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个人对阴阳五行与中医关系的一些看法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1: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3 00:45
  按先生的意思,阴阳学说中心阳虚、心阴虚、肾阳虚、肺阴虚、肝阴虚、这些都不是临床诊治疾病时的内容 ...

请问,心阳虚、心阴虚、肾阳虚、肺阴虚、肝阴虚,这是哲学层面?

  那么,下面《中医内科学》心悸篇中的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都是哲学层面?水肿篇中的脾阳虚衰、肾阳衰微,也是哲学层面?白血病篇中的脾肾阳虚,也是哲学层面?

——您大概辩论的太辛苦了,已经辩的昏了头,不知道在说什么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1: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7-3 00:52
您的逻辑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偷换概念,不断的诡辩。

当我们在强调哲学对具体学科的指导作用时,您却要从 ...

好的,那么,我们就按你的意见,放弃一切形式的辩论,就仅用临床事实说话?


请问,有什么样的疾病脱离了五行学说就无法诊治了?

——这个问题,14、23、24楼已经回答了。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回答的已经很清楚了,相信论坛绝大多数会员可以看的明白(不一定接受,但会看的明白)。

14楼:哲学对具体学科只有指导作用,不能替代具体的学科。这是一种基本的常识。

23楼:您的逻辑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偷换概念,不断的诡辩。

当我们在强调哲学对具体学科的指导作用时,您却要从临床角度,具体问题的应用上去寻找证明哲学存在的作用与意义。临床角度,具体问题的应用上,是具体学科(医学理论体系)的任务与目标。

哲学指导具体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学科去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

24楼:提倡中医理论去哲学化,强调的是“以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而不是替代具体科学的研究”。在这里应着重指出,反对的是“机械教条的套用阴阳五行方法,以阴阳五行的研究来替代中医自身对人与疾病具体规律的研究”。但并不是反对以哲学指导具体科学(中医)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指导)言,阴阳五行做为哲学基础,对于中医理论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其积极作用与意义的。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1: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7-3 03:29
太阳之为病,为系统,太阳病为子系统。这系统与子系统,好像纲与目的关系。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与意义。个人的观点,伤寒病与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之间的关系,是病与证的关系。伤寒病是病(狭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泛指一切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病),而太阳病、阳明病……的实质,则是太阳证、阳明证……,是伤寒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个类型。至于太阳证与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等关系,则是总证与分证之关系。供参考。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3: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客气了。
25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3: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病,一般而言是以病因而分类的;证,一般而言是以病理过程或状态而分类的。同病异证,在一个相同的病名下所隶属的不同的证,其病因是共通的。相同病名下不同证的本质区别,在于具体的病理过程或状态的不同。
26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5: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3 07:19
六经病是那里病?病在那?

六经病是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在哪您可以自己去分析分析(提示: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表现)。
27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6: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2 19:07
我从临床角度谈中医学应该脱离五行学说,而你无法从临床实际中找出中医学应该保留五行学说的证据,这能证 ...

当我们在强调哲学对具体学科的指导作用时,您却要从临床角度,具体问题的应用上去寻找证明哲学存在的作用与意义。临床角度,具体问题的应用上,是具体学科(医学理论体系)的任务与目标。

哲学指导具体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学科去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

——参考一下哲学思维(辩证法观点)与现代医学之关系,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阴阳五行与中医理论之关系。
28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6: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3 08:42 编辑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一)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
——题记

绝大多数的医学生,当然也包括大多数的理科生都对哲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学习哲学毫无意义或基本上没有意义,学习它仅仅是因为考试的需要而已。他们不仅认为高校开设哲学课程纯粹没有必要,还对于考研政治要考哲学也不能理解。然而事实真如这些同学所想,哲学真的是毫无实际价值的吗?

我们暂且不提医学,去看一下其它的领域吧!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大哲学家、思想家。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时他就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3岁时就读了大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叛》,使他的思考转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1902年-1905年,他和两个青年朋友每晚讨论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在1999年9月由BBC发起的在网上投票选举“千年思想家”的活动中,爱因斯坦名列第二,仅次于马克思。

弗洛伊德坦言他是“被逼背离自己的最初目标而成为医生的。”对哲学和文学的偏爱促使他在研究精神病的过程中竭力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的发展动力。弗洛伊德早在1880年上大学时就研究了英国的哲学家约翰·穆勒的五篇哲学著述,同时接触到了柏拉图的哲学,还深得叔本华的哲学精髓,如果不是为了生存他有可能要走哲学家的路。

罗素被称为“世纪的智者”。他是一位涉猎众多社会科学领域并取得较高研究成果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于1872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系,三年后转攻哲学。1946年,74岁的他发表了著名的著作《西方哲学史》。此外,他还写下了《哲学问题》、《我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怀疑论》、《人类知识的范围与界限》、《权威与个人》等著作。1950年,由于他“多产而重要的哲学著作,并以此成为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代言人”而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科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1894年出生于美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哈佛大学的语言学教授。维纳12岁便进入士夫兹学院学习,15岁时获数学学士学位,其后进哈佛大学作了一年的动物学研究生,因觉察自己不适合在实验室工作而改修哲学,18岁时就获得了哈佛大学数学和哲学研究两个博士学位。

此外,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马克思是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才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理论的。希尔伯特被誉为是与爱因斯坦地位相当的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他母亲爱好哲学,同时他本人也擅长哲学。马赫是俄国哲学家,也是有名的物理学家。

“金融大鳄”索罗斯,投资股票之余醉心于哲学研究。他写的投资学著作《金融炼金术》据说真正能看懂的人很少,里面包含了深奥的哲学道理。
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集哲人、武者、画师、明星于一身。他喜爱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成为他一生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李小龙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州立大学求学时,学的便是哲学专业。后与同是哲学系的Linda Emery结婚。虽然他并未完成哲学学位课程,但这段学习期间赋予了他敏捷清晰的思路,并促使他将哲学和武术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超越传统武术门派思想的“截拳道”。

在一般人眼里,李小龙是功夫大王,是电影巨星,然而他同时还是一个理论家。关于武学和其他的方面,他的理论是很多的。李小龙在他大学时代的哲学论文《悟》中写道:“经过四年的严格的功夫训练之后,我开始了解,也感到柔能克刚的道理。也就是如何消除对手的力道,减少自己力道消费的方法”。“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适应于任何容器,这就是了,我必须得象水的本性一样。”他说:“我之所以钻研哲学,是因为哲学会告诉你为什么而活着。”

看了这么多的例子,我们不禁会想:这些成就卓越的人,为什么会如此爱好、重视哲学呢?

   因为哲学从来就是思维的工具,它不是纯粹的理论,它的理论要在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对于社会科学而且对于自然科学包括医学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中国的传统医学就是建立在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哲学对于医学生和医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哲学思维的形成对于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 一分为二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它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有利的一面和有弊的一面或者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我们观看辩论赛时,常常可以注意到它的辩题不是什么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或是是好的还是坏的,而是什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便是一分为二观点的体现。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看待一切的人、事物、事件、现象的时候,都不要满足于对它作好或者不好的判断,而是要分析其有哪些好的、有利的一面及不好的、有弊端的一面,并且判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利弊比是多少。

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应用。无论是药物治疗手段还是检查方法,甚至包括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优点也有缺点。
古人说:“是药三分毒”,说是便是任何药物皆有一定的副作用或毒性。从整体上来讲,所有的药物包括我们平常所认为无毒的药物也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氧气和水都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是氧气浓度过高会导致氧中毒,水喝多了也会导致水中毒,更何况药物呢!许多人都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因而是无毒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中药中的许多药品如治疗风湿病的川乌、马钱子、银花蛇等都是有毒的,甚至是剧毒的。而平常认为是补益药品的如人参,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服用的,对于偏阳体质的人、阴虚的患者或者表症未解者是都不宜服用的,因而人参也是有副作用的。纯天然的中药尚且如此,西药的毒副作用就更明显了。

对于药物的副作用我们要注意几点:一是所有的药物皆有副作用。所以有些广告上所宣称的某某药品绝对无毒或者无任何副作用,那是绝对骗人的,不可能的。二是不同的药物毒副作用大小有别。例如同为抗生素,万古霉素的副作用就比头孢类抗生素要大得多。三是对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病人,同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大小又有区别。例如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对他而言青霉素的副作用就比红霉素的大得多。对于孕妇,有致畸作用的四环素的副作用就比其他人严重。对于青光眼患者,有升压作用的药物的副作用就更大。四是一种药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可以因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任何药物都既有适应证又有禁忌证,所谓适应证,便是该种药物利大于弊的情况;所谓禁忌证,便是该种药物弊大于利的情况。

同样的道理,一切的治疗方法也是一分为二的,利弊并存的。例如手术对于许多疾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手术也存在着各种风险,例如麻醉意外,因为切除过多的器官组织而造成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不小心切除其它的重要组织,例如神经、血管等等。同时,不同的手术方法之间例如传统手术与腔镜手术、介入治疗等各有优点缺点,因而各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除了手术,其它的治疗方法例如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心理治疗、自然疗法等,一切的检查方法包括休格检查、实验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它特殊检查等同样是一分为二的,各有优缺点的,对于它们的分析可以参照对药物的分析。

既然所有的检查、诊断、治疗方法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利弊并存的,那么,我们在诊断和治疗时,就必须注意正确的选择,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组合。不同的药物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情况。有的疾病或情况也许用A药物治疗比较好,有的疾病和情况也许用B药物治疗比较好,还有的情况也许要用AB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困为联合应用可能克服双方的缺点而增加双方的优点。例如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青霉素联合应用就可以用来治疗对青霉素耐药的感染。对于中西医而言,它们也各有优缺点。西医适合于治疗大多数疾病,包括急性病、传染病、器质性疾病发病机制比较明确或经临床验证西医治疗疗效迅速肯定的疾病,而中医适合治疗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和经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的疾病。有些病用西医治疗疗效好,如急性阑尾炎。有些疾病用中医治疗疗效比较好,例如面瘫。有些疾病则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才好,还有一些疾病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用西医、中医结合都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例如AIDS、乙肝等。

人体患病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使我们痛苦,因而是不好的一面,又有引起我们警觉到疾病的存在,从而使我们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因而是有益的一面,例如拿最常见的症状疼痛来说,它带给人们的痛苦应该是巨大的,令人生畏的,甚至有时会使人觉得生不如死。但是它有有利的一面,如果我们在受到刀等锐器的割伤之后而不会感觉到疼痛,那么很可能我们身上的一部分被割下来而我们都不会感觉到或者不会在意。如果得了肿瘤等疾病,它的增大不会引起机体的疼痛,那么我们就无法作出早期的诊断,从而任其发展,丧失治疗的最佳时机。有极个别的人,他们生下来就感觉不到疼痛,对于任何的伤害都不会在意,甚至会在跌倒骨折之后还爬起来继续走。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受到特殊的照顾注定是难以生存下去的。除了疼痛,其它的症状也同样具有有益的一面。例如呕吐便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可以吐出胃中的有毒有害的物质,避免这些物质被吸收入人体。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觉得肚子不舒服如吃了不洁的食品或者喝多了酒之后,如果能够使它吐出来就会觉得舒服多了。同样,腹泻也有类似的功能,因而止泻剂是不能滥用的。其他所有的症状如咳嗽、发热、胸闷等都既具有有益的一面,是人体千百万年来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的结果。也许它进化得尚不够完善,因而在某些情况下是弊大于利的。但是,它肯定存在有利的一面。许多缺乏早期症状的疾病往往预后不佳便是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二 联系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发展的前后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它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体现。掌握联系的观点对于我们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对人的健康状况或疾病有影响。但从影响的质上来讲,这种影响既可以是促进健康或者促使疾病好转的,也可以是使健康恶化或加重病情的;从影响的量上来讲,影响有大有小,有些很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以不予考虑,虽然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研究表明,月亮可以影响人的睡眠,但是我们不用科学研究也可以知道太阳也可以影响人的睡眠或其他方面,然而在一般的情况下,就无需考虑这种影响,否则的话,我们根本就无法对事物进行分析,因为这种联系影响太普遍、太广泛了。从影响的部位来讲,可以是影响人的心理或身体心理的不同方面、层次,身体的不同组织、器官。

影响的因素包括外部的因素和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1 个人的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除外伤以外的绝大部分疾病的发病中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可以说,一切疾病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是,在不同的疼痛中,两个因素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例如,一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几乎完全是由基因决定;在一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疾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类疾病一般是多基因遗传;而还有一些疾病,如传染病,遗传因素固然可以影响个体的易感性,然而相对来讲是处于次要的地位。2、自然环境。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居住环境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空气、水、土壤等都可以对人的健康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气温骤降易致感冒、易诱发中风等脑血管事件,空气污染使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升高,水源不洁导致水源性传染病的流行。工业废物污染水源导致中毒。土壤中某些元素的缺乏导致地方病等。3、病原体因素。这是显然易见的,许多感染、传染病等都需要由某些病原体引起的。4、工业,农业,服务业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5、人的身心状态及影响心理的事件。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心情愉快时,各种反映免疫功能的指标都有提高,免疫力好,自然对疾病的抵抗力强,因而不易罹患疾病。相反,当人处于高压力或情绪低落或抑郁痛苦时,则容易罹患疾病。6、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与他人没有任何联系的生物个体,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上的成员包括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亲人、朋友,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同事及关系不密切的陌生人进行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有的这些活动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情绪,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当然,一般情况下,与我们关系越近联系越多的人对我们的影响越大,与我们关系越远,联系越少的人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小。此外,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也可以对其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容易理解,经济状况良好的人在平时可以获得更好的保健,患病以后可以得到良好的诊断和治疗。相反,贫困者可能因为经济的制约,根本无法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7、生活饮食起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促进健康,而吸烟、酗酒、生活作息没有规律等则可以损害健康,引起一系列的疾病。8、既往的健康状况。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如受教育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等。

   对于病人来说,发生在一种组织、器官或系统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其它的组织、器官或系统,并且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对其它的一切组织、器官和系统产生影响。以肝病为例,它可以在全身的各个系统都有体现:①神经系统。如肝性脑病。②消化系统。肝病可以影响胆汁的合成与分泌,从而造成消化不良、厌食油腻、食欲不振。门高压可致食管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大出血。③运动系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导致肌肉合成减少、分解增加,于是导致全身乏力,神经系统的损害又可以使运动的灵敏度降低。④免疫系统。肝脏可以合成免疫球蛋白,肝脏的病变使免疫球蛋白的质量或发生改变,营养不良也会使免疫系统发生营养不良,它使免疫系统合成的原料减少,从而出现免疫力下降,故而易于罹患各种感染。⑤心血管系统。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从而易于发生各种出血。⑥泌尿系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征、稀释的低钠血症和低尿钠。⑦皮肤可因雌性素灭活减少出现肝掌和蜘蛛痣、胆红素增多表现出黄疸和皮肤瘙痒。⑧呼吸系统。因肝腹水可出现端坐呼吸,因抵抗力低下而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还可发生肝肺综合征。⑨内分泌系统。主要有雌性素升高,雄激素降低,有时,糖皮质激素减少。⑩生殖系统。营养不良、性激素的改变、抵抗力低下,这些都可以影响到生殖系统,使之出现感染性或退行性改变。以上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而且一些表现如肝肾脑病等已经是晚期的表现和并发症了。那么在肝病的早期是否就没有这些联系呢?当然不是。试想,没有早期对肾的影响,又怎会出现晚期的肝肾综合症?没有原因何来结果?早期的影响即是原因,晚期明显的表现是结果。同时,这种理解还否认了事物发展的量变,因而是错误的。早期的影响和晚期的表现是一脉相承的,是事物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明显到明显的一个过程。
因为肝脏是一个功能十分复杂的器官。所以它的疾病与全身各个系统的联系表现得更为紧密,但是,即使是一个功能相对简单的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它也可以到全身其他的各个组织或器官,只是这种影响相对来说要小一些,没有那么典型罢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它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可以影响其他的部分。又可以影响到人的这个整体,并有相应的表现。

一种疾病可以与全身多个部位发生联系,因而可能会在全身各个部位都有反应。全身各个部位的疾病也会与某个特定的部位发生联系,便会在这个部位有所表现。例如:眼底的变化,指甲的改变等都可以反应出全身其它部位的许多病变。

疾病可以反应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但是不同部位其明显程度是不同的,那些明显的表现,便是我们进行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的对象。例如:黄疸可以表现在皮肤上面,也可以表现在巩膜上,由于巩膜本身是白色的,因而黄疸在巩膜上的反应就比皮肤上更明显,因而更容易观察到。现在出现一些新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就是用观察耳廓、掌纹、足底纹的变化的方法来诊断疾病,这说明全身的疾病都可以在耳廓、掌纹、足底纹上有所反应。当然这种变化比较细小,只有具备专门知识,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可以看得出来。同理,我们也可以推断:各种疾病不仅在耳廓、掌纹、足底上有反应,而且在全身的每一个部位甚至是每一个细胞都有反应,只是反应不明显罢了。当然,太细微的联系,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它还不具有临床意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也会逐渐地被注意到,并加以利用,就像以前不可以但现在可以检测头发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来辅助诊断疾病一样。

同样,当我们在治疗疾病时,我们所用的药物,不同的疗法之间它们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同的药物合用,它们可能表现出协同的效应、相加的效应。也可以是拮抗的效应,甚至有可能两种药物本来无毒,但合用则会导致严重的毒副反应。各种治疗疗法也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争取协同或相加的效应,而尽量避免拮抗效应。

一个患者可能只患一种疾病,也可能患有两种或多种疾病。当他患有一种以上的疾病时,这几种疾病它们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般来讲,这种影响会使病情变得更复杂、更严重。但是也不能排除特殊的情况下,一种疾病会促使另一种疾病好转或愈合的可能。

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也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的。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生病时,可能会有全身乏力、高热、头痛、胸闷等不适的症状,这时我们就会情绪低落,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而一个身体十分健康的人,他一般是情绪良好、精力充沛、意志力比较坚强的。可见,身体状况可以影响人的情绪、意志、兴趣等心理状况。反过来,当我们因为某些事情而生气、悲伤、愤怒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受到影响,它会变得抵抗力低下、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或者是易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总之,身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历时态的角度来看,既往的健康状况或其它经历都可以影响现在和将来的健康状况。母亲怀孕时如果体弱多病,那么生下来的小孩也会先天不足。一个人如果一向身体健康,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他将来患病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6: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二)

三. 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物质存在的方式是运动。人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因而,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及更小的细胞、分子等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无数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所构成的。变化和运动是同义的,而发展则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过程。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疾病、健康和生命活动。

变化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可以向好的方面改变,也可以向不好的方向改变;变化可以有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其变化的大小是不同的。

    发展首先体现在医学这门学科上。医学正如人类的历史一样,是永远不停地向前发展的。人类追求健康长寿与生老病死之间的矛盾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西医的整体还是它的各个分支学科,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麻醉、输血、消毒法使外科手术产生了历史性的突破;抗生素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拥有了一个战胜细菌感染的强大武器;CT,MRI的发明使人类诊断疾病的能力获得巨大的提高。而现代一些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也必将使医学向着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许多在今天不能诊断、治疗的疾病,在将来都有可能轻松地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如基因治疗为某些遗传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将来成为一种治疗退行型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疾病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变化着的。今天的病情和昨天相比不是完全一样的。病情的变化可以是加重、恶化,也可以是好转、病愈,也可能是变化不明显,这时便表现为迁延不愈。一种器官系统的疾病可能会逐渐波及其它的器官系统,发生并发症或转移,同时疾病的变化还可以表现为新病种的出现和旧病种的消失。

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对某一患者病情的认识,要注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要注意预测到它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好的变化我们怎么处理,是坏的变化怎么预防。当然一切的变化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疾病如急性病,可能变化发展十分急剧,也许一个小时,十几分钟病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有一些疾病如慢性病,则可能较长时间才发生大的变化;一些疾病有自愈的倾向如感冒;另一些疾病如不加治疗则会恶化如恶性肿瘤。

正是由于病情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才可以对疾病进行分期,而这种分期又可以加深我们对该种疾病的认识和预见性。

疾病的发病情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升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近视眼的发病率上升。同时,我们也可以预测: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之后,乙肝、近视的发病率会下降。因为乙肝的蔓延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范围,这样,下一代人的发病率就会有大幅度的降低,而我们这一代人许多人近视,对近视带来的不便有深刻的体会,便会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正确地用眼,从而使近视的发病率也会相应下降。

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随时注意病情的变化,同时也应正确预见病情的未来,并且根据已经变化了的病情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按客观规律办事

疾病的规律——这是任何从事诊断与治疗疾病的临床工作者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学习的规律——这是任何学生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考试的规律——这是任何考生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考试的规律——这是所有中国考生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第一章以这样精彩的一段话开头:
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三个排比句,既说明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指出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同样,我们也可以仿照他写出上面几句话。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和确定的秩序。规律在空间上是一种共同的联系,在时间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规律可循,疾病和健康具有规律性,作为医学生,我们要面临的学习、考试问题,同样具有客观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又可以提高效率。违背了客观规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体现在 时间上:如疾病的病程一般是多长,是急性还是慢性的,有无自愈倾向。例如,子宫肌瘤在更年期之后便会自动缩小,知道了这一规律,我们便可以对于那些接近更年期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保守治疗。体现在空间上:如某种肿瘤好发于人体的哪一个部位,疾病发生的地区差异,人群差异等。有些疾病好发于某一特定人群且发病率高、危害大,那么便可在该人群中进行定期普查。体现在严重程度上:如病情一般是轻还是重,病死率多高,预后如何,易于发生什么并发症等。有些疾病的病情严重,一旦发病则 病死率极高,如狂犬病,那么对于狂犬病就重在预防。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上:如需要 与 何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适用于何种治疗方法等。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医学的学习便是对生命活动和疾病规律的学习。

作为医学生,我们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这其中又以记忆为主。所以,学习的规律和记忆的规律便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如果我们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并能在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考试是中国的学生所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个客观事物,考试在考试范围、考试重点、命题规律、阅卷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规律可循。掌握了考试的规律,我们便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有利于我们从考试中解脱出来。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呢?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客观规律,这是前提条件。怎样才能知道呢?常用的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即通过对有限个数的同类事物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譬如,如果我们看到100个黑人嘴唇都厚,看到100个白人的嘴唇都薄,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肯定地说:黑种人的嘴唇厚而白种人的嘴唇薄是一种规律。不完全归纳法的结果不是完全可靠的,它的可靠程度依归纳样本的大小而异。样本越大,则可靠程度越高,但永远也达不到绝对可靠的程度。人类数万年来,每天都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于是我们便得出一个规律: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但是如果没有后来人类对于太阳系的科学理论和认识为依据,我们就必须承认:太阳从西边升起来是完全可能的。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几万年来它一直是从东边升起来的。这便是不完全归纳法。另外一种方法则是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第三种方法则是科学的或实践的证明。不完全归纳法是最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方法,而科学或实践的证明则是最可靠的方法。第二步,便是利用掌握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去办事。


五. 实践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医学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这从医学生的实习中便可看出:其它专业的本科生实习时间往往只有一两个月,而且不是很正规系统,而医学生的实习则长达一年,而且是全面正规系统的实习,这还不包括一年半的见习时间。所以,实践的观点对于医学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学到的知识最终要运用到诊断、治疗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去。一切理论性的知识,都可以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一切技术操作,都必须在反复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考试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扩招使得学生动手机会减少,使我们存在看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做法。因为考试中实践所占的比例少,而且考试是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强记来对付的。为了迅速提高考分,大家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记忆理论知识。

实习的一年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实践过程,对于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真正有志于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实习这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正是我们的临床知识获得飞跃性的进展,知识的积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从而合我们由一名医学生变为一名真正的医生的一年。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传统习俗重继承而轻发扬,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怀疑精神,它生产出来的是一批驯化的,没有自己想法的,只相信书本和老师或权威的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还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对书本、教材,对老师或者权威的盲目相信。因为既然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那么,书本上的知识,权威人士所讲的话就未必一定是正确的,仅仅是它正确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大一些罢了。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如果它被实践证明了是错误的那它就同样是错误的,伟大如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毛泽东尚且会犯一些比较严重的错误,那么,我们所谓的专家,权威也会犯错误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不犯错误的那是神不是人,没有任何错误或不足的书那是天书而不是人写的书。蜜蜂为什么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小学的教材告诉我们那是因为蜜蜂的翅膀作高频的振动所致的。长期以来,我们都对此深信不疑,但是一位小学的女孩仅用一只蜜蜂一把剪刀和一个放大镜就彻底地证明了它是错误的:它将蜜蜂的翅膀用剪刀剪掉,结果发现蜜蜂还能发出声音,然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就发现了蜜蜂腹部具有一个发声的器官。


六. 唯物主义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同时,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功能。掌握物质决定意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本质。一切功能的改变都是由物质结构变化所引起的。人体是一个由许多物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构成人体物质正常功能的体现,而疾病状态乃是功能的异常改变,这种功能的改变其后必有结构改变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疾病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两大类。所谓器质性疾病,指的是已经发生了解剖上或病理上的可见改变的疾病,即发生了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疾病;所谓功能性疾病,指的是有功能上的改变,但是没有明显的解剖上或病理上的改变的疾病。这种划分方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只具有相对的正确性:随着医学的发展,随着检查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原本认为是功能性疾病的疾病,由于发现了新的器质性改变,从而划入器质性疾病的范畴。那么功能性疾病是否仅有功能上的改变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前所说,功能是由物质的结构所决定的,一切功能的改变一定是由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所谓功能性疾病,并不是说它没有结构上的改变,而只是它们在结构上的改变很细微,以致于以目前的水平无法发现其解剖或病理上的改变而已,但是它们可以有更微观层次上的改变,例如基因结构的变异,生物大分子的改变,激素或者神经递质质或量的变化等。

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也都是由结构主要是大脑的结构决定的。这里的结构不仅指宏观的结构,更主要指的是微观的结构,很细微的结构。美国有科学研究表明:有些人的大脑结构决定了他们天生具有犯罪倾向。列宁的大脑神经细胞的胞体 比正常人的要大许多,而爱因斯坦大脑左右半球的顶下叶区域异常发达,比普通人的平均厚度多出一厘米,这造成爱因斯坦大脑宽度超过普通人15%左右;并且它缺少常人大脑中的一种皱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些比较明显的结构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功能上的差异已经被我们注意到了,而相对不明显的目前还无法发现。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必然存在的。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记忆的形成便是大脑神经元之间新的突触形成的结果。美国哈佛大学有一群科学家坚信同性恋患者的大脑结构一定与正常人的不同,并通过解剖观察等方式进行研究,意图发现其中的差异。但是,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同性恋患者的大脑与正常人的大脑没有解剖学上的差异。这是否足以证明同性恋患者与正常人的大脑毫无差别呢?非也。它们之间一定会有结构上的差异,只是这种目前还无法检测出来而已。现在的神经外科试行用脑外科手术的方法来帮助吸毒者戒毒,但是由于手术方法尚不够成熟,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确切而暂时被禁止。然而这毕竟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我们也可以设想:是否可以通过脑外科手术的方法来改变人的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理想?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可行的。那些有脑部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不是也会发生人格的改变吗?但是,这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我们对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非常深入的理解,二是必须具备极其精细的甚至是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结构决定功能不仅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上面,而且还体现在其它的器官、系统上面.

掌握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可以加深我们对疾病本质的理解,可以指导我们对疾病的治疗.既然疾病是由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那么,治疗疾病就必须使结构恢复正常.它还可以指导我们对发病机制的探索:只有首先明白在发病过程中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才可以对疾病的发病机制作出一个明确的解释.而这种变化是必然存在的,就看我们能否发现它了.


七. 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质变是物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转变.量变是事物在质的范围内所发生的量的变化,也包括结构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阶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 着量变的结果,并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是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

首先,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需要量变的积累过程.疾病的发生是各种致病因素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机体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到疾病的发生,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都是一步一步的完成的.在慢性病中,这种量变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也容易理解.急性病常常是急性发生,因而给人一种突变的印象,认为无需量变的积累.其实,在急性病的发病过程中同样需要定量的积累。在它的发病之前,就有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如甲肝的发病在其产生典型的临床症状之前,就有机体接触到甲肝病毒,甲肝病毒在体内复制达到一定的数量这样一个量变的过程。

  同样的道理,任何的发展,经过或不经过治疗,病情好转、愈合、或恶化加重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尤其是慢性的治疗。许多慢性疾病患者由于病情迁延不愈,而急于求医,都有一种希望在很短的时间,服用什么特效药或接受特效疗法而将疾病完全治愈的强烈愿望。患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该清楚:病程越长,一般来讲其治疗所需的时间也越长,慢病需慢治,慢性病的痊愈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的量变的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同时也要向患者解释清楚。

作为医学生,我们需要学习大量的医学知识。质量互变规律也充分地体现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却觉得没有什么进步,其实这不是没有进步,而只是处于量变的积累阶段,进步不明显罢了。这时我们不要灰心、气馁,要坚信量变的积累一定会产生质变。有时我们忽然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通过了一次重要的考试,或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或者觉得自己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是质变的体现,是以往量变积累的必然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在处于量变的积累阶段时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灰心气馁。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标准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促成质变。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6: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三)

八.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个飞跃。认识的过程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反复以至无穷的辨证运动过程。认识的辨证运动既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对疾病的认识。

认识的第一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要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首先要重视感性材料的积累,掌握全面系统客观真实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诊断活动中,首先要通过正确、系统地询问病史,作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获得病情资料。其次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利用丰富正确的临床知识对病史、体征、检查结果进行加工,从而得出诊断。认识的第二步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当我们作出诊断之后,我们就应该根据诊断拟定治疗方案及实施治疗。认识运动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新的实践和新的认识的反复过程。当我们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我们一方面还要继续搜集新的病情资料;另一方面根据治疗后患者病情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我们对病情的认识。很有可能,我们开始的诊断是错误的,这就要根据新的情况、新的认识推翻旧的诊断,重新作出新的诊断。这样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加深认识,才能最终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疑难病例尤其如此。

认识的辨证运动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一切的知识的最终来源都是实践,医学知识的来源即为医学实践。实践固然具有直观性、使人印象深刻的优点,但是费时多,且不能直接提供我们本质的、规律性的知识。因此,我们学习的主要对象不是直接实践而是间接的实践经验即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系统、规律,学习起来费时少,效率高,可以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较多的疾病。但是,它毕竟是一种间接的实践经验,因而缺乏直观性,使人印象不够深刻。这时,我们就需要进行实践。例如见习、实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且这种学习过程应该是反复交叉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深我们对疾病的认识。


九. 矛盾分析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所谓矛盾,指的是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可以分为外部矛盾即外因,内部矛盾即内因。在由许多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个具体矛盾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即为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即为次要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观点可以用于指导我们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治疗的认识。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内在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大因素之间,最为根本的是机体的内在因素。一个免疫力强、心理社会状况良好的人是不容易患病的。所以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相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及其决定的对疾病的易感性,免疫力状况、心理状态等。遗传易感性在许多疾病的发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然而有些人吸了一辈子的烟,而且每天吸烟量大,最后却依然健康得很,什么呼吸系统的疾病也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对肺癌的易感性低。我们研究疾病,一般都需要建立动物模型,然而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用来建立动物模型的,因为它们的“内因”决定了它们不会患某些疾病。当然,动物与人毕竟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就内因与病人有别这一点而言,它与某些人是一样的,即某些人不易或不会患某种疾病。动物也不易或不会患某种疾病,原因都在于他们与易患该种疾病的人的基因是不同的,是有差别的,只是这种差别动物更大些罢了。

我们知道,在病原体感染被视为重要致病因素的许多传染病中,大部分的个体感染病原体之后并不会发病,仅仅表现为隐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流脑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因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也许有人会问:那些感染过病原体之后,隐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发病率的疾病是否说明外因比内因更重要,更根本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不要只局限于人类,就会发现:正是具有人的内因,才会易于发生该病。该种病原体感染另外的物种,它可能是无法发病的,而且在人类之中,有些人感染之后也不会发病,因为他们的内因决定了他们不易于患这种疾病。说得更简单、直接一点:如果没有人,又怎么会有人的疾病呢?

承认内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外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外界因素,包括病原体,自然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等,同样是疾病的发生所必不可少的,但是无论它们如何重要,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告诉了我们基因治疗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途,它必将是今后人类医学发展的方向。虽然由于技术上的、伦理上的制约,基因治疗到目前为止还基本上处于实验阶段,但是,它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它可以通过改变人的内因而降低甚至消除对疾病的易感性,从而在诊断、治疗和预防遗传病和非遗传病的应用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不是生而平常的,正如尼采所说:“这世上最大的谎言便是所谓人人的平等。”这种不平等又突出地表现在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上面,因为上一代人的状况是我们所无法决定改变的,正如我们只有接受而无法改变历史一样有些人可能因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社会关系好,于是便产生一种坐享其成的依赖心理,觉得自己不必努力,仅仅通过继承也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有些人可能出身贫寒,又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可以依靠,便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觉得前途渺茫,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家庭的状况相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仅仅是外因,而我们自身的努力才是内因。只有我们自己的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才是成功的最可靠保证,才可以创造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有意义的美好生活。家庭和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外因,固然可以促进或阻挠我们的成功,但是它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正如古人所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因为出身豪门而不思进取,最后一事无成,甚至万贯家财散尽,最终一无所有;因为出身贫寒而在逆境中奋起,最终取得骄人成就,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吗?更何况人的价值体现在劳动上面,人生的意义乃在于不断的自我超越。所以,任何的依赖心理和悲观的看法都是我们应该克服的、抛弃的。

矛盾体系中的诸多矛盾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应该是主要矛盾。卡耐基告诉人们要养成的四种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二就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办事的顺序,在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完之前决不做次要的事情,这便是首先要解决主要矛盾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一原理呢?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地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然后,我们集中优势兵力来解决主要矛盾。一个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这许多种疾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在这许多种疾病之中,不同的疾病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其中可能会有一种疾病起着主要作用,它构成了患者痛苦的主要来源,并且它的存在促进了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果该种疾病被治愈,其他疾病的病情也会相应缓解或消失。那么该种疾病便是主要矛盾,便是我们必须重点、优先解决的问题。同一个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这些不同的征状、体征和检查结果从揭示疾病的本质,对于确立诊断的意义这方面来讲其重要性是不同的。那些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便是主要矛盾。例如:咳铁锈色痰与大叶肺炎,头痛、呕吐与颅内高压,脑脊液毛玻璃样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这些处于主要矛盾地位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便是我们学习,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分析检查结果所必需考虑的内容。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从而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样,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主要矛盾。例如,在急诊科抢救病人,当病人很多时,那些一声不响、一动不动的病人便是抢救的重点,是必须首先抢救的病人。任何一个临床专科都包括许多中疾病。但是在这许多种疾病当中,每一种疾病的地位也是不同的。那些发病率高,对人民的健康危害大的疾病,便是该科治疗和研究时的主要矛盾。例如传染科的病毒性肝炎,内分泌科的糖尿病,眼科的青光眼、白内障等。

首先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都会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事情要做,这其中就有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之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面,兼顾次要的事情,有时候甚至可以放弃次要的事情。

任何矛盾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所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具有共同的特点。所谓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且有与其他事物所不同的特殊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反映的是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反映的是事物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任何事物都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同时,任何共性和个性的划分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学习疾病时,我们是从共性到个性的。例如,炎症和肿瘤各有其特点,我们总是先学习共性,即炎症、肿瘤、外伤等疾病的共同特点,然后才去学习具体某一种疾病的具体特点即个性。例如,急性炎症的特点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具体到一脏器的急性炎症,则它的临床表现除了红肿热痛之外,又有某一脏器的具体症状。如急性鼻炎有流涕、喷嚏、鼻塞等;急性喉炎有声嘶等。我们的学习之所以要从共性到个性,是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凡是某一类疾病所共有的特征我们将它记住之后,在分别学习这几种疾病时,就只需记住个性了,这样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记忆。

我们观察时则恰恰相反,是从个性到共性的。观察了一定数量的个性之后,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它们的个性。

正如前所说,共性和个性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某一个特征在一小范围内可能是共性,放到一个大范围内就成为了个性了。例如:鼻炎的鼻部症状在各种具体的鼻炎如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萎缩性鼻炎中是共性,但是放到炎症这个大范围内去看就成为个性了。我们在学习和进行临床治疗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要知道,即使是我们所学的任何一种具体疾病的临床的表现,我们学习的仍然是它共同的,典型的特征,是共性。某一个具体的病人患该病,它的临床表现既有该种疾病的共性,又有由该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既往史、合并症、社会心理状况等一些因素作用而形成的个性。因此,他们患该病的临床表现就会与教材上的描述有差别,有时甚至是巨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要考虑到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即由它所决定的具体表现。

矛盾的特殊性同时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的患者一般会有白细胞总数升高。但是如果患者原本就白细胞偏低,那么,即使白细胞总数在感染后升高了,它也可能还在正常值范围,或者如果患者体质极度虚弱,或免疫缺陷,或有骨髓抑制,都有可能导致白细胞总数不会升高。正常人的心率是75次/min左右,如果有一个体制很好的运动员,他正常的心率维持在50次/min左右,现在上升到了75次/min,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它是正常的了。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一般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是如果患者体质很虚弱,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而无法耐受手术,那么此时就不能进行手术切除了。总之,在临床活动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知识博大精深,学好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医学,还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其它的知识,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学习的好坏,并不在于死记硬背,不是看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看在平时看问题时能否自觉运用哲学知识,形成一种哲学思维。

以上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因而可能论述得不够全面,深入,正确。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达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个“玉”指的就是我们能够自觉地运用哲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思考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6 14:16 , Processed in 0.0626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