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31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5:0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4月5日)晚上,李源讲述《回归中医》。他代表这个小组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曹东义老师关于《SARS促使外感学说与时俱进》。主要学习如下几部分内容,1.《素问》热病是最古老的名称;2.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3.温病概念的演变;4.寒温争论的关键在解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回顾,曹东义教授提出在中西医共存的当代背景下,中医外感热病学说,完全可以超越伤寒与温病的病因之争,在热病的病名之下统一起来,成为所有外感病共有规律的一部分组成,并且为未来的学术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我们一起期待,李源带给大家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hgzy
                    祝贺李源讲述《回归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SARS过后,对于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考验,以及促进有关学术创新的问题。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家所处的条件不同,积累的经验有差距,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外感热病认识有差异。但是,可以求同存异,找到共有的目标。
                    所有的外感热病都有一个过程,起点都是发热,而终点各有不同,或愈或死,或康复或残疾,病人经历的过程有千万个不同,患者体内的物理化学过程也非常复杂。中医学智慧地提出来几套辨证论治措施,经过历史沉淀,即将走向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就是外感热病诊治规律提炼的过程,也是指导思想、行为模式转化的过程。历史上的外感热病每一次转化,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业绩,都体现出学术的进步。
                   我们试图建立“外感发热类疾病病证结合的分级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提出了“病如河流,证像舟,系列方药似码头”的模型,试图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332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5:2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6日),朱萍霞为大家讲述201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的第二章 “显微镜帮助人们了解微观”和“细胞病理学扬弃解剖学”和“发现微生物改进免疫技术”三个部分内容:
                    望远镜有利于人们研究天体运动的宏观规律,显微镜则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领域:微观变化。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创立了细胞病理学,蒋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魏尔啸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他最为人所孰知的名言,是他1858年发表的‘每一个细胞都来自另一个细胞。细胞学的创立,揭开了抗生素时代的序幕,一方面为还原论在医学领域大行其道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好像一对一的互相对抗,就可以解决人体疾病的诊治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也给了人们对于医学能力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以为既然抗生素的利器可以解决以前的许多严重感染问题,
                    好像其他医学问题也是‘’如此简单‘’,没有想到尽管抗生素应用,达到了‘‘滥用’’的程度,也没有解决大部分疾病的治疗问题。反而带来了许多医源性疾病,把人类治疗疾病的问题搞得更加复杂
                    让我们听朱萍霞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朱萍霞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
                  “显微镜帮助人们了解微观”世界,毫无疑问显微镜看到的细胞和发现微生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微观结构的认识。尤其是西方文化善于研究“构成”,而不是“生成”   
                  当然,研究“生成”也可以借助显微镜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望远镜有利于人们研究天体运动的宏观规律,显微镜则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领域:微观变化。还原论在医学领域大行其道,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也给了人们对于医学的认识发生错位,以为可以对抗自然,生命似乎‘’如此简单‘’,没有想到尽管抗生素应用,达到了‘‘滥用’’的程度,反而带来了许多医源性疾病,把人类治疗疾病的问题搞得更加复杂。我们可以借助中医的大智慧,发挥“道法自然”的力量,助力“健康中国,健康世界”!
333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5:4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7日),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治疗骨折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的学术探索。
1970年的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对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我很感兴趣,这是辩证法,它说出了真理。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两个积极性都要发挥……”。尚天裕和他的同事们受到莫大的鼓舞。此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开始向国外传播。
                   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病中指示卫生部举办“骨折与关节损伤”学习班,先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了6期全国性的学习班和3期国际学习班,由尚天裕教授主要任教。
                   中西医结合骨折疗法被医学院校广泛采用,编为教材。《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这一专著在国内多次再版印刷发行,并被翻译成英、德、日文向国外发行。我国医学有五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显微外科、烧伤、针麻、急腹症、骨折。尚天裕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就是其中一项。此项成果于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同年获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大会奖。1981年,尚天裕应邀到联邦德国访问,不来梅州卫生部长表示愿意提供一个医院集中全市骨折病人办个学习班,推广中国的治疗骨折新方法。
                 中医治疗宫外孕,也有很多让人十分震惊的故事。
                 我们一起期待,王群才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宫外孕的感人事迹。
1976年8月国务院批准举办“外国医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学习班”,先后有13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生前来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的经验。仅在第一期学习班中,外国医生就用新医正骨疗法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病人765例,总有效率达97.4%。简便易行的疗法,神奇的治疗效果,使外国医生交口称赞中国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他们说“一定要把这项技术尽快带回国内,造福民众”。冯天有多次出国,为国际友人治疗,成了穿着白大褂的“外交家”[1]。
                然而,随着医疗行业市场化运作的开始,物美价廉的中医手法治疗骨折和小夹板治疗骨折的方法,由于“经济效益”太差,逐渐被“打钢板”“穿钢钉”的手术疗法取代了。中医往往不是因为无效被淘汰,而是因为它太廉价。

                   [1] http://www.r114.com.cn/News/NewsDetail.aspx?Id=13530

                   从1958年起,于载畿和李翰卿合作开展非手术方法治疗宫外孕工作,逐渐摸索出一套非手术方法的治疗规律和护理常规,确定了临床分型,固定了方剂和剂量,还提出了必须手术治疗的指征。到1988年已经用此种方法治愈各种类型官外孕1200余例,非手术率占同期官外孕患者的90%左右,从而改变了过去认为宫外孕必须手术的定论。
                    另外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于载畿用宫外孕方剂加减,子宫周围炎、附件炎和盆腔结缔组织炎等慢性盆腔炎症也有显著疗效,对术后肠粘连、感染、血肿等效果亦好;对子宫出血、痛经、不孕症等也有一定疗效,这展示了扩大病种治疗的广阔前景,对近年来活血化瘀治则普遍而正确的运用起了启发作用。
334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6:07 | 只看该作者

                     曹传龙说:这个周末(今天晚上2018年4月8日),我打算接着讲。我讲的标题是:一代医家叶天士。何绍奇先生在《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一书中说:“中医各家学说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它的传统性……按照‘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十二字方针对待中医学,在临床和研究中争取少走一点弯路,还是完全可能的”。而一代一代中医各家真好似一块块金砖铺就着永远的辉煌的中医大道,让中华民族不断地繁延昌盛。为了能系统地全面地学习中医各家的学术理论和经验,我是将历代各医家的医学全集买回来看的。比如一代温病大家叶天士,我既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叶天士医学全书》,又买了不在此全书中的《叶选医衡》《叶氏女科证治》《叶天士手集秘方》以及今人编写的《叶天士诊治大全》。这样,可以让我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叶氏的理论和临证经验。又如,我既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徐灵胎医学全书》,又买了台湾五洲出版社出版的《徐灵胎医书全集》,这样也算对徐氏的学术思想有个全面的了解。今天,借助网络这个平台,通过中国历史学,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因为历史的每一次变迁,文化思潮的每一次涌起,都促使着中医学家及学派的兴起),介绍一下中医各家的学术成就,然后由老师您给予点评,我想,这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当今,中医需要发展,但只有更好地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医过去的辉煌,才能去更好地展望未来。这不也就是您写《永远的大道国医》宗旨吗!
============
                    我们一起期待,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一代医家叶天士的学术成就。
他参考了很多有关著作,既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叶天士医学全书》,又买了不在此全书中的《叶选医衡》《叶氏女科证治》《叶天士手集秘方》以及今人编写的《叶天士诊治大全》。这样,系统全面地了解叶氏的理论和临证经验,是难能可贵的。
                   叶天士成就很高,除了开创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之外,在内科杂病领域也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关于他的记载很多,民间传说添油加醋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甚至如陈修园这样的医学大家,一开始怕自己的著作没有影响力,也借叶天士的名字出版。
                   叶天士在那个时代,能活80岁左右,这本身就是一种号召力,是榜样的力量。他一生不出版自己的著作,既反映他尊重医学,不敢轻易“立言”的严谨,也说明他对于世俗乱刻书的深恶痛绝。
                  叶天士告诫后人,不可轻易说自己是一个医生。这一点与孔夫子不敢服用季康子给他的中药,也有相似的胸怀。
                  但是,如果医学家都和叶天士一样,不著书,不让子孙学医,那么,中医学早就绝迹了。
                  可见,叶天士的优点与缺点,紧密联系在一起,难以说清楚。
                 《雍正王朝》的主题歌说:“数英雄,说豪迈,古今谁能说明白?”
                  一部医学史,引人入胜的故事非常多。
                  期待今后,读书很多的曹传龙,继续为大家讲述古代医学家的动人故事。
335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6:2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华文明,如何哺育了中医的思想。扁鹊作为“医者宗”,在那个时代如何吸收前人的学术精华?《河图·洛书》的“生成论”文明,影响深远。在“生成论”指导下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素问》有“五脏生成论”,没有五脏构成论。“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作为万物之灵,禀受天地之气最为完全,人与万物息息相关,五色五味、五气五声,都入脏腑,人体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小天地”,集中了万物的精华。故而天地自然环境的变化严重的影响着人类的“内环境”的变化,由“内环境”的变化而导致“脉象”随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变化。扁鹊秦越人是“生成论”指导下的中医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地人”三者密切的联系起来,一年之中阴阳消长有时,人体气机变化也随之而应,这正是扁鹊秦越人“守数精明”的特点。扁鹊秦越人脉证合参,“视病尽见五藏症结”,而闻名天下。   
         让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与分享。     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医学的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东方的中华文化不主张“神造万物”,而是天地万物“自然生成”,万物之间息息相关,生克制化,因此,“生成论”是一个基本的看世界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叫中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西方中世纪黑暗长达一千多年,所有的人都不能问“世界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布鲁诺被烧死,伽利略被审查,都是挑战了他们的经典,违背他们传统。如今,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手还是要放在这本经典《圣经》上。可见,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制约人的行为是很大的。
         中医是整体生成之道
         生成的生命,从无开始,“以无为本”;生成的生命有结构,与天地万物的环境因素紧密相关。
          西医从研究人体现有结构开始,属于“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也属于“以有为本”的学术体系,与环境的关系因为“看不到”而不紧密、不确定。
          因此,中医的视野大,包容的内容多,有明物质,也包含大量的“暗物质”。
          西医主要研究“明物质”,需要不断发现“暗物质”。
          中医之道大,西医之道小,这是因为“生成”可以包容“构成”,中医可以包容西医。
         扁鹊为中医打下的深刻烙印,是不容易被“西化”的文化根基,学习和传承扁鹊的医学思想,有利于中医药的复兴。                                                                             
33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6:4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10日)由张海涛给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五讲。
      他准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病的几种传变类型---传变不常、急证急攻、表里分传、热邪散漫等几种变证,以及三消饮和白虎汤在治疗瘟疫病时是如何辨证?如何加减化裁运用的?又是如何临证鉴别的?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泉疗养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
       传变不常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而解者;有从自汗、盗汗、狂汗而解者;有无汗而传入胃者;有自汗淋漓热渴反甚,终得战汗方解者;有胃气壅郁,必因下乃得战汗而解者;有表经汗解,里有余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证复发者;有发黄因下而愈者;有发黄因下而斑出者;有竟从发斑而愈者;有里证急,虽有斑,非下不愈者。此虽传变不常,亦疫之常变也。有局外之变者,男子适逢淫欲,或向来下元空虚,邪热乘虚陷于下焦,气道不施,以致小便闭塞,少腹胀满,每至夜即发热,以导赤散、五苓、五皮之类,分毫不效,得大承气一服,小便如注而愈者。或宿有他病,一隅之亏,邪乘宿昔所损而传者,如失血崩带,经水适来适断,心痛疝气,痰火喘急,凡此皆非常变。大抵邪行如水,惟注者受之,传变不常,皆因人而使。盖因疫而发旧病,治法无论某经某病,但治其疫,而旧病自愈。
       急证急攻
       温疫发病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早服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渴少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夜半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投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温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表里分传
温疫舌上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渐黄至中央,乃邪渐入胃。设有三阳现证,用达原饮三阳加法。因有里证,复加大黄,名三消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此治疫之全剂,以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者宜之。
       三消饮
      槟榔  草果  厚朴  白芍  甘草  知母  黄芩  大黄  葛根  羌活  柴胡
姜枣煎服
        热邪散漫
       温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宜白虎汤。
       白虎汤  石膏一两   知母五钱  甘草五钱  炒粳米一撮,加汤煎服。
       按:白虎汤辛凉发散之剂,清肃肌表气分药也。盖毒邪已溃,中结渐开,邪气分离膜原,尚未出表,然内外之气已通,故多汗、脉长洪而数。白虎辛凉解散,服之或战汗,或自汗而解。若温疫初起,脉虽数未至洪大,其时邪踞于膜原,宜达原饮。误用白虎,既无破结之能,但求清热,是犹扬汤止沸也。若邪已入胃,非承气不愈,误用白虎,既无逐邪之能,徒以刚悍而伐胃气,反抑邪毒,致脉不行,因而细小。又认阳证得阴脉,妄言不治,医见脉微欲绝,益不敢议下,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当,愈投愈危,至死无悔。此当急投承气,缓缓下之,六脉自复。http://www.ynjkcy.com/wyl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所论述的“传变不常”,以及如何辨证治疗的问题。无论伤寒,还是瘟疫、温病,其共同的临床特征,一个是发热,一个是传变。如何解决发热的问题?如何把握疾病的传变?不同的医学家有不同的方法。《素问》《伤寒论》的六经体系不一样,吴又可所说的“疫有九传”,概括的都是很多疾病的共有规矩,而不是每个人的必由之路。这就加重了认识和把握其规矩的复杂性,但是扶正祛邪,辨证论治,是不可偏废的措施。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这要看每个医学家的所长。不是唯一,不是医学家决定论,而是患者自己疾病过程中的邪正斗争情况,医生的治疗只能是因势利导,提供帮助而已!帮错了,是负能量;帮对了,是好医生。如此而已。
337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7:02 | 只看该作者
                    刘敬章说:今天(2018年4月11日)学习的是《热病新论》的第三节内容,题目是中医可以吸纳和包容西医知识。包括从中西医的起点不同,西方四元素学说和东方阴阳五行学说的根本性的差异,截然不同的内涵和思维模式,以及近百年来中西医汇通的汇而不通,反而出现了起源于王清任的信仰危机,也就是《医林改错》,越改越错,近现代废医存药的无知和利用管理西医的方法来逼迫中医科学化的方向性错误,导致把中医驱赶出了其固有的知识产权之外,让中医一下子陷入了不明脏腑,逻辑混乱的泥潭。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绝对难于被消灭的,今天的中医是完全可以包容和吸纳西医知识的,当今社会接受中医理念的群体已经超越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古老而又丰富的中医一定会胸怀大海,重新自主,自立,自强,生生不息!
﹌﹌
                  我们一起,听刘敬章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rbxl
                  祝贺刘敬章讲述《热病新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的有关问题。
                  中西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在起源上不一样。希波克拉底的“四元素”学说,佛教的“四大”,与五行学说明显不同,它们都没有“金”,不是相互关系的“五行”。
                 没有金属文明,可以建立阴阳学说,也可以有四元素、四大学说,却不可以建立“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必须在金属文明之后,才能建立。
                 五行之间,也可以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那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其他几个要素就要发生响应的变化,通过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便恢复系统的平衡。
                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五行之中的水火木土都可以是自然物质,金却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劳动成果;五行之间的生和克,都必须有人类的劳动参与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不能成立,也不能“行”起来。
                考古学证实,在金属被冶炼出来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才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医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把寒热温凉的四时气候与人体患病的特征相联系,表面上与四体液学说相似,实际上分别很大。中医强调的是阴阳平衡,主张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证候的寒热,不是具体体液的多少决定的,而是自身阴阳失去了平衡状态;恢复平衡,不是靠禁食和导泻,而是靠针刺、药物的辅助调节作用,理法方药皆以寒热温凉为基础,各个环节完整一体紧密配合。强调的是因势利导的温和调节,以病人自我恢复能力为本,而不是通过外力的强行干预。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7:3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2018年4月12日),李源继续和大家学习、分享曹东义老师《回归中医》中的《SARS折射中医历史地位》,邓铁涛教授说:“中医药经历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曹东义教授说,其实“开始正确认识中医”的不仅仅是“世人”,也应该包括中医界自身。那么“非典”到底折射出中医怎样的历史地位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为:1.历史的经验没有被很好的借鉴;2.用什么思想指导我们的治疗;3.靠什么提高我们的疗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希望我们能够得到启发。
﹌﹌
                   我们一起期待,李源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hgzy
                    祝贺李源讲述《回归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SARS折射中医历史地位”的有关问题。
现在SARS疫情过去了15年,似乎再提SARS已经“不合时宜”了。难道当前的认识就已经透彻、深刻了吗?难道今后就不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吗?回首中医参与SARS救治的曲折过程,值得我们反思的内容还有很多,甚至可以说深刻地反思才刚刚开始。
                   2005年邓铁涛教授为《中医群英战SARS》题词说:“中医药学历经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
                   其实“开始正确认识中医”的不仅是“世人”,也应当包括中医界自身。
                   可以不客气地说,历史的经验没有被很好的借鉴,不仅2003年如此,现在的禽流感防治也如此。中医仅仅被当做“备选”、“可选”的措施之一,远远不是“首先”和“必选”。
                   1954年石家庄市传染病院中医郭可明先生治疗“乙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认识这一经验的曲折过程,在50年之后的SARS之战中又重新上演,甚至到了必须由邓铁涛教授等名老中医给胡总书记写信呼吁,中医界才赢得了参与治疗机会的程度,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中医界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没有被加强,甚至倒退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病毒感染,与细菌完全不同。
                 病毒是一个不能在自然界独立生存繁殖的生物,必须借助于人体(或动物)的活细胞,才能制造新的病毒。
                  也就是,造成病变的病毒“都是自己造的”,原始侵袭的少量病毒,只是火种。
                  抗细菌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抗病毒药,必须在细胞内病毒复制的时候起作用。
                  因此,抗细菌的药物很多,效果也比较好;抗病毒药,进不了细胞,药物很少,毒副作用很大。
                  因此,中医药发挥作用的机会很多。中医药不仅可以抑制病毒,关键是调整生命机体抗击病毒感染的机制。
                  所以,历次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效果好,副作用少。
                  这些道理,被有些人、有些机构“屏蔽了”,让抗病毒西药全球“脱销”(大药厂准备不足?)也不给中医药机会,中医药的作用不被人了解,很多人也不会使用。
                 这是世纪的悲哀,是很多生命代价换来的经验,不被重视造成的。
                 这种状态,应该改变。
339
 楼主| 发表于 2018-4-13 21:3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2018年4月13日)由刘云双为大家讲述201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第二章 里面接下来的内容:纺织印染促进化学制药: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在柴达木盆地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西药绝大部分为化学合成药,它是指以结构简单的,经过一系列反应过程,制得对人体预防,治疗及诊断作用的原料药,化学合成药的生产方法主要采用间歇法,大致分三种:1,全化学合成;2.半合成;3.化学合成结合微生物合成。西药的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开始于19世纪。

                  中药的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医生自己品尝,大部分中药属于“自采自用”,而不是为了商业获利。中药与西药在研发途径下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所以不能按照西药的研发标准来要求中药。人类有机体的整体性,不是随心所欲的切除,移植,不应该过度医疗,更不应该过度切除,移植。抗生素利器不该被滥用,抗生素问世以后,使西医治疗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疗效,大福度提高。也使中医学《伤寒论》,《温病学》在这方面的优势,似乎变成了“过去式”。分子医学扬弃细胞病理学。显微镜技术和物理化学的进步,使人们的认识由细胞.细菌的“微观领域”深入到更加微观的分子水平,随着人们对于微观领域认识的加深,人们对于细胞内部结构,细胞的调节和分化,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中医尽管没有微观细胞因子调节机制的研究,但是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有序的复杂机体,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堆积。

                   让我们期待刘云双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刘小双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西药与中药的区别,从起源,到批量生产,西药与中药都不一样。
                    中药的起源来于“神农尝百草”式的医生自己品尝,大部分中药属于“自采自用”,不是为了商业获利。西药的大工业化生产,不可能是临床医生“亲历亲为”的事情,也没有哪一个医生有能力为了治疗一种疾病,自己先建一个化工厂,然后分离化学物质,再去做动物实验,再做临床实验来开发新药。而必须是制药企业老板首先投资研究某些化学单体,再去做动物实验,然后再进行临床实验,以便观察这个新的化学单体是否有效,是否安全。

                   也就是说,西药不是医生发明的,是制药企业制造的,然后推荐给医生,让医生在临床上试用、使用,它的研发动力主要来源于商业利润的推动,是一个医药分离的运行机制。这种研发体系造成了医生不懂药,药商不懂医。医生在使用某个新药的时候,完全依靠药商提供的材料。很多药物不良反应,都是在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时候产生的。因此,新药上市之后,追求“尝新”的人,其风险就会很大,有的时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有的时候就是在“冒死吃河豚。”因为很多西药新药的有效性往往没有多少问题,其安全性却往往是“没有数据”,或者是没有把握的。

                    即使新药的研发过程中有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也是短时间、参加人数很少的数据,其对人体的远期影响、广泛作用,包括毒副作用,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之中,在经历千万人体的应用之后才能逐渐了解。
                    中药与西药在研发途径上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所以不能按照要求西药新药研发的标准来要求中药。
340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21:40:1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14日),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她和大家一起讨论“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大奖”的启示。
将活血化瘀法运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已故著名中医专家郭士魁老先生。他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活血化瘀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妇科疾患等,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少。中医临床治疗冠心病最常应用的是宣痹通阳法,代表方剂是“栝楼薤白半夏汤”,但有的时候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当时,以治疗心血管病见长的郭士魁每天要收治六七十名患者,在不断探索的临床用药过程中,他发现大剂量活血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因此,郭老开始尝试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心病,果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而创造性地将活血化瘀治法带入到冠心病的治疗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各地发表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论文有459篇,病例数6万余例,有效率达85%左右,疗效明显提高。活血化瘀已成为我国中医药界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成的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化痰活血法等,使活血化瘀方法得到不断拓展,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
                  任何一项治疗措施,都有其优缺点,不能被滥用。
                  有些人不恰当地扩大了活血化瘀的适应范围,甚至出现了“无病不血瘀,无药不活血”的滥用状况,值得大家反思。
                  我们一起期待,杜明明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活血化瘀治法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是按照中医故有规律,发展中医学术的好方法。
                 通心络也是活血化瘀领域众多中医药成果之中的一个,是一个亮丽的果实。
吴以岭院士认为,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流通不畅、血液瘀滞进行的一种针对血液的治疗方法。瘀血阻滞在络脉,除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外,还有血管本身的原因,如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的血管痉挛。为什么治疗方法只针对促进血液的通畅,而没有针对血管本身的功能改善呢?一系列的疑问使一直专注于理论创新的吴以岭不断思考着正确的方向。他在1983年参加了全国冠脉痉挛综合症学术会议后,更是发现西医有关冠脉痉挛的学说与他一直进行的络脉研究不谋而合。当时他的工资只有60块钱,于是他斗胆向朋友一下借了6万元,自己做了300份的通心络胶囊免费送给病人服用。到1988年,他共回收了有效病例100例,并根据这100个有效病例发表了《中药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的学术论文,第一次将他的针对络病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1993年正是吴以岭的创业初期,国家科委一位领导找到吴以岭,认为他的研究和发展思路是对的,而且是很有希望的,并让他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到国家科委作汇报。经过国家科委领导和专家们的研究和肯定,根据络病理论而制成的通心络成为我国第一个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国家项目。国家计委和科委共投入500万支持通心络。十年前,国内外许多著名中西医专家对通心络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0 20:49 , Processed in 0.0551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