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8-7-9 09: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苦六辛”一词出自《汉书•方技略》,古代医书中都未对其有过详细记载,现代医家比较推崇张子和对其所作出的解释,即“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辛者,六腑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

有五苦六辛作用的方剂如下:
•        芍药汤
:芍药汤中黄连、黄芩苦寒而入肠道,清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为君药。大黄苦寒通里,泻垢凉血,既可助芩连泻火燥湿,又可荡涤湿热积滞,为臣药。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而调和肝脾;当归柔肝活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肉桂辛热,以制苦寒药物伤阳、碍湿之弊,皆为佐药。甘草并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疗原则。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之功。方中芍药、当归养血和血,缓急止痛,使血行...
•        地黄丸
用量:每服三十丸,食后开水送下,日三次。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熟干地黄气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阴;黄连气味苦寒,入手少阴;草决明子气味咸苦平,入足厥阴;没药气味苦平,入足阳明,能通瘀入络;甘菊花气味辛凉.入手太阴、足厥阴、少阳;防风气味辛甘微温,羌活气味辛甘平,皆入足太阳。乃引经之风药;桂心气味辛甘大热,入足厥阴;光明朱砂气味苦温,入手少阴。此肝虚风动,热气上升,致目不明.攻补皆在难投,故用一味...
•        细辛散
拼音:xìxīnsǎn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细辛散:处方:细辛(去苗.一钱)白术(去芦.一钱)独活(去芦.一钱)附子(炮.去皮脐.一钱)肉桂(一钱)防风(去芦.一钱)厚朴(姜制.二钱)麻黄(去节.二钱)枳实(麸炒.半钱)甘草(半钱)功能主治:治脾脏中风,肉热肌肤,淫淫如虫行;或腠理开,汗大泻,脾肉色不泽,唇鼻黄色。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录:明&#...
•        地黄汤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煎服,日二至三次。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1日2-3次,不拘时候。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生干地黄气味甘寒微苦,入手足少阴;桑白皮气味苦辛平,入手太阴;磁石气味辛温,入足少阴;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羌活气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阳;防风气味辛甘微温,入足太阳;黄芩气味苦寒,入足少阳、阳明;木通气味苦平,入手太阳,能泄丙丁之火;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此因男子少壮...
•        乌梅丸
、人参18g、当归12g制法: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或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苦、酸(水丸);味微甜、苦、酸(大蜜丸)。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非腺毛单细胞,平直或弯曲,胞腔内充满黄棕色物(乌梅)。糊化淀粉粒团块类白色(附子)。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黄...
•        苓甘五味姜辛汤
拼音:línggānwǔwèijiāngxīntāng英文:概述:苓甘五味姜辛汤记载于《金匮要略》,其组成为茯苓12g、甘草9g、干姜9g、细辛5g、五味子5g,具有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主治寒饮咳嗽。本方为治疗寒饮咳嗽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辨证属寒饮者。该方剂各味中药均具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和促进免疫功能作用,又具有解痉止喘、镇咳祛痰作用...
•        人参丸
服二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日三、夜一次,不知稍增。加减:若有风气,加当归、独活各三两。方中若加远志二两更妙。《外台秘要》卷十六引《深师方》之人参丸:处方:人参60克桂心牡蛎(熬)薯蓣黄柏细辛附子(炮)苦参各22.5克泽泻37.5克奏门冬(去心)干姜干地黄各30克菟丝子15克制法:上药十三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虚劳失精。用法用量:每服3丸,用酒送下。痹证,加炮附子7.5克;...
•        白芷散
弱,赤白带下,或经行不止。主治妇人赤白带下,下元虚弱,或经行不止。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每服2钱,空心温酒调下。各家论述:《成方便读》:如带下无虚寒等证,即可于此方求之。白芷独入阳明,芳香辛苦,其温燥之性,为祛风逐湿之专药,以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水谷之所藏,湿浊之所聚,故以为君;女子以肝用事,海螵蛸入肝经血分,其性燥而兼涩,可固可宣,为带下崩中之要药,故以为臣;胎发得血之余气,益阴之中,...
下一页
•             苦参汤
拼音:kǔshēntāng《肘后方》卷二:苦参汤:处方:苦参9克黄芩6克生地黄24克制法:上三味,哎咀。功能主治:治热病,五六日以上热不除者。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煎取300毫升,适寒温服100毫升,日再服。注意:忌芜荑。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十补。摘录:《肘后方》卷二《疡科心得集》引《大全》:苦参汤:处方: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野菊花黄柏地肤子大菖蒲功能主治:治一切...
•        半夏散
木香半两,人参1两(去芦头),槟榔3分,桔梗半两(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前胡1两(去芦头),赤茯苓2两,桂心半两,旋覆花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枇杷叶3分(拭去毛,炙微黄),细辛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枳壳2两(麸炒微黄,去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六方之半夏散主治肺脏久积痰毒于胸膈不散,少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
•        天麻丸
。用法用量:每服十至十五丸,温酒送下。每服1丸,细嚼,茶、酒任下。《圣济总录》卷二十方之天麻丸:组成:天麻、细辛、菖蒲、牛膝、赤箭、地榆、人参、当归、赤芍药、酸枣仁、威灵仙、藁本、防风、独活各二两,苦参三两,炮附子、木香、川芎各一两,桂枝、陈皮各一两半。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温酒送下,日二次。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二十方之天麻丸主治筋痹,四肢挛痹。《仁斋...
•        干姜散
拼音:gànjiāngsǎn英文:概述:干姜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四首。《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方之干姜散:处方:炮姜、桂心、款冬花各半两,炮附子一两,五味子、细辛、白术、炙甘草、木香各三分。干姜15克(炮裂,锉)桂心13克款冬花15克细辛0.9克白术0.9克甘草0.9克(炙微赤,锉)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五味子0.9克木香0.9克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半两,款冬花半两,细辛3分...
•        银翘散
改为丸剂,名“银翘解毒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改为片剂,名“银翘解毒片”(见《中国药典》一部);本方改为膏剂,名“银翘解毒膏”(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金银花、连翘各一两,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竹叶、荆芥穗各四钱,豆豉、甘草各五钱。连翘15g、银花15g、苦桔梗6g、薄...
•        空青散
死。用法用量:每服半钱,以醋1合,汤1合相合,调散,不拘时候服之,须臾即吐为妙。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五四《圣惠》卷六十六:空青散:处方:空青3分(烧过,研细),当归3分,细辛3分,枸杞根3分,猬皮3分(炙令黄),干乌脑3大豆大,斑蝥1分(去头足翅,糯米拌炒,米黄为度)。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蛴螬瘘。发于颈,如枣核在皮中,不能消散,结肿疼痛。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以...
•        茯苓汤
消,分3服。注意:忌酢物,芜荑。摘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千金》卷三:茯苓汤:处方:茯苓5两,甘草2两,芍药2两,桂心2两,生姜6两,当归2两,麦门冬1升,大枣30个。功能主治:产后心虚,暴苦心悸不定,言语谬错,恍恍惚惚,心中愦愦。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服,日3次。无当归可用芎藭。若苦心志不定,加人参2两,亦可入远志2两;若苦烦闷短气,加生竹叶1升,先以水...
•        通鼻膏
拼音:tōngbígāo别名:辛夷膏(《普济方》卷五十六)。处方:白芷15克芎藭15克木通15克当归23克细辛23克莽草23克辛夷30克功能主治:治鼻孔窒塞,香臭不闻,妨闷疼痛。用法用量:上药细锉,以猪脂500克,煎令白芷色黄,绵滤去滓,盛于不津器中。候冷,绵裹枣核大,纳鼻中,一日换三次。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圣惠》卷三十七:方名:通鼻膏别名:辛夷膏组成:白芷半两,芎藭半两,木通半两,当...

点评

该长篇大论不宜做证据使用,故本庭不予采纳。退庭!  发表于 2018-7-9 09:36
22
发表于 2018-7-9 09: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班固,看过《伤寒杂病论.》吗?同时怎么给《伤寒杂病论》以“理”的?请先生明示。
23
发表于 2018-7-9 09: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帖子,就不是给头脑里没有五行,嘴里流动的空气的人看的。谢谢陪练。
24
发表于 2018-7-9 10: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苦六辛”一词出自《汉书•方技略》,古代医书中都未对其有过详细记载,现代医家比较推崇张子和对其所作出的解释,即“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辛者,六腑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
========================================================
      张子和的这个解释,阴阳五行全都有了。
      按照先生的意见:“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给了《伤寒杂病论》及其方剂以“理”,那就是阴阳五行是《伤寒杂病论》及其方剂的“理”,那么张仲景的理法方药之“理”,就是阴阳五行!
     金栋先生,你以为如何?请明示。
25
发表于 2018-7-9 16: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9 09:13 编辑

   班固看没有看过《伤寒杂病论》,他是怎么给《伤寒杂病论》以“理”的?先生一直没有回答。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汉书,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大约公元80年)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伤寒杂病论》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二者相距100多年。《伤寒杂病论》 在后!!!
26
发表于 2018-7-9 17: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9 08:35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8 21:24
可见,《汉志·方技略》之“经方”,即“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 ...

据此,后人总结为“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
==============================================================
班固所云的经方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吗?请先生明示。
27
发表于 2018-7-9 18: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班固的经方是指公元前的方剂,与100多年后的《伤寒杂病论》,没有任何关系!班固死了以后100多年,《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才出来!!
28
发表于 2018-7-10 09: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艺文志 方技略

     卷宗

1.《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语译】《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以上医经共七家,总计二百六十卷。

医经是探求人体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区别死生的界限,又用来揣度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配成适合临证需要的各种药剂。最恰当的药剂的功效,好像磁石吸铁一样,依靠药物的相使作用。技术拙劣的医生违背医理,把轻病治成重病,能把救活的病人致死。

2.《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瘲瘛方》三十卷;

《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语译】《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瘲瘛方》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以上经方共十一家,总计二百七十四卷。

经方是根据药物的寒温,衡量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功用,依照气候感应的适宜用药情况,辨别五脏六腑所适用的各种性味的药物,制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用来疏通郁闭,解除蕴结,使身体恢复正常。至于治疗失当的医生,用热药加重热证,用寒药加重寒证,使精气内伤,不显现在外表,这是严重错误的治法。所以谚语说:"有病不去治疗,常如得到中等水平的医生治疗。"


29
发表于 2018-7-10 09: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技略是《汉书'艺文志》的一部分。其中内容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经主要是论述医学理论.共7部(家),216卷(按所列各书卷数之和为175卷);经方包括方书、本草、内外妇儿各科及食禁在内的医书,共11部(家),274卷(按所列各书卷数之和实力2助卷);房中是含有封建色彩的性医学书籍,共8部(家),计186卷(按所列各书卷数之和实为191卷);神仙是记录封建迷信但也参杂有医学内容和涉及医药资料,共10部(家),计205卷(按各书卷数之和实为181卷又20篇)。以上共36部(家),880卷。其总卷数之不符,可能由于古书传抄之误。
30
发表于 2018-7-10 18: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题目到此结束。班固汉书早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00多年,班固不可能给《伤寒杂病论》一个“理”。
       《伤寒杂病论》的理,只能来源于《内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6 06:55 , Processed in 0.0527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