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1|回复: 0

《解密中医》:庸胜堂中医基础讲座实录第二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8 12: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讲:中医发展的历史沿革与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

    【提示语】中医不仅是一门医术、技术,也是一种文化,从属于中华文明的一种文化,我们要学好中医,但眼光绝不应只停留在学会一种挣钱谋生的手段。西医进入中国以来,中医数度遭受到不公正的非议、打压甚至叫嚣废除中医。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学中医的人,一个将来的中医人,了解中医发展的历史沿革,不仅能够更加坚定我们的自信心、自豪感,还可以让我们能站在更高的一个高度去感悟、学习中医。中医历史上涌现的众多名家、大医,他们的经历、治学、胸襟、成就对我们也肯定有良好的影响。

    请大家把《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请大家把书翻到目录。目录部分分为绪论以及后面的章节,后面的章节又有中医学基础、哲学基础、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这九个大的章节。我们会逐一地,详细地讲解。

    请大家注意随时做好笔记。做笔记可以不用笔记本,直接用笔在书上写就可以了,如果想做到笔记本上呢,听完课之后再慢慢得去整理到笔记本上。好不好?

    中医的历史沿革

    中医学发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当然发源于中国,而且发源于--你看《黄帝内经》上面有黄帝,炎帝,甚至可以说中医发源于一个传说,发源于黄河流域。说中医学发源于中国--现在我们叫中国,其实严格来说中医学发展于黄河流域,就是从黄河流域有文明(开始)。我们讲到文明的话,因为中医学是一种文化,讲到文化必须要联系到文明,那么整个东方文化全部发源于黄河流域。包括日本,韩国,朝鲜,东南半岛等等。因为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学发源于中国,我们更详细地说就是发源于黄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中国--当然这个中国要加一个“古”字,印度,也是指古印度,今天的伊拉克,其实在古代叫巴比伦,也叫古巴比伦,和古中国、古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在这里也曾经出现过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另一个古国是古埃及。讲四大文明古国没别的意思,就是让我们自豪一下--四大文明唯一传承发展至今的仅剩我们中国-华夏文明。中医发源于中国,严格的说是发源于黄河流域,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当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说了这么多,说白了就是中医学发源于黄河流域,它的理论和指导临床的成熟部分,是四大经典的问世。

    学习中医的人首先要知道四大经典,因为没有四大经典就没有中医的理论。没有中医以后的繁荣,什么都没有。那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就是四大经典的问世。四大经典,有的人可能知道,我们考试的时候是经常考到--不管你是在学校还是考医师资格证还是考职称等等。一辈子都得考啊!中医的四部医学经典呢,分别是指《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还有《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四本书。

    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了个中医学科,中医学学科属性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所以说中医学涵盖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包括今天会抓中药的,会扎针灸,会按摩推拿的,会养生的全部属于中医学范畴。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又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说白了,你比方说中医学里面为什么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呢,因为中医学很讲究人与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那么,为什么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呢,比方说与人的情感因素--比如我们有五行,五志在五行当中的运用,甚至我们的自然科学里面有的强调了这个五运六气论。

    那么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形态,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者本质的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等,当然大家可能从这里咋看上去好像西方的自然科学比我们中医所说的自然科学要更具体,详细,或者丰富,事实确实也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西方在研究数学,物理学,化学遥遥领先于我们国家。但是他们的发源跟我们中医最开始哲学的发源是类同的,大家刚开始研究的是差不多的,都来源于最开始的哲学,研究自然。后来他们研究分子结构的,可能就成了物理学,研究物质变化的就成了化学等等。所以说西方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来源和研究的东西是类同的。中医学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西医学也是来源于西医古代的哲学。中医古代哲学的核心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以阴阳和辨证法为主,而西医古代的哲学是以古希腊为代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他们为代表的哲学体系。后来才演变成医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等,都是由它慢慢演变而来的。在西方的古代哲学里面,他们最开始研究物质的时候也是分成水呀,火呀等等自然物质现象,后来慢慢地细分研究,慢慢发展分成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和传统哲学。而我们中医呢,就把物质结构分成木火土金水和阴阳属性。我们中医是整体研究,我们是把自然万物分成木火土金水五种性质进行研究。

    中医又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者其中任一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等等,这属于社会科学。中医学以“人--自然(环境)--社会(心理)”为医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这就和西医在后来演变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最大的不一样。因为西医学非常重视实验数据,动不动就检查,你到医院去,动不动就让你检查,他们以实验数据来指导临床用药。而中医呢,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做检查。只需要中医的望闻问切。甚至会考虑到病人的情志因素,这样的话,中医的社会属性更强一点。举个例子,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个老师讲这样一个医案:

    有一个名医正在看病,来了一个很严重的呃逆患者,就是胃气上攻的这种呃逆。把其他病人看完,轮到这个病人之后呢,他就直接对这个病人说,你昨天为什么在街上偷了我的钱包?那个病人呢,很气愤的说,我来找你看病,是因为你是名医。我怎么会偷你的钱,你不要血口喷人。然后这个医生呢,就非常坚决的让大家都相信这个人偷了他的钱。甚至乎,最后搞到这个病人几乎要大打出手,要打医生。最后,这个医生说,你再看一下你这个呃逆还呃了没有?噫!这个病人发现自己的呃逆就好了。

    这个医生就是用情志因素,用怒,激怒的方法来治疗,让他的气机往下降。胃气上攻,肝气犯胃为呃逆。当然胃气上攻加上腹里面的食物的话就(会)呕吐,他用这个情志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那么这就是一种社会属性。你看,我们没说你呃逆是吧,先去消化道内科做一个检查,做个胃镜,看一下有没有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看到了几级……如果是西医看可能就这么看。检查了一大通呢,发现他没有有胃病,最后就说一个,你回家好好休息就行了。甚至还有可能本来没有胃病的人做了一个胃镜,由于做胃镜的医生强行的在胃里面捅了两捅,真的把胃捅成了糜烂性胃炎,这个都有可能。是吧,有些人做检查不小心就可以做出病来。所以西医他的社会属性就没有中医强。他就没有说用情志因素来给你治病吧?他根本就没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关系这种概念。所以说中医的社会属性比较强。一个优秀的中医会通过五色,五味,五志来进行疾病的治疗。这就是为什么前几天我和大家说,中医基础理论里面有几个表是非常重要的,不一定都要大家背出来,但是呢,有些核心的东西一定要会融会贯通。上次说的那个五行表,是整个中医的核心,肯定是要会横背,竖背的啊!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

    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共同规律的科学,说白了,西方称哲学为科学,这门科学是指导一切学科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你看,我刚才不是讲过了吗,在古希腊的哲学里面,后来演变了生物、化学、物理学等等,所有的学科都是从古希腊哲学延伸开来。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这些古代的“大儒”们类似于我们中国古代孔子、孟子这样人啊。他们奠定了整个西方所有科学的基础。所以,哲学为科学中的科学。而哲学在中医学里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我们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就是一种哲学思维。中医学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特别是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自然观与方法论的基础。在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学用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知识体系,当然,西医也是。但是西医可能没有中医渗透的这么多。西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物理的进步。几乎任何一个化学物理的进步都可以推动着西医学的进步。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还受到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历算学、物理学、植物学、农学、军事学、数学、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很多方面的影响。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大家都应该知道吧,你看那个五运六气就在里面。这个生物学你看我们有道地药材吧,矿物学我们有很多矿物都是中药啊,比方说龙骨,牡蛎呀,植物学就更加不用说了,很多中药都是植物啊,当归,川芎,都是植物啊。军事学,很多医家把军事上所用的方法论带到医学上,你看最为典型的是张景岳嘛,张景岳不是创了《新方八阵》嘛。张景岳以前就是个将军,《景岳全书》,张介宾,他以前不就是和袁崇焕一起守山海关吗?后来吴三桂山海关放清兵入关之后,他就直接回老家浙江学医。半辈子打仗没什么成就,最后呢,把打仗的兵法用到医学上,居然成了一代名医,名垂青史。他的《新方八阵》不就是来源于军事学吗?这些各学科、技术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你看,上次已经说了,如气象学促进了六淫病的学说。外感六淫,内生五邪,风寒暑湿热燥火,现在就不一一讲,以后我们会讲的。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兵法知识奠定了中医学治则治法的理法等。现代中医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吸收多学科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技术,促进了学术发展与创新。这个创新呀,非常重要,任何一个医家成名成家都脱离不了创新。在以后的过程当中我会着重强调历代医家对前代的创新和他的贡献。就比方说我写的一本书《医门推敲》,以前呢定名《医学衷中参西录续》,又叫《张胜兵临证探微》,后来出版社改成了《医门推敲》,里面100多个方剂全部都是自创,里面的很多东西全部都是以前医书上没有的,有人就问我,说我创了这么多方剂,难道古代的经方就没用了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东西我们要深刻的学,学了之后与时俱进的创新,如果说不创新事物就没有发展。在这里我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其实也是想跟大家一起学完老祖宗的东西,然后创造出新的东西。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遵循“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观,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中医学基础概念,基础原理和基础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之际,社会的变革和学术的发展,特别是百家争鸣,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因为我们在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肯定要与历史挂钩,学任何一个东西首先要掌握他的历史沿革,历史沿革就是指刚开始他是怎么来的,后来是怎么发展的,那么我们肯定就要谈到历史。当然我们不是说让你成为历史学家,但最起码也要了解一点历史吧,因为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有助于了解这个东西产生的原因。甚至很多东西的产生就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所以说,你看,我刚开始讲了四大文明古国,差点讲成了世界历史,因为世界通史我是研究过,看过的。中国历史我也是全部都研究过的。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这些东西当然我不是要求大家都去研究学习,但是可以了解一下。因为这个东西是我上大学的时候都看过的,而且我觉得了解它们,对中医的理解,对中医古籍的研究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当然为什么后来去研究世界通史啊,世界历史和,世界哲学史,世界文学史,那是由于想了解整个世界的变化。因为中医学不仅仅是一个以黄河流域为文明领域的一种文化的一种形式,就是中医学啊,但是它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下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文化史和世界哲学史,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就是从上面一个很高的高度去看整个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它的框架。这样去看它,学它的话就会简单一些。流行话怎么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通过这样一种了解对比,你会发现我们的中医是多么的令人骄傲,令人自豪,那么学习起来是不是更有信心更有动力一些呢?是吧。古代不也是说“秀才学医犹如笼中捉鸡”嘛,为什么说秀才学医就能笼中捉鸡呢,因为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意思是说他看了很多书,知道了很多道理和东西,再去学中医的时候--由于中医,它是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的一种学科,所以说再去学起来很简单,很容易进行理解。

    说说中医的社会文化基础。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形成了道,儒,法,墨,兵,阴阳等诸家。各种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学术争鸣与交流,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如中医学生命理论深受道家关于世界本源与生命起始认识的影响;医者的修身与医德的形成深受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观念与进取精神的影响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医德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有在中医学生命理论,道家的道法自然等等。大家想对历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的话,我们继续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文化、思想、学术这个时候出现空前的繁荣,形成道,儒,法,墨家,兵家,阴阳家,什么都有,中华民族文化中好多好多东西都是这个时候形成的。我们中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并发展的。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也叫先秦,秦朝以前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吗?战国属于先秦,《黄帝内经》和《难经》就在这个时候慢慢产生的,还有《神农本草经》,后来到了两汉,西汉、东汉,尤其东汉,战争不断,灾害不断。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个绝代名医。所以说历史造就英雄啊,造就了哪两个绝代名医呢,第一就是华佗,第二就是张仲景。华佗善于外科,创了麻沸散,曹操得了头风病,相当于现在的脑溢血,脑袋里面有了淤血,华佗说要用凿子把他凿开,把淤血拿出来。于是乎就这一句话,挂了!一代神医死于曹操之手。华佗的《青囊经》也消失了,据说是被一把火烧了。张仲景跟华佗同时代,虽然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华佗出名,但是他死后被称为医圣,华佗被称神医。可以说两汉时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可惜的是,《伤寒杂病论》虽然成书于东汉末年,但是盛行于世却不是在东汉末年。因为整个张仲景活着的时候,《伤寒杂病论》根本就没出名,就是写的一本手抄本到处在传。到了晋朝之后他的手抄本还遗失了,后来被别人总结成书--被王叔和,晋朝的,这已经不是张仲景亲自写的,他的原本都不见了嘛。而《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以前就不叫这本书,分成了几本,一直以来,很多版本的都埋在泥巴里面,后来马王堆里面找到一个藏本。说远了,一句话,《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的科学技术基础,战国时期天文,地理,气象,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冶炼,酿造技术有诸多创新,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

    中医药实践基础,说白了就是战争,有战争就会有瘟疫,就会有病多病,战争打的越多成就的名医就会越多。你看,没有战争华佗能成为神医?张仲景能够成为医圣?没有战争,我们裘法祖能够成为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武汉同济大学资深教授,被公认为当今外科之父。但是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哪能外科这么厉害?从一定意义上说,他就是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的战场上从死人身上练出了技术。所以他外科相当厉害。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哲学渊源,尤其是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做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如精气学说的万物本原论思想,为中医学整体观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辨证法思想,对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产生了促进作用。

    大量的中医药实践导致的医药学知识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因而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编辑《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方法,是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体系,构建藏象,经络,病因等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特别是整体观察法,为中医学理论提供了目前为止不可比拟的辨证观察方法。说白了,我们最开始的中医也经过了解剖,但是即使再怎么解剖,在当时条件下,肯定有些东西也不一定能解剖清楚,那么在整体观察法中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且关键是我们看病看的是活人,不是死人。而解剖是在死人身上才解剖的。所以说这个整体观察法针对的是对人的情志,以及受外界的条件的刺激、影响。所以说这个是很有必要。那么用整体观察法结合具体观察法,也就是解剖知识啊。解剖知识在我们中医里面,他的重要性没有整体观察法重要,因为我们中医是辨证论治,有诸外必有诸内,通过整体观,就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古人逐渐建立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不仅如此,古人用直接观察法发现人体的脉,筋,系等形体结构。那么通过针刺过程当中发现针感传导的路线,而发现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这些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五别络,解剖上没有,只有活人身上才有。我在其他地方讲过针灸学,首先是讲经络,经络是什么东西?经络说白了,看不见摸不到,活人有,死人没有。今天我们只是提出这个概念啊,今天如果再讲的话我恐怕绪论就要讲十天半个月,关于这个经络为什么活人有,死人没有,是怎么联系人体的外面和内里的,我们在讲经络的时候详细的讲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刚刚说了是四大经典。简单点一下:《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也好,《难经》也好,他们都是以问答的形式,而且《难经》传说是扁鹊所著,扁鹊就是秦越人,传说而已啊,而且《难经》上说寸口取脉,与我们今天拿脉的寸口取脉大部分是来源于《难经》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我就不多说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们以后会分批来讲,把所有的课程讲完之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会做为重点来讲解。《神农本草经》称《本经》,他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根据药物功效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为中药五味,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中药学的鼻祖就是《神农本草经》。提出了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十八反十九畏,当然十八反十九畏不一定全对,我们讲中药学的时候会详细的讲解。为中药的君臣佐使配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四大经典根本就是无法更改的,根本就是鼻祖型的。所以才叫经典。

    讲一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我们又要讲到历史。我为什么说要大家把《医门推敲》自序里面的那首诗看一下呢,因为那首诗基本是按照历史的顺序把所有的中医发展的轨迹用一首诗来把它表达出来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是中医发展的一个时期,东汉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现在中医教材习惯称为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中医学学科分化日趋成熟,医学理论与技术随着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有新的提高。出现了众多名医名家名著,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比如说晋朝,王叔和,《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中医学脉学专著,该书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症;提倡了“寸口脉法”。当然,王叔和除了写了《脉经》以外,非常大的贡献就是把已经遗失了的《伤寒杂病论》重新合为一体。有些总结也是他写的。晋朝,《针灸甲乙经》,是晋,皇甫谧所著,是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系统阐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病症,治法等内容,他这一个《针灸甲乙经》呐,我们也叫《针经》,就是针灸学,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一位针灸老师就说,《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医师必备之经典,也就是说这本书非要有一本在旁边,甚至有条件的要背下来。《针灸甲乙经》是晋朝皇甫谧在《黄帝内经》《灵枢经》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以积累。集以前针灸之大成所著,所以《针灸甲乙经》是《针经》。《脉经》也好,《针灸甲乙经》也好,它们都逃脱不了《黄帝内经》。也就是说所有所有的东西,包括《伤寒杂病论》也好都逃脱不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黄帝内经》是所有经典的基础。包括张仲景创的六经论治没有脱离《黄帝内经》,也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包括以后叶天士的温病学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理论全部来源于《黄帝内经》,没有《黄帝内经》就没有发展,所有的发展和创新都脱离不了《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却为所有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所著,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分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把它分开,分的很清楚。尤其注重于病源的研究。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大医精诚就是他写的,活了一百多岁,被皇帝封为药王孙思邈。他写的这两本书是中医学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两书关于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疗之宜,备急之方,病证诊治等内容,应有尽有,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唐朝之巅峰。而且我们在考医德的时候,那必须:大医精诚。大医精诚为后世医家医德楷模之典范。开创中医医学伦理学之先河。也就是说,考试的时候你碰到这种题目:谁开创了我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唐,孙思邈。

    唐宋元明清,宋金元时期,为什么叫宋金元时期呢?唐宋元明清呢?因为宋朝早年的时候被金朝欺负,晚年的时候又被元朝欺负,他们三个朝代同时并存过。后来被元朝一统天下。所以宋金元时期,而这个时候呢,出现了中医的四大派别被称为金元四大家。为什么叫金元四大家,不叫宋四大家呢,因为金元四大家的四个人,在宋朝的时候,宋朝已经很懦弱,当时金强盛的时候,受金所欺压,元朝强盛的时候受元所欺压。最后元朝就诱骗宋朝,说我们一起把金给灭了。把金的土地瓜分,宋朝傻不愣登就答应了,最后元朝就真的把金灭了,灭完之后就过来灭宋朝。所以呢,宋打金打不赢,打元也打不赢,最后居住在临安一个小角落里面,根本已经代表不了全国,最后被元所灭。这四大派就不叫宋四大家,叫金元四大家了,这搞医史研究的是不是有点势利眼哈。但是宋朝的文化很厉害啊,唐诗宋词元曲嘛,包括这个宋词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你看我写的这个书《医门推敲》里面,每个篇幅后面都有一首词,因为这个宋词啊,确实是令人喜欢之体裁。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建树颇多的时期,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这一时期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临床各科学等发展迅速,医药著作大量刊行,开始有国家组织编撰刊行的中医药学著作,并开始研究处方,成药,经络腧穴的规范化。我这里简单梳理一下:南宋,陈言,也叫陈无择,写了《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简称《三因方》,他根据张仲景的观点,他的三因学说对后世影响特别大;金元时期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李东垣),朱震亨(朱丹溪)被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这里是金元四大家,四个不同流派,现在我们就不详细讲它流派的特点,但是只要知道这几个人,把中医分成了几大流派,而且影响深远就可以了。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也叫李东垣写的《脾胃论》,补中益气丸就是脾胃论里的方子,也称为补土派,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他的方子也比较多,比方说虎潜丸,就是来源于他的滋阴派治疗萎证,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朱丹溪,这四个人当中只有朱丹溪最令人佩服,为什么呢?朱丹溪五十几岁才开始学医,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成了一代宗师。所以说,我们学员里面有年纪大的,不要紧,没关系,看看朱丹溪,人家五十多岁才学医,一样成为一代宗师,名垂青史,与日月同辉。好,朱丹溪五十多岁学医,最后成为滋阴派鼻祖。非常值得后世敬仰,而且激励了后世很多医家。所以说,学习这个东西呀,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你用心,只要你有悟性,成为一代宗师或许也就那么一瞬间。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标志性成果是命门学说的发展,温病学说的创新。好,命门学说和温病学说,特别以温病学说为楷模,为典型。没有温病那就没有今天的如何用中药来控制SARS病毒,禽流感,治疗的理论依据全部来源于温病学说。而温病学说里面出现了四个非常有名的人,也叫温病四大家--有没有谁知道的?温病四大家分别是:叶天士,也叫叶桂;薛生白,也叫薛雪;吴瑭,也叫吴鞠通;王孟英,也叫王世雄。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温病四大家。这是清朝的温病四大家,但是在清朝之前的明朝有个温病大家叫吴又可,也叫吴有性,吴又可写了《温疫论》,是他们的前辈,但是没有跟他们齐名,他们四个齐名,因为他们同一时代。吴又可是明朝的,如果大家想了解吴又可是如何写出《温疫论》,如何为温病四大家的产生奠定基础的,大家可以看一个叫《大明劫》的电影。

    命门学说,明代关于命门学说的发展,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张景岳(也叫张介宾,以前是个带兵的,跟袁崇焕一起守山海关的)、赵献可等医家,他们重视命门学说,创新对命门概念及其功能的认识。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强调了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注重“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命门学说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温病太重要了,太重点了,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说白了相当于现在的急性,爆发性,传染性疾病。温病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我说过没有什么东西在《黄帝内经》找不到答案,找不到源头,所以《黄帝内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到了明清才臻于成熟,明代的吴有性及清代的叶桂,薛雪,吴瑭,王孟英四个人对温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个王孟英啊也叫医痴,这个人一辈子除了看病写书以外,什么事都不做,而且穷,好穷好穷,长期给别人免费看病--这点很令人敬佩啊,最后好像是饿死的,死的时候60岁。这么年轻就死了,一代大家。说白了就是穷死的,太穷了!王孟英被称为医痴,别人都叫他叫半痴,因为别人认为他有点傻。所以叫半痴。但是他在温病上的成就可以说是举世瞩目啊!刚才讲到吴有性,也叫吴又可,叫大家去看电影《大明劫》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我是看过的,而且我还看过一部电影叫《医痴叶天士》,叶天士也是像医痴一样,但是叶天士为人呢,稍稍有那么一点高傲,皇帝封他为一代神医,有时候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当时有个故事啊,说叶天士瞧不起王孟英,说王孟英这呀那的,王孟英其实是很穷很穷的一个医生,有点傻不愣登的那种,后来呢,好像叶天士没有看好的个病被王孟英给看好了,之后叶天士就再也没有小看过王孟英。王孟英就是这样的,大王的王,孟子的孟,英雄的英,也叫王世雄,我们一般情况下叫王孟英。好像有一段时间收音机里面有个中央哪个电台频道专门播放王孟英医案,那个时候我每天准时准点的收听王孟英医案。好,叶桂,创了卫气营血辩证理论,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大家可以在书上看一下,这个很重要啊--不是我不想讲了,我怕再讲下去的话,今天这节课我怕连绪论都讲不完。包括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濒湖脉学》,清朝王清任《医林改错》。都可以先去看。

    近现代又出现了唐宗海和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流派。特别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代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西医部分在现在看来是很幼稚的部分,我们可以不看,但是中医部分很经典,包括镇肝熄风汤,钩藤丸等非常经典的方子都是他原创,而我写的《医门推敲》大部分格式是模仿《医学衷中参西录》来的。而且我的书最开始的名字就叫《医学衷中参西录续》,准备给他写续的,后来一想不一样。所以后来还是把名字还是改了,我的书的模板是按照他来的。

    到了现代之后,出现了很多医家,包括很多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每次只有三十个,目前总共出现了两届,60个国医大师。很荣幸,我们湖北唯一的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收我为关门弟子,这是我感到很荣幸的一件事。国医大师确实是国医大师,和恩师交流之后提高了我在理论上和临床上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念。当然,我在以后的授课过程当中,国医大师究竟对我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我会一一的讲给大家听,跟大家一起分享。讲到这里呢,中医在以后会有哪些流派呢?比方说我们这个小课堂里面如果培养了十个到二十个的名医,每个医生都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有创新,写了几本书,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课,就形成了一个传奇,就成了一个创造流派的根基。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正在创造历史,大家都一起加油啊!

    大医小故事:

    皇甫谧幼年时父母双亡,便过继给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他在幼时十分贪玩,到了20岁仍不喜欢读书,甚至有人认为他天生痴傻,叔母为他十分担心。一天,他摘回了许多野生瓜果给叔母吃,叔母对他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没有半点本事,就算是用上好的酒肉来孝敬我,也是不孝的。今年你已经20岁了,不读书,不上进,我心里就得不到安慰。我只希望你有上好的才学,可你总是不能明白长辈的心意。提高修养,学习知识都是对你自己有益的事,难道还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皇甫谧听了这番话,心中十分不安。顿悟自己原来已经虚度了20年的光阴,实在羞愧难当,便立志努力学习,不敢再有丝毫懈怠。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即使是在家中种地时,他也不忘背着书,抽空阅读。有人不解他为何对学习如此沉迷,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自此之后,他对百家之说尽数阅览,学识渊博而沉静少欲,并著有《孔乐》、《圣真》等书,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皇帝敬他品格高尚、学识丰富,便请他做官,他不但回绝了,竟然还向皇上借了一车的书来读,也算得上是一桩奇事了。 他40岁(一说42岁)时不幸得了风症,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药物中毒,身发热,寒冬时尚须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则更烦闷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肿和四肢酸重,时刻处于病危之中。疾病的折磨考验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欲望又促使他研读医学典籍,而针灸治疗风症的效果使他更对针灸学感兴趣,于是他广泛研读针灸文献,当时医学经典著作颇多,但经络胞穴并不统一。于是他把当时风行的《黄帝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叁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论其精要",著成《黄帝部针灸甲乙经》10卷,又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针灸甲乙经》约完成于公元259年。南北朝时改为12卷本。原书以天干编次,主论医学理论和针灸之法,故以《针灸甲乙经》命名。《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针灸学着作。前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脑穴、诊法病;后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它是中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性文献。可以说,《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唐朝太医署在学习针灸学时就是以该书为教材的。后来,此书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在国际上声望也很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3-29 01:34 , Processed in 0.1665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