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8-2-22 06: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许多次了。
      用西医解释,六经传变就是感染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三阳是急性期(包括误治引起的変证、坏病等),三阴是慢性期(包括复发,急性发作等急性状态)。

点评

说得好。赞一个!  发表于 2018-5-22 21:0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2-22 17: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证,一定不能违背历史,违背临床实际的检验。考证与训诂,有一定的主观性,先入为主,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伤寒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六经传变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伤寒论》历经1800多年,注家大约1000家,至今许多处方原封不动,效如桴鼓,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3
发表于 2018-2-22 18: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伤寒论现代解读》
        6  六经的实质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具有固定的药物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1)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2)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3)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4)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5)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
     《伤寒论》不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规律,而且继承了《神农本草》和《伊一汤液》的成果与之构成了直接的渊源关系,把证与方、药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系统诊疗体系,可以说张仲景融合了汉以前的所有医、药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不仅为临床中医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疾病的分类法与其它学科的分类法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类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以及八纲分类、脏腑分类、方证分类等等。卫气营血分类继承了六经分类法,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温病学说又按病因把温病分为:春温、暑湿、湿温、秋燥、冬温等,与卫气营血分类共同构成温病学分类的平面构架。近代西医的感染病曾经是西医内科的主要内容,由于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的发明,传染病、寄生虫病从内科中分出来,成为传染病科学。随着抗菌素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传染病学与各科的感染病又综合为感染病学。感染病学对感染病的分类一是以病原体分类,一是以人体解剖学分类。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对于疾病的分类,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分类,包括ICD编码(世界疾病分类)也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以上中、西医对感染病(外感热病)的分类各有其优缺点。中医六经分类法、卫气营血分类法,是把感染病(外感热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而对于各器官系统(各脏腑)疾病的特异的临床表现描述不清楚、不确切。西医按照器官系统及病原体感染分类,对于各种病原体感染不同的器官系统,对于急性典型期的临床表现及分类非常明确,但是对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变化以及疾病的演变过程则无法按解剖学、病原体分类,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应激反应等病理过程,是任何病原体感染,任何器官系统感染都会出现的病理过程。所以现代医学应当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一种新的分类方法,能够包含、涵盖《伤寒论》、温病以及现代感染病学等分类方法的长处,否定、扬弃它们的短处。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满足以上要求。
     尽管张仲景没有给病、症、证下定义,但是把病、症、证区分开来,并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起病、证结合的理论体系,在疾病分类学的历史上是一次突破,这种分类方法与达尔文进化论、动物分类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分类法,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分类法具有同样的思路与光辉。当把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按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起来的时候,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把元素排列成表,这些元素又可分为7个周期,18列和9个族,每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单细胞原生动物门发展到脊椎动物门,动物界分为11个门,脊椎动物门又分为6个纲,最复杂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纲,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人属。“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从受精卵发展成为胎儿,重演了从单细胞进化为人类的过程。达尔文用充分的事实和理论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了规律性的解释,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始公社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元素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结构;人类社会活动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亿万个人体活动的综合;人类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物质结构、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的进化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三者的分类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揭示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不断的又是分阶段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是可以鉴别的;除了这些一般规律之外,还有许多特殊规律存在。感染病(外感染病)是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应当界于人类社会活动与元素结构之间,所以疾病的演变与分类应当符合上述规律。《伤寒论》六经分病,六经传变,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上述分类方法的共同点,而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方法没有反映出疾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按照病原体分类,按照人体解剖学分类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没有进化到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伤寒论》六经分病,温病的卫气营血分类方法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由此演变来的证态分类方法也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证态分类方法涵盖、包容了《伤寒论》、温病以及感染病的分类方法,也只有在证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实质。这就是在解读《伤寒论》原文之前,首先论述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证态概念体系,系统论、参考系与中、西医融合的关系的道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8-2-23 05: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_百度文库
2016年7月1日 -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
5
发表于 2018-2-24 08: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中医学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的,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创新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可能脱离前辈的知识积累。
        无论中医有多少流派,多少派别,都以《内经》为根基,而任何一个派别对于《内经》都有发展,都与《内经》有所不同。《伤寒论》之后,各种流派都以《内经》与《伤寒论》为根本,即就是脏腑辨证,也与《伤寒论》密切相关,二者有许多证是重叠的。我们不能把各派别之间的差异无限扩大,说成是势不两立,毫无瓜葛、互不相干,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只是程度不同,是量变而不是质变。

点评

这个说法很客观,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7 09:4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18-7-4 10: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4 01:58
近读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弟子冯世纶教授的著作,对于《伤寒杂病论》六经的认识,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可 ...

       胡希恕认为,六经来自八纲。
=====================================
       请先生考证一下,先有八钢,还是先有六经!
7
发表于 2018-7-4 10: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纲渊源于《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内经》里没有表证、里证、阳证、阴证之说,也没有八钢这个术语,更没有八纲辨证这个术语。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没有明确提出八钢、八纲辨证之概念。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实际上是形成于明代。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近人祝味菊(1884一1951),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指出:“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正式提出了“八纲”之概念。1949年以后随着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纲,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作用。
       在所有辨证论治的理论中,八纲辨证是最后形成的理论,因为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
        胡希恕,没有进行认真考证,得出了错误的判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误导了不少人。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18-7-6 06: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模糊不清,是你自己模糊不清,不要把之的错误认识强加到张仲景身上!不是张仲景不明白,是你自己稀里糊涂。
          你看过伤寒论没有?通读三遍也许会明白!
9
发表于 2018-7-6 06: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整天喊着中医要革新,要进步,要发扬,可是一旦有了革新和进步,有了发扬,就又不愿意承认了。真是不可思议!
         千方百计把发展、革新、进步的东东考证训诂掉,那就错了。通过考证训诂,找到了哪些是进步、发展、完善,是谁发展的、完善的,这就对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18-7-7 16: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解读如下:

      寒流动的空气是一年的首流动的空气,寒主太阳,燥主阳明,火主少阳,湿主太阴,热主少阴,流动的空气主厥阴,六流动的空气伤人,必经太阳,太阳膀胱经主卫流动的空气,卫皮毛,太阳流动的空气化有误,六流动的空气方能侵入人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4 07:10 , Processed in 0.0567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