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60|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的藏(脏)象为什么是五脏六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6 09:5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的藏(脏)象为什么是五脏六腑?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藏(脏)象的概念
藏(zang)者,藏也,隐匿、隐藏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之义。王冰次注云:“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二》注:“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根据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推之,脏腑居于体内,而形象表现于外,从外而知内,故称为“藏象”。
脏腑为什么要藏于体内呢?是因为贵重之缘故。《灵枢·胀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五个功能单位。
又,脏指藏神气的地方。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九针论》:“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难经·三十四难》载:“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难经本义》注云:“脏者,藏也。人之神气藏于内焉。”
由于汉字的演变,藏(读为zang音),演变为“臓”,是为古今字。古字在先(前),今字在后;古字简,今字繁。臓后演变为“脏”,是为繁简字。藏象演变为脏象,此乃脏象之来源。
2、藏象学说“皆自谓是”的多种说法
在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中,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最后定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早有多种说法,这在中医经典《内经》和《难经》中可以见到。
《素问·五脏别论》载:“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的“皆自谓是”之说。这在当时,对于何者为藏或府的制定,尚未成熟和统一,故而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2.1最早的九脏说
《六节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此句当出自《三部九候论》,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的九脏说。
“形脏四”,指藏有形之物者为形脏,有四即胃、大肠、小肠和膀胱,因“皆受不净”(《难经·三十五难》);“神藏五”,指藏无形之气者为神脏,有五即肝、心、脾、肺、肾。高士宗《素问直解》:“形脏四,谓膀胱、小肠、胃、大肠,所以藏有形之物,故曰形。神脏五,谓肝心脾肺肾,所以藏无形之气,故曰神。”五脏所藏之神的具体名称,如《宣明五气篇》所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关于九脏之说,又有“五正藏、四正府”之称。
如《周礼·天官冢宰·疾医》:“参之以九藏之动。”郑玄注:“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贾公彦疏:“云‘正藏五’者,谓五脏,肺、心、肝、脾、肾。并气之所藏,故得正藏之称。……云‘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者,此乃六腑中取此四者,以益五脏为九脏也。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以其受盛,故谓之府。亦有脏称,故入九脏之数。然六腑取此四者,按《黄帝八十一难经》说:胃为水谷之腑,小肠为受盛之腑,大肠为行道之腑,膀胱为津滴(液)之腑……此则正府也,故入九脏。其余,胆者清净之府,三焦为孤府,故不入九脏也。”
腑有六者,为何只有四腑入围正府?
因胃、大肠、小肠、膀胱,此四腑“皆受不净”而入正腑,与正脏五合为九脏。其余,胆者清净之府,三焦为孤府,故不入九脏也。
形脏四、神脏五,其数有九,以应天地之至数,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黄钟制数,以九为数之极。此盖系九脏之来源耳。
《六节藏象论》:“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三部九候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经文中之数字,如“三三、六六、九九”,虽美其名曰“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实乃牵强附会、勉强凑数之义,不可深究,亦不必深究。胡天雄《素问补识》:“九九,各家皆无明确解说,或以黄钟之数,起于秬黍,以九重之;或以为九州九野(九天之野);或以为神农大九州(出《淮南》)。原文本为勉强凑数……不可深究,亦不必深究……实在牵强之至。”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这在中医经典《内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无“天人相应”学说,中医学则不好讲理。在《素问》有不少篇单看题目就是讲“天人相应”的,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等。但是多数“天人相应”的说法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语出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2.2“胆”腑属奇恒不属六腑之说
《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的“胆”腑属奇恒不属六腑之说。将胆虽定为一腑,“清净之腑”(《难经·三十五难》),却属奇恒之腑,而“藏而不泻”,但却不能进入六腑,去“泻而不藏”。胆腑不能与其他脏腑并列,在《灵兰秘典论》则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未算做一腑。
2.3《难经》的五脏五腑与五腑六脏说
《难经·三十八难》:“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简言之,三焦之腑只不过是个空名,等于说只有五脏五腑。
更为奇怪的尚有五腑六脏说,如《难经·三十九难》载:“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然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三焦不属于五脏,等于说,当时尚未有相匹配的脏,故《灵枢·本输》篇载:“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将三焦主水的功能隶属于膀胱,属“孤之腑”。或认为膀胱、三焦是一腑,后世医家如曰本人·丹波元简《素问识》和明·张介宾《质疑录·论三焦有几》中有详述。
3、藏象学说中为什么是五脏六腑
在脏象学说中为什么最后定的是五脏六腑呢?为什么五、六凑十一呢?这主要受“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洪钧按:此句之意为‘人之所以有生命’)。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于是要说五脏六腑。否则,不够十一,有违天意。
天六地五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从天干地支来的。干支二者,干为阳,支为阴。天干本来有十,地支本来有十二。可是,在一甲子(即六十花甲,古人先是用它记日)中,甲出现六次,子出现五次。其中的数学道理本来很简单,因为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在这一循环中,天干只能循环六次,地支只能循环五次。古人则认为这是妙不可言的天意。关乎人的生命。所以阳经有六,阴经有五。腑有六,脏有五。不如此就违背天数。《难经》的作者,未能站到这一高度说清问题。(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这就是五脏六腑的最后定型。
中医理论学术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圣贤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在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的统帅下,结合古代解剖知识并经临床验证共同完成的。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时代就已形成,而历代医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其结果,“并非使理论更圆满细密,相反,它们引起混乱或模糊。”(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语)牵强附会之处非常多,不能自圆其说者亦不少。至今很多理论问题仍未能解决,仍是未知。
2
发表于 2016-10-6 10:50:57 | 只看该作者
这主要受“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

      很好!学习了。

      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初期受“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重要的是,后人要掌握“度”的问题,过度了,麻烦问题就出来了。
3
发表于 2016-10-6 11:18:30 | 只看该作者
        西医有过之无不及!九大系统,十大系统,十一大系统,至今都没有定论!甚至于说,每个细胞都具有内分泌功能!……解剖学混乱不堪,可想而知,上层建筑的混乱程度。
       没有见到科学主义者的批评!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两个标准。
4
发表于 2016-10-6 12:40:4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论调对中医有害无益。
5
发表于 2016-10-6 14:27:2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0-6 07:18
西医有过之无不及!九大系统,十大系统,十一大系统,至今都没有定论!甚至于说,每个细胞都具有内 ...



       是不是中医跟你有仇恨?为什么看到中医要改变的时候,你就暴跳如雷?

       如果不喜欢中医的话,那么,就回你的西医老家去,没有拦着的吧?
6
发表于 2016-10-6 16:2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10-6 08:28 编辑

       其结果,“并非使理论更圆满细密,相反,它们引起混乱或模糊。”(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语)牵强附会之处非常多,不能自圆其说者亦不少。至今很多理论问题仍未能解决,仍是未知。
====================================================
       回复:
        这就对了,这是正常规律,证明这个理论具有生命力,说明这个理论还在发展之中,是好事!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混乱不混乱,糊涂不糊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乱到治,由治到乱,再到治……
       任何理论都不能完全自圆其说,都有不同的派别。
       说明作者没有深厚的科学与西医修养。很容易上科学的当!

7
发表于 2016-10-6 17:07:46 | 只看该作者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10-6 08:40
这些论调对中医有害无益。

这是谈五脏六腑的由来,又咋与有害无害联系上了呢?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7:36:35 | 只看该作者
东汉官典《白虎通卷八·性情》云:“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行情之所由出入也。”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7:38:2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0-6 17:36
东汉官典《白虎通卷八·性情》云:“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行情之所由出入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7:56:4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0-6 17:36
东汉官典《白虎通卷八·性情》云:“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行情之所由出入也。”

金栋按:脏腑之数取“脏五腑六”,与象数有关,即如《汉书·律历志》云“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脏五腑六盖本于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22:40 , Processed in 0.0719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