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治疗 ——肥胖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10 12:1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针灸治疗
——肥胖病

【概述】
肥胖症一般分单纯性、继发性及其他肥胖症三大类。单纯性肥胖症,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因者,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获得性肥胖二种,针灸减肥主要针对单纯性肥胖症,而以获得性肥胖效果为佳。
    肥胖过度,对人类健康是一个威胁。体内脂肪积累越多,心脏负担愈重,而心肌内脂肪沉着更易致心肌劳损。肥胖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血脂增高,促发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还可导致机体免疫及抗感染能力下降。与常人相比,胖子癌的发生率高1倍,冠心病发病率高5倍,高血压发病率高8倍,糖尿病高7倍。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食物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强度的降低,我国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率正日趋增高。目前,对肥胖症的治疗,现代西医学多采取食欲抑制剂和代谢刺激剂等,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有较大副作用。
    针灸治疗肥胖在我国古代医籍中没有记载。现代针灸减肥,约始于70年代初,首先风行于美国、曰本。之后,逐渐在世界上不少国家推广。我国采用针刺治疗肥胖症的临床文献,最早见于1974年,自80年代后,特别是近几年,有关报道急剧增多。在穴位刺激方法上,最常用且受病人欢迎的是耳针(包括耳穴压丸等各种变革之法),尚有用体针、艾灸、电针等法。针灸减肥的效果,已基本肯定,对获得性肥胖症的有效率在70~80%之间,肥胖度越大,疗效愈明显。对其他类型的肥胖,效果较差。
    国内外学者还进一步探索了针刺减肥的机理。一些工作证实,耳针减肥与味觉变化导致进食 量减少有关。研究发现,耳针可使咸味觉过敏,从而抑制食欲。通过对体内有关生化物质和激素含量变化的测定,表明有能减退食欲的特异耳穴存在,它们能改变胰岛素、促胃液素分泌量。还有认为,针刺耳穴后,产生信号,沿迷走神经传导,同时阻断下丘脑饥饿信息,限制了摄食而达到减肥目的。

【治疗】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外鼻、口、内分泌、缘中、胃。
    配穴:肺、脾、神门、大肠、直肠下段。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配穴取1~2穴。将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7×0.7厘米的小方胶布上。在选定耳穴上寻得敏感点后,即贴敷其上,用食、拇指捻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为得气,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以有上述感觉为宜。每次贴一侧耳,两耳交替。每周贴敷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耳穴埋针
    (一)取穴
    主穴:肺、内分泌、三焦、胃、神门。
    配穴:大肠、心、脾、交感。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1~2穴,轮流取用,如主穴效不佳,加用或改用配穴。耳穴选穴后作严密消毒,用图钉式皮内针在敏感点刺入,给以中等强度按压,并贴上胶布。3~5天换贴1次,5~6次为一疗程。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关元、三阴交。
    配穴:据辨证分型而取。
    脾虚湿滞:饮食不多,肢体劳倦,气短便溏,肌肉胖而松弛,舌淡而胖,脉濡缓无力。
    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湿热内盛:饮食量多,便结溲黄,口臭难闻,血压时偏高,肌肉胖而结实,舌红苔腻,脉滑数或弦数。
    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冲任失调:食眠一般,大便尚好,尿频腰酸,月经不调,腹臀胖如水囊,舌胖而淡,脉沉细或濡细。
    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二)治法
    每次主穴必取,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进针得气运用不同手法。脾虚湿滞,三阴交、列缺用补法,余用平补平泻法;湿热内盛,内庭、腹结用泻法,余用平补平泻法;冲任失调者,支沟、中注用平补平泻,余用补法。手法以提插补泻为主,略作小幅度捻转。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芒针
    (一)取穴
    主穴:肩Yu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
    (二)治法:选28号长为1~2尺之芒针,每次上穴均取。局部皮肤消毒,右手持针,使针尖抵触穴位,然后左手配合,压捻结合,快速进针,缓缓直透至另一穴。并作捻转运针,捻转幅度在180~360度之间,针感宜强,必须达到酸胀感觉。留针30分钟,6次为一疗程,间隔1日,再作下一疗程。
   
    艾灸(之一:隔姜灸)
    (一)取穴
    主穴: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1个,用隔姜灸法。艾炷高1厘米,炷底直径0.8厘米。鲜姜片厚2毫米,直径1厘米。每次灸5~6壮。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艾灸(之二:悬灸)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中极、关元。
    配穴:天枢、丰隆、太溪、脾俞。
    (二)治法
    患者取半卧位,暴露施灸穴位,点燃艾条,间接灸施治.距离穴位的高度,以穴区皮肤温度患者能忍受为度.用雀啄灸法或旋转灸法。每次选择主穴和配穴各2个以上,每穴灸5~10分钟, 灸点皮肤红晕为度。每天1~2次,10天为一疗程。上述操作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操作。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天枢、丰隆、支沟、三阴交。
    配穴:痰湿壅盛型配中脘、脾俞;脾胃实热型配内庭、曲池、上巨虚;气虚血瘀型配膈俞、足三里、所气海;肝阳上亢型配侠溪、行间;伴高血压者加风池、合谷、太冲;伴高脂血症者加足三里、太白、阳陵泉;伴冠心病者加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对,四对穴位交替应用。穴位常规消毒,用26~28号2~2.5寸毫针刺入所选穴位,进针应较常人稍深,辨证施以补泻手法,得气后,针柄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通电刺激2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其余穴位留针20~25分钟,期间行针1~2次,每次1~2分钟。每日针刺1次,30日为一疗程。一般不限制患者食量,但少进高脂和含糖高的饮食,鼓励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和锻炼。
   
    耳针加体针
    (一)取穴
    主穴: 耳穴取胃、小肠、大肠;体穴取内庭、腕骨、足三里、曲池。
    配穴:自幼发胖者耳穴加肾、内分泌,体穴加肾俞、三阴交;分娩后发胖耳穴加内分泌 ,体穴加石门、曲泉;更年期发胖,耳穴加内分泌,体穴加气海、关元;遗传性发胖,耳穴加肾,体穴加血海、三阴交;病后发胖,耳穴加肺、脾,体穴加上巨虚、曲池;并发高脂血症,耳穴加内分泌,体穴加内关、丰隆;并发高血糖症或糖尿病,耳穴加胰、内分泌,体穴加阳池、三阴交、然谷;胆囊炎、胆石症耳穴加胆、肝,体穴加胆俞、肝俞;并发高血压病,耳穴取降压沟、心,体穴取太冲、侠溪。
    (二)治法
    本法为耳针结合体针。耳穴埋藏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取一侧耳穴,双耳交替,5日更换1次。
    针刺本组体穴,多以28号毫针深刺为主,运用大幅度提插手法,使产生明显得气感应,行针1~2分钟,每隔5~10分钟间歇运针1次。实施针术过程中须使患者产生和维持最佳得气状态。每次留针20~30分钟,隔日治疗1次。耳针和体针治疗时间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
——红斑性狼疮

【概述】
红斑性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局限性的盘状红斑性狼疮和系统性红斑性狼疮两种。前者以在人体暴露部位出现边缘鲜明的红色或淡红色斑点状皮疹为临床特征,常以鼻梁为中心,作蝶形分布。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则可表现为皮疹、关节痛、发热、头痛、纳差等一系列症状,并涉及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
    在中医学中,一般认为“茱萸丹”、“马瘿丹”、“阴阳毒”等一类以面部红斑性皮肤损害为主的病症,与盘状红斑性狼疮颇为类似。而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特别是缺乏皮疹,甚至无临床症状者,则很难找到与之描述相同的病症。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医籍中尚未发现有关记载。现代报道,最早见于1960年。至70年代,应用粗针或耳针治疗,均有一定效果。80年代以来,工作更有深入。在已有用针刺治疗盘状红斑性狼疮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辨证论治之法,治疗系统性红斑性狼疮。除此之外,尚有人用针刺为主成功地抢救了一例脑型红斑性狼疮昏迷病人。目前,针刺治疗红斑性狼疮的有效率在80%左右,但痊愈率尚低。

【治疗】
    体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均按辨证分型。
    1、分4型。热毒炽盛型:红斑、发热、关节痛、口渴喜饮、全身乏力,舌红苔黄,脉弦数。大椎、委中、陷谷、大陵、阳陵泉。
    阴血亏虚型:低热或无热、皮疹淡红、五心烦热、颧红、脱发、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曲池、合谷、迎香、风池、劳宫、涌泉。
    阳气虚衰型:神倦形寒、低热、耳鸣、面色光白,自汗畏寒,纳差便溏,皮疹不显或黯紫,舌淡有齿印,脉濡细或沉细。百会、曲池、合谷、足三里、命门、商丘。
    气滞血瘀型:皮疹色黯,腹胀嗳气,两胁胀痛,面色黧黑,舌质暗红,脉弦。膻中、气海、合谷、太冲、章门、内关、印堂。
    2、分型同上。热毒炽盛型:肾俞、太溪、三阴交;阴血亏虚型:膈俞、肝俞、肾俞、太冲、三阴交;阳气虚衰型:脾俞、肾俞、关元、天枢、中脘;气滞血瘀型:肝俞、膀胱俞、血海、三阴交及背俞穴有阳性结节者。
    (二)治法
    按辨证取穴,第一组穴,为毫针刺,第二组穴为穴位注射。针刺法:每次穴位均按分型选取,进针得气后,以捻转结合提插,施平补平泻之法,留针30分钟。隔日针1次。
    穴位注射法:热毒炽盛型,用三黄注射液;阴血亏虚型用生脉注射液;阳气虚衰型用维生素B1加维生素B12注射液或三磷酸腺苷注射液;而所滞血瘀型用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上述药液,每型每次仅用一种,可交替轮用。将药液吸入注射器后,用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施雀啄法提插使应强烈后推药。每次选3~4穴,每穴推入药液0.3~05.毫升。穴位注射亦隔日1次,可和针灸交替使用。
   
    耳针
    (一)取穴
    主穴:面颊、外鼻、肺、肾、阳性点。
    配穴:眠差加神门、心,纳呆加脾、胃,月经不调加内分泌。
    阳性点位置:在与病变对应的耳区寻找,可为敏感点,亦可局部形态或色泽变化。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3~4穴,据症加配穴1~2穴。双侧均取。以0.5~1寸毫针,快速在敏感点进针,深度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宜。留针30~45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如症情改善后,可改用埋针法。每次选3~4穴,在一侧耳穴用揿钉式皮内针埋入,3~5天1次,两耳交换。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合谷、百会、太冲透涌泉、阳陵泉透阴陵泉、风府、大椎、曲池、风池、血海、膈俞、身柱透灵台、肾俞透大肠俞透膀胱俞、关元透气海。
    配穴:失眠心悸加少海、神门透通里;头痛加头临泣、足临泣、神庭透上星;浮肿加照海、水分;发热加列缺尺泽;便秘加天枢、大横;皮肤损伤加肺俞、列缺。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B6、B12,鱼腥草、复方柴胡、当归、胎盘组织液等注射液。任选一种,交替使用。
    选用5ml注射器,6号针头,穴区消毒后,快速剌入穴内,回抽无血后再将药液缓慢注入。透剌时应将退到浅层,更换方向注入药液。每次选12~16穴,每穴注入0·3~2ml药液。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2:12:46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
——硬皮病

【概述】
硬皮病是皮肤表面局限性或大面积损害变硬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发病率仅次于红斑狼疮,也分局限型和系统型两类。前者为斑状或点滴状皮肤损害,初起呈淡红或紫红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实质性水肿,之后转为淡黄色或象牙色硬块,最后成白色或淡褐色萎缩性疤痕。系统性硬皮病则包括皮肤、肌肉及骨骼的损害,甚可累及消化、心血管、呼吸、泌尿及神经等系统。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无理想疗法。
    关于应用针灸治疗硬皮病的现代文献,始见于1959年,用毫针刺激印堂、水沟、承浆、足三里等穴,治疗小儿硬皮病1例。但之后20余年,再未见有关报道。自80年代初起,才又有文章陆续见诸于中医刊物,且以不同穴位刺激方法进行观察。包括应用艾灸(隔药饼灸),穴位注射,毫针刺和皮内针等,亦有主张用耳针治疗的。尽管到目前为止,针灸在这方面的实践还不多,报道例数尚少。但从已有资料看,针灸对本病,不论是局限性还是系统型,都有效果。有些针灸工作者,通过临床还体会到硬皮病人多属阳虚,故艾灸多有效。
    针灸治疗硬皮病的机理,从甲皱微循环的变化观察到,约有36.9%的管袢顶有瘀血,通过灸治减少至21.78%,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同时,还使原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表明针灸是通过活血化瘀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来起到治疗作用的。

【治疗】
    药饼灸
    (一)取穴
    主穴:分4组。1、大椎、肾俞;2、命门、脾俞;3、气海、血海;4、膈俞、肺俞。
    (二)治法:
    药饼制备: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等量,先研成细末,加蜂蜜、葱水适量,调和捏成药饼。药饼直径2.5厘米,0.6厘米厚,上穿数小孔。
    主穴每次取1组,各组轮用。将药饼置于穴位之上。再用纯艾制成底面直径2厘米的艾炷,安放于药饼上,点燃。灸完1壮,再接灸1壮,每穴共灸2壮。每周据症情灸2~4次。3个月为一疗程。灸治期间可配用肉桂散。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前额皮损者,上星、阳白、头维;2.上肢皮损者,扶突、大椎;3.腰背和下肢并受损者,腰阳关、环跳、秩边。
    配穴:分3组。1、血海、三阴交;2、印堂、太阳;3、承山、三阴交。
    (二)治法
    根据病损部位选择用穴。主穴与配穴对应配用。以26号粗毫针进行针刺,待得气后,均采用烧山火手法,即三进两退,使病变部位产生温热感,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用同样手法2~3次。每日1次,连续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三组。1、腰阳关、秩边、扶突;2、环跳、秩边、血海;[3]承山、三阴交、秩边。
    配穴:血海、扶突、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组,3组轮用;配穴酌加。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每隔一个疗程,加脉冲电疗仪治疗一个疗程,用疏波或疏密波,电流量以患儿感舒适为宜。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肺俞、肾俞。
    配穴:曲池、外关、三阴交、关元、大椎。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二)治法
    药液:热藏胎盘组织液。
    本法是运用穴位注射、皮内针、艾灸及针刺多种方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选用2~3穴。阿是穴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以梅花针重度叩刺,加拔火罐;用艾条作雀啄术薰灸,每次灸15~20分钟;在皮损两侧纵向埋入长4厘米的皮内针各1支,皮损两侧横向埋入1.5厘米皮内针各1支,针尖方向均呈向心形,外周用胶布固定。上法中,刺络拔罐为隔日1次,艾条灸可日行1~2次,皮内针每周2次。
    肺俞、肾俞,穴位注射。将热藏胎盘组织液10毫升,用7号针头,分注于上穴,每穴2.5毫升。每日1次,余穴以毫针刺,进针得气后,施以紧按慢提之补法约1分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间歇运针,刺激强度宜中等。每日1次。
    上述方法宜综合运用,1月为一疗程,停针3~5日继续下一疗程。第二疗程起,可根据症情,适当延长刺灸间隔时间。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2:13:17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
——艾滋病

【概述】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新发现的HIV病毒感染的一种免疫性疾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输血,在人群中传播。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盗汗、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腹泻、咳嗽或呼吸困难、咽痛或吞咽困难、出血(皮下粘膜、上消化道及便血、血尿)、体重下降等,并可发生Kaposi肉瘤。本病多侵犯青壮年。在感染本病病毒后,人体防御细胞几乎完全遭到破坏,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故被称之为“超级癌症”。
    艾滋病是当前对人类健康的新的严重威胁。从1981年美国报道第1例起,蔓延十分迅速。到1989年10月,全世界就已有152个国家发现本病,向世界卫生组织申报的总病例数达182463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则超过500万人。而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最新统计,全球感染上艾滋病毒的患者达3006万,死亡人数迄今已达1710万。所以防治本病已引起全球范围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外的医务工作者正在从传统的中医针灸学中开拓新的路子,并已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苗头。
    通过近年来中医学治疗本病的实践,初步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外感邪毒,房室不节,耗伤真阴。病理机制包括两方面变化,一为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以卫气营血失常为主;一为内伤疾病病理变化过程,表现为脏腑阴阳虚衰。治疗上主张初期重在扶正祛邪,后期以补肾健脾为大法。
    由于本病发现至今未满10年,针灸对本病的治疗尚属于探索阶段。国内的针灸工作者虽然缺乏这方面的实践,但也从针灸学的理法角度积极提供治疗的方案[4]。国外,包括香港在内,则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美国的针灸工作者,不少人已进行百例患者以上的临床观察,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在本病治疗的选穴上,以选有调整免疫功能和提高抗病能力的穴位为主,除已知的外,还发现一些具有这方面功能的穴位。如曰本学者认为筑宾穴有驱毒作用,可用于艾滋病。在穴位刺激方法,除针刺外,尤重视艾灸。因灸法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艾滋病病重难治,强调与中、西医综合治疗。从已有的资料看,针灸具有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当然,还需要更多实践来进一步证实。

【治疗】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筑宾、神阙、大椎。
    配穴:外感发热加曲池、合谷、肺俞、列缺;体虚加太白、太溪;出血加膈俞、血海;失眠加神门、内关;疼痛加交感、神门、肺、肝、脾、肾(均为耳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5个。因本病病情变化迅速,个体差异相当明显,故应据不同脏腑或经脉显现的症候取穴。配穴则据症选取。穴位力求少而精,为了不增加病人的消耗,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除了早期病人采用补中寓泻外,余均用补法。主穴针后加艾卷灸,可嘱病人在家中自行灸治,自己无法灸的背部俞穴,由家人代灸,用回旋灸法,每次灸至局部红晕出现为宜。耳针用于止涌,留针时间可稍延长至25分钟。体质虚弱和慢性腹泻者,宜以灸法为主,前者,以主穴灸治(命门、膏肓、足三里、关元),配穴针刺;后者则灸关元、神阙、三阴交、气海。
    操作时重视预防性技术操作。医生应戴消毒手套,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使用过的针具、消毒手套及擦拭过穴位的药棉,均应置于密封容器内,另作处理。
    针灸为每周2次,可不计疗程。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三组。1、足三里、关元、大椎、膏肓、合谷、风池;兼肺气虚咳嗽加肺俞、列缺,兼脾虚腹泻加天枢、脾俞,精神抑郁加肺俞、太冲,偏肾阴虚加肾俞、太溪。2、肺气阴两虚:肺俞、膏肓、足三里、关元、大椎、列缺、太渊;脾虚湿阻:足三里、脾俞、阳陵泉、天枢、中脘;肺郁气滞:肝俞、太冲、神门、膻中、足三里、天枢;脾肾亏虚: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肝肾阴虚:太溪、太冲、肾俞、足三里、大椎;痰浊阻滞:天井、少海、足三里、大椎、肾俞、曲池。3、瘀血痰阻:肾俞、足三里、大椎、丰隆、少海、期门;热毒内蕴:大椎、足三里、曲池、合谷;痰蒙心神:神门、大陵、印堂、丰隆、水沟;肾阴阳两虚:肾俞、关元、足三里、太溪、命门。
    配穴:如全身乏力才加膈俞、肾俞;自汗盗汁者加阴郄、复溜;纳差消瘦便溏者加脾俞、中脘;皮疹水泡者配血海、三阴交等。
    (二)治法
    上述三组穴位,第1组穴用于本病初期,以扶正补虚,清热解毒;第2组穴用于艾滋病和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第3组用于艾滋病合并症阶段。用1次性针具,一般用补法,虚寒者配合艾灸,热毒者可局部点刺放血。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针灸
    (一)取穴
    主穴:按中医辨证,分4型。
    1、肺胃阴虚:合谷、内关、太渊、偏历、肺俞、膏肓、足三里;
    2、脾胃虚损:足三里、血海、上巨墟、三阴交、膏肓、神阙;
    3、脾肾两亏:足三里、内关、上巨虚、三阴交、血海、阳陵泉、肾俞、膏肓、涌泉;
    4、热盛痰蒙:三阴交、曲泉、蠡沟、足三里、昆仑、内关。
    (二)治法
    按分型每次取5~6穴。脾胃虚损型加灸神阙(隔盐)30分钟;脾肾两亏型加灸足三里、涌泉,艾条温和灸20~30分钟。余穴均用毫针刺法,平补平泻,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2:14:08 | 只看该作者
针灸治疗
——重症肌无力(眼型)

【概述】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受累的骨骼肌极易疲劳,经休息后有一定恢复。其中以眼睑下垂、复视等为主症的眼肌受累者最为常见,约占90%以上。本病以10~35岁多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现代西医学亦无特效疗法。
    重症肌无力,亦可归属于中医痿证的范畴。其病机与脾肾亏虚有关,肾精不足,则不能灌溉肢体,脾气虚弱则难以营养肌肤。治疗用健脾益气、补肾壮阳之法,已取得一定疗效。
    针灸治疗痿证,在古籍中早有记载。有关选方治疗,可能阅病证辨治之痿症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内经》中提到“{81}”病,与重症肌无力颇为类似,并提出“因其所在,补分肉间”(《灵枢·口问》)的针灸之法。
    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现代报道,始于50年代,特别是1958年8月13日《健康报》以“针灸治愈不治之症(重症肌无力)”为题,作了专题介绍之后,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浓厚兴趣。陆续有临床文章发表,以治疗眼肌重症肌无力为主,也对早期其他类型的重症肌无力作了观察。70年代,有人报告用耳针配合药物治愈本病的案例。8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多和病例不断积累,对针灸治疗本病已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一般认为:针灸对眼肌重症肌无力症有较好效果,多能获愈。对其他早期症候较轻的重症肌无力,也有疗效,但需配合药物同治。本节主要介绍目前比较成熟的针灸治疗眼肌重症肌无力的方法。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攒竹、阳白、鱼腰、合谷、百会。
    配穴:眼肌下垂加外关、光明、三阴交、足三里;复视加睛明、风池。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3穴,配穴据症取1~2穴。眼周穴位可单穴直刺,亦可透穴刺,如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等。睛明、攒竹穴,用30号毫针,直刺以得气为度,用轻雀啄法行针半至1分钟,其余眼区穴用捻转略加提插之法,亦运针半至1分钟。刺激宜轻,不留针。四肢穴则取紧插慢提,前重后轻的补法,得气后留针30~45分钟。百会穴用米粒大艾炷无疤痕着肤灸3壮,亦可用艾条灸15分钟。7~10天为一疗程,每日1次。疗程间隔3~5天。
   
    耳针
    (一)取穴
    主穴:眼、皮质下、脾。
    配穴:肝、内分泌、肾、缘中。
    (二)治法
    先以毫针刺法。主穴每次选2~3穴,备用 1~2穴。在双侧耳穴寻得敏感点后,快速捻转刺入,并运针至出现胀、热、痛感,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1次,以强化刺激。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二疗程起视症情改善,可改为耳穴埋针或耳穴压丸(王不留行籽),每次选3~5穴,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体针加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攒竹、丝竹空、阳白、鱼腰、太冲、太溪、侠溪。
    配穴:合谷、大都、脾俞、百会、足三里、中枢、阴陵泉、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手足经脉上穴各1对,配穴1~2个。针刺得气施补法,留针20分钟。出针后用皮肤针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弹刺患侧头部足太阳、足少阳经脉及眼轮匝肌,反复3~5遍,以局部潮红为宜。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眼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脾区、肾区、上焦区(均眼穴);2、攒竹、阳白透鱼腰、丝竹空。
    配穴: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仅选一组,二组交替应用。第一组,先以32号0.5寸毫针直剌眼穴,深0.1~0.2寸,不用手法;再针配穴,得气后行三进一退的烧山火手法。均留针20分。三阴交可加艾条灸5分钟,左右交替。上法每日1次。
    第二组用穴位注射法。每次取2穴,以维生素B12注入,每穴0·25mg。隔日1次。
    均以12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0:03 , Processed in 0.0760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