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治疗假性延髓麻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10 11:5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概述】
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系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产生。其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讲话不清,流涎,甚至强哭强笑等,严重者往往危及生命。
    假性延髓麻痹的针灸治疗,还是近十几年的事。尽管时间还不长,但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病例,无论是应用电针还是体针,选经外奇穴还是经穴,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有效率在95%以上。表明针灸对于本病症来说,是一个颇有前途的疗法。在具体治疗上,由于假性延髓麻痹往往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例还需配合其他中西药物治疗。另外,还有人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延髓麻痹,也取得了初步效果。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风池、廉泉、哑门、翳风、完骨、天突。
    配穴:水沟、内关、丰隆、百会、太溪、照海、膈俞、金津、玉液、三阴交、神门。
    (二)治法
    一般取主穴,配穴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所出现的其他症状,如昏迷加水沟、内关,痰涎壅盛加丰隆,肝阳上亢加百会、太冲,舌强紫暗加金津、玉液,精神障碍(如强哭强笑)配内关、神门、三阴交等。风池穴,进针方向朝喉结,深1~1.5寸;亦可刺向对侧眼眶,直刺0.5~1.0寸。以捻转手法,不提插,大幅度持续运针2分钟。廉泉穴,向舌根方向深刺0.8~1.2寸,至得气后,用提插结合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使针感向舌体放射;也可采用“合谷刺”,先向患侧斜刺,然后退出浅层,再向舌根正中刺入,再退出浅层,然后向健侧刺入,可不留针。哑门穴,宜对准口部与耳垂水平进针,直刺,缓缓送针至得气(病人似有触电样感觉)即起针,不提插,不捻转。人中,行重雀啄手法,有球湿润或流泪为度。金津、玉液,用小号三棱针点剌,出血2~5ml.配穴采取提插结合捻转平补平泻之法。上述各穴,除哑门穴外,在症情稳定期留针15~20分钟(急性期一律不留针)。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急性期每日针2次,稳定期可日针1次。
   
  电针
    (一)取穴
    主穴:耳枕切线、哑穴。
    配穴:上廉泉、天容。
    哑穴位置:风池上0.4分。
    (二)治法:
    二个主穴任选其一, 耳枕切线刺法:选用26号1.5寸毫针,先在枕外粗隆后正中处刺1针,然后在枕外粗隆与两耳连线处各刺2针,针尖自切线向下,针身与头皮呈15度角,刺入帽状腱膜。哑穴刺法:以28号1.5寸毫针,选准穴位以45度角进针,两侧对刺,刺时要谨慎,宜缓慢进针,得气为度,深度不能超过1寸;配穴均宜刺向舌根部。用G6805电针仪,将输出线连接针柄,通电后选择疏密波,也可用连续波,频度为180次/分左右,强度以能耐受为度,通电刺激20分钟,每日1次,10~14天为一疗程。
   
针灸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天突、丰隆、中魁。
    配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食道、贲门(均耳穴)。
    中魁穴位置:中指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
    (二)治法
    二组穴多配合使用。天突穴,用1.5寸毫针在胸骨上窝正中直刺2~3分后,沿胸骨后缘气管前缘向下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使针感沿任脉下行至上腹部;丰隆穴,用2寸毫针,直刺进针1.5寸,得气后提插捻转强刺激,使针感上行到下腹部;中魁穴,只灸不针,用艾条施雀啄灸15~2分钟。耳穴用探棒在穴区内寻找压痛点,然后常规消毒,用0.5寸毫针针刺,留针3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捻转2分钟。上述疗法,每日施行1次,10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廉泉、天柱、哑门。
    配穴:痰多、舌苔厚腻者配丰隆、足三里;胸部满闷者配内关;腹部胀满者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根据病情使用。选用10ml注射器和5号注射针头。药物为维生素B1和磷酸川芎嗪等量混合液。廉泉,如坐位则仰头取之,仰卧位时则在肩背部放一扁枕,针尖向舌根方向刺入,针感至舌体后注药。天柱、哑门均坐位头前倾取之,针感放散至颈部及头顶后注药。内关、足三里、丰隆,坐位均可,针感向肢体上下方向放散后注药。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耳针
    (一)取穴
    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食道、贲门。
    (二)治法
    用探棒在穴区内寻找压痛点,然后常规消毒,用5分毫针针刺,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转2分钟。每次只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1:59:07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
——中风

【概述】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系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以偏瘫、失语及昏迷等为常见。起病急骤是其共同特点。包括脑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脑血管痉挛等,后三者统称缺血性中风。针灸主要用于脑出血和脑梗塞的救治。
    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病情急剧严重,先为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偏瘫,甚者可在短时间内意识模糊而进入昏迷状态。脑梗塞亦多发于老年人,因急性脑供血不足而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症。
    本病现代针灸治疗,一般用于其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亦可用于急性期。其中急性期应用针灸配合抢救的临床资料,始见于五十年代初。而最为急重的脑出血,五十、六十年代就有多篇报道,有的文献还累计了较多的病例。但在治疗上基本沿用传统方法。自七十年代头针疗法以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对刺灸之法的深入研究和多种变革之法推广应用,使本病疗效不断提高。目前,脑出血的急性期还需要中西医疗法协同进行综合治疗,其有效率在60%左右。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急性期有效率达90%左右,可单纯应用针灸,且进一步发现,以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梗塞的针灸疗效较好,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较差。有人曾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了针刺和烟酸治疗的对比观察,结果两组间疗效未见显著差异。值得指出的是中风自愈率的问题。部分中风患者有自发性代偿的倾向,影响了针灸疗效的客观估价。对此,也有单位将针刺疗效和只用对症支持疗法的疗效作了比较,发现针刺组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近年来的大量实践表明,中风针灸治疗的时机十分重要,无论何种类型的中风都应争取早期救治。另外,最近有一些针灸工作者开始重视对中风引起的智力障碍及某些精神障碍的治疗。
    为了探索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国内已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并获得多方面的客观数据。如通过对急性患者脑电图、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脂蛋白等治疗前后的测定,均显示有显著改善。提示针灸可使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部血循环量增加,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加强病灶周围的脑细胞的营养,改善皮层抑制状态,增强代偿机能,促进脑组织的修复。最近,还从针剌对中风病灶的超微结构的影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治疗】
    体针(之一:脑出血)
   (一)取穴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
    配穴:合谷、足三里、太冲、委中、极泉、风池、翳风。
    (二)治法
    本法用于脑出血后1~4周之病情相对稳定的阶段。
    先刺双内关,直刺1~1.5寸,施提插结合捻转泻法,运针1分钟,复刺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震颤)法泻之,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刺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1.5寸,提插补法,至病人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同极泉。委中仰卧抬腿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针风池,针尖向结喉,进针1.0~2.0寸。采用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针刺翳风,同风池。针合谷,针尖斜向三间,第二掌骨下缘部位,采用提插泻法。每日针2次。
    脑出血的操作手法,一般要求轻捷熟练,用弱刺激;症情稳定,情况较好的病人可酌用中强刺激或强刺激。除极少数穴位外,均不留针。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测量血压,如血压明显升高者,操作需谨慎,必要时暂停针刺。

体针(之二:脑出血)
    (一)取穴
    主穴:风府、哑门。
    配穴:意识障碍加脑清、百会、人中;血压高加曲池、太冲;大小便障碍加秩边、阴陵泉;上肢瘫加肩 、肩 、尺泽、外关、二间;下肢瘫加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
    脑清穴位置:胫骨外缘,解溪穴上2寸处。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从急症入院起,每次选1主穴,两穴交替,以得气为度(昏迷患者,进针深度以不起过颈围的12~14%为宜)。配穴每次取6~10个,一般用针刺之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如为闭证,可用三棱针点刺井穴出血;如为脱证,可艾卷雀啄灸足三里、气海。待症情稳定,用G6805电针仪通电10~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体针(之三: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假性球麻痹加风池、翳风。
    (二)治法
    先取主穴,根据病情轻重和突出和症状表现,加取配穴。操作手法与脑出血稳定阶段所用针法一致。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体针(之四)
    (一)取穴
    主穴:百会、肩{4}、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绝骨、涌泉。
    配穴:足三里、太冲、丰隆。
    (二)治法
    每次取4~5个主穴,酌配1~2配穴。深刺后采取提插加捻转的平补平泻之法,运针2分钟,留针30分钟,间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1~2次。
   
头针(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
    (二)治法
    每次选用2~3区,均针瘫痪肢体之对侧穴区(足运感区可双侧同用)。在所选定的刺激区域,分开病人头发,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2.5~3寸长毫针沿头皮斜刺,依一定方向刺至该区应有的长度。以每分钟240~260次频率持续捻针3~5分钟,最好能使患侧肢体出现麻热感、抽胀感或出汗,留针15~20分钟,中间再捻针一次。
   
眼针(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上焦、下焦。
    (二)治法
    主穴均取,以患侧为主,可根据情况配合健侧。先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区的范围内,轻轻按压穴区,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及有舒适感处作为刺激点。针刺时,以左手指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毫针,轻轻刺入,在经区界限内沿皮直刺或横刺,不用手法。根据症情,顺着眼针经穴分布顺序进针为补,反之为泻,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
   
拔罐
    (一)取穴
    主穴:胸椎2~8夹脊穴,腰椎1~5夹脊穴。
    (二)治法令患者取卧位或正坐位,选取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然后针头斜向椎体缓慢深刺,当有麻胀感觉时立即停止进针,并将针退出。然后以闪火法在针刺部位上拔罐,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气海、命门。
    (二)治法
    敷药制备:黄芪60g、威灵仙60g、鹿角霜60g、赤芍20g、川芎30g。上药混匀制成酒精浸膏。再取肉桂9g、丁香9g,提取其挥发油加入浸膏中,脱去酒精,制成乳剂,置于冰箱中备用。
    使用时,将乳剂均匀涂在两块小方纱布上(涂药面积4cm×4cm),分别置于2个主穴上,然后在纱布上用坎离砂腰带固定加温。每日1~2次,每次1小时,二周为一疗程。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2:00:32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
——糖尿病

【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以前者多见。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等症状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其中原发性糖尿病,又分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多为幼年或幼年起病,症情较重)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多为成年人或成年起病,病情较轻)。针灸主要治疗后者。继发性糖尿病则与内分泌病、胰腺切除、药物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自1921年发现胰岛素以后,虽使本病治疗取得很大进步,但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徘徊在饮食控制、口服药物、适当运动和胰岛素治疗上,仅能通过调节代谢紊乱来控制本病发展。
    现代应用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报道,首见于1943年。是一位曰本医师代田文志报告其师用灸法在1927年治愈1例严重糖尿病人[1]。1951年,德国H·许米特也报告用针刺治疗1例本病病人,并获成功[1]。我国最早的临床文章发表于1951年[2]。40、50年代,国内外多以个案为主,60年代,出现多病例观察,除用针灸之外,还用梅花针、刺激神经疗法。70年代,增用穴位注射等,曰本源俊美还用“一点灸”治疗5例糖尿病人,效果良好[1]。至80年代,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并对临床治疗规律有一定认识,这就是:①针灸疗效与病型关系密切,胰岛素依赖者(IDDM),疗效较差;②病程短,轻、中型病人针灸效果好,重型稍差;③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中,肥胖与中等体型者的效果超过消瘦型者;④针感明显者、疗程长者,效果较明显;⑤针灸对糖尿病并发症者主、客观效果均较满意。值得一提的是,用于糖尿病治疗的穴位剌激方法颇多,究以何种方法为更佳,最近曾有医者对针剌、艾灸、针加灸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者尽管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作用,但以针加灸组的疗效最佳(P<0.01)。
    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机理,目前认为与针灸改善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等作用有关。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脾俞、膈俞、足三里。
    配穴:胰穴、地机、阴陵泉、复溜、太溪、三阴交、肺俞、肾俞、关元、华佗夹脊。
    胰穴位置:6~8胸椎旁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可轮流选用。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十数下再慢按紧提十数下,并结合捻转。留针30分钟,出针前再行手法1次,出针后指压针孔。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温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阳池、胰俞、三焦俞。
    胰俞穴位置:第8胸椎下旁开1.5寸。
    (二)治法
    主穴均用,取双侧。先将纯艾条切成1.5~2.0厘米长之艾段,另备鲜橘皮若干,越薄越好,如无鲜橘皮,可用陈皮于温水中泡软后备用。将橘皮剪成约2×2厘米大小之片块,再从边缘至中心剪一长约1厘米的切口。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5~2.0寸长毫,液门穴直刺,胰俞和三焦俞略斜向脊柱刺入,施平补平泻手法,针感显著后留针。然后,将艾条段插在针柄顶端,艾条段顶部与针柄顶部宜平齐,再把剪好之橘皮套进针身贴近皮肤,橘内皮朝皮肤侧,橘皮与艾段间隔一硬纸片,以防艾火灼伤肌肤。然后在艾段之下端点燃。须用泻法者,可吹火助燃,用补法者则令其自燃。燃尽取针,出针前亦可再施平补平泻手法1次。每日施针灸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温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胰俞。
    配穴:阴虚热盛型加肺俞、胃俞、大椎、合谷,气阴两虚型加肺俞、脾俞、三阴交,阴阳两虚型加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
    (二)治法
    穴位常规消毒,选用1.5~2寸毫针针刺,其中阴虚热盛型大椎、合谷针用泻法,胰俞、肺俞、胃俞针用平补平泻法,其他两型皆用补法。诸穴得气后将艾团轩于针柄上点燃,其中阴虚热盛型大椎、合谷宜助燃,余皆自燃。燃烧完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9~10个疗程统计疗效。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分8组。1、足三里、中脘;2、命门、脾俞、身柱;3、气海、关门;4、脊中、肾俞;5、华盖、梁门;6、大椎、肝俞;7、行间、中极、腹哀;8、肺俞、膈俞、肾俞。
    配穴:口渴甚加金津、玉液、内关、鱼际、少府;易饥加大都、胃俞;多尿加然谷、涌泉、复溜。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1组,配穴随证加配。主穴一般用隔姜灸法。艾炷直径为1.5厘米,高2厘米,重0.5克。鲜姜片厚3~4毫米,直径2厘米。每穴灸治10~30壮,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10分钟。配穴中,金津、玉液用毫针或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艾条作温和灸法。主穴轮流选组,隔日治疗1次,50天为一疗程。
    主穴亦可用黄豆大艾炷作无疤痕着肤灸,但须注意避免烫伤造成的感染。因感染之后,重者可在以灸痕为中心直径3~5厘米处范围出现溃烂,很难治疗,应严加注意。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胰胆、内分泌。
    配穴: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选1~2穴。第一疗程可用针刺法。双侧均针,留针30~60分钟。隔日1次,治疗10次。第二疗程起,可视症情,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强度)压丸法,每次贴敷一侧耳穴,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3个月为一疗程。
  
    耳穴压丸
    (一)取穴:胰腺、内分泌、交感。
    (二)治法:将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7×0.7厘米的小方胶布上。取双侧耳穴,在选定耳穴上寻得敏感点后,即贴敷其上,用食、拇指捻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为得气。于空腹、餐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测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含量。
   
    耳针加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胰胆、缘中、内分泌、肾上腺、三焦、渴点;2、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肺、脾、胃、神门。
    (二)治法
    二组穴位,第一组用针刺法,第二组用压丸法。针刺法,取第一组一侧穴位,行常规消毒后,用30号0.5寸毫针缓慢进针,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10分钟捻针1次。压丸法,将对侧耳廓常规消毒,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第二组穴位上,并按压使之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次.两耳交替针刺和压籽,每周2次,1月1个疗程。
   
    针灸(之一)
    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膀胱病变。早期有排尿功能障碍及少量残余尿;晚期则可有大量残余尿,并继发尿路感染,甚至肾积水、尿毒症等。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气海、列缺、照海、水道;2、会阴、中膂俞、委阳。
    配穴:命门、肾俞、关元。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用一组,交替运用。肾阳虚衰者可加配配穴。其中,气海穴及配穴用灸法,余穴针刺。灸法为艾条灸,每穴以雀啄法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采取紧按慢提结合捻转之补法,腹背部穴要求向小腹或会阴部放射,而肢体针感,以出现感传为宜。针灸结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三个疗程。
   
    针灸(之二)
    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另一并发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该病症临床表现多端,几乎遍及各系统,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残。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四肢麻木、疼痛、瘫痪,植物神经病变可引起心肌梗塞、神经性腹泻等。
    (一)取穴
    主穴:肺俞、胰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
    配穴:周围神经病变加曲池、阳陵泉;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加心俞、内关;慢性腹泻加天枢、公孙。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5穴,据症配加配穴。其中曲池、天枢穴用灸法,余穴针刺,背俞穴针后亦可加灸。针刺法为针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之法,留针15~20分钟。灸法为用艾条灸,作回旋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3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中脘、足三里、涌泉。
    配穴:气海、太溪。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随症加用。采用CDJ-b型糖尿病治疗。治疗时,患者一手握非作用极接治疗仪阴极,另一手握治疗头接阳极。治疗头放在所选穴位上,非作用极与治疗头处于身体同侧。根据患者感觉调整频率及强度,使达到麻、胀、跳的感觉。每穴刺激4分钟,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每例均做一疗程。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2:01:41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
——糖尿病

【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以前者多见。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等症状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其中原发性糖尿病,又分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多为幼年或幼年起病,症情较重)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多为成年人或成年起病,病情较轻)。针灸主要治疗后者。继发性糖尿病则与内分泌病、胰腺切除、药物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自1921年发现胰岛素以后,虽使本病治疗取得很大进步,但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徘徊在饮食控制、口服药物、适当运动和胰岛素治疗上,仅能通过调节代谢紊乱来控制本病发展。
    现代应用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报道,首见于1943年。是一位曰本医师代田文志报告其师用灸法在1927年治愈1例严重糖尿病人[1]。1951年,德国H·许米特也报告用针刺治疗1例本病病人,并获成功[1]。我国最早的临床文章发表于1951年[2]。40、50年代,国内外多以个案为主,60年代,出现多病例观察,除用针灸之外,还用梅花针、刺激神经疗法。70年代,增用穴位注射等,曰本源俊美还用“一点灸”治疗5例糖尿病人,效果良好[1]。至80年代,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并对临床治疗规律有一定认识,这就是:①针灸疗效与病型关系密切,胰岛素依赖者(IDDM),疗效较差;②病程短,轻、中型病人针灸效果好,重型稍差;③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中,肥胖与中等体型者的效果超过消瘦型者;④针感明显者、疗程长者,效果较明显;⑤针灸对糖尿病并发症者主、客观效果均较满意。值得一提的是,用于糖尿病治疗的穴位剌激方法颇多,究以何种方法为更佳,最近曾有医者对针剌、艾灸、针加灸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者尽管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作用,但以针加灸组的疗效最佳(P<0.01)。
    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机理,目前认为与针灸改善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等作用有关。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脾俞、膈俞、足三里。
    配穴:胰穴、地机、阴陵泉、复溜、太溪、三阴交、肺俞、肾俞、关元、华佗夹脊。
    胰穴位置:6~8胸椎旁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可轮流选用。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十数下再慢按紧提十数下,并结合捻转。留针30分钟,出针前再行手法1次,出针后指压针孔。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温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阳池、胰俞、三焦俞。
    胰俞穴位置:第8胸椎下旁开1.5寸。
    (二)治法
    主穴均用,取双侧。先将纯艾条切成1.5~2.0厘米长之艾段,另备鲜橘皮若干,越薄越好,如无鲜橘皮,可用陈皮于温水中泡软后备用。将橘皮剪成约2×2厘米大小之片块,再从边缘至中心剪一长约1厘米的切口。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5~2.0寸长毫,液门穴直刺,胰俞和三焦俞略斜向脊柱刺入,施平补平泻手法,针感显著后留针。然后,将艾条段插在针柄顶端,艾条段顶部与针柄顶部宜平齐,再把剪好之橘皮套进针身贴近皮肤,橘内皮朝皮肤侧,橘皮与艾段间隔一硬纸片,以防艾火灼伤肌肤。然后在艾段之下端点燃。须用泻法者,可吹火助燃,用补法者则令其自燃。燃尽取针,出针前亦可再施平补平泻手法1次。每日施针灸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温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胰俞。
    配穴:阴虚热盛型加肺俞、胃俞、大椎、合谷,气阴两虚型加肺俞、脾俞、三阴交,阴阳两虚型加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
    (二)治法
    穴位常规消毒,选用1.5~2寸毫针针刺,其中阴虚热盛型大椎、合谷针用泻法,胰俞、肺俞、胃俞针用平补平泻法,其他两型皆用补法。诸穴得气后将艾团轩于针柄上点燃,其中阴虚热盛型大椎、合谷宜助燃,余皆自燃。燃烧完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9~10个疗程统计疗效。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分8组。1、足三里、中脘;2、命门、脾俞、身柱;3、气海、关门;4、脊中、肾俞;5、华盖、梁门;6、大椎、肝俞;7、行间、中极、腹哀;8、肺俞、膈俞、肾俞。
    配穴:口渴甚加金津、玉液、内关、鱼际、少府;易饥加大都、胃俞;多尿加然谷、涌泉、复溜。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1组,配穴随证加配。主穴一般用隔姜灸法。艾炷直径为1.5厘米,高2厘米,重0.5克。鲜姜片厚3~4毫米,直径2厘米。每穴灸治10~30壮,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10分钟。配穴中,金津、玉液用毫针或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艾条作温和灸法。主穴轮流选组,隔日治疗1次,50天为一疗程。
    主穴亦可用黄豆大艾炷作无疤痕着肤灸,但须注意避免烫伤造成的感染。因感染之后,重者可在以灸痕为中心直径3~5厘米处范围出现溃烂,很难治疗,应严加注意。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胰胆、内分泌。
    配穴: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选1~2穴。第一疗程可用针刺法。双侧均针,留针30~60分钟。隔日1次,治疗10次。第二疗程起,可视症情,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强度)压丸法,每次贴敷一侧耳穴,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3个月为一疗程。
  
    耳穴压丸
    (一)取穴:胰腺、内分泌、交感。
    (二)治法:将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7×0.7厘米的小方胶布上。取双侧耳穴,在选定耳穴上寻得敏感点后,即贴敷其上,用食、拇指捻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为得气。于空腹、餐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测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含量。
   
    耳针加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胰胆、缘中、内分泌、肾上腺、三焦、渴点;2、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肺、脾、胃、神门。
    (二)治法
    二组穴位,第一组用针刺法,第二组用压丸法。针刺法,取第一组一侧穴位,行常规消毒后,用30号0.5寸毫针缓慢进针,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10分钟捻针1次。压丸法,将对侧耳廓常规消毒,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第二组穴位上,并按压使之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次.两耳交替针刺和压籽,每周2次,1月1个疗程。
   
    针灸(之一)
    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膀胱病变。早期有排尿功能障碍及少量残余尿;晚期则可有大量残余尿,并继发尿路感染,甚至肾积水、尿毒症等。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气海、列缺、照海、水道;2、会阴、中膂俞、委阳。
    配穴:命门、肾俞、关元。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用一组,交替运用。肾阳虚衰者可加配配穴。其中,气海穴及配穴用灸法,余穴针刺。灸法为艾条灸,每穴以雀啄法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采取紧按慢提结合捻转之补法,腹背部穴要求向小腹或会阴部放射,而肢体针感,以出现感传为宜。针灸结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三个疗程。
   
    针灸(之二)
    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另一并发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该病症临床表现多端,几乎遍及各系统,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残。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四肢麻木、疼痛、瘫痪,植物神经病变可引起心肌梗塞、神经性腹泻等。
    (一)取穴
    主穴:肺俞、胰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
    配穴:周围神经病变加曲池、阳陵泉;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加心俞、内关;慢性腹泻加天枢、公孙。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5穴,据症配加配穴。其中曲池、天枢穴用灸法,余穴针刺,背俞穴针后亦可加灸。针刺法为针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之法,留针15~20分钟。灸法为用艾条灸,作回旋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3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中脘、足三里、涌泉。
    配穴:气海、太溪。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随症加用。采用CDJ-b型糖尿病治疗。治疗时,患者一手握非作用极接治疗仪阴极,另一手握治疗头接阳极。治疗头放在所选穴位上,非作用极与治疗头处于身体同侧。根据患者感觉调整频率及强度,使达到麻、胀、跳的感觉。每穴刺激4分钟,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每例均做一疗程。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2:02:20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概述】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以易激动、心悸、多汗、消瘦、突眼、多食易饥、甲状腺弥漫性慢性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男性可有阳萎。本病病因不明。以女性多见,各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目前,现代西医学尚无病因治疗之法,主要措施在于控制各种高代谢症状,促进免疫监护的正常化,但还不理想。
    现代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之最早报道,发表于1934年。但自此之后整整间断了30年,到60年代中期,才有人以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本病的个案[2]。70年代临床文章逐步增多,到80年代成为针灸临床研究的一个热门。在继承前人针灸经验的基础上,以多种指标进行观察,进行了反复的、大量的研究,已逐步揭示出针灸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临床规律。已经证明,针刺不仅对甲状腺亢进的高代谢、高循环动力症状有良效,而且能较明显改善内分泌突眼症状;不仅有较为显著的近期效果,也有较稳定的远期疗效。通过与药物组对照,表明无论治疗期间的副反应及一年后随访之复发率,都以药物组为高,而以针刺和药物结合对促进患者自身调节最为理想。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以针刺为主,还应用电针、光针等,都有一定效果。
    在机理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针刺前后对体内多种激素含量的测定、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眶血流图等的观察,初步证实,针刺是通过调整整个机体,主要是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平瘿、气瘿;2、上天柱、风池。
    配穴:分2组。1、内关、间使、足三里、三阴交;2、攒竹、丝竹空、阳白、鱼腰。
    平瘿穴位置:在颈4~5椎间旁开7分处。
    气瘿穴位置:相当于天突穴,视甲状腺肿大情况,而稍有出入。
    上天柱位置:天柱穴直上5分。
    (二)治法
    第1组主穴和配穴主治甲状腺亢进症之高循环动力、高代谢症状;第2组主穴和配穴主治内分泌突眼症。以主穴为主,酌加2~3个配穴。平瘿穴要用徐进徐出之导气法,进针0.5~1寸许,得气后作徐入徐出手法,使针感达喉结下;气瘿穴进针后,采用拇指后退为主的捻转泻法;间使、内关、进针得气后,以拇指后退为主的捻转泻法结合重提轻按的提插泻法;足三里、三阴交,则采用拇指前进为主的捻转补法结合重按轻提的提插补法。上天柱穴和风池穴,针尖向鼻尖作75度内斜,进针1.3~1.5寸左右,用徐入徐出手法使针感到达眼区。余穴为:攒竹、丝竹空、阳白,三针齐刺,透向鱼腰。留针均为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0次为一疗程。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人迎。
    配穴:突眼加攒竹、睛明、丝竹空,心率快加内关,高代谢症状加足三里、神门、三阴交。
    (二)治法
    人迎穴相当于甲状腺体中心,每次必取,配穴据症而加。人迎穴刺法:左手将甲状腺体抬起,右手持针呈25度角刺入中心部位,如腺体肿大局部隆起,可据肿大情况选择刺入最佳点,可稍向下或左、右移动一些均可,但无论从哪个位置刺入,针尖必须刺到肿大腺体或结节的中心。若肿大腺体结节坚硬如石,则须运用指力才行。进针后施提插补泻手法,平补平泻,一般针刺入后提插6遍即可出针。配穴应轻刺浅刺,平补平泻,不重刺不留针。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扶突。
    配穴:耳门、睛明。
    (二)治法
    每次主穴和配穴各取1穴。以氦氖激光器聚焦照射,功率为25毫瓦,波长6328λ,光斑直径2毫米。主穴每天照射5~7分钟,配穴照射3~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疗程。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太阳、内关、神门。
    阿是穴位置:肿大之甲状腺外侧。
    (二)治法
    主穴、配穴均取。应用电脉冲理疗仪治疗,将交流电变直流电输出,输出电压为25伏。以电极板代替针刺。将高频或音频的两侧电极板,置于阿是穴,行强刺激。两组低频输出线,一组置于太阳穴,一组置于内关、神门。予中等强度刺激。每次刺激时间为30~40分钟。每日1次,18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上天柱。
    (二)治法
    透明质酸酶1500单位加醋酸可的松25毫克,为1次注射量。将药液吸入注射器,以5号齿科针头速刺破皮,进针上天柱穴,逐步向前送针至1~1.5寸深,略加提插,待针感向同侧眼部或头部放射,回吸无血时,缓慢推入药液。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治10天后,再作下一疗程。
   
    艾灸加火针
    (一)取穴
    主穴:大杼、风门、肺俞、风府、大椎、身柱、风池。
    配穴:内关、间使、太溪、照海、复溜、三阴交。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3~4穴,辅穴2~3穴,穴位轮用。操作方法有三:①取米粒大之纯艾炷,着肤灸(无疤痕灸),每穴灸7壮;②以直径为0.7厘米之艾条,点燃后隔7~8层纸按压在穴位上,一按即起为1壮,每穴灸5~7壮;③以小号平头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烫后,迅速点穴处1~2下。此三法可在一人身上施行,亦可分别施行或选择施行。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5天,再行下一疗程。
   
    挑治加埋植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喉2、喉3、喉4、喉6、喉7、肝俞、鸠尾
    配穴:心悸者加膻中、巨阙,消谷善饥者加中脘。
    喉2点的位置:颈部正中线上,从状软骨结节上的凹陷正中至胸骨柄上切迹正中上1寸处的连线上1/3折点处。
    喉3点的位置:颈部正中线上,从甲状软骨结节上的凹陷正中至胸骨柄上切迹正中上1寸处的连线下1/3折点处。
    喉4点的位置:即胸骨柄上切迹正中上1寸处。
    喉6点的位置:人迎穴直下,与喉2点相平。
    喉7点的位置:人迎穴直下,与喉3点相平。
    (二)治法
    挑治法:患者仰卧,穴位常规消毒,以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皮丘作局麻后,医者用已高压消毒之大号缝衣针横刺表皮,翘高针尖,抬高针体作左右摇摆动作,把挑起的表皮拉断,再挑出一些稍具粘性的皮下纤维,直至把针孔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操作完毕,创口涂上红汞,外贴无菌小纱垫。
    埋植法:取鸠尾穴时患者仰卧,取肝俞穴时患者俯卧。穴位表面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手术部位铺上孔巾,医者用手术刀于矢状方向切开穴位皮肤,长约1cm,先用止血钳分离刀口周围皮下组织,范围2~3cm,割去少许分离的皮下脂肪,然后将准备好的无2号羊肠线4~5cm,打成小结放入穴位皮下,缝合刀口,消毒后外贴无菌纱块,5天后拆线。
    每次1~2个主穴或配穴,开始每日挑1次,待常规点挑完后,可隔3~5日挑1次,10次为1疗程,第1及第2疗程结束时,即分别于鸠尾穴臁肝俞穴做割脂埋线疗法1次。1疗程未愈者,休息10天再行下1疗程。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2:03:15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
——痛风

【概述】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男性为主,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型,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炎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等一系列病症,其中原发性痛风最首的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好发于下肢关节,数小时内可达到高峰,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热痛,且以半夜起病多见,持续数天至数周完全缓解,但可反复发作。为针灸治疗的主要对象。本病在我国以往为少见病,近年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平均寿命延长,发病例有增多趋势。西医虽有特效药物,但由于缺乏病因治疗,目前尚无根治之法。
    针灸治疗本病,首见于1981年。但之后一直未见报道,直至1991年才有大量临床文章见诸刊物。据不完全统计就达近20篇之多。在治疗方法上,除体针外,尚有梅花针或三棱针刺血、火针法、拔罐、皮内针及耳针等,亦有配合推拿或内服、外敷中药进行治疗的。治疗对象则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主,亦有治疗痛风石沉积者。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且不少病人经一年以上随访未见复发,表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故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推广价值。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2、曲池。
    配穴:分2组。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2、合谷。
    (二)治法
    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太冲、内庭、对应点;2、曲池、阳池、阳溪、太冲、丘墟、太溪、阳陵泉、血海。
    阿是穴位置:红肿热痛最明显处。
    对应点位置:健侧手部阿是穴的对应部位。
    (二)治法
    每次取一组,二组可交替应用,亦可单用一组。第一组每次均取,仅取患侧穴;第二组每次取2~3穴,交替选取,其中除阳池、太溪、血海取患侧外,余均取双侧。第一组穴刺法:先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放血数滴,然后以26号1.5寸毫针,刺对应点1针,患侧太冲、内庭及以15度角三针围刺阿是穴(此三针针尖指向三棱针放血处),使用泻法,留针30分钟。第二组刺法:在所选穴区先用手指拍打数次,使局部充血,行常规消毒,押手按压穴位两旁,使皮肤绷紧,以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深度视腧穴而定。挤压出血,部分穴中加拔火罐,出血量以3~10ml为宜。消毒局部,并加敷料包扎固定。上述二法每周治疗1~2次,3~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火针法
    (一)取穴
    主穴:行间、太冲、内庭、陷谷。
    配穴:丘墟、大都、太白、血海、膈俞、丰隆、脾俞、太溪、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个,根据症情配穴酌取1~2个。足部腧穴用粗火针,踝关节以上腧穴用细火针。针足部穴位时,令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双足垂地,在足下垫几层草纸,穴位行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转白亮时,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度为0.3~1寸左右,每穴刺1~3针,出针后即有暗红色血液从针孔喷出,待出血达10~30ml后才可止血。一般而言,出血初为暗红色,待血色由暗至淡时,会自行止血,若出血不止,可加压止血。踝以上穴位可取坐位,每穴刺1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者,可在红肿的患部散刺数针,使浆性渗出物排出。上法每周治疗一次,并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针孔清洁。
    注意:有血液病患者禁用本法。
   
    刺血加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红肿明显处。
    (二)治法
    令患者取卧位,将阿是穴消毒,用七星针重叩至皮肤出血,注意:要将红肿处全部叩遍。立即加拔火罐,小关节处可用去底磨平之青霉素小瓶以抽气法拔之,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处每次宜拔出瘀血5~10ml为宜。每周2次,4次为一疗程。
   
    体针加指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痛风石所在的部位。痛风石多为隆起结节,小如芝麻,大似鸡蛋,好发于耳轮、趾、指及肘部等处。
    (二)治法
    寻得阿是穴后,治痛风石的基底部从左右前后方向刺入4针,再沿痛风石正中与刺入痛风石基底部针垂直方向刺入1针,采用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起针后以拇指用一指禅手法推患部,同时采用按压挤揉法,时间为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三阴交、丘墟、太白、太冲、内庭。
    配穴:趾部加大都,踝部加商丘,膝部加犊鼻。
    阿是穴位置:红肿处。
    (二)治法
    主穴为主,每次取3~4穴,据发病部位加配穴。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红肿甚者叩刺出血,局部肿胀不显者,叩至局部潮红,其他穴位用28号1.5寸毫针,刺之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手法或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施手法1次。每日1次。
    加服中药:防己3g,生黄芪12g,白术12g,桑枝15g,忍冬藤30g,牛膝12g,木瓜18g,地龙12g,显芍15g,桑寄生18g,全蝎4条,蜈蚣2条。后二种焙干研细末,分2次冲服。上药每天1剂,水煎分2次内服。针刺服药均以7天为一疗程,一般需治疗二个疗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2:34 , Processed in 0.0793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