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41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21:37:35 | 只看该作者
                    周日(4月15日)晚上,王红霞主任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她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章 “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的有关问题。
                    茫茫宇宙之间,人是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激起世界各个民族人们的探索热情,也曾经产生过许多不同的说法。
                    中国古人一向善于表述运动、变化的事物,山水人物画都注重传神、写意,而不是仅仅写形、传实。西方的天使一定要有翅膀,中国的神仙就不需要翅膀,只要衣服飘飘,周围有几朵云,就是在飞行。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也是一种大写意的方法,是描述动态变化的方法,而不是写形、写实。中医依靠生成论的独特方法,构建认识模型,解释了人体生理病理的秘密,指导着养生、治病。
                    认识疾病,首先应该从认识人开始。中医、西医都有独特的人体观。
                    中国古人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总结。“立竿见影”是一个成语,人们往往借此形容办事效率快,或者成效显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立竿见影”是最早的科学研究。树立一个杆子,测量日影的变化,这就产生了古代的历法,也就阐明了太阳与月亮、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关系。因此,就萌生了古老的农业科学,当然,也给古老的医学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天人相应。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第三章 “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的一部分。
                    茫茫宇宙之间,人是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激起世界各个民族人们的探索热情,也曾经产生过许多不同的说法。
                    古希腊神话认为,宙斯和奥林匹斯圣山上的众神,是人类的缔造者。信仰《圣经》的人,认为是上帝造的人,先有了亚当,后来又从亚当的肋骨培育出夏娃,在伊甸园里产生了人类的后代。亚里士多德的解剖学著作,就说男人比女人少一根肋骨,因为改正这个讳莫如深的错误,曾经使早期的解剖学家深受教会迫害。
                   当然,中国古代的传说不止一种,对于人类起源的看法也不一样,有的似乎玄虚,如女娲造人的传说;有的朴实,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等对于人的生命来源正确描述。那么,产生于几千年的中医学是怎样论述人类起源的呢?
                  中医学没有上帝造人、神仙造人的说法,而是按着自然界自身发展的思路,解释人类诞生的原因。《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就是说,人体虽然生活在地上,但是他们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天的空气。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呼吸,重视气,而对于心跳的认识则属于相对次要一级,这是中医与西医不同的地方。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属于主动的动力部分,血属于相对安静的部分。中医认为,血液的流动,要靠气的推动。所以中医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的时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也会淤滞。
                 人是自然界自身发展而形成的,人体也要按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节律。当然,知道这种变化规律,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就能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否则,逆时而动,就有可能生病、短寿。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出生之后,要靠自然物质的补充与营养。人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交换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状态,古人称之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342
 楼主| 发表于 2018-4-16 21:37:1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扁鹊言医罕言道“的问题。
                     相传,《难经》与扁鹊关系密切,或者说《难经》是源出于扁鹊的医学著作。它对待”道“的特点是否符合”罕言道“的特征呢?
                   《难经》之中只有几次提到“道”这个词,其用意主要是“道路”,比如:
                   《难经·二十七难》:
                     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难经·三十一难》: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难经·三十五难》:
                  《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难经·四十六难》:
                  《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上面引文之中,提到的“道”字,主要指大小肠、血脉,是运行水谷的通道、道路,与“道”的本意相一致,也和扁鹊的学术特征相符合,没有老子所说的天道、地道等含义。
                   但是,《难经》毕竟不属于扁鹊亲手写成的著作,其中既引用了《经言》等前人的经典,也必然会吸收道家理论的精华。
                   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难经》是否与扁鹊一样”罕言道“的问题。
医学著作尽管可以被当做经典,进行不走样的传承,但它是很实用的工具,是记载前人知识的结晶,因此,被后世补充时代成和自己的经验就是在所难免的。
                 由此可见,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吸收“道家”学说,在所难免,其中也出现了“穴道”、“阴道”、“阳道”等词语,但全书只有一次,属于“偶见”运用,使用不频繁,这与其广泛而全面地传承扁鹊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难经》除了吸收前人的成果之外,还讨论了许多复杂的临床现象,比如“八难”就说:“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所谓“脉平”,就是脉象没有异常,这样的病人应该身体健康,却出现了“死亡”的反常现象,这应该如何解释?《难经》作者提出了“生气之原”、“三焦之原”、“ 守邪之神”和“肾间动气”的学说,这些学说又被概括为“元气”、“原气”。
                扁鹊不是故意不用”道“,而是他所处的年代太早,没听说过老子的”道“,或者虽然有所耳闻而不能用于医学理论之中,才出现了”罕言道“的特征。
                扁鹊之后,《素问》《灵枢》,都大量使用”道“来阐述医学道理。这也是时代的必然。
343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2:3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2018年4月20日)由雷宝淳为大家讲述201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第二章 里面接下来的内容:“遗传学有助于对人的尊重”和“核酸对细胞生物学的挑战”

                   曹东义教授通过对遗传学发展的梳理,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剖析,论述了对克隆技术的担忧,以及对方舟子言论的批驳,引入中医对生命生成论的阐述,中医看病重视病人主观感受,借助药物或者非药物疗法充分利用人体自身恢复稳态能力,通过绿色疗法让患者恢复健康。

                  通过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的追溯,揭开遗传物质之谜,肯定分子生物学的成就,特别是在核酸蛋白质研究进展以后产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只有利用得当,这些成就都是造福人类的好技术。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局限了对生命研究的脚步,除了看得到的细胞,基因,还有经络和气,这是能量通道和载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让我们期待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雷宝淳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一个怪现象:
方舟子对于遗传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西方遗传学史上也充满谬误,并且长达几千年,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一贯的看问题方法,也就是离不开在赞扬西方的时候批评中国人[1]。尽管他知道西方在遗传问题上,曾经瞎猜了几千年,但是他认为人家即使是瞎猜也比中国人强。他说:“古希腊哲人比古中国哲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并试图做出理性的解释。遗传学就象几乎所有的科学学科,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是与现代科学不同,古希腊的原始科学并不重视实证,而处于思辨的状态。古希腊思想家所思考的问题,有时根据的不过是出于传闻。比如,据传说,有一群麦克罗色法利人,以头长为高贵,因此他们的父母在新生儿的头骨还柔软的时候,习惯将其尽量拉长,结果麦克罗色法利人都有长脑袋。”尽管这种做法“很不科学”,或者甚至像“精子是具体而微的完整的小人”这样的明显的机械唯物论观点错误,还被方舟子赞赏为“在二千年后还有科学家相信(它是)预成论”。因为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方舟子极为赞赏的亚里斯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雄性的精液才提供了形式因,而与之对应的雌性生殖物质(他认为是月经)不过是质料因,即提供由形式因塑造的原料。”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为“精子是具体而微的完整的小人”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方舟子对着这个明显的瞎猜的事实,却能得出“古希腊哲人比古中国哲学的高明”的结论,可见他的思想深处的憎恶之分明。

[1] http://genetics.sjtu.edu.cn/knowledge/new_page_7.htm
344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2:02:5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21日),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中第五章  “中医走出困境,奔向世界,结束文革成立中医管理局“。
中医在毛泽东、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建国后撤消了两位卫生部副部长,纠正了错误的中医政策,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逐渐恢复了元气,取得了很多时代性的成果。但是,文革空前的政治风波开始后,中医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老中医被迫害,中医事业受到巨大损失。尽管其他行业也一样受冲击,但是中医界就像“大病初愈”的一位老人,它承受冲击的力量实在是太薄弱了,无论文革的风暴是怎样难于避免,对于中医来说实在是太过猛烈了。

                   我们一起期待,杜明明给大家带来的讲述与分析。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文革。
卫生部中医司老司长吕炳奎先生说:“中医药学受到毛主席的直接关心,有了很大发展。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对各个行业进行了精简,教育系统也同样面临40%的精简。根据精简精神,卫生部教育司提出,全国23所中医学院只留5所,即南京、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对此,我心急如焚,多次与教育司协商,得到的结果是留12所。此后,国务院文办在有关教育系统精简大会上(开了40多天),仍宣布中医学院只保留5所。我立即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报告,并恳请徐运北副部长亲手交给周总理。徐副部长将信交给周总理时,还将我的意见直接转达给了周总理:‘中医学院问题,中医司不同意砍掉10多所!’得到周总理‘中医学院问题再考虑’的一句话。在教育系统精简大会总结会上,文办主任林枫宣布:‘中医学院不动’,就这样,经过我的力争,中医学院全部保留了下来,只是河南洛阳正骨学院和河北中医学院因省里坚持下马,实际保留下来21所。”
                  文革期间,一些人对老中医实行排斥、歧视、甚至是消灭的态度,诽谤中医为“儒医”、“封建医”、“复古、倒退”,否定中医药对人民保健事业的重要作用。公然下令“拆庙赶神”,将很多医、教、研机构砍掉,大批中医药人员惨遭打击和破坏,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技术权威”。中医药事业惨遭严重摧残。名老中医寥寥无几,中医处于奄奄一息,频临衰亡的窘境。
                 文革运动当时叫做“革命烈火”,燃烧起来之后,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其中,命运因此而被改变。这真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艰难与曲折啊。
文革中,路志正先生全家被迫迁往农村老家。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路志正先生不忘传承中医学术,他的二儿子、三儿子、小女儿都在那难忘的岁月里,打下了中医学的基础。
                历经磨难,中医走出困区。
                文革不算难堪日,长期被西方观念不理解,这个和氏璧的价值,现在还有展示出来。
3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21:36:0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22日),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代医家王孟英。

                     杨照藜、王孟英深结医缘
                     杨照藜,字素园,河北省定县人,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为官至道员。杨照藜博览群书,旁及地理、金石篆刻、天文历算,尤精于医学。著有《温病纬》四卷、《江西全省舆地考》、《素园文稿》二卷,《诗存》二卷等著作。
我们很难找到杨照藜的医学著作,但是他对于医学确有非常深刻的见解,其论述的高妙之处,主要附载于王孟英所整理的医学著作里,以及他对给这些著作所做的序言里。
                   杨照藜与王孟英是好朋友,王孟英是著名的温病四大家之一。在王孟英还未成名的时候,杨照藜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了他极大的帮助。可以说他为王孟英一路鸣锣开道,竭尽全力,这在那个不同寻常的时代,是非常可贵的。杨照藜与王孟英的友谊,是为了弘扬中医事业的一种高尚感情,值得我们在新时代里加以借鉴,并发扬光大。

                  我们一起期待,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的学术成就。
                 王孟英的远祖系安化(今甘肃省庆阳县)人,后移居浙江盐官(今属海宁市),乾隆间迁钱塘定居。其曾祖王学权(字秉衡),精于医,曾撰《医学随笔》,其祖父及父亲皆业医。孟英自幼失去父亲,历经贫困,14岁即立志习医,深得舅父俞桂庭之助,并为其书斋题名“潜斋”。 20岁时至婺州(今金华)佐理盐业为生,得暇钻研医籍。后游于江、浙,以医为业。其时战乱,疫疠流行,亲人死于霍乱,遂专心温热病。经多年实践,对温热有独到见识。代表作《温热经纬》为我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
                王氏著述及评注参订他人之作甚多,较著名者有:《《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王氏医案续编》(原名《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潜斋简效方》、《鸡鸣录》、《重庆堂随笔》、《女科辑要按》、《古今医案按选》、《医砭》、《言医选评》、《校正愿体医话良方》、《柳洲医话良方》、《洄溪医案按》、《叶案批谬》等。王氏在治学上非常刻苦,十分自励。家境拮据亦毫不影响发奋学习。《海宁州志》载:王氏“家贫性介,不能置身通显”。王氏一生南北奔走,所诊病人多为劳苦民众。其著书立说。传播医学知识,广搜效方,以利僻壤贫民。他遇瘟疫危疾,毫不畏惧,竭力图治。
              王孟英多与医人、文友交往且为良友。对明末邓玉函、罗雅谷译著的西方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合信氏《全体新论》生理解剖知识,注意研究,持开明探讨态度,批评缠足陋习。《温热经纬》既是王氏的代表作,也集中记载了他对温热病的认识与经验。他这部著作的出版,就体现了与杨照藜的友谊。
346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21:58:4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23日),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难经》,以及其他古籍关于扁鹊事迹的记载。
                    《难经》与《素问》《灵枢》一样是成书于东汉的古医书,其中又汇集了汉以前脉学学术成就的精华,较多地保留了扁鹊所开创的古脉学的原貌,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深受历代学者重视是情理之中的事,以往认为《难经》是解释和阐发《素问》《灵枢》的著作,其原因在于对《素问》《灵枢》成书年代和其与《黄帝内经》的关系上存有模糊认识,另外《难经》中所说“经言”有与《素问》《灵枢》中文字相同或相近者,似乎成了《难经》是阐发二书奥旨的。内证”,却不设想二书中皆引有“经言”,有着共同的祖本,同出一源而互有异词。其实,三书都是《汉志》医经七家的延续,皆传扁鹊之脉学,而又有所发展,丰富了医学理论的内容,使“方者宗”扁鹊所开创和集成的事业更加完善。

                    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与原创国医》成功!他通过很多史料,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医学的有关内容。
我们不赞成把《素问》《灵枢》,甚至《黄帝内外经》看成是“黄帝学派”的医经,把《难经》或《扁鹊内外经》看成扁鹊学派的医经,两大学派互相论争的观点。我们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考证后的结论是可信的。他认为“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所开创的医学源远流长,西汉时期虽有托名黄帝的医书行世,要之,皆传扁鹊之学是发展扁鹊学术的近世“新名牌”,而绝不是发端并兴盛王扁鹊之前或扁鹊之后到西汉年间,能与之分庭抗礼的另一大学派。在司马迁笔下,我们看不到还有另一与“扁鹊学派”不相上下的学术派别.刘向校书时虽称“医经七家”。实即医学理论著作七种,未云这些理论著作出于不同学派的人手里,是不同学派医家的经典,相反战国末年公乘阳庆从“古无道”那里接受了“黄帝、扁鹊之《脉书》”,仓公引用“《脉法》曰”时也不区別哪是扁鹊的《脉法》,哪为黄帝的《脉法》,而是将其融会贯通,并流传给他的弟子。所以,把《难经》看成是扁鹊学派的著作,是《素问》《灵枢》所构成的黄帝学派医经之外的学术著作的做法,人为划线,刀削斧凿的弊端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认为医学发展过程中,从春秋末到汉代没有明显的流派斗争,《难经》不是《灵枢》《素问》的解经之词,也不是《累问》《灵枢》的“反对派”或“在野党”,他们都是扁鹊开创的古医学在汉代丰富发展的文字结晶。
347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22:25:2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24日)由张海涛给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五讲。
                   他准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病的几种传变类型---内壅不汗、下后脉浮、下后脉复沉、邪气复聚、下后脉反数、下后身反热等几种特殊类型的变证,站在现代中医学发展的角度深度感悟,吴又可是如何理解瘟疫病传变过程的?提出了哪些辨治瘟疫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殊情况?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泉疗养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
                 今天准备讲述以下内容:
内壅不汗
邪发于半表半里,一定之法也。至于传变,或出表,或入里,或表里分传。医见有表复有里,乃引经论,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大谬也。尝见以大剂麻黄连进,一毫无汗,转见烦躁者何耶?盖发汗之理,自内由中以达表。今里气结滞,阳气不能敷布于外,即四肢未免厥逆,又安能气液蒸蒸以达表?譬如缚足之鸟,乃欲飞升,其可得乎?盖鸟之将飞,其身必伏,先足纵而后扬翅,方得升举,此与战汗之义同。又如水注,闭其后窍,则前窍不能捐滴,与发汗之义同。凡见表里分传之证,务宜承气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
下后脉浮
里证下后,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思或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里无壅滞也,虽无汗,宜白虎汤,邪从汗解。若大下后或数下后,脉空浮而数,按之豁然如无,宜白虎汤加人参,覆杯则汗解。下后脉浮而数,原当汗解,迁延五六日脉证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人或自利经久,或素有他病先亏,或本病日久不痊,或反覆数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故不得汗,白虎辛凉除肌表散漫之热邪,加人参以助周身之血液,于是经络润泽,元气鼓舞,腠理开发,故得汗解。
下后脉复沉
里证脉沉而数,下后脉浮者,当得汗解。今不得汗,后二三日脉复沉者,膜原余邪复瘀到胃也,宜更下之。更下后脉动再浮者,仍当汗解,宜白虎汤。
邪气复聚
里证下后,脉不浮,烦渴减,身热退,越四五日复发热者,此非关饮食劳复,乃膜原尚有余邪隐匿,因而复发,此必然之理。不知者每每归咎于病人,误也。宜下之即愈,但当少与,慎勿过剂,以邪气微也。
下后脉反数
    应下失下,口燥舌干而渴,身反热减,四肢时厥,欲得近火拥被,此阳气伏也。既下厥回,去炉减被,脉大而加数,舌上生津,不思水饮,此里邪去,郁阳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汤去花粉、知母,加葛根,随其性而升降之。此证类近白虎,但热渴既除,又非白虎所宜也。

下后身反热
应下之证,下后当脉静身凉,今反发热者,此内结开,正气通,郁阳暴伸也。即如炉中伏火,拨开虽焰,不久自息。此与下后脉反数义同。若温疫将发,原当日渐发热,胃本无邪,误用承气,更加发热,实非承气使然,乃邪气方张,分内之热也。但嫌下早之误,徒伤胃气耳。日后传胃再当下之。又有药烦者,与此悬绝,详载本条。http://www.ynjkcy.com/wyl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关于“内壅不汗”,是讲疫病过程之中,虽然有发热却不汗出,或者虽然发汗也不出汗的原因,是由于疫邪在体内阻滞的结果。他既论述了“内壅不汗”的原理,也阐明了不可用麻黄汤辛温发汗的观点。
                  年希尧云:“里气通,自能汗出而解也。”
                  孔毓礼云:“内壅不汗,内干亦不汗。内壅者,承气攻之;内干者,六味地黄润之。”
                  各家论述皆有道理,惟孔氏认为“内干者,六味地黄润之”,应慎用,如果外邪未净,应以驱邪为主,单补阴液,容易留邪。
               “下后脉浮”是说疫病的里证,经过泻下治疗之后,出现了脉浮的现象,这是疫邪向体表溃散的表现,如果随之汗出,就可以外散而愈。但临床证情是复杂的,吴又可结合临床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几种情况,阐发了其产生的机理,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颇切实用。
                 孔毓礼曰:“下后或浮而微数,或浮空而数,尚可再投白虎,寒伐胃气乎?惟口渴舌有微苔,身热不除者,进竹叶石膏汤。否则不必投剂,但进稀粥,以助其汗解而已。既曰:血液枯涸,不能作汗,则当用甘润平补,少加治邪之药,执用白虎,虽加人参,未免泻多而补少也。”
龚绍林曰:“此不仅气虚也。血分已见大亏,宜用滋阴补气之剂,或口渴身热,则合白虎汤,俾邪从汗解。如仅右寸无力,余脉弦长浮数,则用白虎汤,加人参可也。”
                孔龚二氏所说也有道理,可以补吴又可之未备。
              “下后脉复沉”指的是疫病过程中里证下后,应当是在里的疫邪已经消散,如果此后出现了脉浮、汗出,疫邪就能从外而解。临床上经常出现的是,泻下之后不久里证又见,是否敢再下,或是否敢反复泻下,的确需要胆量,更需要胆识,吴又可提示我们,只要泻下的指征还在,就可以大胆地再次泻下,这就是辨证论治的方法。
                孔毓礼曰:“下后脉复沉,身无热者听之。大便复闭数日者,导之润之。身有热,而脉沉有力便秘者,微利之。”
                龚绍林曰:“其症胸膈不快,舌苔必黄,其脉沉数有力,右关更甚,宜用达原饮合承气汤下之。如尚有外症者,宜用三消饮,合内外而清疏之。倘见头晕不举,右寸无力,宜加党参。或足膝无力而冷,左尺无力,宜加熟地方合治法。无虚脉虚症者,切毋忘(妄)加补药,以固其邪,医者能辨虚实,用药或攻或补,断不致于失手。”
                孔龚二氏,皆能从临证实际出发,补温疫治法之未备,以羽翼吴又可。

348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1:59:4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25日)由王秀民讲述《热病新论》第四节,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而引发的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中医外感热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伤寒论、温病学基础之上,而又更加强调临床诊疗规律的科学,从夏商与西周至宋元明清的皇朝,乃至今日横亘古今的历史变迁之中,始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内经成书以来,公开发表论文不胜枚举。从《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长沙马王堆出土得《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后来的叶天士的《温热论》至现代的群英战SRSS中,外感热病分别从病因、病理、证侯、治则和预后,多有创见和新解,使外感热病进一步发展。敬请听王秀民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rbxl
               祝贺王秀民讲述《热病新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回顾历史,看看前人是如何认识传染病的?怎样寻找和探索外感热病的规律?

              毫无疑问,古人担忧的疾病,最严重的,危害社会的疾病是不断流行的传染病。
              鼠疫灭亡了明朝,有些传染病也帮助欧洲“移民”消灭了美洲的原住民(土著)王朝。

               中华民族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里,逐渐诞生了早期的中医学。
               甲骨文里,就有很丰富的文字记载,有病症名称,也有病因推测,还有具体人(杞侯)。这就相当于一个完整的病例。这些记载,出于巫师,还是医师?不好分清。有可能是巫师与医师共同的祖先。

               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医书,江陵张家山汉墓的《脉书》,汉代的医简,都比《素问》成书早,里边的热病知识也很丰富。都对后世学术进步,有深刻影响。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就,这也是很明显的学术特征,不承认这一点,看不到学术原理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缺陷。

              中医学术,至今为止,一直在发展,没有完结。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经历了非典的考验,当代的外感热病,仍然面临学术创新的必要。
               与时俱进,是非常必要的。   
349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22:01:26 | 只看该作者
                   周四(2018年4月26日)讲座小组,今晚由李源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回归中医》第四十八讲  “仲景立法考”的历史问题。
主要学习内容为

                   1.“仲景立法考”误出谬说;2.王安道之说源于辛温解表难用;3.“立法考”未能全面理解仲景学术;4.温暑也会有三阴死证;5.首倡错简影响深远;6.“三百九十七法辨”确有见地。曹东义教授从以上6个方面对王安道的成就和其“立法考”的偏颇进行了研究和解读,让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在肯定王安道成绩的同时,对他的“张仲景立法考的偏颇之处”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为了中医的发展,不必为古人护短,我们期待李源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hgzy
                   祝贺李源讲述《回归中医》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王安道“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一文的历史性错误,尽管有吴鞠通等人的赞誉,很多温病学家随声附和,但是,他错了,误解了张仲景。
                   王安道推求仲景立法本意,本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加以赞扬,但他推求的结果却将《伤寒论》引向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夫伤于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者焉。即病者,发于所感之时(冬季):不即病者,过时而发于春、夏也。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呜呼!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也”。王安道的这一“论断”,使学习仲景伤寒学术的人,只有在冬季可借用伤寒治法,其他三季的温热病都不必用《伤寒论》方。
                  即使是应用了《伤寒论》的方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安道也认为这只是出于偶然,是不可取得。故此他说:“今人虽以治伤寒法治温、暑,亦不过借用耳,非仲景立法之本意也。”“凡用药治病,既效之后,须要明其当然与偶然,能明其当然与偶然,则精微之地,安有不至者呼?惟其视偶然为当然,所以循非踵弊,莫之能悟,而病者不幸矣。”这是一种强词夺理的说法,也是只“辨病”,不“辨证”的片面观点。

350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2018年4月27日)由黄小平为大家讲述曹东义教授201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第二章 里面接下来的4个小节的内容:1、探索核酸与蛋白的复杂关系;2、 DNA重组技术带来的忧虑;3、宋安群挑战基因理论; 4、细胞调控带来的难题:
                    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被阐明,揭开了生命科学的新篇章, 1972年,美国科学家保罗·伯格首次成功地重组了世界上第一批DNA分子,标志着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基础,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基础与核心。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出现了工程菌,DNA重组工程,是借助于细菌改造完成,人们发现 “小修小补”或许可行,“脱胎换骨”未必可行。到20世纪末,DNA重组技术最大的应用领域在医药方面,许多活性多肽和蛋白质都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的确解决了一些临床问题,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方法。
中医发明的疫苗技术,其无可比拟的医疗思想,在现代条件下被充分发挥出来。认为牛痘疫苗研制成功,与中医无关,是英国琴纳独立完成的科研项目,这种观点是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表现。
                     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防病抗病的主要武器之一,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在防病抗病方面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人源性单抗很难获得,使得单抗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DNA重组技术的应用,的确创造出来很多奇迹,是以前所不敢想象的,但是,在人们的大胆想象里DNA重组(或者叫基因改造),是可以改造人类遗传特征的, 其实,对于人体的DNA重组远没有这样简单,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宋安群女士进而提出了“基因理论的根本性错误”的观点,宋女士为何要批评以往的基因理论呢?她说,这是因为由“基因”理论导出了种种荒谬的结论。她列举了几方面的例子: “人的命运由基因决定”, “人类的进化趋于停止” “证明了上帝存在” “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破产了”。
                    细胞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一大成就。但是,细胞的调控,却是现代科学、医学的一大难题。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黄小平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

                    他带领大家,深入到西方医学的“核心领域”,对于核酸与蛋白的关系;

                    DNA分子重组技术(也就是转基因技术);

                   宋安群女士对于所谓“基因”理论的深刻批判;

                   细胞因子网络调控(也就是所谓“代谢组学”)这些核心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中医的角度与其进行比较:

                   谁是生命的主宰?

                   细胞、分子,不代表人体,不是生命的全部!

                  人的健康,离不开人的整体性,离不开人与自然、天地万物、人类社会的复杂联系,希望把一切的原因,归结为某些细胞结构的变化,或某个生物大分子的异常,这是徒劳的,也是把医学引入重灾区,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原因。

                  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多元并存,形神一体,药食同源等,有独特的优势,不可替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22:22 , Processed in 0.05629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