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21:39:4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0月3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有关淋证的内容。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唐代的《千金药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五种证候,后人又增加了血淋,即称为六淋。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系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等。病因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伤久病,禀赋不足等。病机属于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膀胱与肾。

       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有关淋证的内容。

       淋证是中医独特的病名,与西医的性病“淋病”有明显区别。
       西医的淋病是性传播疾病,突出致病微生物的特征;
       中医所说的淋证,是一个古老的名称,它以症状的描述为依据,是状态诊断,而不是病菌检索得出的病名。
       由此可见,中医所说的淋证,与西医所研究的淋病,可以有关联,而又有很多不同点,不可混同起来。
       中医说的淋证,是包含很多西医病名的常见病。
       因此,张仲景《金匮要略》、孙思邈《千金药方》、王涛《外台秘要》等历代名家,都论述过这个病,将淋证归纳为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五种证候,后人又增加了血淋,即称为六淋。

      中医治疗本病,不是用细菌学说来指导,而是按照中医的固有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5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21:40:25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10-31 13:06
京雪很不错呀,认真负责。

感谢杨老师鞭策
5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1:5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1.1)晚上8: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方剂学》中“治风剂”的相关内容。

       治风剂主要包括“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剂两大部分。今天晚上我们主要学习这两部分的丰富内容。涉及到的方剂有:疏散外风的大秦艽汤、消风散、川芎茶调散等,和平熄内风的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等方剂。

       让我们一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其中“治风剂”的相关内容。
“风邪致病”,这是中医一个特有的病因病机概念。
        医圣张仲景说“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是春天的主气,可以生万物,也能让人生病。
      《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可见其广泛性。

      治风剂主要包括“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剂两大部分。今天学习了疏散外风的大秦艽汤、消风散、川芎茶调散等;
也学习了和平熄内风的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等方剂。

     这都是临床常用的方剂,疗效显著。


5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21:16:52 | 只看该作者
                  预告:本周五晚上(2018年11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小平院长讲述《中医诊断学》。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二部分,原文选录。上周刘云双讲了第一:望诊,望诊又分为神色形态部分和舌诊部分。本周给大家讲述四诊当中的“闻诊、问诊、切诊”

                 让我们一起期待来自上海的黄小平的讲述和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黄小平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历代医家关于四诊当中的“闻诊、问诊、切诊”的有关内容。
                《难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并且解释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历代医家继承了扁鹊的“四诊合参”,又有很多研究心得,对于四诊各自的奥妙,都有很多阐发。值得大家努力学习,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西医并存的情况下,中医四诊仍然不可取代。

5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21:38:3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来自澳门针灸学会的张俊青理事长讲述《针灸学》。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和针灸治疗讲述痢疾、脚气、便秘、脱肛的有关内容。


                 请大家一起期待,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委会张俊青副会长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jx
                  张俊青讲述《针灸学》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和针灸治疗讲述痢疾、脚气、便秘、脱肛的有关内容。

                 按照“西眼看中医”,用西医的理念,很难理解中医针灸治疗的学术原理。
                 痢疾是细菌感染,脚气是真菌感染,便秘是肠蠕动太慢,脱肛属于内脏下垂,都是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原因,很难“熔于一炉”,用几个不锈钢“异物”刺进远离病灶,似乎“毫不相关的肉体”人体的组织里,这是完全讲不通,也不可能接受的“损伤”行为。

                但是,看懂与否,都不能否认中医使用了几千年的针刺治疗,也不能否定切切实实的针刺疗效。

                也就是说,中医很多优秀的特质,落在西医还原论的目光之外。
                发扬中医特色,依靠独特的优势,就能奔向未来,走遍天下。

5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21:45:1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

                    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何梦瑶。何梦瑶(1693一1764),字赞调,又字报之,号西池,又号砚农,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清代著名医家。《医碥》《伤寒论近言》为其代表医著。何梦瑶也是一位儒学之医,且为官清廉;除医学外,他在易学、史学、文学、数学、音律等方面均有造诣。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对何梦瑶学术的传承和发展颇为重视。邓老说:“清代岭南医学是一个大发展的年代。如对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医家何梦瑶,被誉为‘南海明珠’。何氏《医碥》批判了受景岳学说影响,治病过用温补之弊。该书二百年来多次翻刻印行,足见其影响之大。”《邓铁涛医话集》史如明鉴,何梦瑶的治学经历及学术思想对中医式微的今天也有两大启示:一、中医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中,才能复兴发展;二、中医学术只有不同学派互相争鸣才能勃勃发展。

                   我们一起期待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医家何梦瑶(1693一1764)的学术成就。



                   何梦瑶是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原来是官员,做过知州,以及几个县的县令,。

                   他在当思恩县令的时候,瘟疫流行,他用方药救活了大量患者。

                   他年老返乡之后,热心行医,治病救人,并出版了几部医学著作,成为很有成就的有关清代著名医家。代表作是《医碥》《伤寒论近言》。

                   何梦瑶在《医碥》中批判了治病过用温补之弊。



                  何梦瑶对岭南医学有很大贡献,是较早研究地方用药特点的医学家。
5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21:4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2018年11月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哮喘。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啸鸣、气喘性肺系疾病。

           哮喘有明显的遗传性倾向,初发病年龄以1-6岁多见。发作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季、春季气候多变时易于发病。大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可以缓解或自行缓解,在正确的治疗和调护下,随年龄的增长,大都可以治愈。而严重哮喘发作可以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要积极、及时、慎重处理哮喘发作状态。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儿童哮喘的有关内容。



中医认为哮有宿根,喘无善证。

根在何处?

一在脾,脾虚生痰;一在肾,久必及肾。

这容易理解,很多人不知道“根在儿童”。

儿童的哮喘,比较好治,我治好了很多儿童哮喘,当时有些病儿病情很重,虽然治好了哮喘,但是一般仍然看出他们先天体质弱。

儿童的哮喘,不及时治疗,到了成年人的时候,就难以治愈了。

所以,我认为这个根,与儿童哮喘,儿童发病有关系。

只要抓紧治疗,一般都能治愈。



这一点,我很有体会。
5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22:01:3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1月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认为: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运行于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素问.五藏生成》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那么,血的基本概念是什么?血是怎样生成的?血的循环机理是什么?血具有哪些生理功能?血与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请关注张海涛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关于血的有关内容。

        中医学所说的血,与西医不一样,不仅仅是红色的血液,还有更多的学术内涵。它和气一样有阴阳的属性,与脏腑的关系,也有不同的描述。

        这不是故意标新立异,而是与传统的中医理论“无缝对接”,可持续传承,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取得预期的成功。

        背离了中医的传统理论,用西医貌似正确的观念改造中医,就难以驾驭中药方剂,也不好解释中医治病救人的学术原理。

        不要“自设陷阱”,让中医失语。



        中医认为: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朝百脉),精血互化,血汗同源,运行于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素问.五藏生成》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细心揣摩,就能“深得古人之心”,了解中医精华。
54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21:3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8年11月7日)的一技术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_窿闭的内容。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该书对癃闭的病位、病机作了概要的论述。东汉殇帝姓刘名隆,由于避讳,而将癃改为“淋”,或改为“闭”。汉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没有癃闭的名称,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元·《丹溪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记载,而没有癃闭的名称。直到明代才又有了窿闭的论述,《景岳全书·癃闭》将癃闭的病因归纳为四个方面: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气虚而闭者;有因肝强气逆,妨碍膀胱,气实而闭者。并详细阐述了气虚而闭的病理机转。

       让我们期待王秀民的精彩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窿闭的内容。

      她除了和大家介绍有中医的关专业知识之外,还通过古代文献的“避讳”知识告诉大家一些相关知识。

      因为唐宋皇帝的祖上有人叫“李预”,《神农本草经》的薯蓣,就改成了“薯药”;有人叫“赵曙”,改了名的“薯药”还需要再次改名,因此“薯蓣”就变成了“山药”。

      清朝康熙大帝名叫“玄烨”,中医的“玄武汤”,就改成了“真武汤”;中药“玄参”,则改成了“元参”。

      古代中医命名的癃闭,虽然早就见于《内经》,但是因为东汉殇帝姓刘名隆,由于避讳,而将癃改为“淋”,或改为“闭”。

      殃帝是个短命而倒霉的皇帝,但是竟然因为他的名字而修改了中医的一个病名,可见历史环境对于中医的影响,是非常剧烈的。



      据说,中医的“真气”一词,也是因为避讳秦始皇的名字“嬴政”,由“正气”改成了“真气”。



     华佗“可以活人”宝书送人不敢要的悲剧,仲景“被迫坐堂行医”的成功,都是令人深思的大问题,不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就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55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1:0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1.8)晚上8: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方剂学》中“治燥剂”的相关内容。

        中医理论中的燥,分为外燥和内燥,外燥宜宣散;内燥要滋润。治燥剂主要包括“轻宣润燥”和“滋阴润燥”剂两大部分。今天晚上我们主要学习这两部分的丰富内容。涉及到的方剂有:轻宣润燥的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和滋阴润燥的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方剂。

       让我们一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方剂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治燥剂”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轻宣润燥”的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和滋阴润燥的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方剂。
       对于燥邪伤人的问题,《内经》虽有论述,但是,内容不多。“病机十九条”之中,就缺乏有关内容,刘河间对此有所补充。
吴鞠通《温病条辨》既吸收了喻嘉言清燥救肺汤的学术成就,也继承和发挥了沈目南《燥病论》的学术特长,辨别秋燥为病的特点很细致,值得大家参考。
      吴鞠通说:“盖喻氏之清燥救肺汤,即《伤寒论》中后半截之复脉汤也。伤寒必兼母气之燥,故初用辛温甘热,继用辛凉苦寒,终用甘润,因其气化之所至而然也。”
     “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此说很有见地,不容忽视。他分三焦论述燥邪伤人,也很有临床指导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03:29 , Processed in 0.06692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