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杏林童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附子汤与真武汤及其适应证的区别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6-4-21 16:47:30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4-21 15:06
想请教一下,如果病人是附子汤证,用附子汤再加生姜会有问题吗?照说既然附子汤证有恶寒之象,生姜也是去寒 ...

二方区别重点一是附子用量,一是人参。附子汤多了生姜不碍事,真武汤少了人参就不行。

点评

“真武汤少了人参就不行”之“少了”似是“多了”之误?为什么?人参变成助湿邪?  发表于 2016-4-21 16:58
12
发表于 2016-4-21 20:40:23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4-21 16:43
后世临床使用,真武汤用的机会远多于附子汤。方名和附子用量显示出区别之处。真武为治水,多用于阳虚水泛的 ...

真武汤治有随证加减的变动,附子汤便无。

点评

可能因为内伤病真武汤用的多,加减法也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1 21:43
13
发表于 2016-4-21 21:39:26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真武汤少了人参就不行”之“少了”似是“多了”之误?为什么?人参变成助湿邪?
---------------------------------------------
不好意思,是真武汤少了生姜就不行。真武汤主要是化饮,治水饮上犯、水气凌心的,需要生姜。附子汤治经络筋骨间风湿,有无生姜关系不大。
人参助湿,是讲其他治法上的说法,对水饮上犯的病证中,后世也用人参的,只是这里讲仲景两个方里的不同。
(从“心力衰竭”用药看,人参现在越用越多,只是张仲景真武汤没有用。)

点评

见到李老师的实学了。  发表于 2016-4-22 16:57
14
发表于 2016-4-21 21:43:27 | 只看该作者
常其柏 发表于 2016-4-21 20:40
真武汤治有随证加减的变动,附子汤便无。

可能因为内伤病真武汤用的多,加减法也多。

点评

论中有: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可知津液当是阳气。所以附子汤用人参,补阳气就是补津液。而真武水气之病无用人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2 07:34
15
发表于 2016-4-22 07:3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6-4-22 08:08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4-21 21:43
可能因为内伤病真武汤用的多,加减法也多。

论中有: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可知津液在不同的情况下即为阳气。因此附子汤用人参,补阳气,同时也在补津液。真武汤当水气为患,所以不需人参甘补,只用生姜辛散。再以真武与小青龙作比,真武之治地气不能上为云,因云出天气,是天气不出,其治在地;小青龙之治,天气不能下为雨,因雨出地气,是地气不出,其治在天。
16
发表于 2016-4-22 10:29:1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4-21 21:39
不好意思,是真武汤少了生姜就不行。真武汤主要是化饮,治水饮上犯、水气凌心的,需要生姜。附子汤治经络筋骨间风湿,有无生姜关系不大。
人参助湿,是讲其他治法上的说法,对水饮上犯的病证中,后世也用人参的,只是这里讲仲景两个方里的不同。
(从“心力衰竭”用药看,人参现在越用越多,只是张仲景真武汤没有用。)

如此说来,是不是应该把附子汤和真武汤合起来成一基本方(不妨就叫它附真汤)?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医理与现代生理可有更紧密系统的结合。这个帖子前面已经讲了这两方的中医医理证候,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两个方子。中医常说气血要通,如果以自来水作比喻,“不通”其实有三个可能性,一是源头水压方面(推)问题,二是水管通畅(排堵)问题,三则是前两者都有问题。一和二分别用来比喻心血管功能和肾脏排水功能,见水肿知主要矛盾是排堵问题,见湿痹则知是心力不足问题,故真武汤和附子汤和可说是分别从排和推的角度去处理,反映在两方用药的主要差异上,就是附子汤有人参且附子量大,都是强心之药。

除了差异,其实更重要是两方的共性:4个共药中3个是四君子汤的药,都是补气药。所以回过头来看前面说的推/排问题,是在这个共性基础上的差异。

如果从形而上/形而下的角度讲,“附真汤”可说是附子汤和真武汤的“形而上”,反过来说,附子汤和真武汤则是“附真汤”的“形而下” 一 在基本方上“加减”去应对以推或排为主的个案。但在讲授时,所谓系统的意思,就是应该从整体再到局部(由表入里)、从高层次再到低层次而不是相反。这样做的优点在这个例子里就很明显。譬如病人如果同时有水肿和湿痹(在老年人当有可能),马上就是想到用“附真汤”应对,而不是再从附子汤和真武汤去合成。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附真汤”当然还要和四君子汤去作“形而上”的整合。如果把中医教材里通常包含的4-500个方子,按这个方法思路整合成不超过50个左右的核心方,然后按照这些核心方的加减把其他方带出来,我相信如果能这样做,对中医无论是学习效率和应用效果来说,应该都有好处。


点评

你就不怕人笑话。  发表于 2016-4-22 16:56
说得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2 13:15
17
发表于 2016-4-22 13:15:53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4-22 10:29
如此说来,是不是应该把附子汤和真武汤合起来成一基本方(不妨就叫它附真汤)?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 ...

说得好
18
发表于 2016-4-22 16:54:24 | 只看该作者
附子汤重在温补元阳,除寒湿而止痛,偏补;真武汤重在温阳化气,以散水饮,偏泻。
----------------------------------------
  辨证知因,审因论治。附子汤与真武汤临床区别得好,学习了。《伤寒论》少阴病,
附子汤证:
      1,(伤寒304)“少阴病,得之一两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之。”
      2,(伤寒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附子汤主之。”
     由证而知病为寒湿之痹,治寒重用附子温阳,以人参生气,气行血行。治湿用白术、茯苓,白术燥湿,茯苓祛邪。用芍药和营敛阴,同建温经逐寒,益气健脾之功。

真武汤一为太阳病证,一为少阴病证。
1,(伤寒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伤寒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证,发汗伤及肾阳。郑钦安云:“太阳底面即是少阴,此际发热者,阳越于外也,心下悸,头眩身瞤动 者,阳气外亡而群阴僭上也。振振欲擗地者,,阳欲藏而不得也。”主以真武汤温经复阳。
      少阴病证,皆为阳不化水的水气病,治水贵在温经扶阳,阳旺水消。故附子、生姜温阳散水,茯苓、白术制水,利水。附子,芍药同用,回阳保阴,同起回阳行水之妙•

点评

嗨,抄书吐,若碰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又有“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证候者,不知兄台会如何处理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3 07:41
可一并纳入新框架  发表于 2016-4-22 20:17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20:08:04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4-22 08:54
附子汤重在温补元阳,除寒湿而止痛,偏补;真武汤重在温阳化气,以散水饮,偏泻。
---------------------- ...

谢谢详解
20
发表于 2016-4-22 22:37:49 | 只看该作者
首帖和后面15、16、18楼意见可整理一下,综合发表出来。


16楼萧先生提出的“附真汤”设想,古人研究伤寒论也一直用这这种方法,比如泻心汤类、柴胡汤类、桂枝汤类等等。不过,现代人学习伤寒论,要注意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区别。附子汤用附子,显然有回阳的意思,15楼里常先生讲了。真武汤也是温阳的,但没有到回阳的程度。现代中医,应用真武汤明显多于附子汤,也和现代中医主要治杂病有关。
如果要合并学习方剂,可以考虑附子汤和四逆类方合并。真武汤与五苓散、小青龙、苓桂术甘汤类合并。这种合并,是自古研究伤寒论的一个方法。如《伤寒来苏集》的方法。

点评

谢谢李老师提点。我是想用信息技术做个分析,基本构想是先搜集~1000个古今名方,然后写一套程式去按前面所说的“形而上”方法,以用药的相关性为抓手自动总汇成30-50个核心方。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故在分类上难免纸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3 07:33
论中有: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主之。此脉沉紧,是不是脉阳微之类。因此用苓桂术甘汤和之使汗出少而自和。若用汗剂,则汗出多为太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3 06: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7-27 22:08 , Processed in 0.08328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