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文地清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阳之为病何谓?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8-5-23 20: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8-5-23 20:16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5-23 18:18
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
一)泌别清浊
泌,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指食物中的糟粕。泌别清浊是指小 ...

千总解读小肠泌清别浊有点绕,也有些含糊。我们学习和解释古人的论述,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也不要神化古人,不要用现代的知识来解读古人的认识,古今科学条件不同。



我们从最简单的过程谈起,吃饭喝水,稠的稀的,一齐从口进入到胃,这个古人看得见,饮食入胃,古代的解剖都能看得见。然后,稀的水液尿出去,稠的粪便拉出去。
这里就出来两个问题:


1,吃进去的东西肯定比排出去的多,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哪里去了?古人不知道,但知道这一部分是人体需要的好东西,所以叫它是“水谷精微”。水谷,这是原料,精,是这东西对人体重要,宝贵,是好东西,生命全靠它呢。微字有意思,拿来一碗大米饭,拿来一锅炖肉,我们都看不出来者里面到底哪些是好东西,就是精。可是,肯定这里面有精,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肯定有,就是很细很小的吧,所以说它“微”。合起来就是精微。
这些精微怎么从水谷中分离出来,怎么布散到人体周身,古人不知道,但知道肯定有这个过程,肯定有负责这个工作的器官,先就认为是脾负责吧。
这是第一个问题。


2,水谷连稠带稀,从一个口进去,却从两个口分别出来,这事有点古怪了。怎么回事?拉开肚子看看。
拉开肚子以后,发现两个出口分别对应膀胱和大肠,膀胱里是水液,大肠里是粪便。
就是说,稀的和稠的在上头小肠那里就分开了。
小肠怎么把稠稀给分开的,稠的我们可以看出来,顺着小肠就下到大肠了,水液怎么就跑到膀胱了呢?


拉开肚皮也看不出来,就是现代人用解剖方法,也看不出来。怎么办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5-23 23: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5-23 21:18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 ...

您引的这段经文,也没有说小肠如何泌别清浊啊?您有心得,欢迎介绍。
3
发表于 2018-5-23 23: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llyyjj 发表于 2018-5-23 20:14
千总解读小肠泌清别浊有点绕,也有些含糊。我们学习和解释古人的论述,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也不要神化古 ...

古人看不出来小肠如何泌别清浊,但古人可以肯定,泌别清浊这个工作是在小肠完成的。这也很了不起了,两千来年前的事。


小肠泌别清浊,这是古人的发现。由此,心火下移小肠,出现小便热像,也好理解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心火下移小肠,小肠内有清有浊,那时候还没有分开,热只传于清者,只表现在小便上,没有传于浊者,没有表现在大便上,这不好理解。
大肠有热,表现为协热下利,没有说和心火有关系。按说,大肠的热,也是从小肠来的,这个是一个疑问。
4
发表于 2018-5-24 23: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5-24 23:03
概括: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 ...

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是五行学说套出来的。可以用来解释心火与热淋的关系。
心火同时出现小便短赤涩痛,这是临床事实,用清热通淋药,两组症状都可以消除。这个现象如何解释?
心火不是心脏病,热淋也不是小肠病。


口舌生疮是有火了,如果伴有神的症状,这就叫心火,这是正确的,因为脏腑学说里,心,其实就是神。把热证兼有神的症状,称为心火,说得过去。
小便短赤涩痛,这是膀胱有热。合起来,就是上焦有热,在上扰神,在下扰膀胱,上下一起热的一种病。治疗上,或者清热利尿,引热从小便走,或者清心火,治病求本,都行。实践中是两种治法同时用的,就是导赤散。


小肠是泌别清浊的,小肠有病,会清浊不分,连清带浊都从大肠下去,这叫泄泻。这个情况,和我们现在说的心火、热淋,挨不上啊?可见五行学拉扯的心与小肠相表里,连牵强附会也够不上,没“会”可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5 20:07 , Processed in 0.0498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