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探本寻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废除阴阳五行,用现代语言阐释中医治病原理---刘亦之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7-4-11 10: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11 10:58 编辑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9 13:33
中医的主体是中药和针灸,中医是依靠针灸、中药治病,不是依靠内经、阴阳五行治病,发展中医就是提高针灸中 ...

中医的主体是中药和针灸,中医是依靠针灸、中药治病,不是依靠内经、阴阳五行治病,发展中医就是提高针灸中药的治病疗效,而不是宣传内经如何伟大、阴阳五行如何科学。如果内经理论是错误的就应该推倒,如果废除阴阳五行能够让中医继续发展就应该废除阴阳五行。针灸、中药的疗效提高了治疗范围扩大了就会得到大众的支持与拥护,到时候谁还去在乎什么内经,谁还会在乎阴阳五行。
-------------------------------------------------------------------------------------------

先生这几句话说得好!
医学发展是发展它的疗效,而不是拘泥它的格式。
古代方法虽说有疗效,但属古代疗效,是否满足患者需求,也只有古人知道。
现代人眼里的中医,也是中医界自己吆喝的所谓“养生保健治未病”。
因为这些东西没有标准,也不需要标准。
至于看病好像大家都很犯憷,治来治去总是达不到现代标准。
中医发展的方向,不是继续吆喝阴阳五行,而是治疗现代医学科学鉴定下的疾病。
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广大患者就会支持与拥护中医,也不会冒出什么“方张”现象。
正因为近些年来中医现代疗效欠佳,又不知如何提高,
才不得不采取躲避方法。
内经无论多么伟大、阴阳五行无论如何科学,都需要用疗效作为支持。
而疗效的认证,又需要第三方认证机构。
这不是现代人故意为难古人,
而是古人有古人的作为,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责任。
中医科学化现代化问题始终是回避不了的。

2
发表于 2017-4-11 11: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10 16:04
一、针灸的酸麻胀痛是神经系统的反应,不是经络系统反应。

二、穴位的近治远治作用可以用神经冲动传导 ...

针灸的酸麻胀痛是神经系统的反应,不是经络系统反应。
------------------------------------------------------------------------

神经系统是现代医学证实存在的东西,“经络”貌似名称其实是个形容词。
一般来说,对于能够描述清楚的东西起名用名词,对于无法搞清楚的东西用形容词。
古中医为什么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来描述概念?其实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古人没有搞清楚疾病的本质。


点评

先生对中医知识是孤陋寡闻呀,脉就是经脉,你没有脉吗,你也是形容词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1 12:55
是经络的反应,但经络内运行的“气”是以生物电流为主,当经络的状态变化时,就会引起穴位神经元附近的电流增大,使神经产生了酸麻胀痛的感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1 11:57
3
发表于 2017-4-11 15: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11 15:40 编辑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11 13:32
用臆想代替客观事实是中医人最容易犯得错误!!例如黄中正先生武断的说经络不同于神经,而一吐说经络包括神 ...

经络是古人虚构的人体控制系统,人体内不存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首尾相连气血循环不止也是古人臆想出来的。事实证明现代关于经络的研究结论都是在先入为主认定经络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做出的,研究者一开始的态度就已经导致了研究方向的错误,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
先生这个认识非常深刻!
中国中医数十年科学研究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成果,就是一开始就被误导到错误的研究道路上来。
正如,古人说过人体有经络,研究者就去找经络。结果找出的只有神经和血管。
但无论是神经,还是血管,都不具备古人说的经络功能。
这就使得经络变成为“神秘”概念和“超科学”概念。
其实,人体本无经络,念叨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络。

4
发表于 2017-4-11 19: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的外周物质基础主要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中枢物质基础主要是也为血管—神经复合结构的下丘脑。这种破译可以包容大多数经络假说中的科学要素,也对创新针灸学现代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例如,笔者以此一“脉”相承地在理论上的合理发挥和在临床中的充分应用,从而开拓性地完成了现代针灸学三部曲一百万字的编著和出版工作。这就是《现代针灸学概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年)、《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北京)(上述三书在北京图书馆有一套)。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性工作,不仅使针灸学顺利地与现代神经-体液理论接轨,而且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了2003年国家级继教的两个项目。由此,面对经络及针灸的国家攻关队伍多年的无明显突破,面对学术界的固步自封或者叶公好龙,笔者还是要不无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在经络本质揭示和应用方面早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络科学之谜早已大白于天下!
最后有必要提及,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孟昭威教授生前曾指出,经络之谜的彻底阐明是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大事。然而,我国古代医家早就在两千多年前的诸多医籍中,明确地记载了脉、经脉、络脉等的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千古一‘脉’”!这些中国医学特色遗产应该是(而不仅仅在口头上是)指导现代经络本质研究和针灸疗法开展的无价之宝。笔者认为只要研究者们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地)遵循古人的发现和思路发掘下去,针灸学及中医学在现代化的可预见进程中必将再现辉煌,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定创世界现代医学的美好明天。面对如此重要的事件及意义,如果要表彰什么的话,那么完全应该归功于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医学文化!


---------------------------------------------------------------------------
翻了一下陈先生推荐的参考帖,随便裁下来这一段。
缩减一下:经络的外围物质基础是血管和神经复合结构,经络的中枢物质基础是下丘脑。
问题一:经络究竟是精神?是功能?还是物质?
只因提到“物质基础”四个字,只有精神或功能才用物质基础来表述。 物质基础,是承载精神或功能的物质。既然它终归还是物质,解剖学上怎么能给不出形态?经络的形态是什么样子?
问题二:
经络外周的物质基础是血管神经的复合结构,那么,这个复合结构是个什么样子的结构? 是组织结构?还是细胞结构?或分子结构?或三者都有?或三者都不是?
问题三:
“经络的中枢物质基础是下丘脑”,那么,下丘脑必然是经络的核心。 可否认为经络其实就是下丘脑?






5
发表于 2017-4-12 12: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12 12:27 编辑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12 08:52
我也摘录一篇对针灸对经络的研究结果:

一、经络是古人虚构的人体控制系统,人体内不存在十二经脉、奇经 ...

一、经络是古人虚构的人体控制系统,人体内不存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结构
二、针灸通过刺激神经系统治病,绝不是通过刺激经络结构治病
三、针灸的酸麻胀痛是神经系统的反应,不是经络系统反应。
-----------------------------------------------------------------------------------------------
医先生的观点表示支持!
中医有两种解释:一是经验医学;二是科学。
如果中医是经验医学,则是通过经验获得的感悟,故经络学说是以学说的形式存在于书本。仅以针刺的方式进行验证,验证精密度远远不够,中医在人体中至今尚未其它类型的验证和发现。
如果中医是科学,就应该尊重并相信现代科学《解剖学》的发现。
如果认为现代《解剖学》解剖的水平有限,当然可以继续解剖研究,直到找到实体。
如果中医寻找实体的水平远远都达不到解剖学的水平,就应该以解剖学为准。
世界上不存在所谓“超科学”的经络。只存在科学发现,或者尚未发现。


6
发表于 2017-9-15 17: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4-9 23:04
不谈阴阳五行,中医就将和其它传统医学一样迟早要消亡。


不谈阴阳五行,中医就将和其它传统医学一样迟早要消亡。

-----------------------------------------------------------------------------

谈了阴阳五行,传统中医也不会与其它传统医学不一样,迟早要灭亡。
任何一种事物总是有寿命的。不可能挺立到宇宙毁灭之后。

一个事物挺立了2500年,从时间上讲也差不多了。
其它民族医学早已入土为安,中医之所以至今尚未遵循自然法则,
就是有一项使命尚未完成。
那就是新医学尚未建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4 21:51 , Processed in 0.09094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