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5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2:02:4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0月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的统一的系统整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协调平衡,阴阳匀平,气血和畅,维持着机体及其与环境的统一,保证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神志活动、呼吸运动、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生殖等人体的基本机能活动,虽各为相关脏腑所主,具有各自的规律性,但又均为五脏功能互相协调配合的结果。那么,五脏是如何支配和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水液代谢、和生长生殖的呢?

       请关注今天晚上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五脏在人体的消化吸收、水液代谢、和生长生殖方面的作用。

       中医重视升降出入,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人以胃气为本,水谷饮食的消化吸收、运输转化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肝的疏泄,肺的输布有关;

       肾主水,主生殖,因此水液的代谢和生殖功能正常,与肾的关系最紧密,其他脏腑也有影响。

       这是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
5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21:3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10-4 21:33 编辑

        今晚(2018年10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将由王秀民主治医师与各位中医同道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有关“眩晕”的相关内容。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我们一起期待,今晚王秀民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有关“眩晕”的相关内容。
         眩晕是患者的主观感觉,也是其非常痛苦的人生体验。他们找中医,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苦恼。
         中医不需要查验里边的具体结构问题,通过“内外相关,内病外显,内病外诊”,就能“内病外治,外治内效”。
         中药的运用,虽然是内服,但是,中医用药不是靠化学成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是对药物时空属性的概括。
         方药的运用,是组合效应,不是单味药的作用,更不是某个化学成分的效果。

         中医关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的概括;
         以及关于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等基本病机的认识,都是“时空化”的总概括。

         世界不是越单纯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而是万物相关的复杂联系,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5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21:4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0.4)晚上8:3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武宁与大家一起分享《方剂学》中的“理气剂”。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内而脏腑,周行全身,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节,或寒温不适时,均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而产生多种疾病。今天主要讲述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苏子降气汤五首方剂

       让我们一起期待武宁的讲述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武宁讲述《方剂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论了“理气剂”的有关内容。
       气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概念,也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主要理论支撑。
     《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天地之间充满了气,升降出入,浮沉聚散都有规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万物都是这样,聚散有常,符合规律。有无相生,没有真空。庄子概括天地四时自然生成的规律,并给与极高的评价,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阴阳互相配合,化生万物,人居其“气交”之中。万物复杂而有序,四季变化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气有郁滞,就会生病。所以需要理气通滞的方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临床上,经常使用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苏子降气汤五首方剂



5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21:37:42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各位在线同仁,大家好!
                  今天是周五(2018年10月5日),晚上8点30分由我们周五讲课小组,汇报第五版《中医诊断学》章节,由黄小平给大家讲述“咳嗽和、喘促、呕吐”。这些章节的有关内容。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于外邪侵袭肺系,或其他脏腑有病损及于肺,肺气不利所引起;
                 喘促又称气喘,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而言,可发生多种疾病之中;
                 呕吐指实物入胃,反而上逆之症;等。这三个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鉴别诊断意义尤甚。

                请大家一起听来自上海的黄小平的汇报讲述和分享,并指正。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黄小平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咳嗽和、喘促、呕吐”鉴别诊断的有关内容。
                中医把人体患病的突出证候作为诊断病名,是根据“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说这是病灶表现的症状,这是中西医不同学术体系的差别。
                中医按照“有无相生”的学术原理,认为病人所有的痛苦,不论是病灶还是疾病表现,都是“结果”,不是“原因”,都需要进一步“审症求因”,尤其是要寻找疾病产生的内在原因,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有的疾病,都有脏腑功能下降的原因。因此,治疗不单纯针对外来的邪气,而是格外看重脏腑、气血、阴阳等正气不足,或者造成虚损的原因。
               咳嗽虽然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于外邪侵袭肺系,或其他脏腑有病损及于肺,肺气不利所引起,但是,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
               喘促又称气喘,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而言,可发生多种疾病之中,喘虽然出于肺,但是“肾不纳气”的喘,以及肾水上犯、水气凌心造成的喘(心衰),治疗与外感肺气不利的喘,有明显不同;
               呕吐指实物入胃,反而上逆之症,中医认为“胃气以下行为顺”,呕吐是“反其道而行之”,它的出现不仅关系到胃,而与肝气郁滞、内有痰湿瘀浊等,也有很深的关系。

               因此,临床上,咳嗽、喘促、呕吐这三个症状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

5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21:40:2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0月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下篇治疗各论眩晕至腰痛的内容
        包括其中每个病症的病因、治疗方法、所用的穴位、为什么这样治疗以及配合皮肤针、温针、水针等治疗的内容
        我们一起期待王群才精彩讲解各病治疗方法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下篇治疗各论眩晕至腰痛的内容
        中医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与西医的靶点治疗不同,它不是直接作用在病变的器官或细胞表面,而是通过机体内在的调节机制而起作用。
        因此,中医针灸可以在远离病灶的体表,以及四肢上进行针刺治疗。
        这是中医有独特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学说的指导,才形成的治疗技术。
        中医治疗眩晕、各种疼痛,与治疗其他脏腑的疾病一样,都需要辨别每个病症的病因、病机,以便据此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及所用的穴位。
5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7 22:06:2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0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题目是:一代一家傅青主。
                傅青主(1607一1684年),本名傅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初名鼎臣,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侨黄、侨松等,山西阳曲(太原市)人,他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粱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傅青主出生于医学世家;因此,他虽然集文学、书画、哲学、儒学、佛学、金石、考据、医学于一身,但他在医学方面的造诣更为人们看重。正如他对友人所说:“吾书不如吾画,吾画不如吾医。”代表著作为《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在医学(尤其是妇科学)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用五行学说指导临床,重视气化;临证充分运用脏腑和奇经理论,尤其重视肝脾肾相关理论;不仅继承了前代妇科理论,而且在妇科常见病诊治方面多有异于前人的创见,还创制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妇科传世名方,如完带汤、固本止崩汤、温经摄血汤、生化汤、易黄汤、清经散、两地汤、定经汤、养精种玉汤等。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一起期待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傅青主的学术成就。
              傅山,傅青主先生是一个颇不寻常的传奇人物,他出生于明末,对于腐败的政治深恶痛绝;但是,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他对于亡国之恨痛入骨髓;反清复明,是一个梦想。
              但是,反清的人时常让他失望;他反对的清朝皇帝,逐渐稳住了江山。
              请他出来做官的“浩荡皇恩”,他不以为荣,却以为耻。
              23岁得子,27岁丧妻,却誓不再娶,这样的操守,也和身世有关。
             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
             傅山关于治病与病人身份的一段论述,也凸显出他的个性和气节:
             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词谢绝。对此他解释为:““好人害好病,自有好医与好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

5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21:55:2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2018年10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胎黄的产生与胎禀有关,所以称为胎黄或胎疸。由于新生儿生理代谢特点,大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以出现黄疸,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母乳喂养儿高于人工喂养儿。隋代《诸病源候论•胎疸候》“小儿在胎,其母脏器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这是对胎疸的病名、病因、症状最早的记载。
        胎黄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本节主要讨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又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包括了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各种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严重的可以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损害神经系统,造成死亡或遗留后遗症。
       所以,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胎黄是中医儿科很重要的内容,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新生儿黄疸的诊治问题。
        小儿出生后,有生理性的“胎黄”。严重者皮肤面目出现发黄,就叫黄疸。
这一问题,在历代中医学著作之中,或有论述。隋代《诸病源候论•胎疸候》“小儿在胎,其母脏器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这是对胎疸的病名、病因、症状较早的记载。
      对其治疗,限于历史条件,也限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内服药物应该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爱子心切,针刺、按摩等外治方法,也可奏效。
一物瓜蒂散,在鼻孔里用药,灌肠剂清热解毒等,也有退黄利湿的效果。
千方百计,解救患儿的病痛,是每位医生的责任。

5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19:50:4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0月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主治医师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精气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让我们一起期待朱胜君为大家讲述“精”的含义,“精”是如何生成的,以及“精”的功能。http://www.ynjkcy.com/zyjc

5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20:4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10-10 21:16 编辑

                 本周三晚上(2018年10月1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的中风的内容。

                 中风是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有昏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学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也称之为卒中。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病因多为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等。病机属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化火生风。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阴血虚少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两者可互为因果。根据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的不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让我们共同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风的有关内容。               中医历代医家认为,风痨臌噎属于“四大难证”,中风位居榜首,一是发病率高,二是有些病人的病情重,病死率高,经常留有后遗症。
               张仲景根据不同病情,把中风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
               中脏腑的人,多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中经络的患者,则可以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活动不利。
               此病多由于阴阳失调,气血瘀阻、逆乱,与心肺肝脾肾都有关系。早期常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化火生风;后期多见心脾肺肝肾亏虚,肢体痿软或僵硬。

              治疗需要辨证论治,分阶段,分病情,不可一概而论。
5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10:3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0.11)晚上8:3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武宁与大家一起分享《方剂学》中的“降气剂”。

                             降气剂,适用于肺胃气逆不降,以致咳喘、呕吐、嗳气、呃逆等症。若属肺气上逆而咳喘者,常用降气祛痰,止咳平喘药如苏子,杏仁、沉香、款冬花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若属胃气上逆而呕吐、暧气、呃逆者,常用降逆和胃止呕药如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竹茹、丁香、柿蒂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定喘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今天主要讲述这四首方剂。

                           让我们一起期待武宁的讲述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武宁研究生讲述《中医方剂学》成功!她为了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的事情,出差到千里之外的浙江台州,仍然和大家一起 讨论学术,讲了降气剂的有关内容。                            我们有缘一起,道术并重,发展学术,复兴中医。
                            中医与西医不同,有独特的学术理论,气机运行就是中医特有的学术概念。
                            中医认为,气机运行是各种变化的动力,通过“升降出入”的适中、和谐,达到生命过程的健康有序。
                            一旦升降出入太过、不及,就会走向无序,产生疾病。
                            气机不畅,不降,或者上逆,就应该使用“降气剂”进行调理治疗,恢复生命过程“升降出入”的有序,而恢复健康。
                            中药治疗气机上逆,有很多方剂内服,安全有效。当然,中医治疗可以“杂合以治”,“内病外治”,使用针刺,按摩,敷贴,食疗等等,也可以达到“降气剂”的作用。
                            因此,学习中医,不要拘泥于“化学物质对抗”,而应该辨证论治,杂合以治,活法巧治,千方百计,都能有效。
                            这就是中医大智慧的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07:31 , Processed in 0.05542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