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7-6-5 18: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先生对中西医结合的热情可点赞!
但对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念显得肤浅。

症状与病理密不可分,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中医治疗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把症状与病理分割开来分别治疗。
辨证论治最大的特点,治的就是症状。而病理可以原封未动的得以保留。
这一方面的实例,在中医的临床上随时都可以见到,而不是罕见现象。
因为古代中医压根就不知道病理,即便病理由此改善,唯一的解释就是“冒碰”。

中医要想治病理,就要从现代免疫医学角度来入手。即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及对疾病的免疫反应程度。
不以现代医学理论为依托,中医治病理,只不过是个神话。
这完全是一门新学科,古代中医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记载过。
中西医结合如果突破不了传统中医治病理--这个核心难题,就等于没有结合。


2
发表于 2017-6-7 08: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7 09:02 编辑

肾阳虚证
病因: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症状: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多,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胖淡,脉沉迟无力等。
——西医病理本质:似为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
从病因上言,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的病因也可以是先天性的,或年老,或久病,或房劳过度所致。
从症状上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低下,甲状腺激素不足,可致机体新陈代谢低下,故畏寒肢冷,喜热饮,脉迟无力等改变;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低下,如酫固酮水平不足,可致肾脏重吸收钠离子和水减少,而出现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同时肾重吸收钠离子减少,血液及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下降,而出现口淡不渴,舌胖淡等;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功能低下,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性激素分泌紊乱不足,而出现男子阳痿早泄,女子不孕等症状……

温补肾阳药是可以持续改善肾阳虚病症的。
而持续的或者过量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出现一系列肾阳虚的症状,如水肿、骨质疏松、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全面正确的理解肾阳虚证侯的病理本质,当是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温补肾阳药的作用靶点,重心在于中枢水平而不是靶腺水平,通过激发下丘脑、腺垂体的生理功能而改善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分泌代谢;外源性的糖皮质激素则不然,持续或过量的应用之,反而会反馈性抑制中枢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出现肾阳虚病症的加重。
-------------------------------------------------------------------------------------
多谢陈先生链接帖子!
从这几篇文章我已经看出来了陈先生的基本思想方法。
先生还是在努力地证明传统中医的科学性。 愿望自然是好的。
但是,中医科学化不仅仅是愿望,主要要看结果。
中医“肾阳虚证”的概念是什么?内涵外延分别是什么?究竟能不能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一个疾病概念?
这个概念下,究竟能涵盖多少病(西医的病)?
是不是只有“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下降”这一种病理?
通过调节“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是否可以消除“肾阳虚证”概念下涵盖的所有症状--水肿、骨质疏松、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多,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症状?

3
发表于 2017-6-7 08: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7 09:05 编辑

上世纪以来,西医里流传着一个对传统中医的形象描述,称:“胡子眉毛一把抓”。
中医原先的整个一套方法,其实就是一套“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
要是按照中医的原汁原味来寻找其科学性,即便找到了科学性,也达不到治疗的目标,更达不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目标,国家卫生部门早就明确提出过:“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意思就是:不能继续沿袭中医那一套完全依靠医患二者的感觉确定出来的病证,不能沿袭古代中医那些是是而非的概念,
要用现代医学概念来替代。这才叫真正的战略性转移。
什么病就是什么病,肾盂肾炎就是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就是肾小球肾炎,IGA肾病就是IGA肾病; 糖尿病肾病就是糖尿病肾病,等等。
基本概念一旦明确,才能区分病种,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的核心难点,就是在西医的疾病概念下,中医应该怎样有的放矢的辨证论治?

而中医无论是肾阳虚证,还是肾阴虚证,治的都不是肾病,而是肾病无关或有关的其它病。
先生没有感觉到,中医这种治病方法显得很含混吗?
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就没有指望把病治好。尤其是面对现代理化检测验证,中医原先的治法,很难达到治疗标准。
即便少数人达到了标准,也没有理论支持,纯属个人偶然经验。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从上述的偶然经验中冒碰出来的疗效加以科学总结,找到偶然性背后的必然规律。
在下认为,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称“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不妥之处,多多批评!
4
发表于 2017-6-7 09: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7 09:2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李同宪教授,与我同一城市,居住很近。我也读过他的大作。
我与李教授多年讨论,现在仍在其它论坛上讨论。
就是我感觉李教授虽然花费了40年的功夫,最终还是功败垂成。
就是说,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难点李教授不仅仅是没有解决,甚至没有发现。

这就涉及到先生所说的一个“基本框架”问题。
中西医结合,究竟是应该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框架为基本框架?
还是应该以传统中医的框架为基本框架?
传统中医的那一套“理论”及技术体系,称得上一个框架?

换句话说就是,究竟应该以西医的病理化病名为依据?
还是以传统中医的症-证-病为依据?

传统派中医无论怎样做都可以理解。
但作为中西医结合派,应该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框架为基本框架。
现代医学虽然医疗能力也还有限,但那一套框架体系却比中医框架体系稳定的。
因为它不是一个学科组建起了的,牵涉了数十个学科的共同参与,相对要客观地多。

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中西医结合就无法入门。
我曾发帖“20世纪中西医结合派全军覆没”,绝没有攻击中西医结合的意思。
恰恰相反,我处于善意,找到了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
发表于 2017-6-8 19: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8 19:33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8 14:35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目标,国家卫生部门早就明确提出过:“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意思就是:不能继续沿 ...


二、关于“西医诊断、中医治疗”,及“在西医的疾病概念下,中医进行辨证论治”,个人认为,西医辨病论治,是以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相关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为基本的诊治单位来进行诊治的。但在临床诊治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内伤杂病领域内,以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相关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为基本的诊治单位未必是最佳的诊治模式。一来内伤杂病诊治通常以病理而不是病因(外因)为诊治处理的核心,并且要落实到具体的病理过程或状态,才能够有具体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二来内伤杂病通常是多发并见,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等,每一种疾病包含有多种病理过程或状态,各种病理过程或状态在疾病内部与疾病外部(其它疾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十分复杂。此时应当直接以单个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为诊治的基本单位,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间轻重缓急关系,予以相应的治疗处理。这种诊治思维或模式,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

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仲景医圣所创。
中西医结合是创新,尊崇医圣就是传统派思维。
在下承认,先生确实挖掘出了医圣的思想方法。

我想问先生一个尴尬的问题,既然医圣的思想方法和治疗模式那么伟大,
为什么千余年来中医都发展不起来?
尤其是西医进入中国之后,如入无医之地。竟然那么快就被人家边沿化了。

现代搞中西医结合,是创新。
什么叫创新?就是不能继续沿袭仲景医圣的思想方法。
这套方法在运用千余年之后,虽然被代代推崇,但存在缺陷也很大。
看不到这些缺陷,就无法创新。
搞出来的仍旧是仲景医学的现代版。
李同宪教授就是典型实例。

辨证论治虽有有优势,但缺陷远远大于其优势。
这才是中医衰败的原因之一。
回头我详谈这个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8 09:58 , Processed in 0.04882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