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61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21:47:3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2018年5月4日)由刘云双为大家讲述曹东义教授201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第二章接下来的内容:1.全能细胞核挑战器官解剖:细胞分化之后,“各司其职”的细胞分工,有许多有趣的细节,打破了器官解剖的认识。比如,原来的器官解剖认为,肺和气管组成呼吸系统,肺的作用就是维持呼吸,心的功能就是射血的泵,肾就是排尿的滤过器,胃肠道就是食物加工厂和营养吸收的工具。2.免疫中的细胞吞噬: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它们都是以“胞饮”的方式,把细菌、病毒、破损细胞的组织碎片、异物颗粒等,先吞进来,再进行破坏消化的,就像蛇吞动物一样,是整体吞入的。所谓“小吞噬细胞”,指的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除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正常人体里还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体液免疫”,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就是抗体免疫;非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就一般的对抗外来微生物的体液物质。4.抗原与抗体的相互斗争:所谓抗原,就是一种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广,如细菌、病毒、组织细胞、血细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通过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抗原抗体反应过程,其具体化学变化十分复杂,人为的外在干预不容易成功,也不容易时刻不停地随机进行。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必须尊重人体的自组织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让生命听命于“他组织”的安排。让我们期待刘云双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刘云双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西方对人体的微观世界的成就,过去人们都说这是很先进的“科学医学”,比中医精细准确。

                 但是,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中医从生成的角度认识人体,从有无相生的角度看待生命,具有大智慧。
               “大制不割”,生命的整体性,不是局部叠加的作用。
                就如同认识水灭火,浇花,洗脸的作用,不能用它的组成氢气,氧气来解释一样,生命的奥秘也不是低层细胞,分子等所能代替的。分子,细胞,不是人体,不能取代人体的感受,不能决定生命的整体性。
362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22:25:0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5日),由澳门针灸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俊青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针灸带领中医走向世界的意义。

                   这个话题,曹东义提出来并在8年前写在这本书里,虽然说有所思考,但是由于不是针灸专业的工作者,时光匆匆又过了将近十年(书稿完成于10年前),因此,说好这个话题,论述其中的意义,绝对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一起期待,张俊青会长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张俊青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针灸走向世界的复杂过程,毫无疑问,针灸外传,比中医理论和汤药容易。
                   针灸看上去像一个单纯的“技术”,好像没有多少理论,很多地方也一边应用它治病,一边在做“针灸去中国化”,要剥夺,侵占,几千年才形成的中医传统知识产权。

                   中医立法,是很重要的法律法规的保障。
                   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法律不一样,有了法律保护,就能健康发展,否则就难以规范和传承发展。
                   针灸外交,是带领中医走向世界的先锋,积累了很多可参考的经验。
                   美国,欧洲,非洲,都欢迎针灸,开始接受中医,中医走向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363
 楼主| 发表于 2018-5-6 22:06:5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6日),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题目是:一代医家尤在泾。
尤在泾,清代医学家。名怡,又字在京,号拙吾,又号饲鹤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尤在泾少年时家境贫寒,曾以卖字画为生。与同郡顾秀野(嗣立)、沈归愚(德潜)等为挚友。
                   后随马俶学医,深得赏识,并协助参订沈朗仲《病机汇论》。尤在泾早年已开始行医,但声名未著,至晚年诊治技术成熟,治病多奇中,医名大振。尤在泾性情沉静,淡于名利。结识了不少文人学士,在行医之暇,以读书种花养鹤等为消遣。著有《伤寒贯珠集》 (刊于1810年)、《金匮要略心典》(刊于1732年)、《金匮翼》、《医学读书记》和《静香楼医案》等,前3种对后世影响较大。

                   我们一起期待,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著名医学家尤在泾的学术成就。

                   尤在泾最推重医圣张仲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极深,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前无古人的见解,著有《伤寒贯珠集》,形容自己的著作把张仲景的伤寒学术成就研究很透彻,就像用丝线串起了散放的珍珠,令人羡慕不已,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尤在泾还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研究仲景对于内科杂病的成就,张仲景生于东汉,到尤在泾的清代,已有一千多年,得仲景“心法”是很不容易的,他的著作可以用“心典”来做书名,可以说充分展示了他的成就与自信。尤在泾至晚年医术益精,治病多验,著有《静香楼医案》,另撰《医学读书记》,为读书之札记,阐述古典医理及诸家之说。
                  有资料介绍说:《伤寒贯珠集》八卷,刊于1810年。尤氏著作将《伤寒论》原文按六经次序进行重新编排,每经首订条例大意,按法类证,随证出方,附系注释。有如线索穿珠,一气贯通,故名贯珠集。其中对治法分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杂治法等,提纲挚领,一止了然。本书在诸多《伤寒论》注本中实属上乘之作。
                 《金匮要略心典》三卷,是尤氏学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金匮要略》的心得笔记,刊于1732年。尤氏阐注仲景经义文理俱精,辨析尤细。对少数费解的原文宁缺而删不强予衍释。对一些传抄之误予以校正,并删后人增添的内容以及原文的最后三篇。本书对后学在理解与研究仲景著作并指导临床都是极有禆益的。
364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22:0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5-8 22:14 编辑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开讲。由霍立轩与大家一起走近《中药学》。

                    第一讲总论,主要和大家共同学习关于中药、中药学以及本草的含义。与大家一起学习《中药学》。

                   本次的空中课堂除了参考教材以外,还突出以兴趣教学,他向大家分享初学医之时,在《本草纲目》上所看到的三个小故事,对于学习中药很有意义,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让我们一起期待他的讲述,带领大家一起走近《中药》。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霍立轩讲述《中药学》成功!
                   神农尝百草,遇毒识药性,本来只是一棵草,神农尝过成了宝。中药的历史很久远,中医运用中药的方法,具有大智慧,不是按照化学分析,不用“化学成分”说事。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历代医家勤探索,世代传承《神农本草经》。唐本草,宋本草,不断发现和积累,明代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传到世界各地,被当做中国的百科全书。

                  南方甘橘,北上成枳。
                  广袤大地的植物,虽然数不胜数,但是看上去不外乎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舌尖上的中国,虽然琳琅满目不胜品尝,但是不出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各种美妙的旋律,不外乎五音五声。它们都和人的健康有关系,都能影响内在的脏腑,
                 酸苦甘辛咸,青赤黄白黑,对应着整个时空,进入五脏六腑,有利治病,有助养生。

                 草木精华,五色五味。
                “诸花皆升,诸子皆降”。轻以去实,润而去燥,重镇安神,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植物的花叶种子,人体吸收之后,帮助气血运行,协助生理机能,升降浮沉各走其道,不同性味的药物,归入经脉之中,分别进入不同的脏腑。

                中药炮制,变化神奇。
                各种中药都有自己的脾气,为了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中医对不同的药材品种,分别加工炮制,改变其性味功能。
                同一种药物,蜜制则温补,酒制则活血,用醋制则先入肝,用盐制早入肾,用姜汁制则善止吐,用童便制则有利于调阴阳。药证相合,以物相使,紧密契合,变化无穷。病情不同,可内服,可外用,出神入化,常有奇功。

               用药如用兵,组方靠药性。
               中医为了发挥这些药物的神奇疗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辨别人们的体质,以及患病时表现出来的证情。正气不足的,用药补虚;邪气                有余的,用药祛除;气血瘀滞的,用药疏通。寒气重的,散寒温阳;痰湿停留的,除湿化痰。活法巧治,凭借智慧,千方百计,变化无穷。
药有个性,组合作用。
               五色入五脏,五味养五脏。有的能入肝,有的喜养心,有的多健脾,有的可归肺,有的善补肾,多个药物互相组合成方剂,作用属于“集体效应”,不是哪个药物,或者哪个成分的作用,是“整体涌现”的“合作用”。

365
 楼主| 发表于 2018-5-8 22:17:3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2018年5月8日),今天晚上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课。
                   主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让我们共同期待张海涛的精彩讲述,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重新温习基础知识,以增长新学识。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协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http://www.ynjkcy.com/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学习了中医理论这门课将要讲述的基本内容。

                  中医认识人体,研究健康与疾病,都有理论指导,我们这门课就是“基础”内容,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几年前主编、出版了一本《中医基本理论》,也是讲述中医的指导理论。几千年来的中医人员,依靠这些理论指导,把具体的经验、方药串联起来,称之为“理法方药,完整一套”。

                 但是,一百年来,中医的指导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都不被当做“科学语言”,余云岫《灵素商兑》首先进攻中医的指导理论,说中医理论“陈腐玄虚”,攻击中医的治病经验“偶合幸中”。
                 因此,所谓“中医科学化”,就应运而生,是为了取消阴阳五行。很多“中西医结合”,也是以西医为标准的做法。
                 如今“废医存药”、“废医验药”,仍然甚嚣尘上,就是要取消中医的指导理论。
                 中医的理论不能被取消,一旦取消了中医理论,中医就不能自立了,就不能“中西医并重”了,中医的复兴也就不可能了。

                因此,中医复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恢复中医的“理论自信”。所以,大家一定学好中医的基本理论,或者叫“中医基础理论”,因为它很重要,是中医的“元神”。
366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22:11:28 | 只看该作者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
                  今晚(2018年5月9日,周三)将由王秀民主治医师开启中医内科学讲解的新篇章,感谢各位同门的聆听。
                  本次课堂分为两部分:
                  一、中医内科学的考试心得,众所周知,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以致用”的核心课程,也是医师资格考试以及职称考试的重头戏,
                  因此我首先想和各位同仁就考试的心得体会作一个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二、中医内科学的总论。               
                 重点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发展,特点,辨证论治等内容,
                 敬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分享精彩内容。http://www.ynjkcy.com/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走近中医内科教材,介绍学习这门课程、掌握有关知识点的要领。
                 内科,也就是《周礼·医师》所说“疾医”,是“大方脉”,运用理、法、方、药解决临床问题的重要方法。
                 内科开创的历史很久远,逐渐发展,不断成熟,也把中医各种诊治疾病的理论与技术,在这个领域之中充分呈现出来。
                大众对于中医的认识,或者衡量一个中医的水平,也主要看他的内科水平,妇科、儿科,也是内科的延伸。
                因此,历代著名中医学家,大多都是内科学家。
                当然,古代分科不像现在这样细致与繁杂,更能体现整体观念。
                现在按照“碎片化”的研究思路,很多用疾病命名的“科室”,越来越多,让很多到医院看病的患者,不知道跑到哪一个科室是才好;
                医生也经常“会诊”,或者“转科”;在医学构筑的医学丛林里,很多人迷茫、无奈,悲哀。
                因此,社会呼唤“全科医生”。
                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对于过细分科,乐此不疲,还说“分科越细”,学术越发展,“越科学”。
               看病难,看病贵,也许因此而逐渐加重。

               回归中医原创思维,就是尽量要用“大方脉”的方式方法,突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揽子解决患者的问题,大道从简,道法自然。
367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06:56:1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0日,周四)晚上,由刘敬章为大家讲述《方剂学》。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组成原则,剂型变化,以及方剂的变化规律,如何做到根据病情灵活化裁,也就是学习张仲景提倡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麻黄汤为例,说明学习方剂时如何与经典密切结合,为何要读经典,读经典的重要性。

                    我们一起期待,刘敬章带给大家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方剂学》成功!
                    方剂学的重要性,历代都有人论述,祖传秘方,经典名方,突出的都是方,而不是“药”。

                    有的人甚至绝对化地看待方剂的重要性,说了中医治病,用方“不用药”,这固然不准确,但是让人们认识到方剂的价值,至今仍然有经方派,经方热。

                    历史上的不同流派,虽然说的是学说和理论,但是大多都落实到具体的方子上。

                    没有方剂支撑的流派,很难传承。
                    在中西医并存,并重,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西医治病追求单一靶点,很少顾及复方,复方是它们无奈的原则而不是最高追求;中医追求复方,杂合以治,复方是一个高境界,单味药是早期不完善的初级阶段,也有时是“复方时代”保留下来的特殊情况。

                   “单方一味”,也被赋予复方的价值,被看成是针对复杂病机的救急措施。

                   方剂不可忽视,于此可见一斑。
368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06:59:3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由刘敬章为大家讲述、辅导《中医诊断学》的有关内容。
                   中医的诊断学,是运用中医理论,诊察疾病,判断病情,发现病机,判断病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中医临床之中瞬间就完成了,中医把望诊、闻诊、问诊、切脉诊断,根据难易程度分别称为“神、圣、工、巧”,在四诊                        中极为推崇“望而知之”,把很多人视为很神秘的摸脉,放在最后,说它是“巧”。
                   四诊在临床之中,经常是交叉进行的,也是很快就完成了的一项工作。但是,做成课程讲述,却可以分解为很多环节,有很多相关的             内容和知识点,也是各种中医考试、考核,必不可少的环节。

                   让我们一起期待,刘敬章带给大家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
                   中医的诊断,与西医不一样,它不是为了发现病灶,而是侧重于研究身体患病之后的整体状态,中医说的气色、精气神,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外在表现,都是整体状态的外在表现,有了这些基本资料,就抓住了战胜疾病的根本,是为了“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畅通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也就是依靠患者自身的恢复能力,达到健康的目的。不是“介入”,不是依靠外力“干预”,是努力挖掘“内在卫生资源”。
因此,中医的诊断,虽然不用“各种先进仪器”,却能准确把握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
                  “各种先进仪器”都不能发现人体的“自我感觉”,不知道患者是否饥饿?气短?心慌?乏力?失眠?手足是否发凉、怕冷?有无口干、便秘?是否腹胀?有无头晕、心烦?这些严重影响生命质量,表征健康的数据,离开了人体的自我感觉,仪器“再先进”也是无用的摆设。

                 “人贵有自知之明”,离开人的感觉谈健康,就不可能“精准”,不管它带着多少光环,有多少大奖、论文做支撑。
“以人为本”,在医学上,就应该是“以病人为本”,而不是“以仪器为本”。

                  中医的四诊,正是一个“君子善假于物”的软技术,高级技术,绝对不要轻易否定。
                  中医的四诊,学习的过程虽然可以很短,但是“历练的过程”很长,很多人行医多年,仍然“心不精脉,常常失之”。
                  要想成为高明的中医,做“苍生大医”,就必须精通《中医诊断》。
369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21:44:2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2日,周六)晚上,由澳门针灸学会理事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副会长张俊青讲座,探讨针灸学术的源头。他讲座的题目是:《针灸学术的形成与流变》,简要介绍针灸学术的形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化源于人类活动,针灸治疗源于古人对宇宙自然与生命的深刻体悟。

                 将这些体悟整理记录成为后世最主要的针灸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后世的医家都是以这三部经典著作为理论依据,运用于临床治疗,日积月累,形成了不同的针灸学术思想体系与学术流派。

                因此,在讲座中将分别简要介绍三部经典著作的针灸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术流派的影响,以及后世针灸学术流派的简要介绍,以期让学习针灸者对于针灸学术有一个基本了解。

                我们一起期待,张俊青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贺张俊青讲述《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针灸学术形成过程之中的几部重要著作。
               毫无疑问,针灸学的原理,奠基于中医的经典之中,传承几千年,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实践,这是不争的事实。

               针灸的原理,与拔罐、按摩、刮痧一样,不是简单的物理疗法。
               它们共同的根脉,是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贯穿着中医的独特理念,也就是内在的脏腑有病,可以在远离病灶的肢体、体表的穴位进行治疗,就能“施治于外,神应于中”,不需要到里边去治疗。

              切开人的身体的“外科手术”,它不是外治,而是“内治”,不会外治,所以才切开肌肤,进入体内去治疗。所以外科手术,是“内病内治”思想指导下的技术。
              所谓切除病灶、靶点治疗,都是“内病内治”的思想,是必须在病变的部位、分子靶点起作用,不能在“远离病灶的肢体上进行治疗”。
              因此说,中医的针灸,用着独特的学术原理。

             美国所谓“干针”,实际上运用的是针灸的理念、器具,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干针”的外衣,侵占了中医的知识产权而已。
             “干针”应该与“水针”相对而言,应该在臀大肌、三角肌上针刺,用注射针头而不吸液体,但是,它没这样做。“换一个马甲”,侵占了中医针灸的利益。
              因此,学习中医的技术,离不开中医的学术原理。
              不要盲目创新,不要轻易标榜自己如何与古人不同,没有了深厚的根基,就成了“墙头草”。

370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22:05: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3日,周日)晚上,由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她从“不寐”诊治要点谈应考准备和技巧。

                    不寐这个病,自古就是常见病,《内经》《金匮》等经典名著论述过它,很多医家探索过它的病机和诊治规律。

                   《中医内科学》教材如何论述不寐?它的诊治要点如何把握?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不寐”的诊治要点。
                  “不寐”就是西医所说的“失眠”,很多人有这样的病症,西方医学主要靠各种“安定”维持睡眠,各种安定的共同特点是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说这个病只和大脑皮层有关系。
                  中医不是这样看问题。
                  《内经》认为人的形神是一体的,五脏都是“五神脏”。睡眠与营卫巡行有关系,与人体的精血、饮食都有关系,因此,老人“昼不精夜不暝”,饮食不当“胃不和卧不安”。
                 张仲景认为热绕胸膈,可以心烦不寐;“虚劳虚烦不得眠”,也很多见;百合病“欲卧不得卧”;痰浊壅肺“但坐不得眠”;不寐的原因多,治疗方法也很多,都需要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对此,也有总结和归纳,大家临床可以参考,考核、考试的时候,尤其应该重视这本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0 06:26 , Processed in 0.0521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