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491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21:56:0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9月1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主治医师讲述《中医内科学》,和大家共同学习胁痛的有关内容。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而成虚实并见之证;既可气滞及血,又可血瘀阻气,以致气血同病。胁痛的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致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今晚将由王秀民与各位中医同道共同分享中医“胁痛”的相关内容!敬请聆听和指教。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秀民主治医师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共同学习了胁痛的有关内容。   
           中医认为足厥阴肝的经脉,络阴器抵少腹,布两胁。足少阳胆经,也分布于两胁。因此,两胁与肝胆的关系最为密切,属于“阴阳表里的枢纽”。
           扁鹊抢救虢太子的尸厥病,就是让徒弟子阳先针刺“外三阳五会”,虢太子苏醒之后,又让子豹,用加热之后的五分之熨、煎煮的八减之剂,交替着在两胁热敷治疗,很快就使苏醒过来的虢太子,坐了起来,取得“抢救成功”,普天之下的人,都说扁鹊可以“生死人”,扁鹊很谦虚地说自己没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只是让本来有生机的虢太子,重新站立起来了。
          虢太子因此,把扁鹊当做重生父母,到内丘跟随扁鹊学习医学,留下了千古佳话。

492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21:56:1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18年9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西学中的雷宝淳和大家一起分享《方剂学》中的“开窍剂”。开窍剂是由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根据治疗证型不同,本类方剂分为凉开和温开两类。本次讲课除了妇孺皆知的“安宫牛黄丸”,还跟大家一起学紫雪,至宝丹,小儿回春丹,行军散,苏合香丸,紫金锭共7条方剂。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雷宝淳讲述《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开窍剂”的有关内容。
                 温病学家认为,在外感热病的过程之中,邪气深入营血,蒙蔽清窍,让人神识昏迷,治疗需要用开窍剂进行治疗。代表方剂“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它们被称为“三宝”基本上是由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
                 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之中,也常被用于脑出血,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神志昏迷。
                 香港著名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的时候,被当地医学判为不治之症,送回国内之后,经过醒脑开窍,针灸治疗,逐渐恢复了身体。再次见证了中医药的神奇魅力,也证明开窍药,很重要。

493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21:2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18年9月14日),由刘敬章继续讲述《中医诊断学》,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关于异常出汗的内容。
                 病态的出汗,可分为全身和局部两大类。由于外感时邪或者内伤杂病等不同因素均可导致,外感多实证,如风、热、暑、湿等淫邪;内伤多虚症,如阳虚、阴虚、亡阴、亡阳等造成的自汗、盗汗、绝汗等,但是也有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症。

                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异常出汗的有关内容。
               人类的皮肤是生物高度进化以后的成果,丰富的汗腺和皮脂腺,是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特殊器官。
               多年之前,我的研究生为了研究解表方药,打算建立“表证动物模型”,但是小动物们满身的毛发,缺乏汗腺,不能模拟人的皮肤,不能造模成功。
              《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的过程,也是阴阳交流的过程,当然,不正常汗出的背后,有特殊的病机。中医细心观察和总结出很多异常汗出,也总结了很多有效放药。
               可以根据外感时邪或者内伤杂病等不同情况进行划分,如阳虚、阴虚、亡阴、亡阳等造成的自汗、盗汗、绝汗等,但是也有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症。

494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5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18年9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中篇第五节针刺麻醉和下篇治疗第一节总论中脏腑经络证治的内容
                  我们期待王群才届时对具体知识内容进行讲解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王群才讲述《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针刺麻醉以及其他的有关内容。

                 中医针刺镇疼,解除各种疼痛的临床运用,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没有“发明”针刺麻醉,其原因主要是中医基本不做手术,所以“麻醉”的需求不明显,即使有了华佗的药物麻醉“麻沸散”,窦材的“睡圣散”,也因为“置之无所用”而失传了。
                 半世纪之前,发现,发明针刺麻醉,是手术科的医生在学习了中医针灸之后才做出来的。因此,针刺麻醉,离不开中医针刺,也离不开“西医学习中医”的历史过程。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发现了“内腓肽”“强腓肽”,促进了神经递质学说的进步,丰富了西医神经生理学,说明研究中医药,采取“有效就有理,以效求理”的方法,可以大有作为。

49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6 21:39:5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9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她和大家一起谈论“黄疸”病的诊治问题。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黄疸只是作为某些病的一个指标,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而中医把黄疸作为一个疾病并对本病有独特的认识与治疗。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黄疸病的有关内容。
                  中医对于身目发黄的病人,主要是从肝脾与湿热、血瘀的角度分析病机,提出治疗法则,以及历代用药有效的方剂。
                  中医“以无为本”,各种各样的治疗,都是为了把诊察到的体征,病人的痛苦,“变成无”。各种治疗措施,千方百计,都是理法方药紧密相连的“完整一套”。

496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22:0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晚上(2018年9月17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第五节  儿科诊法中的闻诊、问诊、切诊和第六节   药物内治法的用药原则。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儿科听声音主要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的高低强弱;嗅气味包括闻小儿的口中之气味及大小便、痰液、汗液、呕吐物等的气味。
         问诊是收集病史、了解病情的重要方法。儿科问诊的内容与成人基本相同,需要注意问年龄、问个人史,要围绕主诉,结合儿科病的发病特点进行询问。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诊断儿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儿科疾病的治疗大法基本与成人一致,但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其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学特点,所以小儿治疗手段的选择、运用,以及在治法的运用、药物选择、药物剂量、给药方法、给药途径等和各种疗法的联合使用上,都具有许多特点。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很多,有药物内治法、药物外治法、非药物疗法,这些疗法的应用,应该根据儿科特点,针对不同病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恰当的选择应用适合病情需要的有效疗法,才能发挥中医学特色与优势,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内治法是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治疗方法,儿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用药原则应该注意及时正确审慎、随证先证而治、注意顾护脾胃、不可乱投补益及掌握用药剂量六个方面。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我们一起“道术并重,复兴中医”。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小儿四诊与用药特点的有关内容。
       被称为“哑科”的儿童,其诊治尤其需要细心,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也可以看到古人的“爱子之心”,以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
很多家长,爱子之心很迫切,但是方法不得当,因此,很多疳积证、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的出现,不一定是经济状况不好,多是喂养不当造成的。
很多小胖子、经常感冒、发烧的“豆芽菜”,也往往是用一颗爱心培养出来的。
      因此,饮食起居不当,在儿科的诊治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我曾经接诊过很多这样“问题儿童”,有很多是“问题父母”造成的,在独生子女的时代,这样的现象尤其多。
     “要让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三分如何掌握?过分了也影响孩子的健康。

497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22:19:3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9月1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黄帝内经·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这就提示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规律。
       今天咱们共同学习“脏与腑”以及“腑与腑”之间的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影响。
       请大家关注收听。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根据脏腑的功能特点,与天地阴阳相联系,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属于阴,主要储藏精气,如同厚德载物的大地;胃大小肠胆三焦膀胱六腑属于阳,主要传送与排泄水谷代谢物质,如同运转不息的天空。
       五脏六腑与天地阴阳的属性相一致,与万物的声色气味相联系,人体就像宇宙的浓缩模型。
       天地精华在一身,四气五味入脏腑。
      《黄帝内经·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498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21:5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8年9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沧州市孟村县中医医院中医肿瘤科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积聚的内容。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症。分别言之,积属于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于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因为积与聚关系密切,所以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积聚的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或者病后所导致。基本病机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其病位主要在肝脾,病理因素为气滞血瘀,病理性质初期多实,后期转为正虚为主。
                  西医学所说的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等都可以参照本证进行辨证治疗。
                  现代社会癌症高发,形成了社会和家庭的双重灾难,传统的手术、化疗和放疗三大疗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和需要,如何利用好中医中药这把天然的抗癌利剑,实现天下无癌的宏大目标。

                  敬请期待刘敬章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癌症预防和康复的有关内容。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积聚的有关内容。
                  中医以自然生成为指导,体现“以无为本”,对于疾病的命名也是这样。

                  所谓积聚,就是因为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气血凝聚和聚散离合,聚久成积。
                  因此,聚与气机不畅关系密切;积结与瘀血、痰湿凝聚为有形关系密切。
                  古人说,聚多在腹,属气分;积多在脏,属血多见。
                  由此可见,其治疗也有明显的区别。
                  当然,气聚可以发展为血瘀,阳病可以转阴,尤其日久不愈,证候多互相兼夹,孰多孰少,需要认真辨析,才能使方药与病机丝丝入扣,效如桴鼓。

49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21:4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9.20)晚上8:3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西学中的雷宝淳与大家一起分享《方剂学》中的“固涩剂”。

固涩剂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以治气血精津滑脱丧失之证的方剂,属于“十剂”中“涩可固脱”的范围。根据功能不同,本类方剂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和固崩止带5类,涉及方剂11首。由于内容较多,今天分享前三类,包括玉屏风散,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桃花汤6首方剂。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雷宝淳讲述《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其中的“固涩剂”。

       固涩剂是“涩可固脱”法则的具体运用,这也是中医所特有的治疗方法。
       它们以固涩药为主组成。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医历来重视“升降出入”,把它们看做极为重要的事情。
      “升降出入”太过、不及,都是病态;一旦停止,生命就结束了。
     《内经》说“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因此,对于滑脱之证,使用收敛固涩剂,就能以治气血精津滑脱丧失之证。

50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1 22:0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18年9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来自北京的刘云双讲述《中医诊断学》,和大家一起讨论昏迷的相关内容。

                  昏迷是由各种原因造成清窍不利,神明失用所致。病变主要在心,心主神明,病邪蒙蔽心窍,上扰神明,以及阴虚阳脱,心神耗散,皆可使神明失用而引起昏迷。

                   让我们一起期待刘云双的讲述和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刘云双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昏迷”的有关内容。
                   中医认为人出生的时候,五脏毕具,气血已通之后,必须达到“神气舍心,乃成为人”。
                   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神昏是心神不明,是轻证;进一步昏迷不醒,是邪气蒙蔽心神清窍,证候加重。
                   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神志不清都是重症。
                   外感过程出现昏迷,伴有发热,是“邪陷心包”;内科杂病出现昏迷不醒,多不发热,是脏气衰败,痰浊瘀血蒙蔽清窍。
                   治疗方法,虽然有外感和内伤的区别,但是都可以“急则治标”,选用开窍方剂。有凉开和温开的区别。
                   “缓则治本”,需要结合原发病,辨证论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1:25 , Processed in 0.10640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