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71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22:22:4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董恩雷讲述《针灸学》,与大家一起走近教材,学习有关针灸的知识。
自从伏羲制九针,黄帝坐明堂论医道的传说,历代发明和应用针刺治病救人的医学家,代不乏人。至今为止,民间中医有很多就是依靠针灸帮助人们治疗疾病。
                  针灸依靠良好的疗效,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掌握穴位和针刺技巧并不难,但是,讲述其中的道理,通过考核,争取能够发证,这需要系统的知识。
                  我们一起期待,董恩雷带来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董恩雷讲述《中医针灸学》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针灸学教材考核要求的主要内容,这是道术并重中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针灸学带给世界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治疗疾病,而是它承载着中医的学术理念走遍了世界。也就是在远离内脏病灶的肢体上,有联系内脏的经络和腧穴;通过刺激这些经络与腧穴,就能做到疏通气血,调和阴阳,扶助正气,恢复脏腑功能的神奇作用。

                 这是只能通过直接作用到器官、细胞,靶点对抗的西方医学,所难以理解的。
                 这也是中医复兴,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72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21:48:5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20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孙一奎。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为明代著名医家,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安徽休宁人。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等。出身于儒学世家,深受宋明理学思想影响,早年学医于黟县黄古潭先生,是明初医家汪机的再传弟子。一生学验俱来,在学术上倡导“医易同源”之论,并以太极之说演绎医理,创“命门动气”学说,又系统论述三焦相火理论。为新安医学与明代温补学派的兴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施治上也有着大量的创新方法与成功经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一奎正是由于出身于良好的儒学之家及深深地受熏于内涵丰富的徽州文化,才一步步取得辉煌的医学成就。回眸历史看今朝,中医今天走向式微,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医的根业已偏离了传统优秀文化这片千年沃土吧!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一代医家孙一奎”成功!
                孙一奎是明代中后期的著名医家,那是宋明理学影响很大的历史时期。
                宋代开始,对于《易经》的“太极”,先天与后天的理论研究,对于身心关系的探索,也是前所未有的深刻。


                孙一奎深受宋明理学思想影响,在学术上倡导“医易同源”之论,并以太极之说演绎医理,创“命门动气”学说,又系统论述三焦相火理论。这些论述与王安道等医学家的论述有密切联系,对明代温补学派的兴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引领时尚的作用。
               孙一奎在学术上的继承与创新,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继承好孙一奎的思想,才能一步步取得辉煌的医学成就。
373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17:32:4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萍霞辅导讲述《中医诊断学》。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的“闻诊”和“问诊”。
                    中医的四诊,充满大智慧,是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发现的独门绝技,不是看结构,而是看结构背后的“精气神”。
                   闻诊与问诊,有技巧,有知识,也有看点,有考点。

                   我们一起期待朱萍霞,来自新疆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朱萍霞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闻诊和问诊的重要意义。
                    中医的四诊,难学而易用,是不同于仪器检查的“软技术”,是一个需要细心体察的连续过程,需要用情,用力,用知识。

                   闻诊是利用医生的听觉,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的过程。它经常与问诊交替使用,反复出现,不是一次完成。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听闻病人诉说痛苦,需要耐心和智慧,善于扑捉有用的信息。
                   病人不能满辨证需要的叙述,就需要医生再询问一下,进一步继续听闻。
                  这个过程,就是与病人反复交流,不断对话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医生的知识储备、历史的诊疗经验被调动起来的过程。
                  四诊经常是同时交叉使用的,经常看到医生把脉的同时,一边在观察病人,也同时询问和倾听,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过程。

                 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机器不能替代的,有温度,有感情的过程,也是心理治疗的过程。
                中医的治病作用,从诊病的时候就开始了,不一定是吃药之后才有效。
                从心理角度甚至可以说,四诊才是真正适用于人的诊断技术。冰冷冰冷的机器给人的感觉,只有“科学傻子”才会感到崇拜与敬仰。
374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22:31:1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2018年5月21日,周一)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副主任医师为大家讲述《中药学》的总论部分。
                    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中药的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如何区分中药有毒无毒,或者如何通过炮制与中药配伍来降低毒性作用。这都是中医大智慧的体现。

                    我们一起期待,陈静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药学》成功!
                    中医使用中药的历史很悠久,有独特的智慧,主要是不用化学成分衡量是否有效;不把人体作为“人工化学产品试验场”,而是用独特的智慧,认识自然生成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研究它们与人体脏腑的密切联系,研究中药如何改变脏腑功能,如何调整气血运行,如何帮助人体改善饮食,调节 睡眠,增强战胜疾病的正气。
                   无论中药有多少复杂的成分,甚至化学家说它们有多少毒性,在中医的手里,都会乖乖地“变废为宝,化毒为药”。
                   中医为此,修炼、探索了几千年,验证了几千年。
                   中医掌握中药,靠辨识它们的升降浮沉、气味归经,尤其需要按照病人的体质、疾病的证候,组合方剂,需要讲求“君臣佐使”的组合规律,需要明白药物的相须、相使、相杀,要知道十八反、十九畏,要知道炮制的秘诀,明白先煎后下,饮食忌宜,起居生活,情志调节。
                “杂合以治”,方药不同,或者结合其他疗法,都能获得一定效果,不是“唯一化学成分”的靶点治疗。
                   方剂有经方,也有时方,有古典的经验,也有时代的创新。
                   中医用药,几千年传承,不能被“废医验药”所取代,就是证明它独特的魅力,以及永恒的生命力。
                   历久弥新,传承发展。
375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22:35: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5月2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三课。
           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中医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是因为中医学有着非常完整的结构体系和十分鲜明的理论特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又一鲜明的理论特色。辨证论治是怎样解释人体的生理结构的?又是怎样解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发生疾病之后的病理机制?以及人体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又是如何确定治疗方案的?
           让我们共同期待张海涛带来的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协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
           祝贺张海涛讲授《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特色。

           中医与西医有着不一样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医的历史很悠久,著作汗牛充栋非常多,但是概括起来,无非是“如何看”与“如何做”。
           如何看,就是世界观,属于认识论;
           如何做,是操作指南,属于实践论。
           西医需要根据结构,来猜测、研究功能,所以,它的基础是生理解剖和病理解剖;
           中医研究生命如何在天地之间“自然生成”,因此,不需要过分剖析组织结构。
          辨证论治在西医看来是很肤浅的方法,只有病灶才是诊断的依据,也是未来采取器官切除、细胞靶点分子药物治疗的依据;
          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病灶都是结果,不是原因,它们的出现,不是某个病灶自身决定的,是整体在自然界失调造成的,是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有生于无”;病灶的出现,只是众多因素的结果。所以辨证论治是必然的选项。
          因此,中医研究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人体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如何借助天地万物的资助或者制约。
         《中医学基础》就是为达到用中医思维、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而开设的基础理论课。
376
 楼主| 发表于 2018-5-23 22:06:3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继续为大家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内伤病证。
                   众所周知,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中医内科学正是围绕上述物质的病因、病机及其传变规律展开的,
                   基于此,她将和大家一起学习气、血、津、液的含义、分类、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她以气血津液病症中的消渴病为例,具体论述气血津液的病变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的临床表现,同时,“中西医并重”是国家的政策,她参考西医对消渴(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其治疗措施进行讲解,以增加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一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
                  她为大家讲述了内伤病证的概论,中医的内伤是与外感六淫邪气相对而言。
                 六淫邪气,是气候过于猛烈,引起了人体发病,是从外而来的致病因素。外在的致病因素,不仅是气候,而且包含天地万物之中,不利于人体健康,可以导致疾病的一切条件,都属于外邪致病。
                所谓内伤,是因为由于内在的气血运行不畅(原因可以有很多),精、津、液不足(亏虚)与分布不平衡(与脏腑功能有关系),从而导致了各种疾病。
                中医内科学正是围绕上述物质的病因、病机及其变化规律,病理特点展开讨论,给大家诊治疾病提供思路。
                消渴病,是以口渴为主证的一个疾病,它的出现,以及长期存在,就是因为气血津液有变化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很多西医认为这个病不可能治好,只能终身服药,或者用外来的胰岛素替代疗法。中医能治疗这个病,也不容易被承认。胡适先生上世纪20年代,就因为消渴、浮肿,被治愈,到了晚年,在台湾,就根据“糖尿病不可治愈”的“常识”,否定中医可以治疗这个病,并且说自己没得过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治不好”。
                贴肚脐,降血糖,治好了很多糖尿病的长沙陈勇先生,由于“违背医学常识”,被主持会议的人,赶下台去。这是最近这两年才发生的事情。
               中医的优秀特质,落在西医目光之外。
               但是,承认中医的学术原理,并不容易。
               美国“干针事件”,就是“换马甲”抢夺中医知识产权的最好说明。
377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17:23:2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5月24日)上午十点,由河北省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长曹东义老师为大家讲“内外相关,内病外治”的学术原理!欢迎大家准时收听!
                                                                                         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中医的理论自信,根源于《河图洛书》
                                                                        ——内病外治,杂合以治,是其特征。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院科学院
              很多中医治疗方法,按照西医的道理讲不通,必须转换思路,按照新的“技术路线”,走中医自己的道路,彰显个性,才能逐步复兴中医。
              这个新的技术路线,就是:
              有效,就有理;以效求理;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中医的复兴道路,应该是:
              理论自信,疗效自强;
             传承自觉,体系自立。
             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中医的理论自信,应该是“基于河图洛书的整体自然生成论”,不了解这个特点,就难以有理论自信。
             仅仅靠临床有效,是不能说服大众,也难以走向世界的。
             曹东义当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的会长,推动“确有一技,立业为民;道术并重,复兴中医”,最近当选《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此前是《国医年鉴》副主编,《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主编,负责“杏林故事”“特色医案”的采编工作,因此,希望与大家一起讨论中医的道术并重问题。
             此前,学术界“重术轻道”,造成中医事业的衰退;
             与西医“求同存异”,结果丢掉了中医自己的学术特色。
             中医之道,根源于《河图》,是整体自然生成之道;它“有无相生”的世界观与方**,与西医明显不同。
             西医擅长解剖,从结构决定功能入手,研究“明物质”,对于看不到的“暗物质”不承认,发现一点承认一点,发现不了就不承认。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然不承认中医的指导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虽然它们非常重要,但是,都不被当做科学语言,而霸道地采取“废医存药”“废医验药”的做法。
             复兴中医事业,必须从理论自信开始。
             理论自信,就是要讲“道术并重”。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讨论,曹东义语音讲座,从十点开始。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375
             赵利民:曹老师讲的内病外显,外显外治内效的理论是很正确的他的疗效确切,效果显著。有很多的疑难杂症用外治疗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结肠炎,结肠溃疡,蛋白尿,和各种疼痛症状等。用药后十几个小时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内病外显,如胃病胃不好后背左侧胃的部位就会有凸起的症状。肾功能差肾的位置就会有明显得凸起,按压会出现疼痛症状,因此内病外治的理论在中医药界是一流的,,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21:57:0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2018年5月24日)是周四,晚上8:30由李源和大家一起学习《方剂学》解表剂•辛温解表部分。
                    主要学习内容为如何理解表证、汗法?什么是解表剂?以及解表剂的分类。然后继续学习解表剂中“辛温解表”部分的重点方剂以及这些方剂的临证鉴别使用。涉及方剂有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加味香苏散等。

                    我们一起期待李源带给大家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李源讲述《方剂学》成功!
                    中医解表发汗的方法,大约起源于“烤火发汗”,到《内经》时代总结出“发表不远热”,《神农本草经》收录发汗的药物,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发汗方法,都是用温热药物来解表发汗,那个时代没有“辛凉解表”发汗的法则,也对辛凉解表的方药缺乏认识。
                    辛凉解表的方药,在晋唐时期萌发,经过宋代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金元刘完素,张子和,以及明代陶华《伤寒六书》等历代医家的探索,辛凉解表的治法和方药逐渐建立起来。
                   清代温病学家们,把辛凉解表发汗作为基本法则。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都是为了“解表”发汗,目的都是“除热”。伤寒是热病,辛温解表也是“除热”,是把瘀滞在腠理肌表的热散出去。

                  也就是,“辛散”很重要。

                  过分使用热药,容易造成误治。因为外邪传里,进入阳明少阳之后,就不能再用热药了。
                  解表发汗的时候,也不能用太多的凉药,凉药收引,不利于汗出,所以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不能在表证的时候使用太凉的方药。
                 《金史刘完素传》记载张元素为刘完素看病的故事,可以说明表证过分使用凉药,就会“走太阴”,不容易取得预想的结果。
辛温,辛凉,都是辛散外邪,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凉。
                  这里边有很多道理,历代医家有大量的著作论述。
379
 楼主| 发表于 2018-5-25 22:12:2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25日),由雷宝淳讲述“一技之长空中课堂”中《中医诊断学》。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的“问诊”和“切诊”。
                    今天主要接着朱萍霞老师上周讲解的问诊内容,一起学习“十问歌"中的“ 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部分内容。并且把脉诊的形成原理,临床意义,部位以及方法做一个阐述,力求通俗易懂,还能把握考点和重点。
                    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贺雷宝淳讲述《中医诊断》课成功!
                    这门课的知识很零散,讲好不容易,并且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因为中医练习四诊,练了几千年。
                   四诊都是独立发明的,很多人只善于一种诊法,这样的现象今天仍然存在。只有高明的中医,才能“四诊合参”,扁鹊是第一个做到这一点的医学家。
                  现在很多人不会摸脉,或者把摸脉做个样子,不知道真正的脉象是什么样子。
                  有些人,背离了古人对于脉象的描述,说一摸脉就摸到了椎间盘,冠状血管或者某个血管狭窄,长了多大的肿瘤,这都是古人所没有说过,与西医形态结构检查结果对应的“创新”?他们不了解中医的脉象,根本不是这样的,不知道脉有阴阳气血五脏,只有比附西医的形态在器的层面比高低,以为比仪器设备精密简单,忽悠大众而已。
                 中医的四诊,为的是发现整体的精气神是否充足,气血是否通畅,脏腑是否和谐,不是了解内脏结构如何,也不是为了探明血管狭窄的程度,肿瘤的位置,椎间盘突出了没有。
                 中医认为,“器者,生化之宇”,“五脏者,身之强也”。阴平阳秘,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强健,才能健康,治疗上也是从这些方面着眼。
                诊断是为治疗服务,是为了指导临床用药,形态学上的椎间盘,血管狭窄,肿瘤位置,没有对应的中药。因此,中医的诊断不重视形态,而是注重整体状态。
                精气神,人之三宝。
                肾精,心神,中气,经常交织在一起,升降出入,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一起支撑起生命的大厦,而不是某个部件有多重要。
                 中医的诊断,格外珍惜四诊合参,也是这个原因。
380
 楼主| 发表于 2018-5-26 23:12:3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杜明明继续为大家讲述《中医针灸学》的上篇“经络腧穴”的第二章节“腧穴总论”。
                    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临床上要正确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要掌握好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
                    她将和大家一起学习腧穴的发展与分类、腧穴的命名、腧穴的治疗作用、特定穴的意义、腧穴的定位方法等基本知识。
                   我们一起期待,杜明明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杜明明讲述《针灸学》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针刺腧穴的命名规律,以及它们的主治作用。
                   经络就好像是地上的河流,沟通内外表里上下,而各个腧穴都是联系体表与内在脏腑的联络机关,也像窗口一样可以反应内在脏腑气血的是否通畅与盛衰。
                  有学者认为,经络与腧穴,是分别是发现的,后来逐渐融合在一起了。
                  经络上有腧穴,腧穴反应经脉血气盛衰,以及是否通畅。
                  阴阳,脏腑,表里,上下之间,虽然有分别,但是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腧穴针刺,按摩,都是“内外相关,内病外治”思想指导下的实用技术,是中医原创的医学理论与技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1 00:58 , Processed in 0.07680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