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9|回复: 0

中医更科学,中医更伟大”系列论文之一: 从针灸经络的历史和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5 16: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起  中医更科学,中医更伟大”系列论文之一:
           从针灸经络的历史和发展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英国振兴中医针灸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yuan_mat@163.com

[关键词]中医 中国新医药学 生命科学 应激理论 神经理论 针灸 经络

1 中国针灸学的肇始
中华民族无不自豪地宣称:中国是经络的故乡,是针灸术的发祥地。在小学一年级的启蒙课本上,往往都有这样一句话::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至今仍以勤劳好学著称于世。就勇敢来说,在三五千年前我国古人敢于用尖的石块(后来被称为砭石),或敢于用骨针或竹针刺入皮肤医治伤痛,于是积累出了后来的针刺疗法;或者古人敢于用燃烧着的树枝刺激身体某些特定区域以治病疗伤,于是积累出了后来的灸术。这种勇敢不仅是一种美德和示范,而且所总结出来的针灸疗法还惠泽了世界的其他民族,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长期的生活观察和针灸实践中,我国聪慧的古代医家还发现了经络现象,也总结出了独到的经络学说,借以指导了中医针灸的系统发展。始于公元前战国至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和《难经》,以及晋代的《针灸甲乙经》,也都明确记载了中国医学的魅力。可以骄傲地说,由此开创了人类生命医学的起始之路,至今仍然是独盛东方并渗到了全世界[1]。这样的中医针灸难道不伟大吗?
文献资料还指出[2],尽管各文明古国如埃及、印度和希腊等也曾观察到了经络(Channel)的类似结构,但因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埃及两位医家发现了神经(Nerve)及大脑,使全部西方医学主流转向到了神经科学的领域。当然,神经科学显而易见的结构性和敏捷对应的反射性使西医学独占鳌头,近两千多年来迅猛发展并占据了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其中在微观领域的神经化学和神经内分泌方面贡献尤其突出[3],由此促进了西医学的深入发展。
由上分析可知,以中国医学为代表的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在分道扬镳后的2300年来,各自都沿着自身的成长轨迹和临床思维在发展着。其中两者有一些交流和碰撞,但并未影响各自的主流特色。也就是说,以生命医学为主要特色的中医学与神经医学为主要特色的西医学,由于两者都来源于各自民族的文明特点,也都受到了几千年医疗实践的检验,所以应该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特色不同!

2 当代中医学的遭遇和瓶颈
近几十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欧美的东西和知识潮水般涌入中国。总体来说应是一件好事,但在有些问题上显得过份了。例如在对待传统中医这个国粹问题上,许多要求“全盘西化”的人士罔顾中医的民族精神和医学特色,极力在医学领域“以西去中”,但是半个世纪的不成功用事实粉碎了这一企图。尽管近代以来也有过几次反对中医,要求取缔中医的浪潮,但那仅仅是“要倒洗澡水却也把婴儿也倒掉了”的初级层次而已。然而近十来年的反中医浪潮不单是出奇的深刻和广泛,而且已经在企图动摇中医的根基了。其中的典型表现正如大家所熟知的:
①由张功耀和方舟子为代表的当代反中医派,联络海内外力量形成了一支别动队,运用网站和报刊杂志等,随时鼓动和处处发难“取消中医”“中医不科学”,甚至有了一批粉丝叫好。由此使中华国粹经常处于被攻击和污蔑之中。
②英国议会给中医的定义是:“无科学证据而与某种宗教和哲学相关联的疗法”。这种偏见致使英国十多年的中医立法化为乌有。许多国家中医生们的地位并无法律保障,更无中西医平起平坐的可能。
③国际医药大鳄利用所谓“减肥茶事件”、“小柴胡汤事件”等,肆意夸大中药的副作用,阻挡着中医药的国际发展。所谓“废医存药”只不过幌子而已,实际上还是要消灭中医。
④国内西医界全面倒向西方的神经理论,甚至以此为标杆来衡量科学与否:中医学不能被神经科学所阐释所以不科学。这种标杆错了的恶果,正在误导我国医药科研走下坡路。难道就没有更科学的标杆吗?
⑤中医药攻关队伍多年运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仍是无明显突破。甚至2016年中医科学院欹厅讲坛的大腕圈内,还重复讨论着“中医研究的多元化科学方法选择”等基本问题[4 ]。这种几十年来找不着北的情况正常吗?
⑥国内中医药界不仅长期未有学术新果,自己又还受到了时代和西医的挤压,于是开始了“窝里斗”,认为结合医学是中医的掘墓人。这种内乱严重影响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端着金饭碗讨饭的情景使人非常悲愤。
⑦中医药的历史低谷致使乱象丛生:例如各种所谓“大师”、“大仙”招摇登场并还受到吹捧;社会舆论是“不要再死乞白赖地为中医贴上‘科学’的标签”[5]等等。这已经是把中医贬到下三滥的境地,是可忍孰不可忍!
⑧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思潮影响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往往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淡忘了。例如中国新医药学近百年来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直至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发展到了高潮,可是却被西化浪涛和急功近利冲垮了。

3 中医科学的应激本质揭示
3.1中医研究异军突起
面对反中医逆流,中医学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然保持了相当的定力并继续发展。但是不彻底解决好中医科学这个根本问题,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拦路虎,健康中国的战略发展也缺少了世界语言。所以我国有相当一批志士能人在艰难条件下为这个目标奋斗着。所谓“时势造英雄”嘛,可以说屠呦呦是一个方面的代表,笔者也许是另一个方面的代表。为了说明其中原委,笔者撰写了本“中医更科学,中医更伟大”的系列论文,以此独到的研究来阐述和证明主题,从而早日把“中医科学”成果报告给祖国人民,通告给全世界!
首先说明,笔者在研究中医学的过程中并不忌讳科学领域,还特别喜欢在中医科学范围内与西医学较劲。这里就举两个与众不同的论点例子。其一是西医学在“现代神经—体液调节理论”及“人体平衡调节系统”等重大问题上,近百年来并无突破和建树;笔者认为这客观反映了神经科学在人体生命力本质方面的先天不足性,所以把西医学当作唯一标杆是错误的。二是面对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巨大成就,神经科学不单显示出无法破解,却反咬一口说中医不科学;笔者认为这反映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已经超出了神经科学的知识范畴,当用新的科学理论才能破解其中奥秘!   
实际上,在中国新医药学的一系列研究中,早已有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给予了历史的和科学的答案,并反映在了笔者出版的多部专著之中:如1990年的《现代针灸学概论》[1]、1997年的《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6]、2002年的《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7]、2010年的《中华医学的科学之光——医话现代中医学及现代针灸学的新认识和新模式》[8]、2013年的《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9]等。这些内容也应该有了一定的社会反响[10-12]。然而绝大多数中外学者仍然在神经科学的余威下没有转过弯来,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了!
3.2应激科学的世纪之春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世界科学界发现生命科学具有了头等重量的意义,因此认真刷新了许多概念和增添了新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根据时代进步和学术发展,生命科学界首次将生命的应激性(Irritability)归纳进了生命的五大基本属性之一(其他四项属性仍是细胞、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13]。由此必将促进当代的应激科学、生物医学及生物信息学等长足发展。可以说这种根本性认定,意味着生命科学的神经科学时代已经进步到了应激科学时代!由此使敏锐的研究者们认识到:以生命医学见长的中医学在应激科学中如鱼得水了!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术界绝大多数人并未能认识到:生命科学对生物应激性的最新肯定和深刻归纳,不仅有中医学科学研究的直接贡献,而且也对中医学的应激本质有了科学揭示。其中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①在1936年加拿大病理学教授赛里(H.Selye)提出了应激学说,并以病理变化为特点,以“抗损伤”为宗旨,至今仍在西医学中占有指导地位[14]。
②在1963年,中国的生理学泰斗蔡翘教授提出了“生理应激”概念[15]。这种概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针灸针麻热潮中得到了肯定和发扬,具体表现在了笔者于1990年出版的《现代针灸学概论》[1]等书中。
③该书引用大量资料系统论证了针灸针麻的生理应激本质,还率先总结出了人体的生理应激系统,实际上这个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力系统[6]。由此在中国生命科学探索的早期时势中,笔者也有幸成为了应激科学的先知先觉者。
④在2008年笔者刊文明确表示了“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结合点——生理应激理论”[16]。该文强调了中西医学都具有应激本质,是人体医学的并蒂莲和姐妹花。不过西医学更注重病理应激,中医学更注重生理应激,两者在生理应激层面上可实现有机结合。
⑤在2013年笔者出版的《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一书里[9],不单完成了中医药和针灸的应激科学本质的论证,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生命科学的“新应激学说”:“包括体内和体外的各种应激源可以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良性刺激大都可激活生理应激系统的平衡性调节;劣性刺激则会造成机体的失衡,由此增加了医学介入的必要性。”
⑥在新世纪应激科学的春风里,传统中医学可以扬眉吐气了,以传统中医学为母体的中国新医药学新模式应用应激理论的三大規律,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实现了国人企盼已久的现代化。这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体系已经把西医学的神经理论甩出了几条街!

4 中医及针灸经络中的应激科学认识
前面已述,新世纪生命科学在神经科学的基础上,进步到了应激科学的高级而全面的阶段;另一方面以新时代的应激科学金钥匙来开启中医药学宝库,不仅可以知晓中医药学史是一部初级的应激科学发展史,而且实现了“以中统西”的中国新医药学是应激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种论断使中医药学的历史进程和科学真相一下子变得高大上了,于是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了:中医更科学,中医更伟大!
    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论点,此处略举几个重大问题说明之,可见一斑。
①关于古代典籍的应激论述。如果研究者站在生命科学应激本质的高度,就可以明确地看到我们老祖宗所创建和运用了几千年的中医药学就是一种应激医学。例如《素问·皮部论》表明:“是故百病之始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又如《灵枢·经脉》明确:“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等等。进一步说,《黄帝内经》从头至尾都在谈“天合”与“人合”,实质上就是基于人体应激性对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的平衡性调节过程!
②关于经络实质问题。中医药攻关队伍长期以来没有明显突破,笔者认为这是被西医学的神经理论蒙蔽了眼睛,尽管神经也是敏感的应激结构之一。笔者独到提出和论证的经络实质,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1,6]。这种复合结构貌似简单,基本上也被学术界忽视了,所以它的神经支配特点,神经节段与经穴特异性的关系,特别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中的作用,应激反应中的地位等等,就基本无从谈起。新医药学却从中找到了新知,并告诉人们我国倡导的经络就是人体应激反应的基本结构和应激系统的枢纽,从外周到中枢(下丘脑)都以复合结构的形式参与了神经—体液的生命力的应激调节。这就是中医学从古至今都强调经络的现代科学意义!
③关于针灸针麻原理。近年英国BBC电视台科学频道直面报道了中国针刺麻醉下的心脏手术,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强烈反响和惊奇。其中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并不明白此术的道理。实际上在中国,针刺麻醉术的科学原理早就有了明确的表述:即选取适当的刺激量(如刺激频率较低的、中或大刺激强度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电针),和穴位(如合谷、足三里等压敏穴),以实现全身性的交感抑制性调节反应为主,并通过特异和非特异两条中枢通道,进而促使大脑皮层发生一定深度内抑制的刺激方法[1,6,9]。这种全身性的交感抑制性调节出现的极阴状态,作为机体应激反应最后王牌的发现和应用,应当是当代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也是生理病理学划时代的研究成就!可以说西医学在这种交感抑制性调节方面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
④关于中西方的医学特点。深刻研究后的资料显示:西方文明造就了西方对抗医学的特点,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医平衡医学的特点。在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平衡思想的指导下,尽管也有病理对抗(如以毒攻毒等),但更强调了生理应激平衡(如阴平阳秘等)。由中国古代特别发展起来的针灸学、气功学和养生学也突出说明了此点。另外,西医学强调的原子论和还原论也不具有统合中医的条件,而中医学擅长的系统论和整体观则很自然地成为了统合西医的优势。所以比较而言,中医药学是一种优秀的生命医学,也弥补了西医在应激中仅强调“抗损伤”的严重缺陷,还将可能形成以中国新医药学的现代型式为时髦的“绿色疗法”趋势!

5 后记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强势进入中国。由于西医的科学魅力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其迅速占领了中国医疗的半壁河山。正如本文强调的那样,生命科学发展还未进入应激科学阶段,或者说已经进入但研究者们还未觉悟到其重要性的情况下,中医学的科学本质是难以揭示的。不过,现在一切都好了,相信自本文发布后再不会有人傻乎乎地说中医学不科学了!也相信更多的人会信心满满地说:中医更科学,中医更伟大!
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笔者在大学毕业后通过中西医结合之路,至今已潜心刻苦钻研了近50年,终于始创了袁氏现代针灸学和袁氏新医药学模式。部分内容已如本文所述,今后还将以系列文章深入地具体地介绍中医科学的方方面面,中国新医药学的科学普及等等。目前本人退休后出国暂居伦敦,仍以中国籍学者的身份,调查研究着国际各色人种的诊疗特点和中医药治疗规律。可以说这是本人为世界新医药学所贡献的最后努力,从而为人类健康作出我国中医药的更大贡献!

6 参考文献
[1]袁其伦.现代针灸学概论.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2]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韩济生.20 世纪神经科学发展10项诺贝尔奖成就简介.生理科学进展. 2001. 32  (2):187
[4]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社专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专家发言摘登.2016. 18(6):439,
[5]张效霞.“针会天下”公众号,2017-06-13
[6]袁其伦.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
[7]袁其伦.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8]袁其伦.中华医学的科学之光——医话现代中医学及现代针灸学的新认识和新模式.香港:新译中文出版社,2010.
[9]袁其伦.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10]王岱.针灸学科学体系的新模式——评介《现代针灸学概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 1996.1,57-58
[11]Yuan QiLun.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I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1999,10. 361-363
[12]袁其伦.弘扬中医学科学展示新医药风采——介绍《袁氏新医药模式与临床》一书的作用和意义.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3),255-256
[13]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4]陈主初.病理生理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139.
[15]蔡翘.Selye应激学说与生理应激.生理科学进展.1963.1,1-3
[16]袁其伦.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结合点---生理应激理论.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  
       1,36-38.
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3-28 22:23 , Processed in 0.1214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