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73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1:35:59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同道,新春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本周日(2024年3月10日)20:00,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洪昇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二讲 《伤寒论校注》的框架结构(下)。本讲内容简介:卷二的部分内容,卷三至卷十内容。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王洪昇先生讲述《伤寒论》第二讲 《伤寒论校注》的框架结构(下)。本讲内容简介:卷二的部分内容,卷三至卷十内容。
        从唐初到开元九年(即从公元618年至717年)凡一百年,有许多古书复出,在《新唐志》中收录了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本,这正好是“古书近出”的实际写照。此书复出之后,在唐代曾作为医官考试之用,自此一直相传、至北宋治平二年林亿、孙奇等取之作为底本,此后历传不废,一直流传到今天。
      唐以前、《伤寒论》另一个传本就是孙思邈收在《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之本,此本没有经过隋朝人的整理和抄写。
学者最熟悉的《伤寒论》传本,除宋·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外,就是北宋治平二年由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校定的《伤寒论》十卷本,学者称之为“宋本”,而对唐本《伤寒论》却比较陌生了。唐朝初年孙思邈历尽千辛万苦,耗费几十年精力,终于把这个《伤寒论》传本寻觅出来并编进《千金翼方》中(成书约在公元682年)。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
        《伤寒论校注》的编辑裴永清先生,在2009年66岁时说: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民族之文化,又是中华民族之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医学科学。学必细微、研必精深,学用结合,反复无穷。倘若读之数遍,不可谓学也;非“入骨三分”而铭刻于心,亦不可谓学也。余素愚钝,反复拜读大论不可计数,而受益俱增,至今不敢懈怠矣。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273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1:36:3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3月1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一章  扁鹊
        扁鹊是春秋末期的医学家秦越人的称号,扁鹊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更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当然也是名副其实的明星,所以就有很多关于扁鹊的故事和传说,有扁鹊的真实历史故事,有世人神话扁鹊医术的传说故事,也有很多人出于自己的目的需要利用扁鹊虚构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故事。
        今天晚上且听马京雪医师细细道来。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一章  扁鹊,《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1月15日刊登了曹东义的文章“扁鹊建立了中医学术体系”,而且扁鹊创立了中医的经典著作,《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流传后代,司马迁因此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汉书·艺文志》的医经七家,扁鹊与黄帝平分秋色,各占两家。黄帝出于托名,其实只有扁鹊一家,因此,医经源出于扁鹊,但是在河北邢台内丘县,神头村一带。
虽然这是推测,但是确有很多旁证材料。
来日方长,我们一起探索。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33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1:37:1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3月1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继续为大家讲述《扁鹊学术思想研究》之扁鹊学术思想——诊脉见五脏、独特世界观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继续为大家讲述《扁鹊学术思想研究》之扁鹊学术思想——诊脉见五脏、独特世界观。
        西医解剖认为,脉管、脉搏与心脏有关系,与血液循环也有密切联系,如果说诊脉与肝脾肾肺有关系,缺乏客观依据。中医无论是《素问》所说的“脉口独为五脏主”,还是《难经》的独取寸口,都与扁鹊倡导的诊脉尽见“五脏症结”有关系。
《史记·扁鹊传》云:秦越人“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古今相传,扁鹊是发明脉诊或是脉诊集大成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出响。那么,扁鹊阐发脉诊时,前人有无脉诊方面的论述,当时医学理论的发展水平如何,扁鹊本人对脉诊做出了哪些具有独创性的成就;对后世脉学及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等等,需要我们结合有关史料进行辨析。
      笔者认为,秦越人若想通过切脉而“尽见五藏症结”,就必须首先确立经脉与脏腑的固定关系,改变《足臂十一脉灸经》或《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脉互不相接,与脏腑没有络属关系的原始状态,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使之产生质的飞跃,让经脉与脏腑成为联系密切的固定关系,为脏腑辨证分型的“尽见五脏症结”的诊法奠立基础。并使经脉与经脉,脏腑与脏腑之间也产生某种联系从而产生络脉学说,并使经脉学说与错综复杂的临床实际相契合,成为系统的脏腑经络理论。只有达到了这样一种水平,才能谈得上通过切脉来候知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只有具备了这种系统的脏腑经络理论,才能对赵简子病情判断时,得出“血脉治也,尔何怪”的论断;只有这样才能在决断虢太子尸厥时,敢于说“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73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1:37:5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4年3月13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体质肿瘤学》的内容,题目是抗癌中草药和方剂研究的第一节:清热解毒药,毒是癌症的特异性因子,古代称毒瘤,所以抗癌第一大法就是清热解毒法,来清泻内热,消肿解毒,减轻疼痛,本类药物包括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白英,山海螺,拳参,金刚藤,冬凌草,山豆根,凤尾草,铁树叶等等。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继续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体质肿瘤学》的抗癌中草药和方剂研究的第一节:清热解毒药,中医治疗癌症“见招拆招”,活法巧治,有毒热内结的癌症患者,就选用清热解毒法,来清泻内热,消肿解毒,减轻疼痛,求得临床缓解。这类药物包括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白英,山海螺,拳参,金刚藤,冬凌草,山豆根,凤尾草,铁树叶等等。
        所谓以毒攻毒,也常用这类药物。但是,这类药“苦寒败胃”,容易伤人正气,因此不可不辨证单从“抗肿瘤研究”出发,就是错误治疗,越治越不好,需要大家注意,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第一大法“,要知道为何必须用清热解毒,无热无毒,或者后期身体衰竭,必须把”扶正祛邪“作为第一大法。
辨证论治,中医灵魂。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73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1:38:2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3月14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三十七讲“化湿药概述”,内容为化湿药的基本概念、药性功效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三十七讲“化湿药概述”,内容为化湿药的基本概念、药性功效及使用特点。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胃纳不馨、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1:39:24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黄小平今天和大家分享《名老中医之路》,今天(2024年3月15日)介绍的是:原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叶橘泉
题目是“迂回曲折,艰难困苦”。
叶橘泉,浙江吴兴人。幼年从师学医,早年在苏州从事中医中药教学工作,同时开业行医并致力于本草学的研究。解放后历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苏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南京药学院副院长等职。著有《现代实用中药》、《近世内科中医处方集》、《近世妇 科中医处方集》、《古方临床运用》、《中医直觉诊断学》、《本草 推 陈》、《食物中药与处方》等。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原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叶橘泉先生的文章,题目是“迂回曲折,艰难困苦”。
        叶橘泉(1896-1989)先生说:“我的学历是一穷二白的,学习路子是迂回曲折的。自己出生于农村,仅读了数年乡塾,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还读了四书五经,只知高呼迭唱,背诵不懈,囫囵吞枣,苦读死记,不求甚解。而且农忙、蚕忙,在家参加劳动,学殖荒芜,根底薄弱。十七岁拜师学中医。业师张克明先生是一位三代祖传名医,学宗仲景,擅长经方,临证处方,药简效宏,往往一、二剂立起沉疴,里人无不称颂。他对于贫苦病人,不计报酬,常常施诊赠药,但对城市富人,远道慕名延诊者,则非重金不就,时人称之为「医而侠」者。老师对我要求甚严,而且十分关怀,谆谆教导说:学业要靠自己的努力,命我多读书多写字。当时乡里缺乏医书,老师把家藏医籍借给我抄写,并说;抄书一遍,胜于读书十遍。还要我把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熟读背诵。”
       他认为,张仲景之后,温热学家所发展的清热解毒药,养阴学家创造的滋阴降火剂,温补学派所擅长的补中益气汤,泄火攻实学派的防风通圣散等,都是我国医药史上的新发展,应当兼收并蓄,取精用宏,通过自已的再实践,加以总结提高。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273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1:40:0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3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的内容。
        国医大师李士懋的 序言:健康长寿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不懈的追求,中医几千年以来,对此积累了深厚的理论,探索出丰富的经验。
        引言:养生保健是中医的一个理念,也是古人千百年来不懈的追求,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探索的道路曲曲折折,逐渐寻找出来一些正确的方法和理论,值得人们珍惜和借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随意创造,也不能推倒重来。
       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养生是每个人根据的条件,身体状况自己去做的事情,是主动的过程,而治病则需要求助于医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医治。被医生治疗时,可以知其然,更多的是不知其所以然。
       中医的健康观是动态的,随时随地在变化,治疗疾病,调理亚健康,应该与医生、体疗师、健康专家互动,以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要达到能与医生互动,就要了解有关的知识。
       第一节:辨证治病,辨体养生
       四、外治内效,技术载道
        1、内服中药,起作用主要靠化学物质。
       2、外冶法很丰富,作用原理是能量、信息的传递。
       3、内外相关,”神机”与”气立”和谐有序。
       4、”内外相关”指导”内病外治”。
       第二节:内外相关,手法通玄
       三、伏贴膏药,冬病夏治
        1、传统黑膏药的制作方法。
        2、无铅膏药的做法。
         3、冬病夏治历史悠久,三伏贴火爆医院。
       四、圈疗涂药,内病外调。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第二节:内外相关,手法通玄
       三、伏贴膏药,冬病夏治        1、传统黑膏药的制作方法。        2、无铅膏药的做法。         3、冬病夏治历史悠久,三伏贴火爆医院。
        四、圈疗涂药,内病外调。
       传统膏药,俗称黑膏药,是因为其中有“铅”,指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剂型。其有保护、封闭和治疗作用,膏层较厚,作用持久。
       敷贴膏药属于外治,从而避免了内服药物的毒副作用,再加上疗效确切,受到了群众广泛欢迎。清代的徐大椿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中医药学刊》2003年第11期,介绍了陕西省名老中医刘俊岑先生的“药圈疗法”,对他此前的临床经验进行披露。刘先生当年已83岁,1920年出身于河南洛阳一个世医之家,自幼饱受祖传药香的熏陶,耳闻目染,收益颇多。“刘氏中医药圈疗法”,用中药液在体表循经络选穴画圈,内圈拔毒邪,外圈护正气,相反相成,内病外治。通过近50年的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
1991年10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出版了《癌瘤克星——神圈刘》的专门著作,这是严志忠编写的一本书,用十万字的篇幅介绍了很多典型病例。由此可以看出,刘俊岑先生在不断地实践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了这种自成体系的“药物圈疗”治疗方法。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38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1:40:40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诸位讲课老师、中医同道们,新春愉快!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3月17日20:30(周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王洪昇讲述《伤寒论》又和大家见面了,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感谢您们的聆听、鼓励和大力支持。
第三讲 《伤寒论校注》中校注说明、校注后記及序言(上)。本讲内容简介:《伤寒论校注》校注说明,校注后記简介。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第三讲 《伤寒论校注》中校注说明、校注后記及序言。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受到历代中医学者的重视,在当代被列为“四大经典”之中,学习好这部著作,是成为一个临床工作者的必修课。
        《伤寒论校注》是劉渡舟 、錢超塵、毛雨泽、 郝萬山、孫志洁、 裴永清几位先生,在1989年所做的工作。《伤寒论校注后記》说:
張仲景名機,漢末南陽人,《后漢书》无传,简況見唐甘伯宗《名医録》(已佚)。北宋林億等校定《伤寒论序》云:「張仲景《漢书》无传,見《名医録》,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師。」仲景先生写《伤寒杂病论》,約在建安七八年左右。由于戰火連年,撰訖不久,书即散乱。晋王叔和得其伤寒部分,編次为《伤寒论》。
叔和撰次整理之本,历代医家莫不传抄研习,因而传本歧出,訛奪倒衍,不一而足,至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詔定校勘頒行,《伤寒论》之本,始定于一。《伤寒论》將理法方药結合在一起,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及杂病,始創「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方法,其中397法,113方,继往開來,博大精深,驗之临床,效如桴鼓,为后世医学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礎。《伤寒论》不但对中國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遠的影響。所以后世莫不將《伤寒论》視为医家之圭臬,用以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踐。因此,整理研究《伤寒论》对继承和发揚祖國医药学遗产,对研究中医临证医学及研究中医辨证的理论和思想方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2739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1:42:1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3月18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一章  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春秋末期的医学家,是第一个记载的民间医生,是中医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医学宗师,扁鹊的很多事情扑朔迷离,成了虚化扁鹊,虚化中医学人士的把柄,尤其关于扁鹊的著作的问题,长久以来争议很大,今天晚上且听马京雪医师一一道来。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一章  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春秋末期的医学家,他的事迹是历史学家司马迁考证后,记载于《史记》之中。他被称为“方者宗”,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也是张仲景心目中膜拜的明星,至今仍然不能改变。然而由于年深代久,他的著作被后人吸收到《素问》《灵枢》等古籍之中,他的具体成就逐渐被埋没了。
        但是,经过汉墓出土的中医文献,以及深入考察王叔和的《脉经》,我们可以比较完整地看到扁鹊对于中医学的巨大贡献,他除了创立临床各科,会四诊合参之外,关键是建立了中医理论的完整体系,就是把摸脉作为一个标志,然后把呼吸与脉动,与气血运行、与天地阴阳相联系,来推测气血循环的异常情况,“损脉”、“至脉”,是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的两类模型,根据程度不同,各分五等。
         扁鹊这些思想,后世有继承也有发展。
         感谢马京雪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25:2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3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继续为大家讲述《扁鹊学术思想研究》之扁鹊学术思想——五脏有五色,望诊能传神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继续为大家讲述了《扁鹊学术思想研究》之“五脏有五色,望诊能传神”。
       西医解剖认为,脉管、脉搏与心脏有关系,与血液循环也有密切联系,如果说诊脉与肝脾肾肺有关系,缺乏客观依据。中医无论是《素问》所说的“脉口独为五脏主”,还是《难经》的独取寸口,都与扁鹊倡导的诊脉尽见“五脏症结”有关系。
       古人对脉和血的认识可能在远古就有了,因战伤,劳动中的破伤会引起出血,而体表浅显的静脉和耳前、腕后等跳动的动脉也比较容易发现。脉最初的含义可能是脉管,即《灵枢.决气篇》所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后来脉诊出现之后,脉的主要含义便转为脉搏,所谓有脉无脉,脉象如何,皆指脉搏而言。
虽然,浅表的静脉和动脉容易被人察,但人体内有多少条脉,这些脉与疾病的关系如何等,是不能仅凭知觉获知的,而是需要在医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抽象和验证的,最初关于脉的条数的认识,不是十二经十一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保留有肩脉、耳脉、齿脉等阴阳学说与经脉相接合之前的原始经脉名称。
       古灸经的特点为:有脉无经,没有经脉、经络、俞穴的概念;脉的走向多由四肢向近心端走行,并且各脉之间不相衔接,不构成周而复始的网络联系;脉与脏腑罕有联系,没有与內脏的属络关系;治疗上仅有灸法,没有针药疗,.并且无辨证施治的迹象。从而认为,这两种古疚经“有关经脉的理论,还是处于比较幼稚的,尚未成熟和定形化的阶段.……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提到‘中经,维络’的话。西汉初名医淳于意传授弟子时已有《经脉高下》《奇络结》《上、下经脉》等专著出现。”从而肯定这两种古灸经绝不是西汉时期的作品,有可能著成于扁鹊所处的时代之前。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7 20:53 , Processed in 0.0496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