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振兴为什么这么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13 10:3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振兴为什么这么难
张晓彤

十几年前,在与欲灭中医者的论战时,我曾发表了一篇演说:中医还能活下去吗?当时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中医走上了西化的不归路而言,现在这个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导致一系列矛盾困扰着中医,令我们今天的中医工作到处处于尴尬的境地。


一、给了中医很高的地位,却不见落实

历届领导人几乎都有对中医的很高的评价,尤其是习主席对中医的重视是空前的,不断有鼓舞人心的批示见诸报端,远远超过了对其他医药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人们觉得中医的春天该来了,中医药事业该出现转机,真正走上复兴之路了。
但是在实际上除了早在十年前颁布却一直没见落实的国务院的22号文件,我们至今没见到党中央或国务院的强有力的文件和措施。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中医药法上,而法的出台被层层干扰,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医师法和药品法这两部名为发展中医实为扼杀中医的恶法,的束缚。
说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用于中医的经费连西医的一半都不到,中医的职称评定待遇标准都低于或少于西医,中医的诊费针灸费正骨费等都大大低于西医的检查费手术费。中医可以治病却不能赚钱,中医医院要靠西医检查手术住院来养活。
中医管理机构至今高位截瘫,比中医局成立晚近20年的药监部门,十多年前在区县和中医同属科级设置,同样只有三五个人,很快就发展到一二百人,现在有了食监的加入,其区县分局已然成为三四百人的规模,而中医呢?仍然是三五个人的一个科。
这和我们重管重治,而轻帮轻扶的管理理念,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总是习惯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起来,认为管理就是要发现问题严肃处罚,早就忘了管理是要为人民服务,要与被管理者站在同一立场上,与被管理者形成和谐共振。
中医的管理以松绑和帮扶为主,更需要有一支懂政策、有文化、会服务、善协调的强大的管理队伍,调动各部门各方面加入到振兴中医的队伍中来。只靠上层的部长协调会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实现习主席对中医的期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在于落实,医教研药的全面落实。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只有大刀阔斧,敢于披荆斩棘,才能迎来中医复兴的明天。现在各部门各地区都在揣测上面的意图,对中医药的管理有所松动,但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名义上松绑,实际上放开的却十分有限

这么多年,中医药被紧紧地捆住,动弹不得。明明中医看病不需要高精的仪器设备,随处可以发挥作用,为人们解除病痛,却只限定在一个医院出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争了个多点执业;明明民间传承是中医培养人的主要形式,却在砍杀了十几万“非法行医”之后,经过中医人的多方努力,勉强开了个师承的小口;明明几千年来,就是靠民间开发出疗效显著的中成药,却至今连院内制剂的审批都不放,听任洋中药占领国内市场,把国际中药巿场拱手相让,我们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却只占有国际中药市場的3%!我们自己的丸散膏丹使用了上千年,却被认定为假药,刚刚放开三五年;那么多老中医,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那么多好方子,却不能开发,白白地随着他们的老去而消失⋯
捆绑中医药的绳索太多了,现在虽说在一根一根地放松、解开,但是离真正放开手脚还差得很远,扣在中医头上的不科学、不正规、不标准,就是他们时时挂在嘴边的借口,随随便便就可以找出一条毛病来,随随便便就可以制定一些规矩来,毫不费力地致中医于死地。
总是怕放开了中医药的手脚,就会出现更多的张悟本式的骗子,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捆住了真中医的手脚,才给了骗子机会,若到处都能见到好医真药,又哪里有他们行骗的市场。多少年讲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真的事到临头早就把群众抛到九霄云外,总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其实离开了群众的支持,包括监管,什么事也办不好。
三十多年改革的历程,正是放开了全国人民的手脚,才有了今天的大发展,其间尽管有些不尽如人意处,主流却是无可争议地带来了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这样的经验为什么不能用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上?
站在外面看,总以为中医尤其是民间中医又土又落后,真正深入下来,才能看到他们闪光的内涵,医德、医道、医术都不输给学院出来的,虽然他们不会外语,不懂病理药理,但是他们懂得病机药性,其传统中华文化的修养可能更高,学问可能更深。若能把医药准入的大门打开,把重前期审批改为重后期监管,把相信群众放在心里,把懒政换成勤政,把对立换成共进,一定会出现中医人才蓬勃生长的局面。


三、百姓对中医寄予厚望,却不真的相信

尽管这些年加強了对中医药的宣传,到处都在普及中医药知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必竟这么多年,我们在传统文化上的缺失太多了,再加上中医的严重西化,疗效下降,市场萎缩显而易见。
人们患病后首先要弄明白是什么病,去做大量反复的必要与不必要的检查,先找西医治,治不了时才想起去找中医。平心堂的许多患者都说,平心堂是最后一道保障,如果连平心堂都说治不了,那就别治了。我们感谢大家的信任,但真的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既然这么信任,为什么一开始不来平心堂?
本来病初起时中医治起来易如反掌,结果到中医手里时,往往拖成了大病或被治成了“坏病”,即多种疾病和药害纠结交错。有些病,中医治疗效果显著,比如手足口,只是三付小药去去湿热的事,却居然能死人,显然是治疗不当,作为患者是择医不当。
中医药治疗各种高血压,疗效显著,但是人们却长期陷入误区,汤一新教授分析说:“由于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合并危险因素、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遗传因素,血压的高低基数也是因人因群而异的。而且尽管降压治疗可以降低约30%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实际上在我国高血压总体人群10年内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风险率为5.6%的背景下,降低30%发病率,即降为3.9%,实际意义是100个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物,10年内只有1.7个人收益,98.3个人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还要承受药物副作用演变出其它疾病的现状。”
普遍存在的择医不当,把中医推上了非常尴尬的地步,往往苦口婆心地劝说都不起作用。让大家淸楚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是第一步,还要努力做到让更多的人先中后西,能中不西,这不仅能大大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源药源性疾病,而且还能大幅度节约医药费用,良性推进全社会的医保。
现在的宣传总是不敢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告诉大家,不敢理直气壮地为中医说几句好话,吞吞吐吐,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生怕把中医说得太好,生怕得罪了什么人,结果是害了大多数患者。


四、说是尊重中医的自身规律,却不能扭转西化

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是崔月犁同志在1982年衡阳会议上强调的中医振兴的根本大计。近几年“尊重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也不断出现在文件和法规中,可是在医教研药上的西化倾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
名为中医,却不会望闻问切,越来越依赖于检查结果,越来越多地采取输液手术,作为中医医院,连反复要求并鼓励的中药使用率都达不到;中医教育中,非中医课程占70%以上,出来的学生不懂阴阳五行,不会望闻问切,更谈不上探究病机处方用药了。中医科研不是遵循中医理念去探索生命的规律,反而去验证中医哪些地方符合了西方的思维。“目前一些中医中药标准虽然被《美国药典》采纳,由于渗透着迎合西方兴味以求西方承认的西化因素,一些标准成了西化的标准,未见得给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带来多大的进步”(汤一新)。中药的处境最惨,完全被置于西方管理体系之下,早就没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地。
为什么?为什么中医就不能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为什么中医总是活在西医的阴影下?是因为中医自身的软弱乏力,分散落后吗?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处于这种状况,反倒是在被发展了几十年以后。
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越来越强的西化倾向,他们已经习惯于按西方的轨道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按西方的思维模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他们眼里,只有西医及其检查才是科学的,只有西药才是科学的,中医充其量只能作为西医的补充和附庸,他们根本不懂也不想弄懂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在他们眼里,只有经过正规的教育才是合格的人才,不知道民间的传承的中医水平并不低,其中华文化功底、中医经典功底,尤其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而形成的高水平,远远走在前面;在他们眼里,中药的开发应用不是来自临床实践,而是要按西方的办法,请耗子点头⋯
而西方为了攫夺卖药的巨额利润,不惜突破最低的道德底线:“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糖尿病前期诊断的空腹血糖标准是6.1 mmol/L,美国将此标准改为5.6mmol/L。我国2008年和2010年分别进行的两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中,前者采用联合国标准,后者采用美国标准,降低诊断阈值对病员的数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算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比例,由15.5%陡然上升到了50.1%,使我国糖尿病患者被增加了34.6%。美国血压标准降低后增加了患者35%,血脂标准降低又增加了患者86%。标准凸显为“强者制定用以调戏弱者的游戏规则”(汤一新)。
中医的生命在于群众的信任,信任来自于临床疗效,疗效是真假中医的试金石。多年实践证明,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坚决抵制中医西化,就一定会带来显著的疗效。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亲身感受到了传统中医的优势。只要老百姓相信,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动,有了老百姓的参与,彻底扭转西化倾向指日可待。


五、中医药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弯道超车

喊了这么多年的中医现代化,因为是建筑在中医落后的扭曲的认识之上的,总是试图用现代化来改造中医药,所以在实际上成了中医西化的代称。而且硬要把所谓的标准化、规范化塞入其中,把中医的未来交给了西方文化。所以这个所谓的现代化遭到真正中医人的强烈的不满和抵制。
中医的现代化要建立在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要建立在尊重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不需要现代化来改造我们的医和药,因为我们的医和药都是最优秀的,是经历数千年亿万人检验过的,现代化要做的工作,只是也只能是改进我们的医药方式和手段,仅此而已。
比如现在网络上兴起的大数据的研究采集应用,在把两千多年来中医的经典医案经典处方进行梳理输入和纳入病症检索系统之后,我们的医生以至于患者可以直接输入病症输入必要的望闻问切的信息,就可以得到古来中医大家的治疗方案和参考处方。这不仅可以快速地大幅度地提升专家的水平,更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寻医就医模式,使人们的健康水平提到一个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注意,这样的现代化的研究,首先要做出中医是优秀的珍贵的医学的判断,要对这一宝贵财富珍贵遗产有发自内心的相信、珍惜和热爱。
再如中药的现代化,我们在颗粒剂上已经迈出了一小步,颗粒剂以物理方法煎煮浓缩,以光谱与原料药的一致性作为测试标准,依传统的处方进行调剂,完全遵循中药自身的规律,把我们老祖宗精选出来的药进行进一步的精加工,大大提高中草药的利用率,降低存储运输成本,减轻药工的工作强度,方便中成药的配制,便于把药房送到边远地区的百姓的家门口。谁能说这不是真的中药的现代化?但可惜的是,恰恰是每天现代化的调子唱得最高的人,对此横加阻碍,真是咄咄怪事!
由于手里的权用在了扼杀自身发展上,我们颗粒剂的开发应用,已经远远落在几乎与我们同时起步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后面。现在国际上又出现了更新的中药剂型,比如酊剂、纳米剂、活性剂等,而这些技术并非我国的弱项,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跳到世界医药的最前沿。
如果我们的中医药得到真正的重视,如果能把中医药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我们中医所具备的这样坚实的基础、这样珍贵的传承、这样神奇的疗效和无与伦比的理念必能得到全面的推进,一跃而远远超过西医,成为人类的第一医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将随着这一载体进一步广泛传播。
弯道超车,我们已经在许多科学领域做到了,我们的中医药必须做到,也一定能做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33:12 | 只看该作者
岐黄学传承衰退困局难破
     
         资本+学术+权力=岐黄学传承衰退!此三者的主体都是人。国家培养第一批西学中,其动机是以西医研究中医,而不是传承岐黄学。学术上,这些西学中者是“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中坚力量。这些西学中者,起步就与政治(权力)结合紧密。西学中者及其门生成为掌控中医药话语权的主体。近三十年中医药发展的规则、内涵、方向等,这些人具有决定性影响。
       西学中,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文化政治产物。西学中者,深刻广泛地影响了中医药传承发展。这个影响已经全景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就是岐黄学传承衰退。
      政治(权力)绑架了中医药学术,西化的中医药学术主导了中医药发展方向,行政权力以体制机制保障了西化的中医学术,二者一唱一和,岐黄学丧失学术生态、丧失社会生态、丧失人文生态,岐黄学岂有不衰退与消亡之理。
        资本,是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握住权力和学术。中医药困局不是哪一个人造成的,而是一个群体,是一个拥有话语权、掌控话语资源的群体共同“杰作”。他们的手段方法是,玩弄制造概念,阳奉阴违,欺上瞒下,名义上声称坚持传承岐黄学,具体措施以创新名义西化岐黄理论,中医药以西医药体制管理,中医教育以院校教育为前提,经营管理以医院模式为主体。
       扶持发展中医药,扶持的对象是机构和项目,而项目只能是机构承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非但无助于岐黄学传承,反而将中医引向西化不归之路。
        岐黄学教育成功经验,是“民间培养,国家录用”,体现为师承和自学方式。岐黄学经营成功经验,是自助+互助+中医家指导。
                                    陈家功
                                    2017.7.25
3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33:47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大家手笔)
2017-07-25陈先达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提倡文化自信决不是搞文化民粹主义,它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是一种正能量。现在对文化的使用相当泛化,官场有官场文化、商业有商业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可以说,社会种种行为都贴上了文化标签,几乎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文化,把文化、亚文化、反文化都塞进一般文化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本质,区分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长河。这个整体的构成是可变的,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长河是流动的,有河源有河流,有源无流就会干涸。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应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否定传统和凝固传统都是错误的。没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就会干涸断流。
  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能全盘继承,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有机性。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应区分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它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可变性是各不相同的。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都具有超越性,可以反复为后人提供智慧力量。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没有不变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但在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沉迷于西方的节日是不可取的,因为节日是民族特性的象征。比如,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因而才有泼水节,云南的傣族和缅甸的傣族都有泼水节。又如,火是相当重要的,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有火把节。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的节日,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爱护;但不能提倡陈风陋俗,如古代的葬礼、婚礼以及相关观念都需要除旧布新。
  提倡文化自信应重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优秀文化支撑,就不可能具备由优秀文化传统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必然走向没落。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就是强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分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
  当代世界的矛盾和战争并不是产生于文化差异,而是根源于霸权和利益的对抗。历史证明,相同文明的国家可能发生战争,而不同文明的国家也可以结盟。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代现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本文是作者为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书撰写的自序,发表时有删节)
4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34:13 | 只看该作者
汉字——中华文明的基因
刘汉俊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浏览词典、泛舟辞海、徜徉碑林,千姿百态和意趣横生的汉字让你沉迷其中。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世界上能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林川流、人物鸟兽、天时地理、农技工具、纲常伦理形象成字的,唯有我泱泱中国;因为字形的特立独行和仪态万千,而使书写方法成为书法理论的,唯有我谦谦中国。字有繁简神采、开合气势,由篆而隶,由隶而楷,从纵向取势到横向取势,再到翩然灵动,汉字翻卷腾挪着历史的风云;音有平仄神韵、词腔曼妙,青灯寒帐,沐浴焚香,吟咏诵读,那抑扬顿挫一波三折,流变切换着时光的幻影。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到如今,帝王将相、工农仕商们创造的中国故事,尽在字串字排字堆字库之中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画卷。汉字让岁月留影,我们才能捧文读字,翻阅那5000年的中华长卷,凝视盘古、女娲、伏羲、炎帝、黄帝,一直到尧、舜、禹等一尊尊丰碑;才能回放那开天辟地、化生万物,抟土造人、炼石补天,鞭草识药、移山填海,射日奔月、造字画卦,养蚕治水、钻木取火的一幕幕图景。汉字力若千钧,我们才能在品读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的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的经典中掂量思想之重,才能拂却殷墟、长城、颐和园、故宫、秦俑、赵州桥以及布达拉宫、高句丽王城的尘埃光影掂量文化之重,才能在领赏仰韶彩陶、良渚玉器、大足石刻、马王堆玉帛、曾侯乙编钟和莫高窟壁画时掂量历史之重。汉字的音形意韵,让我们在绕梁余音中一展纸笔恣意挥洒、在书院楼阁中潜心品读修身养性,让我们凭风远眺,看那秋水长天一色中,《山海经》、《论语》、《清明上河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排成的文化经典们帆影如阵,老庄孔孟列成的文化纤夫们背影如弓。



  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捉笔写字,练习的是书法,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端庄、厚重与质朴,那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文字的坚挺反映出文明的刚强,端庄方正的汉字在风霜雨雪中形不销、神不散,浴火淬打,百炼成钢,走出中华文明顽强坚韧的特质和葳蕤芳菲的仪态。强大的汉字系统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基于文字,音可以不同,但意一定相通,多彩的方言因统一的语意而和谐共处,不致因歧义而分裂。相同的语言文字把相同的人群凝聚在一起,相通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中华儿女的心与根。中华文明不曾断裂的内因之一,正在于这汉字的力量。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每一个汉字都是劳动的产物,是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摹。一部汉语词典,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光盘,贮存着中华文明丰富而神秘的密码,遗传着文化精神坚固而完整的信息。正是因了汉字,我们才能解读到先祖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形态,才能探析中华文明的内核。正是有了汉字的聚合力、传承力,中华民族才对外有战斗力、对内有凝聚力,迸发出泼辣辣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书写着各自的辉煌与落寞,即使不断地改写甚至刻意篡毁前朝他国历史,也从未想到刨断自己共同的根。中国历史乃“百国之和”,千流同源、万木同根,这个“源”和“根”就是文字。汉字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还吸收了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比方说,巴蜀文字、契丹文字等虽然没能沿用,但对汉字的形、音、义的形成提供了参考,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路桥,成为解读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切片。融合、继承、创造、发展,是汉字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旅程。


  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汉字是河中的浪、水中的波,是长河上悠扬的船夫曲、高扬的云中帆。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人民是语言文字的主人,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中华文化前行的方队一路尘土飞扬,正书写新的史记。


来源:节选自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07日《汉字的力量》
作者简介:刘汉俊,男,笔名寒光,湖北赤壁人。先后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和新闻学(文学)博士学位。
1994年起先后在光明日报社、人民日报社工作,为<党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北京文学、雨花等发表多篇文学作品,出版文学专集《一个人的河流》、《午夜的阳光》、《千年的桨声》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学教材、高考试题和精品专辑。著有《缔造精神》等学术专著若干。
(作者 刘汉俊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 编辑)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国粹团队招募☞ 原创散文小说诗歌摄影作者&朗诵主播
期待☞ 您的加入
报名投稿邮箱:gxjcshys@163.com
国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1252期,主编微信gxjc03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5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35:13 | 只看该作者
光明日报:发展中医药需坚持文化自信

2017-07-25 曹洪欣 中国中医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2日 10版)
作者: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向心力和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坚持文化自信中发挥推动作用,是中医药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与实践,不断汲取历代中华文化精华,有效地与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升华并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展现出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色。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几千年的防病治病实践中使中华优秀文化得到有效的弘扬与传播。如“仁者寿”的道德健康理念、“医乃仁术”的医德观、“大医精诚”的职业追求、动态平衡的健康维护、“治未病”的早期干预理念、扶正祛邪治疗法则等,不仅得到医生和患者的接受,而且对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医药学还是中西文明对话的窗口。西学东进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使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受到严重创伤。中医药学以包容的胸怀,通过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吸取西医学先进理念,不但没有被淹没,而且其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的优势,治疗“非典”、甲流等突发性疾病的作用,得到世人瞩目。中医药走向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服务人类健康中逐渐被世界人民认可,并发挥其应有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知识创新的优势领域。源于对人体生命现象系统观察与临床经验总结升华形成的中医药学,对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认知理论独树一帜,有效地指导着人们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如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黄连素(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确切疗效等。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病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与突发性疾病中的作用与丰富的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等,彰显中医药知识原创优势。

  中医药学是维护民众健康的不竭动力。“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形神统一”的动态生命观,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整体调节的理念与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等疗效确切、优势凸显,在防病治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中华文明宝库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化知识与经济社会资源,凝聚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用中医药这把钥匙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必须要坚持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与学术自信,在维护民众健康、防病治病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全面实施《中医药法》,推进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利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和水平。

  要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与协同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创新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维护健康与医疗保健需求。

  要以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注重人文和医学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还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服务人类健康中,使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形成文化认同与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媒体编辑:刘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9 21:24 , Processed in 0.0500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