发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通路主要是通过背外侧索下行的,涉及到5-HT能纤维、阿片能下行通路。强针刺引起身体广泛区域的镇痛效应需要脊髓上中枢的参与(需要脊髓-延髓-脊髓环路的完整):以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核为主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是保障针刺引起躯体广泛区域镇痛效应的前提;中脑边缘系统、丘脑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均参与其中。大量证据表明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机理与脑内抗痛系统的调节和参与有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6 08:14 , Processed in 0.05344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