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11|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厥证与西医休克、晕厥、昏厥等的鉴别诊断——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27 10: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10-28 05:20 编辑

一、中医的厥证      引自《中医内科学》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eikexue/76-8-8.html

厥证

  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及口眼喁斜等后遗症;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鉴于厥的含义较多,本节厥证所论范围是以内伤杂病中具有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为主症,或伴有四肢逆冷表现的病证。至于外感病中以手足逆冷为主,不一定伴有神志改变的发厥,以及后世列为中风范畴之“厥”,均不属于本节之讨论范围。暑厥发病与外邪有关,根据系统化要求,亦编入本节讨论。西医学中各种原因所致之晕厥、虚脱、中暑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诊断】

  1.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2.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的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发厥前后之表现。

  3.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Mm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0:10:32 | 只看该作者

【鉴别诊断】

  厥证有时易与眩晕、中风、痫病、昏迷等病相混淆,在临床上应注意鉴别。厥证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其昏倒时间较短,发时或伴有四肢厥冷,醒后无后遗症。

  1.眩晕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

  2.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常有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喁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门眼喁斜及失语等后遗症。

  3.痫证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痫证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口q、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4.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0:20:57 | 只看该作者
二、西医学的休克


       引自《外科学总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waikexuezonglun/985-7-1.html#hi-177526


第一节 概述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 锐减,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一体液因子失调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简言之,休克就是人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多种神经一体液因子参与休克的发生和发展。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0:22:50 | 只看该作者
  病因与分类



  引起休克原因很多,采用较多的分类法是将休克分为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必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五类。这种按原因分类,有利于及时消除原因、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 低血容量休克

  1.急性大量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 、官外孕及外伤性大出血等)引起,临床上称为失血性休克。有时可伴其他因素,如单纯的胃出血,机体还可重吸收其分解毒素引起肝脏等器管的损害。

  2.大量血浆丧失(如严重烧伤时)引起,临床上称烧伤休克,主要由于大量血浆样体液丧失所致。

  3.起。由于剧烈呕吐,大量体液丢失所致。

  4.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引起,常称为创伤性休克,除主要原因为出血外,组织损伤后大量体液渗出,分解毒素的释放以及细菌污染,神经因素等,均是发病的原因。

  (二) 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

  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阻塞性胆管炎及腹膜炎等)引起,多见于严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可见于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霉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感染。临床上按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分为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心输出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和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心输出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两类型。低排高阻型休克在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变,与一般低血容量休克相似,高排低阻型休克的主要特点是血压接近正常或略低,心输出量接近正常或略高,外周总阻力降低,中心静脉压接近正常或更高,动静脉血氧分压差缩小等。

  (三) 心源性休克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肺动脉栓塞等引起,使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或舒张期充盈不足,致心输出量锐减。

  (四) 神经源性休克

  由于剧烈的刺激(如疼痛、外伤等),引起强烈的神经反射性血管扩张,周围阻力锐减,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所致。

  (五)过敏性休克:某些物质和药物、异体蛋白等,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致全身血管骤然扩张,引起休克。

  外科 常见的休克多为低血容量休克,尤其是创伤性休克,其次为感染性休克,在外科病人中多由于化脓性胆管炎、弥漫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及烧伤败血症等引起。本章重点为创伤性休克。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0:24:29 | 只看该作者
诊断

  由于休克病情变化快而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和病情发展阶段的表现也不一样,因此必须熟悉休克的基本表现,进行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0:25:30 | 只看该作者
  主要临床表现

  (一)意识混浊,表情淡漠,或烦燥不安,但神志尚清楚。这是大脑缺氧的表现。严重休克时,意识逐渐模糊,乃至昏迷。

  (二)皮肤和粘膜苍白、潮湿,有时可发绀。肢端发凉,,末梢血管充盈不良。周围静脉收缩,陷,重者硬如索状。

  (三)血压变化:血压只能反应心输出压力和周围阻力,不能代表组织的灌流情况。血压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以血压下降做为诊断休克的唯一标准。在代偿早期,由于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还可能有短暂的血压升高,但舒张压升高更明显,因而脉压差小(2.7Kpa以下),这是休克早期较为恒定的血压变化。只有失代偿时,才出现血压下降。

  (四)脉搏细弱而快:,由于血容量不足,回心血量下降,心脏代偿增快,以维持组织灌流,但每次心搏出量甚少。以后更由于心肌缺氧、收缩乏力,致脉搏无力细如线状,桡动脉、足背动脉等周边动脉摸不清。

  (五)呼吸快而深:是缺氧和酸中毒的代偿表现。早期尚可有呼吸性碱中毒。除胸部损伤或并发心、肺功能衰竭外,呼吸困难者少见。

  (六)尿量减少:早期为肾前性,反映血容量不足、肾血液灌流不良;后期还可能是肾实质性损害。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0:27:05 | 只看该作者
早期诊断

       当有交感神经一肾上腺功能亢进征象时,即应考虑休克的可能。早期症状诊断包括:


①血压升高而脉压差减少②心率增快③口渴④皮肤潮湿、粘膜发白、肢端发凉⑤皮肤静脉萎陷⑥尿量减少(25~30ml/L)


         确定诊断:存在下列征象时,则可肯定休克诊断。


(一)收缩压<10.7kpa(80mmHg),脉压<2.7kpa(20mmHg)。


(二)有组织血灌流不良的临床表现,,如表情淡漠、烦燥不安、肢体湿冷皮肤苍白或发绀等;


(三)尿量明显减少(<25ml/每小时);


(四)出现 代谢性酸中毒,AB或SB低于毫当量/升或动脉血乳酸量超过15mg /dI。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0:27:58 | 只看该作者
休克严重程度的临床估计

                                             表1-11 休克严重程度的临床估计


 临床表现轻度中度重度
一看:神志及表情

唇颊肤色

毛细胞血管充盈时间

清醒,稍激动

正常或苍白

稍长

烦燥,口喝、苍白淡漠,模糊,昏迷

灰暗,微发绀

显着延长

盈时间   
四肢浅静脉轻度收缩显著萎陷(下肢尤甚)萎陷如条索
伤口出血情况
二摸:脉搏

肢端温度

稍快,<100次

稍冷

100~120次,细弱

肢端厥冷

120或摸不清

厥冷到膝肘

三测压:动脉收缩压稍高、正常或稍低。>12Kpa10.7~8.0Kpa8kpa或测不出明显缩小<1.35kpa
脉压2.7~4.0Kpa1.35~2.7Kpa或测不清
四尿量:(毫升/小时)<30<200
估计血容量减少程度(占全身血容量%)20±%

1立升±

35±%

2立升±

>45%

2~3立升或以上


*中、重度休克应放留置导尿管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0:29:52 | 只看该作者
  病因诊断

  详询病史(伤因、病因)经过,抓紧时间作全面查体,甚至一边治疗一边反复观察病情和查体。在前后对比中总是可以找出休克的病因。做好连续性的病情观察与记录则十分重要。例如腹、胸腔的内出血,骨盆骨折致腹膜后软组织内血肿、包膜下脾破裂、手术后继发性出血等应特别警惕其延迟发生休克。

  预防休克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

  休克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对有可能发生休克的伤病员,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外伤病员要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急救处理。活动性大出血者要 确切止血;骨折部位要稳妥固定;软组织损伤应予包扎,防止污染;呼吸道梗阻者需行气管切开;需后送者,应争取发生休克前后送,并选用快速而舒适的运输工具。运输时病人头向车尾或飞机尾,防行进中脑贫血。后送途中要持续输液,并做好急救准备。

  严重感染病人,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积极清除原发病灶(如引流排脓等)。对某些可能并发休克的外科疾病,抓紧术前准备,2小时内行手术治疗,如坏死肠段切除。

  必须充分做好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补足血容量;全面了解内脏功能;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还要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休克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的措施。

  综上所述,可概括为积极消除病因,保护呀提高机体的调节代偿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6 16:07 , Processed in 0.0558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