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今庸:黄疸辨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7 18:2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今庸:黄疸辨治】

黄疸,亦称“黄瘅”,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其主要临床特点。依其形成,前人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等类,但总称其为“黄疸”,后世又有二十八候、九疸、三十六黄之说,虽过于繁杂,但表明古人对此病的认识已相当深入。
1湿热黄疸
(1)湿重于热:
症见周身皮肤黄染,两眼发黄,小便不利,腹胀满,口渴,微热等。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说:“中央黄色,入通于脾。”《灵枢·五色》篇说:“脾为黄。”《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恶湿。”湿热郁滞于脾胃,致脾色外露,故见周身皮肤黄染;脾为湿热所困,津液运化失常,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口渴;津液不能下行,故见小便不利;湿热壅遏中官,气机不利,故见腹胀满;里热外达,故见发热。此乃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法当利湿清热。
治宜茵陈五苓散:茵陈蒿15克,猪苓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
上6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3服。若热势重,加黄柏10克,栀子10克。
方中重用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祛黄;取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取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利小便;取白术健脾,以助中焦转运之力;若热势较重,加黄柏、栀子苦寒泻热。共收利湿清热,消除黄疸之功。
(2)热重于湿:
症见一身俱黄,面黄,目黄,黄色鲜明,小便黄,大便不爽,腹部微满,口渴,舌苔黄腻,脉沉实等。
湿热郁蒸,脾色外露,故见身黄,面黄,小便黄,黄色鲜明;湿与热滞,气机不利,传导失职,故见腹部胀满。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沉实;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此乃脾胃湿热,热重于湿。法当清热利湿。
治宜茵陈蒿汤:茵陈蒿2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
上3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如果热势较重,除可加大栀子的用量外,还可加用黄柏;如果热毒重,加连翘。则小便不利;惟其小便不利,水湿无下出之路,停滞于内,故膀胱窘急不舒而小腹为之胀满。内有瘀血,浸渍肠中,故见大便稀溏而色黑。阳滞于阴分,下午为阴,故其傍晚则恶寒。阳郁于内,失去外固之用,故微汗出。尺脉属肾,肾伤则其精血不足而其气外浮,故其尺脉浮而重按当有涩象。乃房劳伤肾,瘀血坚结导致湿热困脾之女劳疸。治宜消坚祛瘀,清热燥湿。
方用硝石矾石散加味:硝石、枯矾、滑石各等份。
上3味,共研为细末备用;再取适量大麦煮粥,调服药末,日2次,若兼见腹大为难治。
方中硝石即火硝,味苦咸,入血分而消坚结,祛瘀热;枯矾入血分而燥湿化浊;滑石清热利湿;大麦粥甘平益气养脾。若腹胀大,为脾肾俱虚,故难治。
5酒黄疸
饮酒成疸,症见周身皮肤发黄,小便不利,足下热,心烦,不眠,腹满,不能食,口鼻干燥,舌红苔黄。酒有湿热之性,其气慓悍滑疾。嗜酒过度,聚湿生热,湿热内郁,脾色外现,故见周身皮肤发黄;湿热郁滞,气化不行,故见小便不利;热邪内扰心神,心神不宁,故见心烦不眠,湿热下注,故见足下热;热邪上犯,故见舌红、苔黄;湿热壅遏于中,气机不畅,故见腹满,不能食;津液不化,故见口鼻干燥。此乃湿热蕴结所致。法当清热攻积。
治宜栀子大黄汤:栀子10克,大黄10克,炒枳实10克,淡豆豉10克。
上4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周身皮肤色黄且明如橘色,而两目之白睛亦为之黄者,是谓“黄疸病”,多伴有“腹满”、“小便不利”也。治之当清热利湿退黄,以“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为其常用药方,其身黄而晦黯,则为寒湿在里,当用“茵陈四逆汤”温里退黄为治。如脾土滞积敦阜,致肝木郁陷于土中,成为《周易·蛊·象文》所谓“山下有风蛊”者,削土则恐伤其郁陷之肝木,扶木又恐助其敦阜之脾土。泻、补两相妨碍,则不易为治矣。俗有所谓“风劳臌膈无药医”者之“臌”,即指此。臌、蛊字通也。
今人见黄疸,则多根据西医学理论称之曰“黄疸性肝炎”,谓是“病毒引起肝脏炎症、胆汁流入血液之中而致皮肤色黄”。用西医学理论取代了中医学理论。在临床治疗上,又把中、西医学两个绝然不同的理论体系混之不分,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入肝胆药与清热解毒药,治疗西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病毒性肝炎”,岂不是在“南其辕而北其辙”、牛头不对马嘴也哉?从中医药学角度看,西医所谓的许多“肝炎”病人,其病位并不在中医药学的肝胆上,而是在“脾胃”。西医学上所谓“病毒”,是一种生物,又何尝有中医药学“毒”的概念?此乃牵强附会,中西不分,理论混淆也,无怪乎其病久治而收效仍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01:58 , Processed in 0.0507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