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310|回复: 1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2-22 06:2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6 09:41 编辑

《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有的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
仲景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所以《伤寒论》之六经,当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灵枢·经脉》等篇。“今《内经》中‘六经’凡12见,含义全部指经脉”(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讲<</SPAN>伤寒论>六经新解》)所以有的注家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六经,就是指《内经》之六经,或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如

1、王叔和-《伤寒例》首提“六经”之说
有学者考证,《伤寒论·卷第一》之《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是王叔和在重新进行整理、编次《伤寒论》时补入的,非仲景《伤寒论》原文。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则无《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内容。钱超尘《千金翼方诠释·后记·第二章唐本<</SPAN>伤寒论>简史》说:“宋本《伤寒论》把《伤寒例》作为张仲景的文字,而孙思邈当时所见到的《伤寒例》,人们却认为是王叔和所作。……孙思邈引作‘王叔和曰’,这说明《伤寒例》的作者是张仲景还是王叔和,在唐代已有不同意见,有的材料认为出自王叔和,《千金要方》就是例证。”而在《千金翼方诠释·后记·第三章卷九卷十校后余语》说:“宋本《伤寒例》断非仲景所作,《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可作明证。”
《伤寒例》是以《灵枢·经脉》“以其脉”之循行而首提“六经皆受病”之说的,如云: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上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

2、韩祗和-首倡“传足不传手”经之说
韩氏认为,人身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也,“同气相求、相合”,寒为阴邪,易袭阴位则伤于足经,而有伤寒“传足不传手”经之首倡说。
“伤寒受足经篇云:人身有十二经络,分布上下,故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手三阳者,太阳小肠也,阳明大肠也,少阳三焦也;三阴者,太阴肺也,少阴心也,厥阴心包络也。足三阳者,太阳膀胱也,阳明胃也,少阳胆也;三阴者,太阴脾也,少阴肾也,厥阴肝也。今伤寒之为病,只受于三阴三阳者何也?《热论》云: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故腹满而咽干;五日少阴受之,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故烦满囊缩。今经中论其伤寒病所传受,而不传于手之三阳三阴,古今未见其说焉。……阳邪为病,则伤于手经也;阴邪为病,则伤于足经也。故冬毒之气则中于足经矣。《易》云‘水流湿,火就燥’是也。《太阴阳明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注云:‘同气相求尔。’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注云:‘阳气炎上故受风,阴气润下故受湿,盖同气相合尔。’《至真要大论》云:‘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地气主之。’注云:‘当阴之分,冷病归之;当阳之分,热病归之。’《脉要精微论》云:‘故中恶风,阳气受之也。’以此为证,即寒毒之气只受于足之三阴三阳明矣。”
-见于其著作《伤寒微旨论·卷上·伤寒源篇》。

3、庞安时-六经即《内经》之六经
庞氏对伤寒六经病的理解,是以《内经》的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他从《素问·热论》中所述的病候与仲景六经病证相结合加以发挥。其所述的六经,明确指出是经络(裘沛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宋金元时期》),从而发六经实质争论之端。
“太阳证: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而腰脊强。此是太阳膀胱经,属水。”
“阳明证: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少阳证: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上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足少阳胆,属木。”
“太阴证: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其经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证: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经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证:尺寸俱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见于其著作《伤寒总病论·卷第一》。

4、朱肱-六经经络说
《伤寒论》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也只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并非辨太阳经病,辨阳明经病……。朱肱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即足之六经,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归机理。他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南阳活人书·卷第一》),……其余诸经也是如此地运用经络理论阐述病证机理的。由于朱肱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来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这就是《伤寒论》的“经络”说。-高校教材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伤寒学派·朱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
朱氏说:“问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
“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此足阳明胃经受病也”,
“问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此足少阳胆经受病也”,
“问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俱沉细,此足太阴脾经受病也”,
“问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此足少阴肾经受病也”,
“问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此足厥阴肝经受病也”。
-见于其著作《类证活人书·卷第一·论经络》)。


但亦有不同意经脉说者,如
1、柯韵伯(琴)-六经地面说
六经就是包括了整个人体的六块大“地面”,即六个大病位。
“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
“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
“腰以上为三阳地面,三阳主外而本乎里。心者三阳夹界之地也。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胱,是太阳地面。此经统领营卫,主一身之表症,犹近边御敌之国也。内自心胸至胃至肠,外自头颅,由面至腹,下及于足,是阳明地面。由心至咽,出口颊,上耳目,斜至巅,外自胁,内属胆,是少阳地面。此太阳差近阳明,犹京畿矣。腰以下为三阴地面,三阴主里,而不及外。腹者三阴夹界之地也。自腹由脾及二肠魄门,为太阴地面。自腹至两肾及膀胱溺道,为少阴地面。自腹由肝上膈至心,从胁肋下及于小腹宗筋,为厥阴地面。此经通行三焦,主一身之里症,犹近京夹辅之国也”。
-见于其著作《伤寒来苏集》之《伤寒论翼·六经正义》。
2、恽铁樵-病状之界说
“《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卒之能得真义者竟无一人。此处不解,全书皆模糊影响,有何医学可言。……喜多村之言曰:‘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标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藏府经络相配之谓也。’……本论所谓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
-见于其著作《伤寒论研究·<</SPAN>伤寒论>六经上篇》。
“今问六经何自来乎?曰来从六气。六气何自来乎?曰来从四时。四时有温凉寒暑,万物以生长收藏。人处四时之中,每一时期,有一时期特殊之感觉。春夏和煦,秋冬凛冽,此其常也,反常则病。六气曰风寒暑湿燥火。……故问六气为何物,则径直答曰:‘六气者,人体感气候之变化而著之病状。’六经之三阴三阳,非与藏府配合之谓也。谓太阳是膀胱,少阳是胆,厥阴是肝,无有是处。肾与膀胱相表里,太阳可直传少阴。肝与胆相表里,少阳何以不直传厥阴?脾与胃相表里,阳明何以不直传太阴?仲景辨太阳之病,项背强痛,或恶寒,或恶风;少阳寒热往来;少阴蜷卧但欲寐。与肾、与膀胱、与胆何与?故问六经为何物,则径直答曰:‘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病状为之界说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
-见于其著作《伤寒论研究·<</SPAN>伤寒论>六经下篇》。
3、赵洪钧-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
《伤寒论》本身并无“六经”这个术语。
于是,必须给“六经”(即三阴三阳)以合理的解释。
六经是什么,本来可以一言而决-它是由一阴一阳推出的哲学定理。生命现象都可分三阴三阳,六经并非人体特有。人体之构造和生理病理过程自可分六经,若分十二经便非六经。仲景只讲六经,不讲十二经。六经之经非经脉之经。
于是必须说清六经是什么。
可以通过两个定理限定三阴三阳的:
定理1(三阴三阳定理):头项、胸背、四肢、骨节,人之太阳也;胸胁、膈之外上、两耳,人之少阳也;两口、胃,人之阳明也;腹为太阴;血脉、咽喉为少阴;膈之内下、手足四末为厥阴。
定理2(三阴三阳气血多少定理):人之常数,太阳多血少气,阳明多血多气,少阳少血多气,太阴多气少血,少阴少气多血,厥阴少气少血。
笔者以为,只有这样限定人之三阴三阳,所谓六经病纲领才能有根据。
-见于其著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二讲<</SPAN>伤寒论>六经新解》及《伤寒论新解·第二章<</SPAN>伤寒论>基本概念与六经各篇新解》。
赵先生认为,六经难解有三:
其一,六经与经脉之关系难明。
其二,《素问·热论篇》之六经与伤寒本论六经之说法不一。
其三,《伤寒论》本身对六经含义无明训。
《灵》、《素》既为经典,崇古者不敢违背,以经注经又十分勉强,故众说不一。
-见于其著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第五章论争中的名家和学术问题·第八节论争中的<</SPAN>伤寒论>研究》。
4、李克绍-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
凡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伤寒是以六经辨证的。六经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怎样产生?又怎样为祖国医学所运用的呢?下面谈谈这个问题。
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阳两个方面。后来由于只分阴阳,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便成了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就是说,阴阳虽然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不同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或阳总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为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用到祖国医学方面,在《内经》就有:①用以代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②用以代表脏腑的,如《灵枢·经脉》,以太阳代表膀胱与小肠,阳明代表胃与大肠,少阳代表胆与三焦,大阴代表脾与肺,少阴代表肾与心,厥阴代表肝与心包络。由于各脏腑的经络,有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的不同,因此又把各脏腑及其经络区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这样,就由六演变为十二,由抽象的概念,演变为具体脏腑经络的名称了。
三阴三阳在中学中不但代表了六气、脏腑和经络,到了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又用以代表疾病的类型。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胃家实”为阳明病,“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太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厥阴病。这就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所说的“六经”。
《伤寒论》中划分六种病型,本来是和六气、脏腑、经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也只有以三阴、三阳命名,才最为全面、最为恰当。试看《伤寒论》中的篇名,只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而不是“辨太阳经病”、“辨阳明经病”,其原因就在这里。《伤寒论》的注家和读者们,都习惯于把三阴三阳叫作“六经”,“六经”读起来比“三阴三阳”方便,但是容易使人错误地认为“经”即“经络”之经,由此把人引入歧途。例如,有的《伤寒论》注家竟说:《伤寒论》只提足经,不提手经,是由于足经长,手经短,言足经就能包括手经。刘草窗竟进一步提出了“伤寒传足不传手”的谬说(金栋按:“伤寒传足不传手”是由韩祗和首次提出)。他们直把三阴三阳等同于经络,这都是从六经的“经”字引起的错误。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说:“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意思是说,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这一解释倒很正确。但是张仲景只提过三阴三阳,何尝提过“六经”?正如章太炎在《猝病新论》(现改称《章太炎医论》)中所说:“仲景本未直用‘经’字,不烦改义”。
-见于其著作《伤寒解惑论·第二章 <</SPAN>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二、三阴三阳和六经》。
5、刘绍武-三阴三阳是是六病
六病是处于三个部位上因阴阳病情的不同而呈现的六类证候群。它们是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少阴病;里部的阳明病和太阴病。
-见于马文辉《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
而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熊曼琪《伤寒学·第一章绪论·第五节<</SPAN>伤寒论>的辨证方法》说: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金栋按:有关六经实质的争论,历经近千年而未衰。仅近50年来,围绕这一问题,就曾出现过数次较大规模的争鸣。50年代中后期的争鸣,其主要观点并未脱离前人之说;而80年代之争论,则逐渐渗入一些新学说。时至90年代,随着多学科交叉渗透之趋势愈显明朗,各种新观点层出不穷。然则,就其实质而言,多是前人观点的现代翻版或诠释,并未有大的理论突破。(熊曼琪《伤寒学·附伤寒学研究近况述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2版)
分享:
-------
《扁鹊阴阳脉经》云: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可以看出仲景遵从之。伤寒六经其实就是时间!是三阴三阳时也。例如太阳时乃寅至辰(伤寒欲解时也),乃少阳王。所谓少阳王乃卫气之旺衰状态为初生之阳。卫气即相火也,五行火生于寅,寅乃阳旦也。所以脉法以时间+五行旺衰状态为理论构架。千百年未有人道破也
2016-3-13  00: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602c00102vpbg.html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06:23:05 | 只看该作者
六经是什么?六经和阴阳,五行是一类吗?确实值得研究。

点评

六经是从阴阳中演化出来的三对阴阳关系,六经源于八卦,因此六经和阴阳是同一类理论。 说卦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7 14:13
3
发表于 2018-2-22 06:56:1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许多次了。
      用西医解释,六经传变就是感染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三阳是急性期(包括误治引起的変证、坏病等),三阴是慢性期(包括复发,急性发作等急性状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8-2-22 17:12:19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8-2-22 17:25:14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有的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
---------------------------------六经是脉,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是不是仲景明训。号称熟读医书,却专走邪道,至今不懂三阴三阳,不以为耻吗?
6
发表于 2018-2-22 17:54:30 | 只看该作者
    考证,一定不能违背历史,违背临床实际的检验。考证与训诂,有一定的主观性,先入为主,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伤寒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六经传变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伤寒论》历经1800多年,注家大约1000家,至今许多处方原封不动,效如桴鼓,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7
发表于 2018-2-22 18:00:20 | 只看该作者
       转载《伤寒论现代解读》
        6  六经的实质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具有固定的药物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1)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2)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3)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4)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5)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
     《伤寒论》不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规律,而且继承了《神农本草》和《伊一汤液》的成果与之构成了直接的渊源关系,把证与方、药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系统诊疗体系,可以说张仲景融合了汉以前的所有医、药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不仅为临床中医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疾病的分类法与其它学科的分类法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类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以及八纲分类、脏腑分类、方证分类等等。卫气营血分类继承了六经分类法,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温病学说又按病因把温病分为:春温、暑湿、湿温、秋燥、冬温等,与卫气营血分类共同构成温病学分类的平面构架。近代西医的感染病曾经是西医内科的主要内容,由于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的发明,传染病、寄生虫病从内科中分出来,成为传染病科学。随着抗菌素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传染病学与各科的感染病又综合为感染病学。感染病学对感染病的分类一是以病原体分类,一是以人体解剖学分类。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对于疾病的分类,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分类,包括ICD编码(世界疾病分类)也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以上中、西医对感染病(外感热病)的分类各有其优缺点。中医六经分类法、卫气营血分类法,是把感染病(外感热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而对于各器官系统(各脏腑)疾病的特异的临床表现描述不清楚、不确切。西医按照器官系统及病原体感染分类,对于各种病原体感染不同的器官系统,对于急性典型期的临床表现及分类非常明确,但是对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变化以及疾病的演变过程则无法按解剖学、病原体分类,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应激反应等病理过程,是任何病原体感染,任何器官系统感染都会出现的病理过程。所以现代医学应当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一种新的分类方法,能够包含、涵盖《伤寒论》、温病以及现代感染病学等分类方法的长处,否定、扬弃它们的短处。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满足以上要求。
     尽管张仲景没有给病、症、证下定义,但是把病、症、证区分开来,并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起病、证结合的理论体系,在疾病分类学的历史上是一次突破,这种分类方法与达尔文进化论、动物分类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分类法,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分类法具有同样的思路与光辉。当把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按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起来的时候,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把元素排列成表,这些元素又可分为7个周期,18列和9个族,每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单细胞原生动物门发展到脊椎动物门,动物界分为11个门,脊椎动物门又分为6个纲,最复杂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纲,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人属。“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从受精卵发展成为胎儿,重演了从单细胞进化为人类的过程。达尔文用充分的事实和理论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了规律性的解释,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始公社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元素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结构;人类社会活动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亿万个人体活动的综合;人类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物质结构、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的进化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三者的分类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揭示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不断的又是分阶段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是可以鉴别的;除了这些一般规律之外,还有许多特殊规律存在。感染病(外感染病)是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应当界于人类社会活动与元素结构之间,所以疾病的演变与分类应当符合上述规律。《伤寒论》六经分病,六经传变,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上述分类方法的共同点,而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方法没有反映出疾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按照病原体分类,按照人体解剖学分类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没有进化到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伤寒论》六经分病,温病的卫气营血分类方法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由此演变来的证态分类方法也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证态分类方法涵盖、包容了《伤寒论》、温病以及感染病的分类方法,也只有在证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实质。这就是在解读《伤寒论》原文之前,首先论述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证态概念体系,系统论、参考系与中、西医融合的关系的道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18-2-23 05:50:45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_百度文库
2016年7月1日&nbsp;-&nbsp;《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
9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7:1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2-23 09:27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2 09:25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 ...

六经是脉,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是不是仲景明训。号称熟读医书,却专走邪道,至今不懂三阴三阳,不以为耻吗?
-----------------------------------------
恕本人驽钝,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辨太阳病脉并治的脉”!动辄指责和谩骂别人“至今不懂三阴三阳,不以为耻”,好像先生很懂伤寒论似的!其实你这种好为人师,妄自尊大的态度,才最无耻!

点评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有的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 --------------------------------【好为人师,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3 17:50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7:37:01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2 09:25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 ...

其实本文的作者,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金栋先生,不但是一个脚踏实地,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且又善于学习,广泛涉猎中医典籍,多有著述的学者,怎么能说他是“号称熟读医书,却专走邪道,至今不懂三阴三阳,不以为耻”的人呢? 请一吐先生善待每一个同仁,务必文明发言。

点评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景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有的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的。 -----------------------------------你是糊涂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3 18:0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07:19 , Processed in 0.0579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