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21: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周一(2018年7月16日)晚上8:3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和各位同道一起学习《中药学》中“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的有关内容。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马京雪讲述《中药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的有关内容。
                    中医认为饮食是气血的生化之源,脾胃在饮食的消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旦脾胃虚弱,或者饮食不当,就会产生积滞,并可以进一步引起食积化热,或者影响气血运行,因此需要消食化积的药物进行治疗。当然,需要把病证与方药严格对应起来,不是同类药物的堆积。
                   虫积病在儿童之中很常见,成人也时有发生,治疗的时候,可以杀虫,当然更多的时候是“驱虫药”。也要兼顾病机的寒热虚实,乌梅丸作为治疗蛔虫病的代表方剂,就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
                   止血药用于出血性疾病,止血的时候,也需要结合出血的病因病机,而不是单纯止血。要根据病情缓急,先止血,后安血。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22: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7月1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与大家一起讨论脾的藏象内容。
        《黄帝内经》中对脾的记载主要是:《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那么,如何理解脾的生理功能呢?脾有哪些生理特性呢?
         请关注今天晚上张培红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她和大家讨论了脾脏象的有关内容。
         中医是生成论的世界观,与西医“构成论”重视解剖不一样。
         生成的生命要看环境条件,因此必须与生命周围的时空条件和谐相处,因此,在中医的经典里,脾被“时空化”了,说它居中央,运四旁,为胃行津液,促进气血化生,奉养肌肉四肢,开窍于唇四白,通于长夏之气,属土,运化水湿,主思虑,喜欢甘味。
         脾首先与胃关系密切,两者都属土,一阴一阳,一升一降,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以下降为顺;脾主升清,注于肺,因此土能生金。
         当然,肝与脾的关系也很密切,肝病常会影响脾土,因此《难经》《金匮要略》都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脾与心、肾,也有密切关系,这在气血生成、水湿代谢的过程之中,都会见到它们密不可分的关系。
         即使,西医切除了脾脏,中医辨证的时候,仍然需要脾主肌肉四肢,主运化水湿,为后天之本,滋养先天,这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说明“大制不割”,中医有西医“切不掉的脾”。
         中医与西医的不同,于此可见一斑。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22: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三晚上(2018年7月1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医内科学》不寐的有关内容。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等直接导致了失眠、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的人群大幅度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不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脾胃病因素,胃不和则卧不安;情志因素,肝郁化火造成痰热扰心或者思虑过度而导致心脾两虚,血不养神;
                  久病入络,久病致瘀也是临床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是一个屡用屡效的名方验方,为我们开拓了很好的临床新路径。

                  敬请期待刘敬章和大家一起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不寐”的有关内容。
                《黄帝内经》就讨论过人体睡眠的机制,用天地阴阳与人体营卫气血循环来说明睡眠的情况。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且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对于老人睡不好觉,也进行了讨论。
                其中说:“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当然,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体的睡眠,比如“胃不和,卧不安”就是常见的一种原因。
                中医治疗不寐,不是只用“镇静、安神”药,而是要调和阴阳,让气血顺畅,脏腑功能和谐,就能安然入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7-19 08: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种讲座简明扼要的介绍很有参考价值,可谓开卷有益。先生辛苦了!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22: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四晚上(2018年7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方剂学》。清热剂的方剂已经全部讲解完了,今晚根据安排我们继续往下学习《祛暑剂》,主要涉及的方剂有香薷散、新加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气汤等。在学习“祛暑剂”之前,他和大家一起再把清热剂中所学习到的方子做一个串解,以便我们更进一步的掌握这类方子的临床要点,应用指征。
                  敬请期待李源的讲述和分享,一起学习。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祛暑剂的有关内容,主要涉及的方剂有香薷散、新加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气汤等。
                 “祛暑剂”是治疗暑病的方剂,暑病是暑天发生的疾病,有因为天气酷热而中暑的病人,也有高堂之上纳凉太过而出现的“反季节病”,不可一概而论。
                 因此,古人有“阴暑”和“阳暑”的区别。
                又因为,有的人是单纯伤暑,也有的人因为“暑必夾湿”,也有人“暑热伤气”,因此,治疗上必须辨证论治,不能用一个方剂都解决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22: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19 08:24
各种讲座简明扼要的介绍很有参考价值,可谓开卷有益。先生辛苦了!谢谢分享!

感谢鼓励,共同努力,复兴中医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21: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五(2018年7月20日),北京的刘云双预告说:

                  尊敬的曹老师好!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同道。各位师兄师姐,大家好!
                  我是曹东义教授的学生刘云双。受曹东义教授指示:本周五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刘云双为大家讲述《中医诊断学》。接着上周雷宝淳师弟讲的脾与胃病辨证关系里面的温热蕴脾证等部分内容以及肝与胆病辩证里面的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血虚证等内容。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故有表里之称,肝主疏泄,又主藏血。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
                  届时敬请大家关注并给予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刘云双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脾胃与肝胆辨证的有关内容。
                  脾胃居中央,运四旁,养四脏,为后天之本。
                  治疗心,肺,肝,肾之病证的药物,都必须先经过脾胃受纳和运化,才能到达其部位,再发挥作用。因此,脾胃的作用,非常重要。
                  肝胆同为春木之气所滋养,主升发疏降,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怒伤肝,怒则气上。

                 肝胆之病,用情志疏导,很多时候比药物疗效还快。
                 中医的大智慧,主张时空整体生成,形神一体,“杂合以治,活法巧治。”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21: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晚上(2018年7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董恩雷讲述《针灸学》的足少阳胆经的有关内容。
                   足少阳胆经行走在身体的两侧,有“少阳为枢”的说法。
                  《内经》说: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关于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以及在针刺治疗之中的作用如何?

                  我们一起期待,董恩雷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董恩雷讲述《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分布和诊治内容。
                  古人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十二经脉都有“主时”,足少阳胆经对应子时,也就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钟,这个时候是阴气最盛,也是阳气萌发的时刻。古人形容这就像冬至一阳生一样,所以说“甲子夜半少阳起”。
                 “一日分为四时”,每一天就像每一年一样,阴阳之气有盛衰。每个人,每一天,都有自己的时空原点、起点,这个原点,就在半夜子时。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说明少阳胆经,在人体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22: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晚上(2018年7月22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



                  他说:



                 我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王清任。王清任(1768一1831),一名全任,字勋臣,今河北玉田县人,为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自幼习文,少年习武,自因朝政腐败而所愿不遂;于是转向医学济世活人。他历时四十二年的实际观察研究,“方得的确,绘成全图”,写成《医林改错》一书。王清任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丰富了中医诊治气虚、血瘀证的理论与方法,并创制了活血逐瘀系列方剂,为后世医家诊治血瘀证,拓宽了思路,积累了经验,带来了启迪。其次,王清任通过实地观察对脏腑解剖及其生理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主席语)。只有认真观察实践,才能获得真知灼见。限于当时条件,王清任以解剖学进行纠正医学从而变革医学的观点有些是错误的。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选集》对于王清任的评价我们应当坚持这一基本观点。瑕不掩玉,王清任的学术思想和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使我们更清楚和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作为一门医学知识所具有的科学内涵。而王清任勇于实践变革医学的观点,与当今西化中医的思想是有天壤之别的。西化中医最终只能是消灭中医;而王氏的实践变革医学则是可更好地发展中医。因此而讲,王清任不愧为一代著名医家!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学术成就。

              《医林改错》是一个不容易评论的话题。

                很多介绍王清任的文章,都说他对中国古代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评价见于网络,也见于各种学术著作。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需要重新认识的,因为解剖学是西医学取得进展的重要原因,却不是发展中医的方法。

                毫无疑问,中医的脏象学说建立在解剖基础之上,如果古代中医没有对于器官解剖的基本认识,就不可能有脏与腑的划分,也不会提出“五脏”“六腑”的概念,更不可推测脏腑在功能上有何异同,或者大体上把脏腑的具体功能作用说出来。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中医的解剖只能停留在肉眼可见的水平,不可能发展到组织、细胞、分子水平。那么,脏腑之间的复杂功能怎样连贯起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何建立,人体怎样进行新陈代谢,人体怎样维持健康,如何战胜疾病,等等,都要另找依据。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广泛联系、平衡制约、稳态和谐精神,都给了寻找理论解释的原始中医学以有力的理论支撑。

                也就是说,中医学建立之后的发展,主要依据了广泛联系的“关系论”,而不是脏器解剖的“实体论”。

                王清任所发明的逐瘀活血方药,都是根源于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完全不需要解剖知识。也就是说,没有解剖知识的发现,不会影响活血化瘀理论的创立。因为,死尸之中根本见不到气,也不可能推求出气能行血,“补阳还五汤”再怎么说,也是中医理论体系里的花朵,按不到解剖学的头上。

尽管道理如此,当时的人们却无法这样看问题。

                 因此,王清任的“改错”行动,震撼了中医人的心灵,他的卓越的方剂疗效,更增加了他貌似创新学说的影响力,中医界由此信心大失,几乎一蹶不振:脏腑不明,脏象可靠吗?

                 直到解放初期,某著名中医学家还撰文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无碍于中医之发展。”

果真是这样吗?不讲脏腑的中医学,没有了脏象的中医学,还是中医学吗?

                 因此,可以说,《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不能靠细化结构研究中医;依靠气血关系、传统理论,也可以发展中医。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21: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晚上(周一,2018年7月2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主任讲《中药学》第十二章的活血祛瘀药(活血药):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化痰药部分。
                   这是临床上,很常用的部分。
                   我们一起期待,陈静主任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药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活血祛瘀药(活血药)以及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有关内容。
                   血瘀是中医一个独特的概念,气血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边经常使用的词语,也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男女”,它是中医的“元概念”。
                  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液需要有足够的来源,也就是脾胃的水谷精微;血液需要流动,它需要充足的阳气,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气血的运行,需要几个脏腑配合好,才能发挥正常作用。
                《内经》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脾主运化水湿,一旦脾的运化不足,就容易成为生痰之源。
                 止咳化痰,虽然有相应的药物,但是,离不开脏腑功能的调节,而不是单纯依靠某些药物。
                 中医治病“用方,不用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3-28 23:33 , Processed in 0.05548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