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67|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 从胰腺说起 赵洪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1 20:5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17-10-21 21:04 编辑

【萧按】此文是赵老今年4月的新作,原是为到中医科学院做学术报告而准备的讲稿,后因故没有采用。因见论坛有人提出“西医中国化”的主张,令我想起此文里恰恰也提到此语,虽然语意完全不一样。本文既保持老师对史实之严谨翔实的一贯态度,又以深厚广博的学识将相关素材编织成一篇充满趣味性和思想性的文章,实是多年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不仅可供对这题目有兴趣的同道参考,即使对这题目没兴趣,相信仍可从中获得许多新知识,故特征得老师同意将此文在论坛发表。建议论坛也可考虑在内刊发表。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 从胰腺说起

赵洪钧

  胰腺这个汉语词语的出现,能很好地说明,西医必须结合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中国化。中医必须结合西医,并通过西医结合现代科学才能保持活力。

  一、胰腺的由来
  提到胰腺,很多普通中国人,会立即想到胰岛素和糖尿病,特别是自己的血糖高不高,还有最近广告做得很火爆的植物胰岛素。这是现代胰腺常识普及后,必然有的文化现象。然而,我觉得,作为国家中医最高学府的研究人员,应该同时想到:为什么中医的脏腑中没有胰腺之说?须知,八十多年前,糖尿病是和癌瘤一样可怕的疾病。那时,1型糖尿病很少能活两三年;2型糖尿病一旦出现较重的并发症,也大都在短时期内死亡。现在,糖尿病虽然不再那么可怕,却应该认识到,有关胰腺问题,对中西医来说——特别是对中医来说,是一件很值得反思的大事。
  问:确认一下,中医的脏腑学说——五脏六腑或六脏六腑中,有没有胰腺之说呢?
  回答是:肯定没有!
  再问:那么,其它中国古代文献中有没有胰腺之说呢?
  回答是:现存古代文献——包括中医文献中,提到“胰”地方比较少而且一直不受重视。至于腺字,则古代汉语中根本没有。详情下面再说。
  那么,国人何时才有了胰腺的概念呢?
  这要从国人努力把西医全面引进中国说起。
  1915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个由中国人发起组织的西医团体——中华医学会。这个团体最初只有40多个人。她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尽快全面引进西医。
  注意!这时距加拿大医生班廷(Banting,Sir Frederick Grant),提取出可供治疗用的胰岛素制剂还有7年。再说一句:1922年班廷发明了胰岛素,第二年就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因为胰岛素对糖尿病有立竿见影、起死回生的疗效。故胰岛素的发明,被看做西医现代化的一件大事。看来,国人有组织地认真、全面引进西医时,西医已经接近现代化。
  要全面引进西医,首先必须把西文——特别是英文医学名词译为中文。这样才有可能把西文医学文献译为中文,才有可能用中文编写西医教科书,也才有可能用中文进行西医教学。为此,该会于1916年成立了医学名词审查会。
  胰腺就是最早经过该会审查确定的译文名词之一。这就是胰腺一词的由来——把英文PANCREAS译为胰腺。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20:58:20 | 只看该作者
  二、胰腺的文化含义
  我想大家能够理解,对初创者来说,把英文或其它西文西医名词译为中文,实际上是要做一番全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换言之,要想使西医中国化,必须全面对照中国固有的传统医学这个参照系。或者说,早在一百年之前,中国的西医曾经下大功夫结合中医。比如,中医传统上说的脏腑,虽然不完全是人体解剖生理意义上的内脏器官,把HEART译为心脏,把LIVER译为肝脏等,却是现成的选择。至于如何中西医结合地认识心脏和肝脏等器官的生理功能,是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然而,胰腺却没有现成的选择。传统中医理论中没有相应的脏腑名称。
  怎么办呢?只能创造新名词,并尽可能地与中医和其它中国传统文化衔接!这就要考验创译者的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了。因为这要求创译者,首先对PANCREAS西医的本义有确切的了解,同时要在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寻求衔接。
  我们知道,把西文西医书译为中文不是始于中华医学会。早在1851—1859年,就有《合信氏医书五种》问世。此后也有博医会的成员,在中国学者的帮助下编写了一些西医著作。丁福保更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日文翻译了一批西医书。但是,他们都没有令人满意地解决PANCREAS的翻译问题。
  那时如何翻译PANCREAS呢?
  民国之前,PANCREAS曾经翻译为“膵”或“脺”(音CUI)或“(月+臣)”(音YI)等。还有的翻译为“甜肉经”。这些译法都不好。“膵”“脺”和“(月+臣)”,都有些生僻而且不好读、不好认。“甜肉经”则无论从西医看还是自中医看都不准确。不过,这一译法说明,译者已经知道,PANCREAS与血糖有关。
  西医什么时候发现PANCREAS与血糖有关呢?
  时间在1889年,发现者是德国科学家明可夫斯基与梅林。他们切除了狗的胰腺,观察胰腺是否生存所必需,却意外地发现这些狗出现了糖尿病。由此推论,糖尿病与胰腺有关。
  这个实验相当粗糙,却从中取得关于胰腺功能的可靠认识。单靠生活常识和思辨,不可能得到这样的知识。
  知道了胰腺的解剖构造和大体功能,按说把她译为中文不是很难了。比如,中医的脏腑有脾脏之说。它是主管消化的,按说把PANCREAS译为脾也可以。近来就有些中医学者认为胰属于脾。但是,中医文献中的某些记载,和民间关于胰的经验知识占了上风。因为这种经验知识,关于胰的解剖构造,就是西医说的PANCREAS。当年的中国西医先驱,最后选择了有解剖依据的“胰”。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20:59:28 | 只看该作者
  三、胰、胰子、和胰腺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胰腺最多见的是称为“胰”。此字在古代文献中分布如何呢?如果查查字典,《说文解字》中没有“胰”字。《康熙字典》中是有的。至于其它文献,不可能遍查,但可以肯定胰字不常见。我使用淘中医网上提供的文献和自动检索功能,查考了《千金方》、《外台秘要》和《本草纲目》。发现,胰在《千金方》中共35见,在《外台秘要》中 20见,在《本草纲目》中28见。这说明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胰字不是很少见。至于胰的用途,全部都是把胰当做一味药。大多用猪胰,偶尔用羊胰。可见,至迟在唐代,国人对“胰”已经相当熟悉。《千金要方》主要用它制作面药——洗手脸用的洗涤剂——这大概是后世胰子的源头。
  李时珍曾经试图把胰纳入脏腑:《本草纲目》说:“(月+臣)音夷。亦作胰。(时珍曰)一名肾脂。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但是,李时珍以后的医家,没有接受这种命门说。胰也没有机会进入五脏六腑。不过,来自胰的胰子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
  胰子是中国人曾经很熟悉传统洗涤剂。我本人和我的乡人至今还是习惯把肥皂和香皂称作胰子。关于胰子,网上有些有趣的文章,介绍古人如何用猪羊的胰腺作为主要原料制作洗涤剂——胰子。有关文章要点如下:
     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了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然而,由于大量取得猪胰腺这种原料委实困难,所以澡豆未能广泛普及,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使用。
  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他们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纯碱)或草木灰(主要有效成分是碳酸钾)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猪油在40℃熔融,而猪胰脏此时发挥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将猪油分解为高级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与随后加入的草木灰碱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了脂肪酸皂。这就是现代肥皂的主要化学成分!
  我相信,没有足够的解剖生理和化学知识,读不懂上述要点。当代中医显然不能满足于只有中医知识。
  使我惊喜的是,传统胰子至今没有绝迹,而是还在河北、山东等地方小批量制作,而且被视为天然产品和现代工业生产的洗涤剂竞争。为了确认胰子是否来自胰,我亲自访问过业余的和专业的屠夫。他们都能迅速、准确地给我解剖出胰腺来,而且知道如何用胰制作胰子。
  总之,一百年前,我国的西医先驱,在翻译PANCREAS时,选择了有解剖依据的“胰”。
  然而,PANCREAS是一个腺体。只用一个胰字翻译它不够全面,念起来也不顺口。可是,古代汉语中没有腺字。怎么办呢?只能造字。
  怎样造呢?左边用月字(即肉)旁,略通文字学的人都会想到。右边用什么,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并多方联想——当然也要知道西医的原意。腺体大多是外分泌腺,要分泌液体——往外流“水”,于是用泉字作为右旁。泉在腺中既表音又表意。这个字把英文GLAND(腺体)表达得很准确——比英文还好。
  就这样,PANCREAS最后被翻译成胰腺。
  需说明,为了引进西医造的腺字,以及胰腺的译法,不但准确、全面地表达了PANCREAS的本义,而且更符合汉字造字、组词规律。胰腺对于中国人要比PANCREAS对于英国人更容易记忆、理解。腺字造得也比古代的类似汉字要高明。
  何以见得呢?
  据我所知,经典中以泉为声旁读XIAN的字,只有缐字,而且最早见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周礼·天官·缝人》。其中说:“缝人掌王宫之缝缐之事。”
  按:网上本子《周礼》,此处可能用线字,但吴树平点校的白文《十三经》则用缐字。商务版《古代汉语词典》引用《周礼》也是缐字。这说明,古文化学界,认为应该是缐。这里不再进一步考证。
  古人和今人,都把线和缐通用。但是,按汉字造字规律衡量,用泉字做声旁的缐显然不很好。再看《说文》,有“綫”字,没有“缐”字(说古文如此)。《周礼》值得怀疑。
  总之,西医先驱翻译引进的胰腺这个中医脏腑中没有的、很重要的消化器官的做法,很有意思。它提示中医应该反省:为什么劳动群众认识到的、而且经验性地长期使用的内脏器官,根本不见于中医经典,其它中医书籍中也较少提及,因而没有进一步认识呢?
  近代日本人大量翻译西医书,和西方自然科学著作比国人更努力。那时,他们也尽量使用汉字或日本汉字,翻译西医和其它自然科学术语。只是,我对日语一窍不通,以上所说是否有的自日本引进,我拿不准。不妥之处,请大家纠正或补充。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21:00:26 | 只看该作者
  四、几个解剖名词的文化含义
  在探讨胰腺翻译得失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几个解剖名词的文化意义值得介绍。这里略作简单说明。
  1、 关于动脉和静脉
把ARTERY译为动脉,把VEIN译为静脉,也费了一番心血。
  今《内经》中动脉共约26见。《难经》的开头就说:“十二经皆有动脉”。动脉的意思是:人体中的某些脉是不断跳动的。按阴阳学说,有动脉就应该有静脉。但是,中医经典以及后世中医书都没有静脉之说。可见,动静脉的译法不但准确地表达了西医的本义,结合了中医知识,也充实了中医的经脉学说。从中也可看出,所谓经脉的本义就是血管。
  2、关于大隐静脉
  对人体这个最大的表浅静脉——大隐静脉译得很雅致,很有文采。
  《内经》和其它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大隐静脉之说。《内经》对此是这样说的:“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灵枢·经脉》)无所隐为什么译为大隐呢?因为大隐隐于朝,即大隐是不隐的,故大隐静脉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3、 关于腓肠肌
  这一译法出自《易经》和对《易经》的注疏。《易·咸》“咸其腓”。唐 孔颖达疏:“腓,足之腓肠也。”《说文·肉部》“腓,胫腨也”。清段玉裁 注:“诸书或言膊肠,或言腓肠,谓胫骨后之肉也。腓之言肥,似中有肠者然,故曰腓肠。”《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腨”注:“腨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名小腿肚。”
  4、关于脂肪
  脂和肪都见于《说文》,但不是连写成一个词。古代文献中,大概只有《玉篇》中有脂肪连写。《说文》说,有角的动物脂肪叫做脂,无角的叫做膏。按说,应该脂膏组成一个词。古代文献中,也偶尔脂膏连写,至今还用民脂民膏这个成语。大概因为脂膏念起来不顺口,最后采用了脂肪。
  5、 关于胆汁
  《难经》说:(胆)“盛精汁三合”。胆汁这个词就是从此来。它比英语要优越。英语中的胆是GALLBLADDER,而胆汁是BILLE。两个词毫不相干,增加了记忆和理解的难度。
  6、关于冎
  这个字是骨字去掉月字——冎(音GUA),而且被许慎看作部首。它的意思有点吓人。《说文》说:“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也。”过去我知道冎很可能是骷髅——特别像没有肉的颅骨,但没想到古人曾经“剔人肉置其骨”。有人告诉我,目前还有的地方有此风俗。可惜,这种没有科学思想的剔人肉,和中国古代的剐刑以及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一样,未能促进人体解剖知识的积累。结果,我国古代的解剖知识,最早来自《礼》。或者说,中文的解剖术语,出自儒家经典的比出自《内经》的多。
  试看《内经》和《难经》中,没有肱字和腓字,很多解剖名词,都要到经史子集中去寻找。可见一百年前,把西医名词译为中文而且译得信、达、雅,需要多少古代文化知识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21:01:29 | 只看该作者
  中华医学会的先驱们,并无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为此他们邀请了国学专家参与医学名词审定。
  《中国医史》这样说:“另一个有趣的代表是江苏省教育会的宋新庆(音译)先生,他既不懂解剖也不懂英文。但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每当对建议译名进行选择时都要询问他的意见。”这段话见于,王吉民、伍连德用英文写的《中国医史》,1936年第二版第642页。这是发生在1916年8月5日至12日的事。
  可见,单单斟酌译文名词,就非得融会贯通中西医并且汇通中西文化不可。可惜这一工作,一开始没有实行中西医合作的体制。可以说,宋新庆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医。
  我不知道当时的中医界是否有人能够代替宋新庆,但是,由此不难看出,要把西医真正引进中国,必须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当年的西医界,邀请国学专家参加名词审查,而且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应该承认他们的胸怀宽阔。发扬中医,自然也要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只是,我认为,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还需要另一个方面:高瞻远瞩、广开胸怀,勇于汲取西医和一切当代科学知识。否则,只能画地为牢,自我限制。结果很可能是:没有做到中医与现代科学——包括西医相结合,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也没有继承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17-10-23 15:07:0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合参,赛过神仙!
7
发表于 2017-10-23 15:56:44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7-10-21 13:01
  中华医学会的先驱们,并无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为此他们邀请了国学专家参与医学名词审定。
  《中国 ...

这的确是一个有益的探索,这个活动即可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医学发展,也可以让人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赞一个!
8
发表于 2017-10-23 16:39:20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六十年代)还见过大人用猪羊胰子做“胰子”,陕北这里,猪羊下水,就脾、胰、膀胱、睾丸、外生殖器。这些东西是不吃的的。脾喂猫了。胰做胰子了,其他就扔了。
胰子和捣碎的碱面(纯碱,碳酸钠)放一齐,捣来捣去,成泥一样,团成块,晾干就行了,洗衣服时就当肥皂用,泡沫不大,效果也不好,以后肥皂洗衣粉多了,就没人做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17-10-24 08:11:42 | 只看该作者
此文是赵老今年4月的新作,原是为到中医科学院做学术报告而准备的讲稿,后因故没有采用。
----------------------------------这又是邓老搞的阶级斗争吧,看來要发表,还得等待30年呀。
10
发表于 2017-10-24 09:04:05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0-24 08:11
此文是赵老今年4月的新作,原是为到中医科学院做学术报告而准备的讲稿,后因故没有采用。
--------------- ...

   萧铁对我的帖子总是捧场,礼尚往来,我也给萧铁捧捧场。
  此文只能说是医话而非医学,是西风东渐,西医在中国发展的史话,哪里有医学的一丁点味道。谬之千里呀。不过,这也是梁院长崇拜的中医的“骨气”。“骨气”是不是阶级斗争?
  中医是整体医学,“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是水墨画,是气化学说。天地人一气贯通,一个六腑包含了人体立形的生命运动,重在六经气化。西医是油画写真的手法,对人体器官解剖细而入微。可谓各有特色,各有神通。你要说胰岛素治糖尿有效,难道中医桂附地黄汤治消渴就无效?说中西医结合,起码要搞明什么是中医。
  现代医学已可切除胃,切除胆,斩断神经,萧铁却大谈什么腰子,是不是也在倒骑驴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01:53 , Processed in 0.1770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