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dffaao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确实是武学奇才,一代武圣当之不愧!

[复制链接]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8:13:37 | 只看该作者
259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7:20:18 | 只看该作者
258
发表于 2019-3-9 07:13:24 | 只看该作者
    是你自己迷!
257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8:29:27 | 只看该作者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痛、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瞋、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佛眼看世间,一切众生皆在病中。病从何来?病从业生。每个人的因果报应不同,身体健康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身体健康,到了七八十岁,还步履轻便,精神奕奕;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另有些业力重的人,没病还自认为有病,到处求神问卜找药吃。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换句话说,要如何才能身心无病呢?很简单,发清净心,就可以远离诸病。
  ——《圆觉经略说》
  每个人的像,脸有长一点的,圆一点的,有些人尖一点、方一点,有些人面宽一点、窄一点,有些人身材胖一点、或瘦一点,有些人近视眼,有些人远视眼,有些人耳朵听不见,有些人耳朵特别灵光。这是什么道理?这个众像是谁造的?其实我们这个像是镜中之像,是心镜的造影,我们生理的业报就是心像的呈现。所以大家要了解,尤其年纪大的朋友,身体衰老了,得各种的病苦,而佛为大医王,能治各种病。病从哪里来?病从业来。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真正了了心,生老病死是可以解脱的。所以所谓镜像,不是光叫你看镜子里头的像,而是要悟此身如镜中影,不然就把佛经糟蹋了。
  现在,大家坐在这里,我们马上测验,我当然不好意思,好意思的话,我就暗示你后面的人给你一拳或捅一下,你那个镜中像马上就变了。为什么变?心动了就变。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很自然,一副菩萨相。如果在路上跟人家吵一架,那个样子变了,心镜一变,这个像就变了。心慈悲就现慈悲相,心烦恼就现烦恼相,痕迹留在身上行为的粗细每一处,我们学佛要彻底了解这些。
  “以业力故入生死;以定力故出生死。”注意哦!想了生脱死,或者死时干脆利落一点,除了修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你说打坐算不算修定?不算,如果打坐还要听腿指挥,那不要学打坐,两腿一麻就唉哟下坐,那不是听腿指挥吗?那不叫修定,那叫修腿。打坐只是练习修定的方法之一而已!与定不相干。打坐腿痛是四大业力牵制之故,四大一身都是业力,因业力而病。病由业生,业由心造,因为心不能了,所以说“以业力故入生死”。
  “以定力故出生死”,要跳出生死,或临死潇洒一点,就要具有定力。定力都不到,还被生老病死所困。一切众生在六道中轮回,被生死所转,那是什么力量呢?非上帝的力量,也非菩萨的力量,更不是阎王的力量,是自心的业力所支使。
  众生因习气而不能自拔,被拖着走。一切藉定而求得解脱,解脱什么呢?解脱心性的一切障碍,便能反过来转变一切习气的牵引,不再受制。大家学佛求解脱,学道求逍遥,结果学了佛、学了道以后,更不解脱、更不逍遥,这是很糟糕的事。
  当然我们学佛、学打坐,有个大障碍,身体有病的人更糟糕,坐坐就难过起来了。这里痛、那里痛。这是业的果报。病由业生,业由心造。过去的种种熏习,现在都出现了。所以要“脱定障”,才能心得清净,“一切诸行随心转变”,而得自在。但这要得大定才行。所以打坐的人,两腿发麻了,即使“阿弥陀佛”,念个不停,麻还是照样麻,转不了。
  道理在什么地方?在第六意识的功能。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解脱了,有很多学佛、学道的朋友,对第六意识还认识不清楚。只晓得第六意识浮面的那些妄念而已,就如水上的游鱼一样浮在上面。真正的第六意识还不是这样。等到完全做到了清净,这个身体坐在这里,认识很清明的时候,那就是第六意识的出现,但还没有得到解脱。所以要第六意识解脱了,得自在力,那么你的习气慢慢地才开始了种种的转变。
  ——整理自南怀瑾老师讲宗镜录
  过去我们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面孔不同一样。世界上的人类,没有面孔相同的,因此说明世界上的人,心里想法也没有相同的,眼睛的看法,也没有尽相同的。不要以为这个白色黄色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实际上差得很远,老花与不老花,老花度数又不同,因为每人的业力不同。
  所以我们这个肉体及头脑思想健康与否,都因种性、业力不同而有差异。有人对气候特别敏感,今天很热,有些人不大怕热,却怕冷!因为每个人身体不同,健康不同,都是因为业力不同。所谓一切病由业而生,善有善业,恶有恶业,业由心造,是绝对唯心的道理。
  ——《金刚经说什么》
  因为生病,身体的病怎么来的?由念而来。念又怎么来?念由心造。因为心理不正常,慢慢形成身体的病。所以依佛法的医理,一切的病都是心理来的。像我们现在,都有“老”病,生老病死的老,这就是个病态,这个病态的过程是由业力来,业力怎么来?从心来。病由业生,业由心造。了心以后,就没有病,也没有生老病死,所以都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佛以慈眼观众生,所以画佛不难,可是要画佛的眼睛真难。我要一位同学替我画张菩萨像,过了两个月画好了,我看了一下,觉得差不多了,但是交待他点睛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好坏都在此了。尤其是画佛像,眼珠子点对了,跟活的一样。我要这位同学点睛前吃三天素,沐浴净身后,打坐静下来,等灵感来了,拿笔就点,包他成功。
  善眼是有智慧之眼,看一切都通达了。看相的人,看人心地如何,智慧如何,是先看眼睛。就这么一对眼睛有千万种不同形态,但是不论什么形态的眼睛,修行到某一个程度时,善眼就出来了,自然变得慈祥。你们抱怨眼睛不好的,要知道那是可以经由修行转的。眼睛不好就是病,病由业生,业由心造,能转心就能转业。若此心不能转,又有什么用?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依佛法来讲,身体上的病,是由“业力”所生。“业”通三世因果,所以有先天的五官不全,身体的残疾与怪病等等。“业”由“心”造,而身没有离开心,因此,心物是一体的两面,也就是心物一元。可是,佛法特重于心,以心为根本,心转,物亦随之转。如要治身,不如治心。
  ——《禅学讲座》
256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7:1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3-8 18:39 编辑

“命门”的实质主要包括现代解剖学上的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下丘脑-植物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等功能。垂体-内分泌轴(肾上腺轴、性腺轴、甲状腺轴)。命门是生命之门,它本身亦体现了阴阳规律。
        中医的肾,其结构包括生殖系统与泌尿系统,其功能包括生殖功能、泌尿功能以及他们的调控。这与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大致吻合。肾藏精主要是指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先天之精是指与生殖、繁育后代相关的机能与脏腑;西医与生殖、繁育后代相关的机能与器官是生殖系统及其调控。“命门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之源”则超出了生殖泌尿系统的范围,而具有了调节全身整体功能的调控作用。
255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6:2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3-9 17:52 编辑

我的关于风温手太阴肺—上感证态的中西医融合观
明代景岳全书伤风篇中即提出伤风概念“皮毛与肺之合而上通于鼻-------其在内则为咳嗽”。叶天士说“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意思是说有一类发热性疾病,初病即为轻如皮毛,在表的犯肺证态。陈平伯说“风温证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舌苔白者,邪在表也。”(温热经纬80页)。并以身热咳嗽烦渴立为风温纲领。所用药物亦大致与叶氏相同。吴鞠通手太阴肺风温证的总纲是“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可以看出温病学者已认识到伴有咳嗽,痰咳症状,初病即犯肺的,症状较轻的发热性病证,应与其他初期即很严重的,寒颤高热头项强痛,而没有咳嗽的太阳证区别开来,形成概念,另立专论讨论。这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综合征概念类似,我们认为可以融合一并讨论。以发热初期伴咳嗽为本证态的提纲。
上呼吸道粘膜对外环境时刻开放,是首当其冲的门户。由于外界邪气易入侵,因而是卫气巡行的地方,其感染的发病率占总疾病发病率的一半以上。中西医学都形成表达这一症候群病理生理功能态的基本概念是合理的。只不过是中医的证概念与西医的态概念没有融合而已。
粘痰是粘膜分泌出的粘性多糖蛋白类物质的总称。粘膜与皮肤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交界的屏障,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人体是个开放的系统,离不开外界环境。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但人体又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整体的完整性。皮肤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较少,结构致密,完整独立性容易保持,而粘膜则不然,它是身体与外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粘膜是身体的屏障,是卫气重点防范的部位,是身体的外包界面。但它却不能像皮肤那样,形成完整致密不通透的界面,而是需要一层薄的,既能有与外界易于交换物质,又能保持机体完整性的粘膜。另一方面由于粘膜单独脆弱不能抵抗外界的强力机械牵拉,又要与外界环境的液体气体流动物质,持续的进行交换对流,故而形成物质能流动的管道。而且必须保持始终是通畅无阻。正是由于这种既要屏蔽,又要交换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粘膜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粘膜持续分泌粘液性痰的特性。管道中持续分泌粘痰,可以清洗排除异物,也可保持粘膜管道光滑通畅。这就导致粘膜存在有大量腺体组织。
西医学的理论研究表明,鼻腔与气管有完善的产生粘液的细胞的双重装置,一种是装置在粘膜深层的混合腺,其中有些细胞分泌粘液,它们的细胞中含有能被粘液染料所染色的颗粒,而另一些腺胞是分泌浆液的细胞其内并无这些颗粒。这些分泌液一同被收入到小腺管,最后到达最大的导管而排出到粘膜表面。另一种装置是类似于肠管的杯状细胞装置,衬在呼吸道内,散布在纤毛上皮之间。所述两种粘液细胞与一种浆液细胞共同组成粘液的分泌。
气道杯状细胞分泌的粘蛋白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它与管壁内腺体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构成一道粘膜性屏障。粘附吸收空气中的异物,溶解吸入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有害气体,随粘液咳出。人们相信,这些粘膜产生的粘液在对病毒与细菌侵入粘膜上,参与了保护作用,并有一些机械保护功能的证据。应用适宜的 显微镜检查方法,鼻通道的纤毛与气管通道的纤毛能够看到在表层粘液层内恒定的移动。这些粘液返回喉咙被吞咽。在气管外层粘液流呈螺旋状移动,鼻通道中也能看到粘液流。这些粘液流的移动常常是迅速的,每分钟在3厘米左右。尘埃掉入到粘液流表面,就被粘连到粘稠的粘液丝上,接着被滚入到逐渐增大的圆球中去,许多细菌也是由此同样的方式被移去
由以上的资料看来呼吸道粘液层也与消化道的液体分泌与吸收的循环平衡相似,是属于人体体液(阴液 )循环平衡子系统一个组成部分。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是属于较低一个层次的子系统,也就是说,呼吸道也存在着一个粘液层(阴液)在循环往返保持动态平衡。
当呼吸道感染发热时,这个阴液平衡子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医学者说它是粘膜的卡他性炎症。卡他是指渗出物和腺体分泌物沿粘膜表面顺势下流的意思。中医前辈宋代朱丹溪把疾病的基本概念归结为气血痰郁四大概念,我看不亚于西医的炎症肿瘤基本概念。可见很早就已引起中医学者对“痰”这个阴液子系统平衡变化的重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界对体液(阴液)动态平衡子系统就有所认识,虽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与现代的认识比较是不完善的。素问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有“肺为水之上源,脾为水之堤防,肾为水之下源,膀胱为水之导引”。“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气”的说法。
虽然上述说法•由于解剖及微观形态等知识的缺乏,器官功能定位不够准确,但已对包括调控在内的热能代谢子系统(阳气)的推动调控作用,以及体液动态平衡子系统(阴液)的循环往返,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做了简单的说明。他们能从系统论的整体观点对两个子系统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研究,其知难而上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不能一概否认。
中医温病学者在区分出风温手太阴证概念之前,明末喻嘉言早已提出燥痰与湿痰相互对立的概念,对人体阳气与阴液两个子系统的关系,进一步的讨论。喻氏认为燥气太盛,则耗损津液,肺主秋而应燥,肺津被伤,----而形成喘咳上气等证。其观点对后来温病学者有一定影响,如叶天士说“燥自上伤,均是肺先受病”。吴鞠通说“燥伤本脏(指肺胃)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可见他们都认识到在这个证态中热能代谢(阳气)通过一定方式,影响痰液(阴液)的动态平衡,影响了痰液的燥湿。其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未收集到有关资料。但不能简单地归于热能使分泌液浓缩的物理学原理。我们临床上也观察到应用利尿剂后,痰液浓缩粘稠,但西医学者并不重视。只有中西医在这一证态中融合后,才更有发展前途,治疗方法也会多样化。
近代西医学知识,也对感染发热时气道上述两个子系统的关系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如近来提出的粘膜伴随淋巴组织的研究,发现粘膜广泛存在着没有输入淋巴管道,形不成淋巴结的弥散分布的淋巴组织。抗原是从粘膜上皮表面进入的。并发现有M细胞,它以某种尚不知道的机制,摄取颗粒状抗原。并且在这个粘膜上皮的特殊区域的下面,富有巨噬细胞、树状突细胞,它们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混处在一起,通过复杂的调控使B细胞产生分泌型IGA。IGA穿越上皮而被输送到粘液表面随分泌液编及粘膜,发挥强力的抗菌作用。
上述粘膜免疫理论,对于中医理论的属于阳气热能代谢调控子系统的“卫分”概念是很好的说明。根据现代知识看来,“卫分”免疫调控系统通过粘膜富含淋巴及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组织间液、淋巴液、及分泌在外富含IGA抗体的分泌液,时刻巡行在粘膜表面。不但通过大量分泌液体稀释冲洗微生物,以及抗体与微生物结合而被吞噬的调控作用,而且也可能通过免疫细胞分泌激素及各种细胞因子反馈于下丘脑,启动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免疫细胞调控网络,发挥“卫气”的调控防御作用,很好地说明了两个子系统在本证态中的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关系。
我们把这一证态从太阳表证中分离出来单独讨论,并涉及到中医的基本概念“痰”,是想在“痰”这个概念上进一步说明热能代谢(阳气)与体液平衡(阴液)两个子系统的关系,实现在系统论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医学。•。
254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6:24:50 | 只看该作者
医道绝对通不了仙道这肯定的,但修仙道一定要懂医道!
先生所言极是。
中医学只是仙学的一种较低层次的运用,归纳于五脏六腑的气化失常学,而仙学则是一种更高超的运用罢了,也可以说,仙学是类似于超级医学体系最高端的存在。
253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6:23:56 | 只看该作者
但修仙道一定要懂医道!
252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6:23:33 | 只看该作者
医道绝对通不了仙道这肯定的,但修仙道一定要懂医道!
251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6:2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3-8 16:26 编辑

我以前写过医道同源贴子,专门论述这个问题。根据我的体会,丹道就是医道。医道同源,丹道是中医发展极致的成果。从方法上讲,医道用中草药调和身体,丹道用移精变气制造新的元阳,都用黄帝内经理论。至于性命双修之类,与丹道没有实质关系,完全是意淫出来一套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 05:28 , Processed in 0.0916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