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杏林童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岳美中老大夫医话一则:谈专方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8-5-30 15: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所谓证概念,我坚持实事求是,我的认识是基于下面3点事实(如果这3点有错或不准确,欢迎大家首先指出):

1. 证概念在中医文献上最早见于仲景的伤寒论;而如今我们见到的伤寒论都是宋官方整理发行的版本


2. 内经是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思考,找遍内经,提到“证”的地方只有一处,而且是在“大论”里;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大论是后人(唐·王冰)加进去的


3. 证作为中医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可说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证候规范研究里达到高峰,可惜当时的努力未能结出果实。


由此已经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看法:证从一开始就是与治病相关,与“理”并无很大关系;而证与治的关系,基本上就像瓶和酒的关系: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酒(药)去治,怎样区分?最简单就是用不同的瓶去装不同的酒。但如果只有两三种药还好,药一多就不好办了。于是有人想出个办法:用什么瓶子无所谓啦,我们给每个装不同药/酒的瓶子贴上个文字标签,注明它装的是什么药/酒,那就不会搞错啦(除非粗心大意或故意为之)。


要说证概念的本质,这就是证的本质,就是个瓶子的标签,即证名。所以我说证候这个词其实是把证名和征候合在一起来论,结果当然是自己跟自己打迷糊仗。如果一开始就把证(名)和症/征候分开来讲,混淆的机会至少可以减少一大半。

用现代(各微观层次的)生理知识去解读中医的证,当然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医药“所以然”的认识,但这与证原来的构想其实没有很大关系。如果用瓶和酒的关系来比喻,这甚至不是给证这个旧瓶装上新酒,而只是给这个瓶子带个奖牌之类的装饰,这对销售也许确实有很大帮助,但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再多挂几个国际名酒大赛的奖牌,瓶子里的酒还不是一样的酒?


2
发表于 2018-5-31 08: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20楼转载张效霞的文章把现今辨证学说里对证字内涵演变的历史说得差不多了。但张似乎不知道80年代的证候规范化和那时对证候所下的定义,虽然这并不影响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而现今对证字的解读和古人对证即症(因而证候基本上是症候)的理解,最关键的区别正正在于证的含义已经从原来的症候演变成一个模型的标签,这里模型的意思即是将征候[群]和治则与方剂捆绑固定下来。这个演变如何发生?这里有一条线索似乎迄今都被所有论“证”概念的人忽略了,就是经方派把证名直接用方剂名字去表述,如柴胡汤证、麻黄汤证等等,这种以方剂名命名证名的做法应该起源很早,可以视为是现在涵盖面更为宽广的基本以脏腑和八纲定名的证名的过渡。所以,我主张不要把证候看成一个单一概念,而是一个复合概念,即证名和征候,也可理解为与某一证名(模型)相关的征候;证只是证名的简称(或总称),而非证候的简称,这样就不会引起混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4 06:20 , Processed in 0.0490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