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万里朝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养生学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3:33:2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欲不可纵”,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要点之一。古今中外,对性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主要有三种观点和流派,一是纵欲,一是禁欲,一是节欲,前二者走向极端是有害的,而“节欲”则是辨证地提出性生活的适度、节制,于人体有着重要养生意义。正如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这些话告诫世人,房事应该有所节制。

一、节欲保精的作用

首先,节欲保精是抗衰防老的重要一环,这在古医籍里到处可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养性延命录》:“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金匮要略》:“房室勿令竭乏,……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孙思邈指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顿觉乏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所以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强,身体强壮,则健康长寿。反之,肾精匮乏,则五脏衰虚,多病早夭。节欲保精对于中老年尤为重要。孙思邈说:“四十已上,常固精养气不耗,可以不老”,“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一度制得,则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纵情施泄,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从国内外长寿老人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多对性生活都有严格而规律的节制,这说明了节欲保精对健康长寿有积极意义。

其次,节欲保精有益于优生,保证生下的孩子健康、聪明。孙思邈指出:“胎产之道,始求于子,求子之法,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明代万全亦说:“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阳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合而生育滋矣”,张景岳指出:“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总之,节欲保精不仅有利于健康长寿,而且是优生优育的首要保证。

二、房事不节对健康的影响

房事不节,一是指不节制,纵欲无度,二是指不懂房事宜忌,房事不谨慎。中医学历来认为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史记·仓公传》载病例25个,其中病因于“内’即房劳者有8例之多。因为失精过度,或不懂方法,违反禁忌,必然耗伤精气,正气虚损,致使百病丛生。《三元延寿参赞书》指出:“书云:欲多则损精。可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发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证之临床,房事过度的人常常出现腰膝疲软,头晕耳鸣,健忘乏力,面色晦暗,小便频数,男子阳萎,遗精、滑精,女子月经不调、宫冷带下等症状。房事不节可直接、间接引起某些疾病,致使疾病反复发作,加重病情。临床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心病、肺结核、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后,常因房事不节或遗精频繁,而使病情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失精过多,雄、雌激素亏损,人体免疫功能减退,人体组织蛋白形成能力低下,血循环不畅,内分泌失调,代谢率降低等,不仅造成身体虚弱,而且容易引起疾病。在封建社会里,历代皇帝设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贵族大臣,妻妾成群,生活放荡靡烂,虽然他们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但到头来多是恶疾缠身,早亡夭折。据历史资料统计,凡能查出生卒年龄的封建皇帝209人,平均寿命仅有39岁。其中凡注意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的皇帝,则能健康长寿。例如,清乾隆皇帝活了88岁,是几千年来皇帝中的长寿冠军,这与他“远房围,习武备”的生活习惯是有密切关系的。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精液中含有大量的前列腺素、蛋白质、锌等重要物质。过频的房事生活会丢失大量与性命有关的重要元素,促使身体多种器官系统发生病理变化而加速衰老。另外,精子和性激素是睾丸产生的,失精过度,可使脑垂体前叶功能降低,同时加重睾丸的负担,并可因“反馈作用”抑制脑垂体前叶的分泌,导致睾丸萎缩,从而加速衰老的进程。这充分说明“纵欲催人老,房劳促短命”的传统观点是很科学的。
6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3:33:3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房事保健应当从年轻时就开始做起,直至老年,始终如一。历代养生家和医家对此皆有不少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房卫生

大量的医学临床资料证明,很多疾病是因男女行房不注意卫生而引起的。例如,易引起的妇科病有月经不调、闭经、慢性宫颈炎、感染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粘膜溃疡等,引起的男科疾病可有尿潴留、急性前列腺炎、尿道滴虫病、泌尿系感染、阳萎等。因此,注意行房卫生是防病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男女双方都要养成晚上睡前洗涤外阴的习惯。因男女外阴部位都是藏污纳垢之处,污垢中有大量细菌,必须清洗外阴,男性要特别注意清洗包皮内垢。如果条件允许,行房后,也最好清洗一下,女性最好小便一次,起到冲刷外阴的作用,这对预防新婚“蜜月病”是很有意义的。根据有关性科学的调查研究报道,男女双方养成睡前洗涤外阴的习惯,不仅可有效的预防妇科疾病发生,而且对促进男性生殖器的正常功能,提高房事质量都有很好的作用。

二、行房有度

所谓有度,即适度,就是说不能恣其情欲,漫无节制。古代养生家认为,男女房事,实乃交换阴阳之气,固本还元,只要行之有度,对双方都有益处。马王堆出土的竹简《十问》中,有房事影响寿夭的记载,其大意是说,夫妇间的性生活如能遵守一定的法度,做到心安不放纵,形气相和谐,保精全神,勿使元精乏竭。这样,体虚的人可以逐渐充盈,体壮的人更能健实,老年的人亦可因而长寿。

房事有度,即解决一个数量问题。但“度”不是一个绝对概念。《素女经》认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一日一泄;年六十者,即当闭精,勿复更泄也。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自相有强盛过人者,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致痈疽。若年过六十,而有数旬不得交接,意中平平者,可闭精勿泄也”。古人认为不同的季节,度的标准也不相同,应遵循“春二、夏三、秋一、冬无”的原则,即春天每月二次,夏天每月三次,秋天每月一次,冬天避免房事。孙思邈还指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若不加节制,“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竭,唯向死近,少年极须慎之”。古人这些有关两性生活的观点,其中包含着合理的科学成分。

现代医学认为,行房次数适度的掌握,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和规定的限制,宜根据性生活的个体差异,加上年龄、体质、职业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区别对待。新婚初期,或夫妻久别重逢的最初几日,可能行房次数较频,而经常在一起生活的青壮年夫妇,每周1~2次正常的房事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行房适度一般以第二天不感到疲劳为原则,觉得身心舒适,精神愉快,工作效率高。如果出现腰痠背痛、疲乏无力、工作效率低,说明纵欲过度,应当调整节制。对于青壮年来说,房事生活一定要节制,不可放纵;对于老年人,更应以少为佳。

三、晚婚少育

中国古代养生家历来主张“欲不可早”。《寿世保元》指出“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故青少年不可近欲。《三元延寿参赞书》引《书》云:“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未笈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这说明“早欲”影响正常生理发育,危害健康。故此,古代养生家早就提出晚婚的主张。《泰定养生主论》中指出:“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又当观其血色强弱而抑扬之;察其禀性淳漓而权变之,则无旷夫怨女过时之瘵也”。可见,不仅主张晚婚,而且还要查着有无妨碍晚育的疾病,再作决定,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是一致的。从现代生理学观点看,人体骨骼的钙化过程要在23~25周岁才能完成。只有待全身发育成熟后,婚育才可进行,晚婚必然晚育。不仅如此,还应提倡少育。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生子愚痴,多病短寿”。可见,早婚早育不仅会耗损男女本身的精血,损害身体健康,而且为下一代带来灾难。胎孕生育必然耗伤人体大量精血。因此,产妇产后,正气未复,则不可再孕。否则,会更加耗精伤肾,引起多种疾病。不仅影响母体健康,胎儿亦多先天不足。

我们提倡晚婚晚育,但并非越晚越好,应根据人体生理特点决定。《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就是说,女子28岁左右,男子32岁左右,是一生肾气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生育的最佳时期。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女性晚育的最佳时期是21~28岁,男性婚育的最佳时期是24~32岁。在这个时期生育子女可较好地避免后代智力缺陷、畸形等不良后果,从而保证下一代的聪明、健康、长寿,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益处。

四、提倡独宿

古代养生家将独宿作为节制房事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之一。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引用彭祖的话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孙真人养生铭》说:“秋冬固阳事,独卧是守真”。古人认为,独卧则心神安定,耳目不染,易于控制情欲,有利房事保健。故民间亦有“中年异被,老年异床”之说法。临床所见,房劳伤肾者,的确有之。尤其少数年轻人不懂房事保健之法,婚后纵欲,致使体弱肾亏,未老先衰。故青壮年情欲易动难制者,可采用此法。老年纵欲者,多致病患缠身,很少有长寿者。所以赵献可的《寡欲论》要求老年人“急远房帏,绝嗜欲”。有些患慢性疾病康复期间,也宜适当采用独卧养生之法,戒房事,调养精血,以期早日康复。总之,独卧可作为一种辅助保健方法,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63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3:34:1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肾气充足,性功能旺盛,可有效地保持身心健康。强肾保健的方法种类很多,如饮食、药物、推拿按摩、针灸、气功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方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效果。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行,效果显着,不出偏差的功法,只要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就可以达到强肾保精,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叩齿咽津翕周法

每日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频频咽下,意送至丹田。翕周即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一次,连续做50次。此法有滋阴除火,固齿益精,补肾壮腰的作用,能防治性功能的衰退。

二、按摩下肢涌泉法

取坐位,双手搓热后,双手掌分别紧贴脚面,从趾跟处沿踝关节至三阴交一线,往返摩擦20~30次,然后用手掌分别搓涌泉穴100次,摩擦时,宜意守涌泉穴,手势略有节奏感。本法有交通心肾、引火归源之功,对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遗精等症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双掌摩腰法

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意守命门,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此法有温肾摄精之效,对男子遗精、阳萎、早泄,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四、壮阳固精法(仅用于中老年男子)

兜阴囊:取半仰卧位。将双手搓热后,以一手扶小腹,另一手将阴囊上下兜动,连续做60~100次,然后换手也做60~100次。拿睾丸:一手扶小腹,另一手抓拿睾丸,一抓一放为一次,连续做60~100次,然后换手,以同样方法再做一次。提阳根:一手掌面紧贴丹田,另一手握阴茎和睾丸向上、下、左、右提拉各30次,然后换手再做一次。壮神鞭:两手掌夹持阴茎,逐次加力,来回搓动100~200次。做功时不要憋气,要放松肌肉,意念部位,切忌胡思乱想。此功法有壮阳、补肾、固精作用。该功法未婚青年不宜练,最适用于中老年操练,久练能延缓衰老,益寿延年。

五、培元固本法(仅用于女子)

取坐位或仰卧位。揉乳房:两手同时揉乳房正反方向各30~50圈,再左右与上下各揉30~50次。抓乳房:两手交叉,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为一次,可做30~50次。捏乳头:两手手尖同时提住乳头,以不痛为度,一捏一放为一次,连续做30~50次。拉乳头:两手同时将乳头向前拉长,然后松回,一位一松为一次,可连续做30~50次。此功法对女性有滋补肝肾,培补元气,调节功能,促进发育之功效。久练可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增强性功能,延缓衰老。

六、疏通任督法

取半仰卧位。点神阙:一手扶小腹,另一手中指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60个数,然后换手再做一次。搓尾闾:一只手扶小腹,另一手握尾闾30~50次,然后换手再重做30~50次。揉会阴:一只手或双手重迭扶在阴部,手指按在会阴穴上,正反方向各揉按30~50次。揉小腹:双手重迭,在小腹部正反方向各揉按30~50圈。此功法温运任督,疏通任督,培补元气,燮理阴阳。久练可有疏通经络、滋阴补肾,调节任督冲带等脉功能,对前列腺炎、泌尿结石、子宫疾患有良好的防治功效。上述六种功法,既可单项做,亦可综合做。只要认真坚持这些保健功法的锻炼,就能使肾气旺盛,阴阳协调,精力充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3:34:3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 房事禁忌

中国房中养生非常重视入房禁忌,强调“欲有所忌”、“欲有所避”。所谓禁忌,就是在某些情况下要禁止房事。若犯禁忌,则可损害健康,引起很多疾病。房事禁忌,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行房人忌

阴阳合气,要讲究“人和”。选择双方最佳状态。人的生理状态受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疾病调治等方面的直接影响,女性还有胎、产、经、育等生理特点。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不宜行房,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一)醉莫入房

一般认为酒对性兴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有“酒是色媒人”之说。但切勿饮酒过量行房,更不能用酒刺激性欲,不然会带来很多危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醉不可以接房,醉饱交接,小者面(黑干)咳嗽,大者伤绝血脉损命”。《三元延寿参赞书》亦说“大醉入房,气竭肝伤,丈夫则精液衰少,阳萎不起,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可见,醉酒入房害处无穷。

现代研究认为,古人的这些主张有许多科学价值。醉酒之后有的欲火难禁,行为失控,动作粗暴,礼仪不周,醉态中彼此都会有一些超出双方可容范围的行为。导致房事不和谐,且伤肾耗精,可引起各种病变。临床所见早泄、阳萎、月经不调、消渴等病,常与酒后房事不当有一定关系,长期饮酒过度,可诱发骨髓炎、食道炎及严重的营养缺乏症等。由于乙醇可损害精细胞和卵细胞,经常饮酒或醉酒入房,不但有害自身,还可殃及后代。妇女酒后受孕或妊娠期饮酒,可使胎儿发育不良,严重者发生各种畸形,出生后先天发育不全,智力迟钝、呆傻,健康状况不佳,寿命不长。

(二)七情劳伤禁欲

当人的情志发生剧烈变化时,常使气机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应舒畅情志,调理气血,不应借房事求得心理平衡。七情过极,再行房事,不仅易引起本身疾病,如果受孕还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另外,劳倦过度宜及时休息调理,尽快恢复生理平衡。若又以房事耗精血,必使整个机体脏腑虚损,造成种种病变。《千金要方·房中补益》指出:“人有所怒,气血未定,因以交合,令人发痈疽……运行疲乏来入房,为五劳虚损,少子”。《三元延寿参赞书》说“恐惧中入房,阴阳偏虚,发厥自汗盗汗,积而成劳”。只有在双方精神愉快、体力充沛的状态下,性生活才能完美和谐,才能无碍于身心健康。

(三)切忌强合

养生家早就指出:“欲不可强”。所谓“强”,即勉强,性生活是双方的事,任何一方都不宜勉强。勉强房事者,不仅会给心理上带来障碍,还会引起各种疾病。因为强合行房违犯了阴阳顺乎自然的法则,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不良后果。在两性生活中,不顾体力和情感,勉强行房,只会给男女间之关系带来不良影响,给身体造成危害。《三元延寿参赞书》说:“强力入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气内枯,腰痛不能俯仰”,“体瘦尪羸、惊悸、梦泄、遗沥、便泄、阳萎、小腹里急、面黑耳聋”。强合行房所造成的危害,应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

(四)病期慎欲

患病期间,人体正气全力以赴与邪气作斗争,若病中行房,必然损伤正气,加重病情,导致不良后果。例如:患眼疾(结膜炎)未愈时,切忌行房,否则视神经萎缩会引起失明。病中行房受孕,对母体健康和胎儿的发育危害更大。《千金要方·养性序》指出:“疾病而媾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既出胞脏……,胞伤孩病而脆,未及坚刚,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这从遗传学的观点说明了病中行房受孕,胎儿易患遗传性疾病,而且“重重相生,病病相孕”,代代相因,遗害无穷。

病后康复阶段,精虚气扇,元气未复,极需静心休养。若反而行房耗精,使正气更难复元,轻者旧疾复发,重者甚或丧命。《千金要方·伤寒劳复》指出:“病新差,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以房室者,略无不死……近者有一士大大,小得伤寒,差已十余日,能乘马行来,自谓平复,以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挛而死”,这就突出说明了病后房事的严重危害性。现代医学证明,适度而和谐的性生活可给男女双方带来好处。有些慢性病患者,也非一概不能行房事,但决不可多欲。例如:结核病、肝脏病、肾病等慢性病人,房事过度可促使旧病复发或恶化。一定要视病之轻重,适量掌握。凡病情较重,体质又弱者,应严格禁欲。

(五)妇女房事禁忌

妇女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即指经期、孕期、产期及哺乳期,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针对妇女的特殊生理,古代医家和养生家提出了一些具体房中保健要求。

1、经期禁欲 《千金要方·房中补益》指出:“妇人月事未绝而与交合,令人成病”。月经期性生活,易引起痛经、月经不调、子宫糜烂、输卵管炎、盆腔感染,或宫颈癌等多种疾病,影响女方身体健康。

2、孕期早晚阶段禁欲 妇女在怀孕期间,对房事生活必须谨慎从事,严守禁忌。尤其是妊娠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内要避免性生活。早期房事易引起流产,晚期房事易引起早产和感染,影响母子健康。《保产要录》指出:“则两月内,不露怒,少劳碌,禁淫欲,终身无病”,明代妇科医家万全亦指出:“孕而多堕者,男子贪淫纵情,女子好欲性偏”。《傅青主女科》又进一步指出“大凡妇人怀妊也,赖肾水荫胎,水源不足,则水易沸腾,加之久战不已,则火为大劫,再至兴酣癫狂,精为大泄,则肾水溢涸,而龙雷相火益炽,水火两病,胎不能固而堕矣”。孕期妇女需要集中全身精血育养胎儿,房事最易耗散阴精,若不善自珍摄,则母体多病,胎儿亦难保全,故怀孕期间必须节制房事。

3、产期百日内禁欲 孕妇产后,百脉空虚,体质虚弱,抵抗力低下,需要较长时间的补养调理,才能恢复健康。同时产褥期恶露未净,若再房事,更伤精血,邪气乘虚而入,引起多种疾病。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妇人方》中明确指出:“至于产后,大须将慎,危笃之至,其在于斯。勿以产时无它,乃纵心恣意,无所不犯,犯时微若秋毫,感病广于嵩岱……所以,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极须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曰褥风……凡产后满百日,乃可合会,不尔至死,虚羸百病滋长,慎之。凡妇人皆患风气脐下虚冷,莫不由此早行房故也”。故产后百日内必须严戒房事。

4、哺乳期内当节欲 在哺乳期内,喂养幼儿需要大量营养价值高的母乳。乳汁乃母体气血所化,若用劳损伤,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乳汁质量不佳,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还可引起软骨病、疳积、贫血等病。所以,孙思邈指出:“毋新房以乳儿,令儿羸瘦,交胫不行”,特别是“其母遇醉及房劳喘后乳儿最剧,能杀儿也”(《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上》)。因此,在哺乳期应节制房事,安和五脏,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行房天忌

所谓“天忌”,是指在自然界某些异常变化的消况下应禁止房事活动。“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的剧烈变化能给人以很大的影响,日蚀月蚀,雷电暴击,狂风大雨,山崩地裂,奇寒异热之时,天地阴阳错乱,不可同房。《吕氏春秋·季春记》云:“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震、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养生者,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生矣”。自然界的剧烈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一是导致精神情绪变化,二是对生物功能的干扰。自然界的剧变常可超过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打破人体的阴阳平衡,发生气血逆乱。此时行房,即为触犯天忌。古代养生家还认为,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之时行房受孕,对胎儿正常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强调指出:“弦望晦朔,大风、大雨、大雾、大寒、大暑、雷电霹雳、天地晦冥,日月薄蚀,虹蜺地动,若御女者,则损人神不吉,损男百倍,令女得病,有子必癫痴顽愚瘖哑聋聩,挛破盲眇,多病短寿”。在自然界剧烈变化之时进行房事,不仅影响男女双方的身体健康,如果受孕生子,有可能出现先天性疾病和先天畸形或出现临盆难产等情况。从现在的临床观察情况来看,婴幼儿的先天性疾患,皆与孕前的生活环境或孕期感染及发热过度等因素有关,这说明夫妇房事生活充分注意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是非常必要的,对优生优育有积极意义。

三、行房地忌

所谓“地忌”就是指要避免不利于房事活动的不良环境。例如,《千金要方·房中补益》所说日月星辰火光之下,神庙佛寺之中,井灶圊厕之侧,塚墓尸枢之傍”等等,一切环境不佳之处均应列为禁忌。良好的环境是房事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不良的环境可影响男女双方的情绪,有害于房事质量,有时还能造成不良后果。在心理上留下阴影。有利于房事的环境,应是安静,少干扰,面积较小的房间,室内光线明暗适度,温度适宜。空气较为流通,卧具要干净。总之,一个安逸、舒爽的环境,对房事和健康有益。

房事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至关重要,正常的房事生活是人们幸福美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也可给人们造成灾难和苦恼,这种相互满足的幸福是不会自行来到人们中间,它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养生家和医家对房中保健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指出了他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以及有关禁忌。其中很多观点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在性生活问题上假道学从来没有好结果。我们研究和学习房事保健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能够得到科学的指导,打破人类对性生活的蒙昧和神秘,创立新的生命科学观,为提高人口素质和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新的贡献。
6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3:34:4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动则不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做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
66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3:35: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

一、运动养生机理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而适度的进行体育锻炼,对机体有如下好处:

1、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

2、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

3、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

4、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

5、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运动,常锻炼,已成为广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二、运动养生的特点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要有三:

(一)以祖国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

无论哪一种传统的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以动形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阖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所以,健身运动的每一招式,都是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二)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谐调统一

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呼吸调节;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谐调配合,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方能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

传统的运动养生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加: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然而,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方面,则都讲求调息、意守、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融诸家之长为一体,则是运动养生的一大特点。

三、运动养生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寿延年,是因为它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注重和强调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和谐适度。从其锻炼角度来看,归纳起来,大要原则有三:

(一)掌握运动养生的要领

传统运动养生的练功要领就是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这三方面中,最关键的是意守,只有精神专注,方可宁神静息,呼吸均匀,导气血运行。三者的关系是:以意领气,以气动形。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使内外和谐、气血周流,整个机体可得到全面锻炼。

(二)强调适度,不宜过量

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则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西方一家保险公司调查了五千名已故运动员的生前健康状况后发现,其中有些人40~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许多人的寿命竟比普通人短。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会破坏人体内外运动平衡,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损和生理功能的失调,结果缩短生命进程,出现早衰和早夭。所以,运动健身强调适量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欲速而不达。

(三)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锻炼身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常而不间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的重要性,水常流方能不腐,户枢常转才能不被虫蠹。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67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3:35: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传统的运动养生法,形式一样,种类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锻炼方法,也有众人组合的,带有竞技性质的锻炼方法;有形成民间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论是哪一种运动形式,都具有养生健身的作用。而为人们所喜爱,故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归纳起来,运动养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样的民间健身法

这类健身法大多散见于民间,方法简便,器械简单,而活动饶有趣味性。如:运动量较小,轻松和缓的散步、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踢毽、保健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跳绳、登高、跑马、射箭、举石锁等等。这些方法,多于娱乐中而有运动养生的内容,亦无需人更多地指导、训练,简便易行,形式多样,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健身措施。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传统。其中以运动健身为目的的群众性活动,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龙舟竞渡、摔跤、赛马、跷板、走高跷、舞龙灯、跑旱船以及各种各样的舞蹈等,即属此类。这种运动的特点,人数众多,具有竞技性质,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各有特定的季节、时间来开展这种群众性、普及性的活动。

二、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

这类运动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间健身法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有目的、有具体要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连续动作,故可以使人体各部分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锻炼,是传统运动养生法中较高层次的健身运动。运动养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身法而言。

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于道家和佛家,由于世代相传,又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兹简述其大要如下:

(一)道家健身术

道家健身术其理论源于老、庄,主张以养气为主,以提高生命能力,提出了“导引”、“养形”,强调了练气以养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华佗的“五禽戏”、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胎息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均属此类。

(二)佛家健身术

佛家健身术源于禅定修心,为保证“坐禅”的顺利进行,便需要采取一些手段,以活动筋骨、疏通血脉。于是,逐渐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达摩易筋经、天竺国按摩法、心意拳、罗汉十八手、少林拳、禅密功等。

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河南的中岳嵩山,是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武术的发掘地;一个是湖北的武当山,是道教和武当派武术的发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术言之,有少林、武当之别。武术虽然是技击、防身之术、但其上乘功法则是以健身为宗旨。学习武术,首先是强身增力,故无论何种功法,哪个流派,都着眼于健身。尤其是当代武术的发展,均以健身强身为目的,如徒手的诸种拳、掌、脚,使用器械的剑、棍、刀、枪、鞭、钩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专。

运动养生的不同流派,说明了我国传统的健身术丰富多样,但彼此间又有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因而,使得诸种功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传统养生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继承、发掘这些健身方法,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68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3:35:4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气功保健

运用传统的气功方法进行自身行气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抗病防老的目的,这种养生益寿的方法,称之为气功保健。

气功保健是指通过调心(控制意识,松弛身心)、调息(均匀和缓、深长地呼吸)、调身(调整身体姿势、轻松自然地运动肢体),使身心融为一体,营卫气血周流,百脉通畅,脏腑和调,以达到强身保健目的的传统养生方法。

气功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和疲劳、疾病、衰老进行斗争的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摄生保健方法。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许逊著的《宗教净明录气功阐微》。在晋代以前的典籍中,道家称之为“导引”、“吐纳”、“炼丹”,儒家称之为“修身”“正心”,佛家称之为“参禅”、“止观”,医家称之为“导引”、“摄生”。在历代医籍中,以“导引”为名者较为普遍,而“气功”之称,则是在近代才广为应用。

一、养生机理

气功是着眼于“精、气、神”进行锻炼的一种健身术,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调心则意念专注,排除杂念,宁静以养神;调息则呼吸均匀和缓,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调身则经络气血周流,脏腑和调,从而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通过系统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以强化新陈代谢的活力,使精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在气功锻炼的过程中,调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松,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的下降,因而可以诱使情绪得到改善。调息则通过呼吸的调整可以按摩内脏,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器官功能。同时,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进一步影响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而调心,意守以至于入静时对大脑皮层有调节作用,可以使大脑皮层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对外感性有害刺激产生保护作用。因此,炼功中出现的呼吸抑制、交感神经抑制和骨骼肌放松等,是生理上的“内稳定”,是人体内在运行最正常的时刻,可以使大脑的活动有序化,从而大大提高脑细胞的活动效率,使大脑的潜力得以发挥,更好地开发人的智慧。所以说,气功可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益寿延年。

二、练功要点

气功的门派较多,然在功法上,大致可分为动、静两类。所谓静功,即在练功时要求形体不动,如坐功、卧功、站功等;所谓动功,即在练功时,形体要做各种动作进行锻炼,即通常所说“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

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在练功的基本要求上,大体是一致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调息、调身、调心

调息即调整呼吸,练功时要求呼吸深长、缓慢、均匀,此又称气息或练气。在自然呼吸的前提下,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逐渐把呼吸练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

调身即调整形体,使自己的身体符合练功姿势、形态的要求,强调身体放松、自然,以使内气循经运行畅通无阻。

调心即意识训练,又称为意守或练意,指在形神松静的基础上,意守丹田的方法,进一步把心安定下来,排除杂念,以达到“入静”状态。“入”是进入,“静”是安静、“入静”就是达到对外界刺激不予理采的清静状态。此时头脑清醒,似睡非睡,即所谓“气功态”。

(二)强调身心统—、松静自然

为了达到入静,要求意念和气息必须密切配合,呼吸放松,舌抵上腭,用意念诱导气的运行。身体也要放松,姿势自然而正确,方可达到身心统一,达到“人静”。

所谓松静自然,是指在气功锻炼中必须强调身体的松弛和情绪的安静,要尽力避免紧张和解除紧张。在一种轻松自然的情况下练功则可达到神气合一,形神会一,协调整体的目的。

练习气功在短期内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要领、方法是可能的,但要练得很好,则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在练习过程中一般容易有两种偏向,一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猛;一是松懈傲慢,放任自流。因此,练功者必须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多下苦功,克服松懈情绪。同时,也要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循序渐进,克服急于求成的想法。人体内部的变化是逐渐产生的,不可操之过急。只要持之以恒,是会达到目的的。

关于不同流派的功法及其注意事项,详见《中医健身学》。
69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3:35:5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五禽戏

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

以模仿禽兽动作来达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刻意》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的记载,至汉初《淮南子·精神训》则有:“熊经、鸟伸、凫浴、蝯**、**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的说法,而五禽戏之名相传出自华佗。《后汉书·方术传》载,华佗云:“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随着时间的推移,辗转传授,逐渐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的五禽戏,流传至今。

一、养生机理

五禽戏属古代导引术之一,它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谐调配合。意守可以使精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利关节。由于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动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区别。虎戏即模仿虎的形象,取其神气、善用爪力和摇首摆尾、鼓荡周身的动作。要求意守命门,命门乃元阳之所居,精血之海,元气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处,有益肾强腰,壮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脉、去风邪;鹿戏即模仿鹿的形象,取其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尾闾是任、督二脉通会之处,鹿戏意守尾闾,可以引气周营于身,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熊戏即模仿熊的形象,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要求意守中宫(脐内),以调和气血。练熊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这样,可以使头脑虚静,意气相合,真气贯通,且有健脾益胃之功效;猿戏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机警灵活,好动无定。练此戏就是要外练肢体的灵活性,内练抑制思想活动,达到思想清静,体轻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脐中,以求形动而神静;鸟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练此戏要意守气海,气海乃任脉之要穴,为生气之海;鹤戏可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五禽戏的五种功法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一套有系统的功法,如果经常练习而不间断,则具有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活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神静而气足,气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三元(精、气、神)合一,则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华佗所说:“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二、练功要领

(一)全身放松

练功时,首先要全身放松,行绪要轻松乐观。乐观轻松的情绪可使气血通畅,精神振奋;全身放松可使动作不致过分僵硬、紧张。

〔二)呼吸均匀

呼吸要平静自然,用腹式呼吸,均匀和缓。吸气时,口要合闭,舌尖轻抵上腭。吸气用鼻,呼气用嘴。

(三)专注意守

要排除杂念,精神专注,根据各戏意守要求,将意志集中于意守部位,以保证意、气相随。

(四)动作自然

五禽戏动作各有不同,如熊之沉缓、猿之轻灵、虎之刚健,鹿之温驯、鹤之活泼等等。练功时,应据其动作特点而进行,动作宜自然舒展,不要拘紧。具体作法及注意事项详见《中医健身学》。
70
 楼主| 发表于 2016-3-20 13:36: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由于其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园活连贯,形气和随,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谐调脏腑,故不但用于技击、防身,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健身防病,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法。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系取《易·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说,“太极”指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因而太极图呈浑圆一体,阴阳合抱之象。太极拳正是以此为基础,形体动作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故观其形,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穷;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意领气,气动形,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足以看出,以“太极”哲理指导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构成了太极图形。拳形为“太极”,拳意亦在“太极”,以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这就是太极拳命名的含义所在。

太极拳的起源及创始者至今尚待考证,就文献及传说而言,众说纷纭。有云南北朝时即有太极拳;有云创始者为唐代许宣平,有云宋代张三峰,有云明代张三丰,也有以为始于清代陈王庭和王宗岳者,究竟如何,尚无确论。然而,能比较清楚地论及师承脉络,分支流派者,当在明末清初。此后,即有陈氏太极之说,后由陈长兴传弟子杨露蝉经改编而形成杨氏太极拳。后来,又从杨氏太极派生出吴式(吴鉴泉)太极拳、武式(武禹襄)太极拳和孙式(孙禄堂)太极拳。目前,国家体委普及的太极拳,即是以杨振太极拳改编的。

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发展是经历了长期的充实、演变。百余年前,太极拳较为重视技击,时至今日,则发展为技击、健身、医疗并重的拳术,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一、养生机理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内敛则“内无思想之患”而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张景岳云:“上气海在膻中,下气海在丹田,而肺肾两脏所以为阴阳生息之根本”(见《类经·营卫三焦》)。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可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即所谓“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保证人体健康长寿。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提**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养生,道理也正在于此。

二、练功要领

(一)神静、意导

练习太极拳,要始终保持神静,排除思想杂念,使头脑静下来,全神贯注,用意识指导动作。神静才能以意导气,气血才能周流。

(二)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含胸,即胸略内涵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则自能拔背,使气沉于丹田。

(三)沉肩坠肘、体松

身体宜放松,不得紧张,故上要沉肩坠肘,下要松胯松腰。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松而下坠即是坠肘;腰胯要松,不宜僵直板滞。体松则经脉畅达,气血周流。

(四)全身谐调、浑然一体

太极拳要求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只有手、足、腰协调一致,浑然一体,方可上下相随,流畅自然。外动于形,内动于气,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内外相合,则能达到意到、形到、气到的效果。

(五)以腰为轴

太极拳中,腰是各种动作的中轴,宜始终保持中正直立,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腰宜松、宜正直,腰松则两腿有力,正直则重心稳固。

(六)连绵自如

太极拳动作要轻柔自然,连绵不断,不得用僵硬之拙劲、宜用意不用力。动作连绵,则气流通畅;轻柔自然,则意气相合,百脉周流。

(七)呼吸均匀

太极拳要求意、气、形的统一和谐调,呼吸深长均匀十分重要,呼吸深长则动作轻柔。一般说来,吸气时,动作为合;呼气时,动作为开。呼吸均匀,气沉丹田,则必无血脉偾胀之弊。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点,架式也有新、老之分。当前,比较简便易学的,就是“简化太极拳”,俗称“太极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称为:①起势,②左右野马分鬃,③白鹤亮翅,④左右搂膝拗步,⑤手挥琵琶,⑥左右倒卷肱,⑦左揽雀尾,⑧右揽雀尾,⑨单鞭,⑩云手,⑾单鞭,⑿高探马,⒀右蹬脚,⒁双峰贯耳,⑸转身左蹬脚,⒃左下势独立,⒄右下势独立,⒅左右穿梭,⒆海底针,⒇闪通臂,(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详见《中医健身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06:35 , Processed in 0.06669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