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太极图钩考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8-8-5 15:45:58 | 只看该作者
  太极图,有许多画法,各有各的说法。
22
发表于 2018-8-5 20:42:1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8-5 08:03
中医的原理,我还真是不太懂,努力学习之。河图洛书,古典文献中有记载,不是神话传说,原始图样是什 ...

1、中西医融合观说:中医的原理,我还真是不太懂,努力学习之。河图洛书,古典文献中有记载,不是神话传说,原始图样是什么样子?有争论,没有办法证实,只有考古资料才是真凭实据。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图洛书,只能作为参考。
2、一吐了之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不是神话,而是文化,教授不要犯低级错误。
——————————————————————————————————————————
      两位糊涂大仙,连河出图、洛出书的神话故事也不知道。我讲给二位听。
23
发表于 2018-8-5 20:43: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8-5 20:47 编辑

       百度百科: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A6/1410?fr=aladdin
           请融合观与一吐二位看明白了,红字是不是神话。你见过龙马和神龟吗?从来没有人见过此等动物。连小学生都不会信,偏偏你俩儿信。还文化文化的。这种文化只能会造就你这样的傻瓜。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21:33:41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4 21:41
发一个图片,这是什么图?

这是“水火匡廓”图。坎为水,离为火。左面是坎卦(坎中满),右面是离卦(离中虚)。

点评

[attachimg]14442[/attachimg] 上图是“水火匡廓”图。坎为水,离为火。左面是坎卦(坎中满)[attachimg]14443[/attachimg],右面是离卦(离中虚)[attachimg]14444[/attachimg]。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13 05:32
25
发表于 2018-8-6 06:53:35 | 只看该作者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周易》和《洪范》两书,在汉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只要细加分析便知,数字性和对称性是"图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和"或"差"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或推导出河图、洛书,并证明河图与洛书同出一源。还可以发现,河图、洛书与算盘"和"万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河图、洛书在先秦、西汉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记载。《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子罕》称"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讲:"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以后,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至于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各书上都没有明言。
    总之,从现存的有关史料来看,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扑朔迷离,没有一个明确可靠的答案。
26
发表于 2018-8-9 06:47:17 | 只看该作者
        (一)太极图与太极图说
"阴阳鱼"太极图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但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其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不仅中国古代有,类似的图案在其他民族就没有演变出太极图,如古代巴比伦有双蛇缠绕交尾图案,古希腊、古印度、高加索、小亚细亚、乌克兰等地的遗物(银饰、铜壶、花瓶等)上有:双双交合而成的各种类似图形,或双龙、双蛇,或双鱼、双凤,这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产物。双双图纹,或表示男女(伏羲、女娲),或表示雌雄(双鱼、双蛇、双龙、双鸟);两两交叉,反映原始生民对男女、雌雄交合的直观认识。由两性生殖器、男女、雌雄、日月等人体现象、生物现象、自然现象,逐渐体悟出"阴阳"概念,以及阴阳同体、阴阳相对与相交、阴阳交互作用、阴阳相互转化等等思想理念,但这些民族都没有太极图。不过,从这些图形隐含的思想观念看,又不能说与太极图毫无关系。
27
发表于 2018-8-9 06:49:20 | 只看该作者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在这个花园般的国度里存在着令人惊叹的史前文化,即特里波耶文明(Trypillian culture),距今已有七千多年。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基辅州附近的特里波耶发掘出古代文明遗址,由此命名为特里波耶文明。
      在中国古代,太极图是道家探索宇宙运行和存在的稳态模式,表现了万物产生的模式和运行规律。因此,太极图也是道家认识宇宙时空和人体生命的智慧所在。巧合的是,在特里波耶文化中,太极图也表现著同样的含义。

28
发表于 2018-8-9 06:50:03 | 只看该作者
      结合小河墓地发现的楼兰美女,吐火罗人沿着河西走廊的东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很有可能在4000~5000年以前就开始了。古代世界史应该重新书写。
29
发表于 2018-8-9 06:5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11-6 23:47 编辑

         是谁把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是怎么样演变为太极图?太极图蕴含着什么意思?是谁阐明了太极图的内涵?是宋朝的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世界其他民族、地区的相关符号、图形没有演变出太极图,只有周敦颐完成了这个任务。
        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周敦颐《太极图说》发扬了以图说易的作法,用太极图来说明易理。《太极图说》中的“无极”应源自于《老子》“知白守黑,复归于无极”。《太极图说》中的“太极”应源于儒家经典。《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说》中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与唐僧宗密《原人论》人物生成的理论密不可分。可见《太极图说》,是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太极图式说》是《易经》《、庄子》“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儒家确立了宇宙本体论
        周敦颐在宇宙本体论中吸取了道家的“无极”观念,在人性论中又吸取了道家 “主静”的修身之本。当然周敦颐虽对道家思想有所吸收和利用, 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了儒家的基本立场。“无极”的提出是为了探寻儒家学说宇宙本体论的需要, 同时, 对“主静”的追求也是为了更好地遵循中正仁义的儒家道德准则。
         周敦颐是第一个把道家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取无极的虚静性质,既把它看作为宇宙本源,又把它看作人性的基本要素,从而把本体论与人伦道德统一起来。
  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性与天道”,程颢升华为“天理”,《太极图说》主静说,二程演化为“去人欲,存天理”。朱熹、张栻等人以二程的哲学观点解释周敦颐学术,认为周、程一脉相承,并进一步完善了宋明理学理论体系,后辈的儒学家、理学家都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
         周敦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提出"太极而无极"的宇宙生成论。他认为,无极(无)生太极(有)。太极能动能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之极则走向静,静之极又回复为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生两仪(天地)。再阴变阳合: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流动,推动春、夏、秋、冬四季运转。故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原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阴阳二气与五行之"精"巧妙凝合,又形成男女。变化无穷的万物中,人得天地之"秀"而为万物之灵。五行之性触感外物而动,则呈现恶与善,形成错综复杂的万物。
30
发表于 2018-8-9 07:01:20 | 只看该作者
         易,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儒、道两家。而到了吴敦义合二为一,把太极图的图形与太极图说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太极学说。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径路,一,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7 05:59 , Processed in 0.0955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