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93|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成论批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3 06:0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7-9-4 10:34 编辑

http://www.doc88.com/p-6794182548802.html
作者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文章来自道客巴巴。
由于下载得需要钱,本人穷困潦倒,有点钱还需买米面度日,无钱以资,故需网民登录原址欣赏。倘有富翁助之下载,溪流感恩涕零。
本人找到了作者的博客,有以下文章:

生成论批判
严春友
当前学术界流行着一股生成论思潮,仿佛一旦使用了生成论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然而,在笔者看来,生成论不可能代替预成论,它们各有各的解释力度和适用范围,也各自存在着自己的问题。生成论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决不比预成论少。
事物是生成的还是预成的?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按照传统的哲学观点,事物是预定的,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事物的存在过程只是一种展开的过程。事物的预定者,要么是上帝——他一劳永逸地创造了所有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要么是实体——事物的发展只是实体中的事物的展现。现代哲学,尤其是近几年的哲学研究中,兴起了一种反对预定论的思潮。它主张事物是生成的,否认预定性的存在。然而,在生成论方面很少看到专门而系统的论著,目前能够看到的系统著作只有金吾伦的《生成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一书。因此,本文将主要围绕该书的观点,结合其他文献,展开讨论。
对于事物的起源和产生,人们只有两种解释途径,这就是预成论和生成论。可是,无论是生成论和预成论都存在着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不能够完全而令人满意地解释我们这个世界。当然,两者也不是全错,生成论和预定论一方面都有缺陷,另一方面也都有合理的因素,都有一定的解释效力。这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够更完善地说明这个世界。
然而,即使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也还是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这个世界,也依然存在着无法解释的问题。这表明,任何理论都存在着其进行解释的限度;也表明人类的认识一旦超出了某个限度,就不具有解释力了。
一.       生成论存在的问题
生成论认为事物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就是说,事物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那么事物是从哪里来的呢?生成论认为是从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事物存在的轨迹及其表现出的性质充满了不确定性,从而是无法预测的。
这种观点起源于反对传统哲学实体论的初衷,预成论便是实体论的一种表现。因而生成论自有其意义,它提供了理解事物的一个新视角。可是,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解释力不见得比预定论更强。
1.生成论并未消除和避免预成因素
生成论并没有彻底消除和避免预成的因素,相反,生成的过程恰恰是以某些预定因素的存在为前提的;假如没有这些预定的因素,生成的过程就不可能发生。
首先,生成的能力必定是非生成的,即是预定的。从某些事物中能够生成某个事物,是因为在这些事物中已经存在着生成这个事物的能力或可能性,否则这个事物就无法生成。例如,从一只老鼠中不可能生成大象,因为这只老鼠事先没有生成大象的能力。这意味着,生成的过程是以生成某物为前提的,这个前提就预定了将要生成的事物的性质和存在方式,从而也规定着生成过程的性质,把它规定为生成这个事物的性质,而不是生成任何其他事物的性质。生成的力量必然在生成过程展开之前就存在了,这个力量是生成过程的逻辑前提,因而只要承认这个力量的存在,生成论就难以成立。
反之,假如生成的能力也是生成的,将会无物可以生成,世界将无任何规律可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预定的生成能力,也就不可能生产任何事物。
其次,要生成的事物也就作为生成过程的“目的”制约着生成的过程,这个目的在生成过程之前或开始之时就存在着了,从而使生成的过程不是任何别的过程,而仅仅是生成这一个事物的过程。不存在一般性的、空洞的生成过程,凡是生成过程一定是某个或某些事物的生成过程,也就是说,生成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一个生成什么的问题,这个“什么”作为过程的目的必定是预定的。假如没有这个目的,生成的过程就是空的、盲目的、没有内容的,生成的过程将是没有秩序的、混乱的。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生成某物,无此“目的”,过程便无意义,也不可能有过程。
再次,生成论会导致事物的自我解构,导致事物的连续解体。按照生成论,事物是生成的,那么生成某个事物的事物也是生成的,而生成这个事物的事物的事物也是生成的,如此以至于无穷,找不到任何预定的事物,这样任何事物都将无法形成,因为这意味着在事物生成过程中没有任何确定性,在没有任何确定性的情况下,事物怎么能够形成呢?形成的怎么可能是这个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呢?
如果事物是生成的,还会导致下列情况的出现,这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可能生成任何事物。在没有任何预定因素的情况下,生成过程就失去了约束,怎么能够保证生成的一定是这个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呢?按照生成论的逻辑,由于过程没有任何约束(因为一旦有了约束,就意味着“预定”),从任何事物中理应能够生成任何事物,或者说,生成什么事物是不确定的、随机的,猪可能生出猫,猫可能生出狗;人的器官也不应当是这样有秩序的,而是有的人鼻子长在脸上,有的人长在后脑勺上,每个人都因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然而事实恰好相反:事物是严格预成的,猫生猫,狗生狗;每个细胞都是按照严密的结构构成,并且其功能也都是预定好了的;事物存在的过程是按照其内在的或预定的程序展开的。事物生成过程的这种同一性表明,事物的产生不是生成的,而是预定的。
金吾伦认为,传统的实体论是建构性的宇宙观,认为事物是由要素构成,而要素是不变的。他强调生成才是最根本的力量,是第一位的,“没有生成,就没有要素。”[1]这当然是不错的,可是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没有要素,就没有生成,若没有要素的话,是什么东西在进行着生成的活动呢?生成的过程和能力就失去了承载的主体,生成的能力一定来自已经存在的要素。生成不是空洞无物的,生成的过程一定是某些事物、某些要素在生成着某物。没有要素的生成,是不可理解的。
金吾伦也承认,“有了生成的能力,新事物才能够不断产生”[2]。可见生成的能力存在于生成的事物之前,即是先定的,否则事物无法产生。他为了寻找生成的最终动力,硬造出一个“生子”概念[3],把一切生成的能力归结为生子。这一方面说明他的思想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实体论,依然留有实体论的痕迹——这个生子与传统哲学中的实体的意义是类似的;另一方面表明生成论无法避免预定性,它必须以承认某些预定因素为前提,否则它将会导致自我解构——这个生子就是预定的东西。
2.整体性是否为生成论提供了证据?
.生成论认为事物之所以是生成的,是由于整体性的存在,每个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受整体以至于整个宇宙的制约和影响,从而造成了其存在的不确定性。
这诚然有其道理,但整体性同样可以证明预成论的观点:整体的性质预定了其部分的性质。如生物界,生物的后代本来是其母体的一部分,这个部分的性质是由母体预先规定了的,母体是柳树,其后代就是柳树,母体是天鹅,则其后代是天鹅。决不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某个母体的后代其性质是不确定的!
金吾伦引用惠勒的话来证明自己的整体性观点:“整体宇宙是参与者的宇宙……观察参与者把有形实在赋予时下的宇宙,也追溯到宇宙的起源。”[4]这当然没有错,不管多么微小的事物都与整个宇宙相关联,每个事物都具有全域性。但是由此得出否定预定论的结论则是错误的。为什么某个事物只能在某个环境或整体中产生,而不能在另一个环境和整体中产生?这就是因为这个事物已经隐含在这个环境或整体之中,而另一个环境或整体中没有隐含它,故而不能够产生。也就是说,这个环境或整体中预定了它的存在。这种意义上的预定论并不否认整体性的存在,相反,它认为被这个环境或整体产生出来的这个事物恰恰是整体的某种性质在局部上的一种表现,在特定时空中的显现。
不仅个体的生成已经预定于环境或整体之中,而且整体对于个体的作用也是预定的,这个作用同时也受到个体之预定性质的影响。如果个体没有接受某种信息的能力或性质,那么环境对它就不能产生作用。比如食草动物,对于环境中的肉类可以视而不见,蚂蚁面对人的高谈阔论可以听而不闻,环境中的这些信息对于它们没有意义,不起作用。整体已经规定了哪些信息可以对哪些事物起怎样的作用。
整体也一定是有组织功能的,也即具有“我性”的,无我的事物无法存在,由此规定了此整体非彼整体,也规定了这个整体中产生的事物不同于其他整体的事物。这个“我性”也就是可分离性和定域性的根源。若无此性质,则万物相同,没有任何区分。事实上,事物的演化过程也就是分离的过程,是各种不同的性质定域化的过程,由此才出现了事物的多样性。
这样看来,整体性或全域性与分离性或非定域性并不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整体存在的“目的”恰恰是要分化出各种相互区别的事物,使各种性质的事物产生某种程度的分离,而事物的个体性或分离性也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够展开。
一个事物无论多么开放,其生成过程无论怎样受环境影响和整体的决定,这些外部影响和作用都也一定是“我化”了的,是经过了我的重新组织的,整体只有经过“我化”才可以对我产生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我”是先定的,即预成的,否则便不可能有这个我化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说,整体生成“我”的过程也就是我化的过程,是整体中的某些信息转变为“我”的过程,也即整体局部化、个体化的过程。只有这个“我”是先在的,才会有后来的生成过程,否则便不可能有我的形成,一个没有的东西怎么可能产生呢?没有这个预定的我,环境、整体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因为从个体事物的角度看,环境或整体是为我而在的,整体通过“我”才得以存在。
金吾伦主张非定域性和不可分离性,认为相反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说定域性和可分离性是“牛顿物理学的原则观与殊相论的残余——‘定域性’和‘可分离性’的形而上学”[5]。这样,他在反对还原论的时候就把整体视角和局部视角对立起来,只承认整体,而不承认局部,导致了新的“形而上学”。假如不承认殊相的意义,那么整体存在于什么地方呢?整体正是通过部分才得以存在的,而部分存在的过程也就是分离的过程,即定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事物得以产生,从而具有了与整体不同的性质。在个体和局部这个层面上,张三就是张三,他绝对不会同时还是李四,猫就是猫,它不会同时还是狗。在这里适用的是“形而上学”的“残余”——定域性,而不是非定域性或整体性。事实上,整体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分离,由此产生出多种多样的事物,形成殊相。
其实,作为存在本身,在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是没有清晰界限的,它们之间的界限多是出于我们的划分。这也就是说,整体和部分只是我们观察事物的两个不同视角,这两个视角之间因此不应当构成相互否定的关系,而应当是一种互补的关系。金吾伦把两者对立起来,肯定其中一方而否定另一方,从而依然走向了传统实体论的单线思维方式。
真正的整体论一定承认其相反视角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否则它就不是整体的视角。事物既是整体的,又是可以分离的,这种分离性正是个体事物存在的原因;假如完全不可分离,则个体事物便不能形成。当然,这是整体的个体,正如整体是个体的整体一样。从认识论上说,假如世界完全是非定域性的,则事物就会陷入不可说的境地。事物是不可分离性与可分离性、定域性和非定域性的统一。从认识论角度来说,这两种观点不过是不同的视角,是不能互相代替的。我们可以说整体视角涵盖着局部视角,整体视角具有“全”的特点,因而也只有涵盖局部视角才真正是整体视角,否则它就缺少了一个角度,就不是整体了;但是,“涵盖”不等于“代替”,因为整体视角与局部视角的出发点和意义是不同的。
由上述可见,整体性的存在并没有否定预定因素的存在。
3.无中能否生有?
无论是生成论还是预成论,其根本意义在于解释事物的来源问题。然而生成论实际上取消了事物的来源,认为事物可以从无中产生,无中可以生有;预成论实质上是认为有只能来自有,而不能来自无。
如果事物没有任何预成因素,它是怎样生成的?因为,这意味着事先它并没有以任何形式存在,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事物的来源就成了问题。生成论认为,事物是从环境中来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可是,这恰恰意味着在环境中已经隐含着该事物,否则该事物就不可能产生: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这样的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就是因为这样的事物已经以某种方式潜在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了,特定的事物是特定环境的产物。因此,这种环境决定论表明,在环境中该事物已经以某种方式预先存在了,从而就否定了生成论。
生成论还主张,新的事物是出于创造,即这个事物过去从来没有以任何形式存在过。那么这个事物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从哪里被创造出来的呢?这不是很令人奇怪吗?他们认为是由于从系统外部输入了某些信息、能量和物质,这就是说,新的事物来自于系统外部。
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如果确实是如此,则表明外来的因素中已经包含着该事物了,即这个事物在出现在该系统之前就已经以一定方式存在着了,即是预成的。其二,按照这种逻辑推论下去,会得出宇宙之中的事物来自宇宙之外的荒谬结论。宇宙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大系统,按此逻辑,则宇宙中产生的事物来自宇宙之外!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宇宙是无限的,因而没有“之外”。宇宙中的事物只能来自于宇宙之中,即来自它自身——而这就意味着,宇宙中产生的所谓新事物已经蕴含于宇宙自身之中了。
金吾伦的理论被理解为:“物理定律也有个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6]从无到有就是生成过程吗?这个“无”到底是什么意义上的无?如果无就是原来根本没有,是彻底的无,从无中怎么可能生成事物呢?没有的东西怎么能够产生?他还说:“有起源便有一个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7]事物的确是有起源的,但由此并不能证明无中可以生有,如果事物从一开始就是个绝对的“无”,即“没有”,它从哪里起源?没有的东西不可能产生,这应当是一个用不着证明的常识。
从无到有,并不能证明事物就是生成的,而不是预定的。这个所谓的“无”并非真正的无,而是形态上的无,即是指那个即将生成的事物还没有显现出来,只是看起来是个无,还没有成为实体性存在,或者还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人们通常说的无中生有,那个“无”并不是没有,而只是与有相比而言的无,它是有的潜在状态。这就是从无到有中的“无”的真正含义。这个“无”实质上是虚在,与实在是相对而在的。比如种子中的信息就可以说是虚在,而从种子中生长出来的大树则是实在,
如果这个“无”是完全的没有,那么从无中产生出来的怎么能够是这个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呢?例如,假如说一只猪在生小猪之前,那个被生的小猪是彻底的无,这就意味着这个无与这只母猪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同时这个无也就可以与任何一个事物发生联系,那么,这个作为没有的“无”是怎样变成了一只猪的呢?怎么可能变成了这只猪的后代了呢?这是无法解释的,也是难以想象的。
生成的实质其实是显现,它是事物从潜在到显在的过程。人之所谓的无,实质上是“不知道”的代名词,你没有看见,没有认识到,就说它没有。虽然我们也许不知道尚未产生的事物是以何种形态存在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事物不能来自无,绝对的无不可能产生任何事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常识有力地证明了事物的预定性,如果没有预定,就可能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至于那些较为复杂的事物,其道理虽然不这么显而易见,但也是一样的,如人类的产生,为什么只有地球上产生了人类?就是因为人类已经蕴含在地球的各种条件之中,或者说人类已经潜在于这些条件之中,而其他星球的条件中没有蕴含或者没有达到蕴含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产生不过是一种显现。
生成论用突现来解释事物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发现过程的突变性以及概念变化的整体性。”[8]突现说并未解决任何问题,而只是把问题神秘化了,或者使事物失去了来源,好像事物没有任何原因就突然出现了。仅仅用突变不能解释任何东西,说这是突变那是突变,与说上帝创造世界的意思大同小异,只是把上帝换成了突现而已。被突现出来的事物一定已经以某种方式潜在着了,否则就不可能突现出来,这种预定性约束着将要突现的事物的性质,使之不是任意地突现任何事物,而只是突现出某个特定的事物。一对男女结合,无论怎么突现,也不可能突现出一只狗来。突现中如果没有任何预定性,就应当任何事物都可以突现出任何事物,然而事实并不如此,被突现出来的事物的性质总是受制于突现它的事物,这种约束性就表明了事物是预定的。
“科学发现的行为是一种突现性的事件,它或者来源于直觉的闪光,或者出现于偶然的观察,或者来自于实验的结果。”[9]。这种所谓突现绝不是无条件的,必定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出现和观察到的。突变并非无缘无故,而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质的突破。突现决不会钟情于偶尔路过的人、无准备的头脑,对于这样的头脑来说,他的直觉永远不会闪光。实验必定是有意识而为之,而非偶然;那些导致重大发现的“偶然的观察”也必定来自于一颗探索已久的头脑。比如苹果落地之于牛顿就是如此;反之,若是纯粹偶然的观察或一颗从未有研究的头脑,即使看到千次苹果落地,也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可见,突现说不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使事物的来源成了问题,因为它否定了事物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而使之变成了偶然事件。
生成论更多地是建立在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有限性之上的,是以认识的有限性为依据的。所谓事物的突现,不过是我们不知道它产生的原因而已。
生成论还把随机性看作它成立的依据。然而,所谓的随机性,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认识自身的性质,事物决不会“随机”,随机的是认识,我们没有认识到事物发生的因果链条,就认为那是随机的;或者说,随机性只是人的一种视角,而不是事物自身的属性。主张随机性的人有个著名的命题作为世界随机性存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常说的:假如世界是必然的,没有随机性的话,事物运行的轨迹就可以预测,人就能够预测未来。这种说法混淆了两个事情,就是事物自身的性质和人的认识的性质,他们把认识的有限性等同于事物的随机性,而忘记了事物自身的无限性质,每个事物都与环境或宇宙整体处于全方位的联系之中(在这里该整体性上场的时候他们倒把它忘记了),而这些联系并不是我们都能够认识和把握的,因而我们不能够准确预测未来。我们不能够准确预言明天的天气状况,并不能由此推断明天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明天的天气只有一种状态,即是确定的,而不可能有两种以上的状态。“所谓‘突生’就是一种新体系的产生,但却又无法根据先前的条件加以预测或解释。”[10]然而如果由此就断定事物不是预定的或确定的,则是错误的。这个无法预测,不等于事物不是预定的,因为“不能预测”只是人的预测能力的问题,把我们的认识能力等同于事物自身的性质,是错误的。
随机性其实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角度,我们不知道事物发生的内在的或全部的原因,因而觉得是随机发生的,这只是我们统计事物发生概率的一个视角而已。一个事情发生的概率无论多么小,我们都不能断言它不会发生,也不能说它的发生是无缘无故的。偶然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呢?凡是发生的事情,不管概率多么微乎其微,都是一定要发生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就很难说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某人到北京郊区去要账,有人欠他两千元钱已经好几年了。他打出租车去,有两个小时路程。当到达路程一半的时候,他要下车解手,而正当他走出车门的时候,对面来了一辆卡车,从这辆车上掉下一个轮子,正砸在他身上,致使他死于非命。这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呢,还是偶然发生的?这取决于我们的视角。对于当事人来说,它是偶然的,因为出乎意料(这其实常常就是我们所谓“偶然”或“随机”的实质);可是,若是从整体角度看,则是必然要发生的:他身体内分泌的过程使他正好要在某个地方解手,而车轮子飞出来也非毫无因由,它早就松了,而到了此时此刻达到了完全松弛的程度,于是就飞了出来,于是事情就发生了;从过程的“目的”来说,那人下车并非为了找死,而车轮子飞出来也不是为了打人,就此而言事情的发生是随机的,偶然的;还有,从这种事情发生的频率来说,概率也是极小的。可是,当这两个事物运行的过程发生了耦合以后,我们就不能说它的发生是随机的了。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整合、整体,整合的结果恰恰是随机性的消失。
4.如下事例是否证明了事物是生成的?
金吾伦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生成论的合理性,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些例子是否否定了预成因素的存在,是否证明了预成论的正确。
“粒子也是生成的”,含义是:“如果我们把宇宙创生时刻称作‘混沌’,那么这些粒子就是从混沌中产生的。”[11]这不能证明粒子是从完全的没有中产生的。假如粒子是从混沌中产生的,那么混沌中就一定已经以某种方式潜在着粒子,粒子已经寓于产生它的条件之中,否则就不会产生;还必须注意,当时产生的粒子决不是一般的粒子,而是具有特定性质的粒子,即:只有这样的混沌才能够产生这样的粒子,换一种混沌状态就只能产生别的粒子。如果混沌中完全没有包含其所生成的粒子,则任何事物都可以产生出这些粒子,事实上,只有既定的混沌状态才能够产生相应的粒子,这就表明这些粒子是有某种预定性的。当然,这种粒子的预定不是现成的,而是作为一种性质或信息潜存于其中的。正是由于这种包含或预定,这样的粒子才从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出来。因此,所谓混沌根本就不是混沌,而只是看起来如此,或是相对于后来更有序的状态而言的。
他还举了化合物的例子:“碳、氢、氧几乎都是无味的,但由它们化合而成的一种特定化合物——糖,却是有甜味的,而原先的三种气体都无甜味。这是因为糖具有了原来三种气体都没有的新结构,从而也就有了新性质。”[12]
这种新结构原先一定以某种方式潜在于三种元素中,否则就不可能有这种新结构的出现,因为,为什么只有这三种物质的化合才能够产生出糖,而用别的物质就不能够产生出来?假如不是已经潜在于这三种元素中,那么就应当任何三种物质的化合都可以产生出糖——可事实并非如此。所以,这里令人惊奇的不是三种元素结合前后性质上的巨大差异,而在于用别的元素无法产生这种结果,这就表明,这三种元素与糖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糖的性质已经寓于这三种元素的相互关系中,那种所谓的新结构实际上已经潜在于这三种元素之中了。
5.物质有限可分论是否支持生成论?
金吾伦认为,传统的实体论哲学所理解的是一种构成论的宇宙观,事物可以归结为它们的部分,比如原子之类。无限可分论便是这种观点的一个代表,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物质不可分论是与整体论和生成论相一致的,是生成论的根据之一。他举了许多例子来否证无限可分的观点:“夸克禁闭现象是对‘物质无限可分论’的有力冲击。”[13]“强子是不可能被分割为组成它们的部分的。”[14]“正负电子湮灭产生光子,我们就很难说,哪个是由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哪个又是由整体所分割出来的部分。显然不能说光子是电子的组成部分。”[15]“‘无限’可分是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实验事实得到证明的。”[16]结论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无限分割的方法与整体论是相悖的。无限可分论是机械论的一种表现。”[17]“‘物质无限可分论’不是辩证法,而是形而上学。”[18]
问题绝不这么简单,能够用一个“可分”或“不可分”就可以解决;因为可分性问题是复杂的,首先是这两个概念本身需要考查,因为在概念上存在着很多混乱。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确定可分性的含义,然后再确定在什么意义上可分、什么意义上不可分?其次是事物本身也存在着可分与不可分的问题。这些角度不弄清楚,问题就无法说清。
第一,不可分并不能证明事物是生成的,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就是说,物质不可分性也可能支持生成论,也可能不支持生成论。比如古代的原子论,金吾伦认为是构成论的典型理论,可是原子的基本意思就是“不可分”,是分的极限;还有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的单子也是不可分的,但单子论却是构成论的,也是预定论的。可见,由物质的不可分性不能必然地推导出生成论的结论。
第二,如果说物质无限可分论不是辩证法,那么物质不可分论同样是形而上学。辩证法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物质既是可分的又是不可分的,或者既是无限可分的又不是无限可分的,只承认其中的一方,不是辩证法的命题。就此而言,金先生的观点也是偏颇的,不是整体论的,也不是辩证法的。
第三,金吾伦混淆了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的区别:前者是无限命题,后者是有限命题,因而评判的标准不同。他所说的可分,是物理意义上的可分,与哲学中说的可分,意思是不一样的。无限可分论的本意与金吾伦所理解的不可分,含义不同。哲学上所说的可分,原本说的是矛盾运动,即在任何事物和任何层次上都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对立统一的关系和运动,从而都可以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这个观点与金吾伦的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在他看来,即使微观世界也是包含运动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物质实体,连基本粒子也包含矛盾运动。哲学命题不可能得到经验的证明,因为它是无限命题,而只能从逻辑上得到证明;从经验上得到证明的是科学命题,而不是哲学命题。这两种命题是不能等同的。
第四,即使从物理意义上来看,可分与不可分也远不是那么简单,难以用单一的判断进行解决。可分与不可分都是存在的,这要依据判断问题的角度而定:
的角度看,若微观世界是无限的,则理论上应当是无限可分的,因为存在永远不能够归结为零;也就是说,只有“无”是不可分的,凡是存在都占据空间,则就一定可分。因而,“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个命题,在上述角度上才是成立的。
假如可分性意味着事物的结构,则事物无限可分。因为不可能存在没有结构的事物,没有结构就没有性质,也没有产生和消失的过程,产生和消失就是事物形成结构的过程。人们说夸克禁闭,没有内部结构,假如它们真的存在,那也只是人的认识能力所致,所谓禁闭只是意味着人还没有认识其内部结构的能力而已。没有内部结构的东西怎么可能存在呢?存在一定是有结构的。
然而,从的角度看,则任何事物都是不可分的,因为一旦被分开,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以至于不存在了。如人体被分开,则人死;石头被分开则变成石子或粉末,其性质与石头有别。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任何事物在现实上都是不可分的,我们只能进行理论上的分割。
从主观的角度讲,还存在着另外两种意义上的不可分:其一是这种可分性受到人的“分”的能力的限制:理论上来讲,事物只要占据空间,分割的进程就应当是无限的,但是人总是要受到自身分割能力的制约,他只能分到一定程度,比如所谓夸克紧闭,在这里紧闭的不是夸克,而是人的认识能力。其二,我们还会遇到分割的另一个限度,这就是分割工具的限度。假如我们用刀去分割事物,一直分下去就会遇到这个界限:当被分的事物比用来分割的工具(比如刀刃)还薄的时候,分割的进程就会终止——刀不能够分割小于刀刃的东西。
事物自身也具有可分性。事物演化的过程也就是分化的过程,这个分化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表明了事物之间的可分性:演化的“目的”是形成不同的事物,事物一旦形成就具有独立自存的特点,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此事物不能归结为彼事物。生物演化的过程尤其如此,演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物种,不同物种之间界限分明,不能沟通,比如在生殖方面存在着严格的界限,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食物,因而在生物链上它们分别生活于不同层面上。某个生物生成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分化的过程,原本面目不清的生物通过这一分化过程而清晰起来,各个器官既具有不同的功能,又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这个过程也就是生成论所说的生成过程,生成过程恰是事物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了事物具有某种可分性。
由此可见,不能一般地说事物具有整体性或宇宙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性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它的分化过程实现的,也即通过其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整体并不是在任何意义上都作用于局部,而是受限制地作用于局部,就是说,整体只有通过某些“合法的”途径才可以对某个事物或其部分产生作用。比如环境对于生物的作用,在食草动物来讲就是通过草、水、温度、湿度等,而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则是通过肉类而产生作用。这些作用也不是一般性的,而是不同的环境因素通过机体的不同通道而产生不同的作用,比如空气是通过呼吸系统而起作用的,它不能通过消化系统起作用。整体性与可分性(或者说分化)是相互补充的。
上面的论述表明,在金吾伦先生的生成论中依然残留着浓厚的实体论痕迹,他所生造出来的“生子”概念更是这种痕迹的典型表征:“生子不是物质,不是能量,不是精神,但它能转化成物质和能量。”[19]那么这种东西存在于什么地方?又以何种方式存在?只能是神秘的;而且这个生子怎样使事物生成?完全没有解释,事实上也无法解释。其实,这个生子的存在,恰恰是对生成论的否定,因为它在事物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这个思路也与实体论的一样,非要找到一个终极的东西作为事物存在的依据不可,这个依据在实体论那里是实体、理念、上帝、物质,在生成论这里则是生子。


[1]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46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2]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88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3]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88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4]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67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5]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87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6] 金吾伦:《生成哲学》“序”第2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7]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46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8]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12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9]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13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0]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68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1]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46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2]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76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3]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7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4]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7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5]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8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6]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24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7]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42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8] 金吾伦:《生成哲学》“自序”第1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9] 金吾伦:《生成哲学》第189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原载《河北学刊》2012年第四期】



是个老菜鸟,不会操作,谁可以帮助我。
谢谢帮我去掉蓝底的操作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17-9-3 06:19:04 | 只看该作者
本文具有缜密的哲学逻辑思维,本人水平有限,不持立场。
3
发表于 2017-9-3 07:37: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9-3 07:50 编辑

先生不赚昧心钱,品德高尚才会穷困潦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
 楼主| 发表于 2017-9-3 07:54: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高先生。
5
发表于 2017-9-3 08:05:34 | 只看该作者

先生好!我赞成您的人品,但不赞成您这个主题帖的观点
6
发表于 2017-9-3 08:14: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9-3 08:23 编辑
溪流 发表于 2017-9-3 06:19
本文具有缜密的哲学逻辑思维,本人水平有限,不持立场。

生成预定无关!除了无极是预定的,其他都不是预定的。这是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一切物质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包括从开始的宇宙大爆炸或宇宙膨胀都是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中医说的阳化气阴成形。其与人体所有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严春友先生的观点站不住脚

7
发表于 2017-9-3 16:16:3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已经牵涉到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领域。事物原本具有无限性,这种无限性,人类永远都没有能力追索到底。人类能做到的就是从无限的事物中裁剪若干个有限的片段,纳入认识领域。
其余,无法认识的部分,即便如今强行纳入认知范围,也是没有真实意义的。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17-9-3 16:26: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9-3 08:45 编辑

       无知看了半天,从哲学立场一知半解:所谓的生存论是论述事物变化的规律,是让其我行我素地自生自灭。预成论则是事物变化的某种必然性,是从始至终按预先既定规律进行变化。但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也会有意外的偶然事件存在,将会干扰其规律让事物向不确定的方向发展,如文中讲到意外下车被车撞死,让自然规律终止就是偶然发生的,是属于生成论观点,生成论实际上就是讲事物变化的不可知性。预成论则是讲事物变化中途有意外干扰时,也能形成完整的变化过程产生新的事物,就是预成论的可知性。说明事物变化既可预测亦难以按人们的想象顺利进行。这两种理论似乎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能指导和证明何种真理,必须提出实例才能让人们信服。
       其实无知也清楚自己是在此打胡乱说,以危言扰乱视听,实属罪过!









9
发表于 2017-9-3 16:30:49 | 只看该作者
生成与予成:生成包含予成,生成是一个过程,有生无是一个过程。无生有也是一个过程。有是物质,无是无形。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有运动,就有质能转换,就有能量产生,这个能量是有形生无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归律是由物质本身的质量和相关物质的关系决定的,比如地行一周365度,这就是予成,也叫客观存在,生成就是要生成这个规律,也叫发现这个予成。所以,生成与予成是统一的。批判生成就是批判予成。
10
发表于 2017-9-3 17:29:34 | 只看该作者
质量与量变、偶然与必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30 14:22 , Processed in 0.1718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