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451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21:38: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新疆库尔勒的朱萍霞说:

                   尊敬的老师,各位师兄师姐们,同修们,一念健康网的领导们,本周五晚上(2018年8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萍霞为大家讲述《中医诊断学》。
                   接着上周黄小平院长讲的肾与膀胱病辨证。                                                                                                           本周五我给大家分享脏腑兼证: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肝血虚、心肾阳虚、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
                  届时敬请大家关注并给予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朱萍霞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脏腑兼证的有关内容。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脏腑之间存在着互相资助、互相制约的关系。
                  互相资助,可以用五行相生的规律进行概括:
                  互相制约,需要用五行相克的规律进行阐述。
                  当然,这些理论推导,只是一般规律,临床的实际情况,要看具体病症的表现,进行辨证林志。
                  概括常见的脏腑互相影响的病证,可以有一下几种情况:
                  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肝血虚、心肾阳虚、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
                  它们之间,既有共性的规律,也有不同的个体变化,其疾病表现与人的正气、脏腑功能有关。
452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21:59:3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8月4日,周六),“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中任脉的有关内容。



                    主要包括循行部位、主要病侯、主治概要、腧穴名称、操作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十五络穴的具体内容。



                    我们一起期待,王群才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任脉的有关内容,以及十五络穴的具体内容。

                  《黄帝内经》说: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断交一。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可见任脉与女子的生理特征,以及气血的生成与盛衰有密切关系。





          《内经》还说: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453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22:29:3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8月5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囯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李中梓(1588-1655)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属于今上海南汇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传世著作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伤寒括要》《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雷公炮制药性解》《删补颐生微论》《里中医案》。李中梓出生于宦官之家,早年攻儒求仕,后因屡科举而不第,加之个人体弱多病,其母罹患疾病而苦于没有良医救治,其幼小两子也因庸医误治而夭折;从而让他弃儒从医,最终走出了一条辉煌的岐黄之路。李中梓非常重视脾胃,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宏论,临证上善用脾肾同治之法,并又重视“乙癸同源”,对肝肾两脏的关系及治疗方面的论述极其精辟;主张“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明之上”,突出体现了“重阳”的思想。在辨症、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也都新的论述,并总结出了治泻九法、治癃闭八法,还创制了七首新方。在养生方面,李中梓的思想观点是重保精、重脾胃、重虚静,顺应自然。总之,李中梓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都值得今天为医者去学习借鉴;而他由儒转医的经历也可给今人以深思:中医只有深深地扎根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儒学)这片沃土中,才有复兴的希望!儒者医的观点永远是中医繁荣发展的主流。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明末清初医学家李中梓的学术成就。
                李中梓由专攻儒学,改为研究中医,著作很多,成就巨大,尤其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先后天之本论”,结束了一个长期的学术争鸣:
              “补脾不如补肾”?
              “补肾不如补脾”?
             “先天”与“后天”概念的提出,一个是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一处是见于《周易·系辞》之中。
                前者是从宇宙起源,说天地没出现之前,就是“先天”(先天地而生);后者是从季节与人体的关系,看待养生问题(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宋代理学兴起之后,赵献可《医贯》重视补肾,他认为弥补了李东垣《脾胃论》单独重视补脾的缺憾。
               薛立斋《内科摘要》在临床上,既重视补肾,也重视补脾;张景岳《景岳全书》重视补肾。
               李中梓提出“先后天之本论”,解决了“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学术难题,体现了“集成创新”的大智慧。
454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16:30:5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2018年8月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因故临时改为上午进行,由陈静主任讲述《中药学》。



                  她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第十六章开窍药;和第十七章补虚药中的补气药和补阳药。



                  请大家注意收听和支持。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药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开窍药、补气药和补阳药的有关内容。

                “开窍”是中医特有的学术名词。

                  内在的脏腑,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与外在的眼耳鼻口等器官相互联系,中医叫“开窍于某感觉器官”。

                  当然,中药的“开窍”,不是五官科用药,而是开心窍。

                  心主神明,心神在外感热病的过程之中,被邪热、痰浊蒙蔽,出现了神昏谵语的情况,叫做“邪陷心包”,也就是清窍被蒙蔽。治疗需要“开窍”。

                  内伤杂病的过程,也可以出现邪气蒙蔽清窍的情况,也需要“开窍药”组成方剂,进行治疗。



                  补气药、补阳药,都是治疗虚证的常用药物。
455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22:2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8-7 22:30 编辑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8月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与大家一起学习“藏象学说”中关于六腑的内容。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那么,如何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呢?
       请关注今天晚上张海涛所讲述的《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胆与胃”这一部分内容。http://www.ynjkcy.com/zyjc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泉疗养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医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
      祝贺张海涛讲授《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藏象学说”中关于六腑的内容。
      中医把体内的器官按照阴阳不同属性,分为五脏和六腑,既有生理功能差异做基础,也有哲学思想“时空化”的理想成分,是一个模型化处理的结果。
       六腑像天,五脏像地。
       阳道实,阴道虚。
     《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因此,每一脏腑都是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基本上属于表里关系。
      不仅内伤杂病,可以用脏腑辨证,外感热病可以“表里传”。
      表里同病的“两感伤寒”,是很严重的病情。
      中医脏腑辨证的内容,很丰富,方药很多,这是中医的特色所在。


456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21:4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8年8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噎膈的内容。

                  噎膈是指吞咽哽噎,饮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的疾患。包含了现代医学所说的食道癌,贲门癌,食道炎,食道狭窄等等疾病。
                  病因虽有多端,但主要责之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的痰、气、血、火郁结食道,狭窄不通,属于本虚标实之症。

                  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噎膈”诊治的有关内容。

                 中医有独特的学术理论,有和西医不一样的疾病观。西医“以有为本”,按照疾病的形态诊断疾病,为的是针对病灶,直接治疗病灶。
                 中医“以无为本”,不是从形态出发,而是从饮食和气血代谢的“升降出入”受到阻碍的角度,命名疾病。所谓“噎膈”是指吞咽哽噎,饮
                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的疾患,它强调的是疾病的暂时性和可转化性,不是强调形态,很多治疗措施也不是直接针对病灶。
                病灶都是结果,不是原因。
                病灶是“标”,不是本。
                但是,有的时候,必须“急则治标”,为后来的治疗留下时间和空间,因此,不能一概强调“治本”。
                处理好治标、治本的关系,是一个高明中医必备的水平。
                如果只盯着食道癌,贲门癌,食道炎,食道狭窄等疾病的形态,它只是针对结果,而不是针对原因,因此,有可能手术之后还要复发,或者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
                因此,知道“标本”,才能“万举万当”,不至于“顾此失彼”,留下遗憾。
457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23:09:3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周四(2018年8月9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方剂学》的有关内容。根据进度我们继续往下学习《表里双解剂》的相关内容,本次讲座主要包括的“解表清里剂”、“解表温里剂”和“解表攻里剂”三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方剂有葛根黄芩黄连汤、五积散、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等方剂的临床要点,应用指征。
                  敬请期待李源的讲述和分享,一起学习。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李源讲述《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表里双解剂》的相关内容。
                  所谓表里双解,就是病人同时存在着表证和里证。疾病是复杂的,不会按照人为的界限划分而患病,因此,所谓表、里,只是理论的划分,而不一定是疾病的必然表现。
                  所谓有表证,就是有“恶寒”的表现,也就是“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
                  所谓“解表清里剂”,就是治疗有里热,又见到怕冷的表征患者,需要一边解表,一边清泄里热;
                  所谓“解表温里剂”,就是治疗里有寒邪,又有表证的病证;
                  所谓“解表攻里剂”,就是里有积滞、瘀滞,外有表证,所以必须解表与攻里并举。
                  如何变化运用?
                 全凭临床认证准确。
458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2:1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18年8月10日),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有关内容,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证治特点和传变规律以及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内在联系。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温热性疾病在内。伤寒的六经辨证所揭示的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实转虚的病理发展过程,亦为温病学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提供了有益启示,其中的白虎汤,承气汤,麻杏石甘汤,竹叶石膏汤,三黄泻心汤,黄连阿胶汤等方剂都成为了治疗温病的重要方剂。因此说伤寒论奠定了温病学基础,而温病学说则是伤寒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者相互补充,使中医外感病证治体系趋于完善。

                    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证治特点。以及传变规律以及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内在联系。

                    热病、伤寒、温病,研究的都是一类疾病,不是具体某个疾病的规律。

                    所有的发热疾病,它们之间有共同的规律吗?这个规矩是什么?

                   它们可以用相同的方药治疗吗?
                   如何治疗?
                   有规律吗?
                   什么规律?


                  张仲景穷尽了所有治病良方吗?
                  后世医家的方剂有效吗?

                 有效的后世方剂,能进入六经体系吗?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一起研究,然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总的看法是,伤寒论奠定了温病学基础,而温病学说则是伤寒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者相互补充,使中医外感病证治体系趋于完善。
45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2:23:0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2018年8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杜明明继续讲述《中医针灸学》中奇穴的相关内容!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与经络系统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部分逐步列入了经穴。
                   大家一起期待杜明明的精彩讲述!谢谢大家!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杜明明讲述《中医针灸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经外奇穴的有关知识。
                   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经脉与腧穴是分别被发展,被总结出来的,然后逐渐融合,也不断发现新的有效针刺部位,被称为“经外奇穴”。

                   经脉是中医整体观的知识支撑,没有经脉理论,就不可能建立中医的整体观念;
                   腧穴治病,是整体观的具体运用。
                   依靠经脉理论,才能在远离脏腑,远离病灶的肢体上,在体表,就能做到“内病外治,外治内效。”
460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2:2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8-13 22:05 编辑

                   今天晚上(2018年8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的讲座题目:《杏林寻宝·结缘圈疗》
                   主讲人:曹东义会长
                   内容简介:
                   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过程之中,逐渐认识了原创于民间的“圈疗”,并见证了它的神奇效果,上报到国家保护中心;在深入研究之中,学习邓铁涛国医大师“五脏相关”理论,本着“有效就有理,以效求理”的原则,提出“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的“内外相关”学说;结合《河图》《洛书》的原理,把八大民间疗法的外治组合,重新命名为“河洛回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使其“升级换代”,成为国家推广的“中医药高新适宜技术”。
                  学习李佃贵大师“浊毒理论”,圈疗也是“化浊毒”很有效的外治方法。
                  “河洛养生”通过“提毒通瘀”,改善气血运行,可以预防很多慢性病,是“治未病”很重要的养生保健措施。
                  让我们一起期待,曹东义主任中医师带领我们走进圈疗,感受中医“圈疗”外治的神奇魅力。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461
                  中医有很多独特的优秀本质,落在西医目光之外,比如“内病外治”就是中医的独门绝技。
                  西医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解剖结构谈人体的功能;按照“病理解剖”来猜测患病的原因。
                  西医治疗需要直接作用到病灶上(比如做手术起初或放置支架),或者需要“靶点治疗”(如各种离子水平的化学合成药),不能在远离病灶的肢体上、皮肤表面进行治疗来改变体内的病变。
                  因此,说“外科手术不是外治,而是内治,是到里边去治疗”。
西医外科是“内病内治”理论指导下的“实用技术”,是“直接治疗”方法。
                 中医可以在体表按摩、在远离病变脏腑的肢体上,针刺,贴膏药、药包熨蒸、涂药,都是“内病外治”,也就是不需要到里边治疗,是“施治于外,神应于中”,可以达到“外治内效”的结果。
                  因此,中医不是直接去除病灶,是“间接”通过身体正气的作用,治疗疾病,达到健康的目的。
这是中医的独门绝技。

                  国家推广的“河洛会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就是组合八大疗法,在体表进行治疗,可以改变身体的代谢状况,让身体的瘀毒排出体外,让瘀滞的气血畅通,从而可以让很多疑难杂症得到痊愈的好方法。

                 它属于原创于民间,又逐渐被国家推广的“中医高薪适宜技术”。

                 很多人不了解中西医的这些差别,不知道“圈疗”的神奇,不了解它经历了50多年的验证,创立了很多奇迹。
                 不学习它,就体会不到它的神奇。

                 有些人觉得它高深、奥妙,不知道即使是家属也可以学习这些操作,进行“家庭治疗”。

                 “河洛回生系统涂药”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防病,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16:41 , Processed in 0.05275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