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杏林童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附子汤与真武汤及其适应证的区别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6-4-23 06:0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6-4-23 06:38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4-22 22:37
首帖和后面15、16、18楼意见可整理一下,综合发表出来。

论中有: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主之。此脉沉紧,是不是脉阳微之类。因此用苓桂术甘汤和之使汗出少而自和。若用汗剂,则汗出多为太过。而见真武汤证。大青龙汤证亦有脉微若不可与大青龙汤之例似情况。故曰:脉微弱者不可与之,服之则筋惕肉()此为逆也。真武汤证也有便硬的,不然,何以小便利去茯苓 ,不惧白芍小大黄之过。如大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为芍药益阴也。

点评

《伤寒论》条文不像现代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不一定舌、脉等资料齐全,或许是原著脱简等所致。所以学习《伤寒论》常有以方测证、以证测脉或以脉测症等等方法。 就现有资料看,小青龙脉弦,苓桂术甘汤脉沉紧,应该指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3 23:45
22
发表于 2016-4-23 07:33:22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4-22 22:37
首帖和后面15、16、18楼意见可整理一下,综合发表出来。

谢谢李老师提点。我是想用信息技术做个分析,基本构想是先搜集~1000个古今名方,然后写一套程式去按前面所说的“形而上”方法,以用药的相关性为抓手自动总汇成30-50个核心方。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故在分类上难免纸上谈兵,看来还得将前人N大汤证之类的分类法想办法加进去才成。

点评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因为听过几次董建华的讲座,和他的几位弟子接触过,所以对他经验关注多些。看他的文章,也主要是弟子们总结经验的文章,其中治胃病部分,各篇文章中所述治疗经验、验案,似乎用药规律很明显,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00:05
您这个想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我不大懂。用先收集一部分基本名方,在此基础上扩展应用,由此总结出一套中医经验用方来,或者是名方的使用方法。这个怎么总结,我以前好像有过这种想法,但又像理不出来头绪。 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3 23:02
23
发表于 2016-4-23 07:41:11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4-22 16:54
附子汤重在温补元阳,除寒湿而止痛,偏补;真武汤重在温阳化气,以散水饮,偏泻。
---------------------- ...

嗨,抄书吐,若碰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又有“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证候者,不知兄台会如何处理呢?

点评

抄书吐,若碰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又有“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证候者,不知兄台会如何处理呢? ----------------------------- 老弟呀老兄,你是随心所欲,不守医道,不读书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3 18:23
这可能要用四逆汤了。我是农人,自学伤寒论几十年,临床少,上网多学些。还望多多得到指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3 07:56
24
发表于 2016-4-23 07:56:36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4-23 07:41
嗨,抄书吐,若碰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又有“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证候 ...

这可能要用四逆汤了。我是农人,自学伤寒论几十年,临床少,上网多学些。还望多多得到指正
25
发表于 2016-4-23 18:23:41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4-23 07:41
嗨,抄书吐,若碰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又有“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证候 ...

抄书吐,若碰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又有“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证候者,不知兄台会如何处理呢?
-----------------------------
   老弟呀老兄,你是随心所欲,不守医道,不读书不行呀。楼主说的明白,【附子汤重在温补元阳,除寒湿而止痛,偏补;真武汤重在温阳化气,以散水饮,偏泻】。方剂之秘在用量,附子汤治寒,故用附子两枚,温补元阳,真武汤治水,故用附子一枚,生姜三两,温阳散水。你说的证会不会同时出现?不知道,但要有主证,中医要抓主证,胡子眉毛一把抓,啥也抓不到。

点评

附子汤治寒,故用附子两枚,温补元阳,真武汤治水,故用附子一枚,生姜三两,温阳散水 ------------------------------------ 这个说的准确,简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3 23:54
26
发表于 2016-4-23 23:02:41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4-23 07:33
谢谢李老师提点。我是想用信息技术做个分析,基本构想是先搜集~1000个古今名方,然后写一套程式去按前面 ...

您这个想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我不大懂。用先收集一部分基本名方,在此基础上扩展应用,由此总结出一套中医经验用方来,或者是名方的使用方法。这个怎么总结,我以前好像有过这种想法,但又像理不出来头绪。

我拉扯点其他内容。
学习《伤寒论》一个方法是用方证统帅内容,代表的著作就是我前面说的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再一个就是现代的教材《方剂学》。方证统帅内容的方法,是研究《伤寒论》的一种方法,内容也限于本书。《方剂学》内容全面,几乎包括了中医理法方药的全部。中医教材重复处甚多,实际把《方剂学》再填充一下,其他教材都不需要了。
前几天我一个侄子,想用一本书了解一下中医,我手头的教材都是中医专业用的,内容分的比较细,总不能让他把全套教材都看一遍,这是大学三四年的课程。想了一下,只有《方剂学》合适。
如果您有总结方剂的想法,直接用《方剂学》内容如何?教材里所采用的方剂,大约仲景方占三分之一以上。


再拉扯远点,中医对经验的依赖远大于西医,以前常听老中医或介绍老中医或跟随老中医学习时,发现许多名医常用的方剂很少,一般三个五个,超过十个的也不多,可是真要把他们的加减做个总结,却又有许多不确定处。
老中医自己介绍,他们随着经验的累积,所用方剂越来越少,这一点,许多人也都发现了,也都说过,这种情况甚至给后学的年轻医生一些神秘感。
怎么他老人家就那么几个方子,却都收到好效果了?


出现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自然是老中医经验越来越成熟,处方越来越准确。另一个原因是我这些年才明白的,就是来找某老中医的病人,本身就是适合老中医这几个方子的。呵呵,这个原因,中医界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反正是没有人明确讲过。

您的这个想法,我一时说不清楚什么,就说这么些杂乱的内容,或许您能参考。

点评

就李老师的回帖讲到方剂总结的两个方面(材料来源和如何总结),再讲讲我的想法。 就材料来源来说,我最初其实也是由方剂学入手的。量和来源都不是问题,也都是问题,问题是太多。莫说一千方,在网上,一万方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08:40
27
发表于 2016-4-23 23:45:47 | 只看该作者
常其柏 发表于 2016-4-23 06:09
论中有: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 ...

《伤寒论》条文不像现代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不一定舌、脉等资料齐全,或许是原著脱简等所致。所以学习《伤寒论》常有以方测证、以证测脉或以脉测症等等方法。
就现有资料看,小青龙脉弦,苓桂术甘汤脉沉紧,应该指水饮在上、在中的不同,真武汤没有脉象,阳虚较二方证更甚,脉应该是微细类。这三方里,小青龙用麻黄,苓桂术甘主药用桂枝(还有加桂的),真武用附子,可以代表三方在温阳驱寒上的区别,散寒,通阳,温阳。也代表三方证水饮重点,上、中、下。随证加减后,三方就有接近的趋势,比如,真武汤有加姜、细、味的,小青龙汤后世有加附子的,真武如果去掉附子,和苓桂术甘汤意思就差不多了。
祛饮方中用芍药,其实就从利水、通便理解即可,三方或用或不用,不是主要的。

28
发表于 2016-4-23 23:54:14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4-23 18:23
抄书吐,若碰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又有“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证候者, ...

附子汤治寒,故用附子两枚,温补元阳,真武汤治水,故用附子一枚,生姜三两,温阳散水
------------------------------------
这个说的准确,简练。

点评

多谢指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05:34
29
发表于 2016-4-24 00:05:17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4-23 07:33
谢谢李老师提点。我是想用信息技术做个分析,基本构想是先搜集~1000个古今名方,然后写一套程式去按前面 ...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因为听过几次董建华的讲座,和他的几位弟子接触过,所以对他经验关注多些。看他的文章,也主要是弟子们总结经验的文章,其中治胃病部分,各篇文章中所述治疗经验、验案,似乎用药规律很明显,正要提取出来几个固定方剂,却又拿不准。实际上他的治胃病经验方,也就有一个应用还较广泛,制成了成药,就是“胃苏冲剂”,弟子们文章中介绍出来的其他方剂,每一篇文章都略有不同。“胃苏冲剂”治轻症的脾胃气滞,胃脘痞满,稍重点也不行。


30
发表于 2016-4-24 05:34:5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4-23 23:54
附子汤治寒,故用附子两枚,温补元阳,真武汤治水,故用附子一枚,生姜三两,温阳散水
---------------- ...

多谢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7-27 14:42 , Processed in 0.0507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