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征集中医病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8 16: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咽扁桃体肥大又称腺样体肥大(adenoid vegetation),本病为咽扁桃体的的病理性增生肥大,常起于咽部感染和反复炎症刺激。在寒冷,潮湿和气候多变的地区比较常见。儿童期急性传染病、营养不良和体质因素等亦可诱发,本病虽为儿童疾病,但对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却有较深远的影响。   

1、肺经郁热型
苍耳子15g,辛荑花12g,黄芩15g,菊花15g,桑白皮15g,桅子8g,金银花15g,浙贝12g,赤芍15g,路路通12g,枸杞子12g,天花粉10g,桔梗10g。
2、气滞血瘀型
川芎10g,红花9g,白术12g,云苓15g,辛荑花10g,泽泻15g,菊花12g,薄荷10g,黄苓12g,广地龙12g,白芷9g,桔梗10g,鱼脑石12g。
3、肺脾虚弱型
桔梗12g,辛荑花10g,白芷10g,苍耳子10g,淮山24g,广藿香10g,白术15g,党参15g,石菖蒲9g,黄芪24g,云苓15g,薏苡仁24g。

点评

左手拿茅,右手拿盾,自相矛盾。你这三个分型,并不包括在10楼那个病案所用之方。  发表于 2019-1-16 18:13
发表于 2018-8-9 2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李先生的创举!并谢谢李先生对笔者几个医案的惠顾!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0: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医案   


3.1  桂枝加桂汤证案
范某,女,62岁。1988年11月20日诊。气从小腹上冲,发作欲死月余,经多方调治无效。现症:发作时气从小腹上冲心胸,腹部攻撑难忍,烦躁不安,过后精神萎靡,欲寐不语,肢倦乏力,时头痛,纳差,舌淡苔白,脉沉微。此乃奔豚气病。拟桂枝150g,白芍90g,甘草60g,生姜3片,大枣5枚。服药1剂而愈。
按: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中,列方凡三首,所治病机不尽相同。本患乃年老体弱,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之气上冲所致,用桂枝加桂汤温补阳气,平冲降逆,其中桂、芍、草之剂量,皆未折合之旧制。方中重用桂枝5两,振奋心阳,平冲降逆,其量之大,恐后人所未及。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桂枝加桂汤》注云:“重用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下达。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又《岳美中医案集·桂枝加桂、理中汤加肉桂、吴萸治奔豚气》云:“桂枝原治气上冲证,若加重其量,自可治气上冲甚欲作奔豚者。”仲景《伤寒论》凡有冲逆证者,皆加桂枝,验之临床,桂枝之用量每每重用至120g以上,效果甚佳,可谓其效如神,1剂而安。
=================================================
       本例,发作时有没有呕吐?早中晚何时发作?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08: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1.2 产后失眠
孙某,女,23岁。1989年11月20日诊。产后40余天,因与家人争吵致近日夜卧不宁,难以入睡,虽服安定等药,效果不著,后改中医调治。现症:失眠多梦,心悸烦躁,头晕目胀,胸胁胀满,乳少纳呆,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血滋阴,疏肝解郁,镇静安神。朱砂1g(冲),龙齿20g,炒酸枣仁30g,夜交藤30g,川芎10g,茯苓10g,知母10g,生熟地30g,麦冬10g,五味子10g,远志10g,柴胡10g,合欢花15g,郁金10g,瓜蒌15g,白芍15g,当归10g,甘草6g。水煎服。服药4剂后,夜间已能入睡,继服原方7剂而愈。
按:肝主疏泄而藏血,心主血而藏神。该患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耗损营阴,加之产后失血,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致失眠等症。方中蒌、柴、郁金、合欢、知母疏肝解郁安神,四物汤、麦冬滋阴补血安神,枣仁、夜交藤、五味子、远志、茯苓养心安神,朱砂、龙齿重镇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药证相吻,效果颇佳。

     肝主疏泄而藏血,心主血而藏神。肝不是西医的肝脏,而是五行中的肝木!
     肝属木,木喜条达,才会有肝主疏泄之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才有心主神。是不是五行啊??为什么心失所养?母病及子啊。
     为什么药证相吻?先生仔仔细细的想过没有?
      错误之处,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6: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稳定型宫外孕瘀湿型的中医治疗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刘继民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

          宫外孕中医认为属少腹瘀血证,故山西医学院及第一附院,根据宫外孕不同时期,创制宫外孕汤、宫外孕Ⅰ号方和Ⅱ号方等,后诸方被选入高校教材《中医妇科学》(三、四、五版)和周凤梧主编《实用中医妇科学》(山东科技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中,并且现在多种杂志报道,宫外孕中药治疗多为诸方加减。在临症中发现,对陈旧性宫外孕用宫外孕诸汤方,效果很好;但对非陈旧性宫外孕时期如不稳定型,用诸方有时效果并非皆如人愿。

        宫外孕乃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过去多采取手术这唯一的根治方法。近20多年来由于中西医结合的共同研究,采用非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成绩。在笔者接治的宫外孕患者中,多为西医采取输血止血、抗菌消炎等急救措施后,病情渐趋稳定而改用中药治疗。此时已无休克征象,临床表现为阴道持续或间断少量出血、腹痛、贫血面容、神疲乏力,属不稳定型宫外孕。有些患者在服用活血化瘀之宫外孕诸方后,疗效并不乐观,后来经过临床反复实践,体会到加用利湿祛湿药物,效果可明显提高。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导致胚胎、羊水、血液等流入腹腔,最终形成盆腔积液、积水或血肿等。此时因病程较短,尚未形成陈旧性宫外孕。但腹腔之积液,实乃瘀湿相杂之混合物,非独瘀血。

       有鉴于此,笔者参考古方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今方宫外孕Ⅱ号,自拟化瘀渗湿汤治疗由宫外孕而形成之盆腔积液、积血或血肿等,效果很好。如张某,女,36岁,1995年3月23日诊。该患者主因下腹部坠胀疼痛伴阴道出血两天而入院。本院妇产科诊为宫外孕,经保守治疗后,病情渐趋稳定,建议中药治疗。现症:下腹疼痛,有轻微坠胀感,阴道少许出血,面色苍白,头晕,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弱。查尿HCG阴性,血常规WBC 7×10 12/L、RBC 3.0×10 12/L、Hb90g/L。B超报告:子宫直肠窝可见7.6×4.2cm大小的液平面,诊为盆腔积液。证属少腹瘀血、痰湿夹杂,治以活血化瘀、健脾祛湿之法,拟化瘀渗湿汤20剂后,诸症消失,后复查B超病灶已去。

       化瘀渗湿汤药物组成:当归、茯苓、泽泻各15g,川芎、赤白芍、苍白术各10g,薏苡仁24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20g,丹参24g,桃仁、三棱、莪术各10g,川牛膝20g,黄芪15g。在具体使用该方时,若尿HCG阳性者,加天花粉30g,蜈蚣3-5条,消癥杀胚;腹胀便秘者加大黄、厚朴各10g。该方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健脾祛湿之功,可明显促进积液、血肿之吸收,比单纯用活血化瘀之法,效果要优。方中当归芍药散加苍术,健脾祛湿且活血;宫外孕Ⅱ号方,活血化瘀;薏苡附子败酱散(白花蛇舌草易附子),清热解毒利湿;川牛膝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黄芪补气生血。

      综上所云,不稳定型宫外孕乃瘀湿相加之混合物。瘀即瘀血,湿指痰湿,故治以化瘀渗湿汤。均能获满意的疗效。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7: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9-8 09:21 编辑

       泄化浊瘀汤治疗浊瘀痹

楼主ly_8993
       2017-12-20 20:51:55
      痛风周某。男,45岁,广东南海人。2013年初诊。患者得痛风病8年,经常复发,每发作则右脚拇趾关节处红肿疼痛,吃西药别嘌醇,两三天后可以缓解。近年来,发作越来越频繁,尿酸始终偏高。今天中午发作,疼痛难忍,痛处红肿,不能按压。察之面色红润油亮,舌红苔黄腻,脉滑。

      处方:土茯苓60g,萆薢30g,薏苡仁30g,威灵仙30g,秦艽15g,泽泻15g,赤芍15g,泽兰15g,土鳖虫12g,黄柏15g,苍术15g,忍冬藤30g,蜈蚣2条,百合30g,车前子30g。 7剂。

      服上方后,当天痛止,第二天肿消。吃完后检查,尿酸已经降至正常。

      嘱咐患者注意饮食清淡,少吃含蛋白高的食物,每天用百合30g、车前子30g,泡水当茶喝。一年多来痛风未发作,尿酸未升高。

用方思路

        泄化浊瘀汤是国医大师朱良春20世纪90年代创制的治疗痛风的方剂。原方共9味药:以土茯苓、萆薢、威灵仙、秦艽、薏苡仁、泽泻祛湿排浊,赤芍、泽兰、土鳖虫活血化瘀。方中以土茯苓、威灵仙、萆薢3味为主药,3药合用,有显著的排尿酸作用。我常加忍冬藤协助土茯苓清热解毒,加蜈蚣助土鳖虫止痛,加黄柏、苍术清热燥湿,加百合、车前子润肺利尿。感觉疗效更好。

      百合、车前子是我从病人那里得到一个民间验方,患者每次发作时煎服一二剂,即大量排尿,病情很快能够控制。后来得知,百合含有秋水仙碱,车前子利尿作用强大,这可能是这首单验方能够发挥作用的道理。这首单验方简单易行,尿酸高患者可以每天当茶喝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痛风是古今中医、西医共同拥有的病名,西医的痛风,内涵比较确切,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的“痛风”病名,最早见于李东垣、朱丹溪的著作,泛指剧烈的关节疼痛,包括现代意义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在内。为了辨证更为准确,治疗更加有效,朱老在1989年提出了“浊瘀痹”的新病名,以代替中医“痛风”的旧病名,获得了中西医界的认同。


        朱老在泄化浊瘀汤后有若干加减法,对于治疗严重的痛风患者,可供参考:局部红肿已化热,加葎草、虎杖、黄柏等;痛甚加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漫肿加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关节僵硬加露蜂房、蜣螂、穿山甲;偏热一般处于发作期,加生地黄、知母、寒水石、水牛角;偏寒一般处于缓解期,加炙川乌、炙草乌、桂枝、细辛、鹿角霜;偏虚加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黄芪;腰痛、尿血,加海金沙、金钱草、小蓟、茅根等,以防止痛风性肾炎。
摘自《彭坚汤方实战录》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7: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渡舟治大结胸证案一则

  李某,女,15岁。病起于外感,高热,39.5℃,头痛,肢体酸楚。至五六日后,突发上腹部疼痛,午后发热更甚,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腹膜炎,准备收住院治疗。其父考虑到经济比较困难,转而求治于中医。切脉弦紧有力,舌质红绛而苔腻,皮肤亢热,腹部板硬疼痛拒按,大便已七日未解,小便短赤,时发谵语。此为邪热内陷,与水饮相互凝结而成结胸证,宜急下之。

  大黄6克、芒硝6克、甘遂末1克(另包)、冬瓜仁15克、苡米15克、桃仁9克、滑石9克、芦根15克。

  先煎大黄等物,汤成去滓,纳入芒硝微沸,再下甘遂末和匀,温分二次服下。初服后约一小时,大便作泻,但不畅快;二服后不久,大便与水齐下,随之脘腹疼痛顿释,发热渐退。嘱令糜粥调养而愈。

  解说:大陷胸汤是治疗大结胸证的主方,泻热逐水的力量较为峻猛,临床施用时要注意药量宜轻,中病即止。尤其是甘遂一物,性猛有毒,难溶于水,不但要注意其用量,而且要用粉末冲服,才能发挥疗效。临床辨大结胸证,要抓住以下特征:一是脉沉紧有力;二是胸腹部位硬满疼痛,按之硬如石。因为其病位比较广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所以称之为大结胸。从诊断角度看,仲景所谓的“按之石硬”或“不可近”,一方面说明了病证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则提示医家,凡临证诊疾,有腹部疾患者必须进行腹诊,亲手切按,以别病情。比如大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二者均可出现高热,脘腹疼痛拒按以及大便燥结不下等症状,但如果在腹诊中发现按其腹而石硬,就属结胸证,否则便是阳明腑实证。

本文摘自《经方临证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9月一版一印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07: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17 08:06 编辑

      
原创: 王祖望  

          张简斋(1880年~1950年),南京著名中医。诊断正确,组方有序,用药大胆,治病多奇效,有“南张北施(施今墨)”之称。今选张简斋先生典型案例,以供后学学习。
         下元素虚 治饮邪须安冲气
          夏某,风水合病,服疏化之剂,肿势渐消,喘咳未已,不能平卧,口甜,哕呕,涎多,脉沉小。拟用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淡姜、细辛、五味子、甘草、白芍、姜夏、茯苓、陈皮、白芥子。

         此患者咳喘未已,结合风水病史,当属下焦元气素虚,阴盛阳衰,水液输布失常之饮证。盖水性变动不居,射肺则喘咳不能平卧;蓄胃则哕呕多涎。脉沉小(颇类寸脉沉、尺脉微)为下焦真阳素虚,寒饮上盛之“下虚上实”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以温肺化饮之小青龙汤平“水寒射肺”之咳逆倚息不得卧,辅以治痰通用之二陈汤。据王祖雄氏介绍,张简斋先生治病,“不论是治外感时病,抑或内伤杂病时,常以二陈汤作为衬方使用,盖取其通和胃气之意”(《中医杂志》1962年11期)。今合桂枝、细辛、干姜等温药,振胃阳以逐寒水,且二陈汤合白芥子乃治“痰留胁下”(《类证治裁?痰饮》)之名方,可见其组方已面面俱到。

         但须指出,《金匮要略》载下虚上盛之人,服小青龙汤后,易动冲气,出现“气从少腹上冲胸”之变。张氏于方中加茯苓一味,即为苓桂五味甘草汤,以截断服小青龙汤冲气上逆之变,设非上工,何能思虑及此。

         秦伯未氏谓:“一般痰饮证,多兼咳嗽喘息,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小青龙汤最为常用。”(《金匮要略简释》)该患者未标明年岁,当属“老慢支”之类,此说可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07: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病必明升降开合之道
张某,女,小溲困难,淋漓不畅,病经两月,遍治无效。近日溺中夹红,腹胀且坠,脉小苔白腻。辛劳中虚,开合失利。治以:升麻、柴胡、当归、黄芪、党参、白术、陈皮、五苓散、滋肾丸、金匮肾气丸、怀牛膝、牡蛎、泽泻。

此系劳淋久治不愈案。方中集多方于一纸,但非杂乱堆砌,通过本案阅读,可了解张简斋先生用药网络之一斑。张氏凭病情舌脉,谓其病系“辛劳中虚,开合失利”。因病久不愈,脾肾交虚,升降失调,开合不利,病机十分复杂。

张简斋先生集《医宗金鉴·杂病心法》治“小便不通”之虚证诸方而为此方,以治“内伤劳脾”之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与治“阳虚”之《金匮要略》肾气丸及“阴虚”之滋肾(通关)丸为主。另加牡蛎、泽泻、牛膝。全方计药20味,正方4首。可谓张氏治病,善用复方,颇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风格。

方中以补脾益气之补中益气汤以升之,辅以化气利水之五苓散与“直走下焦”之牛膝以降之;以肾气丸补下焦之阳虚,滋肾丸滋下焦阴虚。正与王旭高《医书六种》所云:“无阴则阳无以化,此方(通关丸)独窃轩岐秘。

若是阳虚不化阴,又当肾气丸为治”之义完全一致。更以牡蛎“滋填摄纳”以助之。此乃通补兼施,寒温互用之法,虽从补脾肾、理阴阳、培植正气着手,而重在调升降,运气化以复开合之道。久病用此,不失“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20: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案 细菌感冒
病史:李左,男,42岁,初诊节气,小寒。
室内暖气过热,傍晚开窗透气,汗出当风,半夜发烧39.5℃,咽干口渴,咳嗽痰粘黄稠咯,咳剧时胸痛。怕风少汗,汗出热不解。凌晨来院急诊,测体温39.8℃咽红充血,扁桃体不大,胸透肺纹理粗重。验血:白细胞12000∕mm3,中性83%,苔薄黄,脉弦紧。
讲解:
就这样一个病史,热出当风。注意里面几个要点的症状:咳嗽痰是粘的,当然它是黄的;汗出热病不退,而且咳嗽厉害的时候要胸痛口渴。以前我讲过:“外感无非辨他的风寒风热。”另外这是个冬天,到了夏天就要辨他的暑湿。外感病离不开这三个范围。想一想我给你们鉴别风寒、风热的4条原则。那么你辨别这个究竟是风寒还是风热?咽干,咳粘痰,尤其舌苔薄黄,脉是弦紧。
互动:学生:“应该是风热感冒。”
“开什么药?”
学生:“以银翘散为主:用金银花、连翘、葶苈子、芦根、全瓜蒌、桑白皮、炙杷叶。”
有的同学说用桔梗宣肺,桔梗辛温,风热宣肺你不能用辛温的药。宣肺你想到了,药不对。
再想想我讲外感风热感冒的时候,提高疗效有几个措施。
学生:“加石膏。”
加石膏?这个病还在卫分,还没到气分,你这个一定要注意呀!石膏是个气分的药,没到气分,你加早了。石膏凉的厉害,加早了引邪入里,从表证转到气分了,从卫分转到气分了。绝对不要用石膏。
学生:“加牛蒡子。”
加点牛蒡子可以。你别光想到祛痰呀!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这是对的。这个原则就有了,银翘散、桑菊饮都对了。你还要想到提高风热外感的疗效,给你讲过,三个提高疗效的关键。
学生:“加点生芪或白扁豆。”
我讲过:风寒外感有三个辅助提高疗效:第一就扶正,你说的对,可以用白扁豆,还可以用别的,但扶正的药只能用一个,用多了利邪。你想到白扁豆这很对,想到了提高疗效的第一个辅助是扶正,你还想到了第二个提高疗效就是宣肺,也就是透窍,但你的药没选好,用辛凉的药。
透窍的药用什么药?用薄荷、蝉衣。
第三个给邪出路,要分利二便。你当然用了全瓜蒌,即化痰、宣肺又通便。利小便可以用车前草。
这样你一个外感病的风热感冒,很多见就是细菌性感冒,这个原则定了,一般就会有疗效。为什么他是风热感冒呢?
我讲了四个指标:
第一个看舌苔脉搏,这是很关键。我以为呀,中医的四诊,最主要就舌诊。现在中医搞辨证分型或者后来搞证候分类,都不对,都把舌苔脉搏放在最后。我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呼吁了,舌苔、脉搏是中医的金指标,尤其舌苔。你好多病中医很有疗效,比如我们讲的乙肝,乙肝的病人开始一点症状都没有,无证可辨,中医治疗乙肝和乙肝病毒非常有效,你凭什么开方?就是凭舌苔。苔黄的,清热;舌苔淡的,补肾。乙肝转阴了。舌苔多重要!几十年中医,包括我们这一代中医,研究生更不行了,就把舌苔、脉博放在最后,作为陪衬,这是本末倒置,尤其舌苔作为金指标。所以风寒、风热的鉴别我给你讲了:第一个指标就是舌苔、脉搏。苔薄黄,脉浮紧或者脉浮数,那就是风热的关键指标,这第一个。第二我讲了咳痰:痰不在于颜色,在于它的质地。这个痰粘稠的就是黄痰肯定是肺热,假如白的也是肺热,千万别上当。临床的实际,辨痰不看颜色,看它质地,这第二个。第三个抓汗和痛。这个病例嗓子干,有汗;假如风寒就头痛的、关节痛的,没有汗。这三个指标舌苔、咳嗽加上汗和痛。另外看发烧,当然这个时候高热点。
这四个指标可能是风热,辛凉解表,用银翘散或桑菊饮,然后加上三个辅助,扶正、透窍和分利二便。这样你治疗风热感冒,细菌性感冒,中医会有明显的疗效。
诊断:诊为急性支气管炎。
脉按:
清代温病专家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中年李左夜间汗出当风,感受温邪,风热袭肺,咳痰黄粘难咯。咳甚胸痛,发热39℃。怕风,咽干口渴,汗出热羁,舌苔薄黄,脉来弦紧。清解温邪,首当治肺,辛凉解表立法,宗《温病条辨》:银翘散化裁。
处方:
金银花10g净连翘10g白扁豆10g白菊花10g莱菔子10g全瓜蒌30g桑白皮10g炙杷叶10g竹茹10g 芦根10g蝉衣5g车前草30g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剂,热退咳减,仍有粘痰。上方加葶苈子10g、牛蒡子10g、射干10g。再服5剂,痰出咳止而瘥。射干是清热利咽的好药。
中医治疗细菌性感冒,就风热感冒比西医有优势。西医治这个病,你用抗菌素不会那么快。输液降温很快,当天就可以退烧,要不了一天反跳。我在70年代初,我在广安门急诊科的时候做过观察,就是跟西医对照,用中药来退烧治外感和西药治外感病。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西药的退烧快但是反复大;中药退烧慢,几乎没有反复。所以总的疗程是中医比西医短。
按语:
1、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可一味清热解毒,要防止苦寒伤胃,胃气一败,既影响药效又容易伤正。讲解:胃气为本,这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忌讳,不能跟着西医走。咱们现在有西药的新解,认为西药的抗菌素就等于中药的苦寒伤胃药,这有一点道理。
2、辛凉解表有三助,方能增效。即:一透二泄三扶。一要透窍投蝉衣,二要泻利用车前草,三要扶正入扁豆。讲解:泄就是分利二便,用莱菔子、全瓜蒌、车前草;扶就是扶正,一味扶正药。用的是白扁豆,也可以用生芪,血糖不高的也可以用党参。
3、肺系祛痰为要,痰浊化热多见,莱菔子、葶苈子、射干、牛蒡子、全瓜蒌系效药。
4、竹茹易竹叶,保其清热之力,加强祛痰之功,实乃守法易药,增强疗效之举。
5、芦根退热止渴,又不滋腻碍胃,投鲜者更佳。

第二案 病毒感冒
病史:张少,女,12岁,初诊节气,立春。
白日同学结婚踏青,不慎感受风寒,入夜发热38℃,形寒无汗,欲盖厚被,鼻塞流涕,咳嗽不断,痰出白沫,头痛如裂,周身节楚,查白细胞5200∕mm3,中性70%,胸透肺纹理增粗,诊为病毒性感冒,就诊时,苔薄白,脉浮迟。测表38.2℃。
讲解和互动:
就根据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2℃,这么一个女孩子,12岁,感冒了。这个你看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这个应该很容易,这就是风寒感冒。
用什么药?
学生:“荆防败毒散。”
我讲过风寒感冒,不能用麻黄汤。为什么不能用麻黄汤?你还记得吗?
学生:“麻黄能升高血压,对心脏有抑制作用。”
第二个原因呢?为什么不用麻黄汤?
学生:“发汗太过。”
对。麻黄发汗的大剂,尤其配桂枝。过汗伤心阳,感冒好了,心阳伤了,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大忌。一头好了,一头又不好了,当医生不能这么被动。所以不用麻黄汤,改用了荆防败毒散。
你开个方子?
学生:荆芥、防风、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川芎、桔梗、杏仁、羌活、板蓝根。
你用板蓝根,苦寒呀!你何必跟着西医走?病毒性感冒没有办法,你非要抗病毒,不辩证。风寒感冒你板蓝根能用吗?有寒了,再用寒药,寒上加寒,这不矛盾吗?你别的药用得都很好,以后你千万接受教训,中医为主,别管西医,西为中用。他有用的拿过来用,没用的你不拿。病毒他怵头,你还跟着他走,别走了,回来。用中医的辨证,不用板蓝根。好多抗病毒的药,桂枝也能抗病毒,黄芪也能抗病毒,鹿角霜也能抗病毒,这都药理证实了。不用苦寒药抗病毒,你这个观念必须改正过来。
学生:“这里面加鹿角霜行嘛?脉迟呀。”
你又忘了中医的辨证。外感病能用鹿角霜吗?你光想到我讲鹿角霜能抗病毒,别再抗病毒,赶紧改过来。
学生:“得加扶正药,加生芪。”
对呀!你加呀!没不让你加呀!这就有道理了。
学生:“白扁豆是最常用的,它补气是比较温和的。”
还有呢?这样你就回忆我讲的几个要点,你脑子印象肯定深了,强化自己。像刚才细菌性感冒,你再碰到这样的感冒,你肯定思路都很清楚,像我一样,很快方子就出来,保证疗效。
还有什么?
学生:“用升麻。”
升麻也是一个办法,这已经有了,透窍。可以用升麻。可以扶正,用白扁豆,刚才这部分讲了。另外讲了用黄芪。
学生:“用苏叶、桂枝。”
苏叶这都可以用,都是辛温解表,没有离开这个范围,你来回换药都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们印象还不深。
学生:“少个通利二便的药。”
对呀,分利二便。风寒也得要排出去呀!不排除去不能提高疗效。分利二便,这样你印象深了。风寒感冒,辛温解表,不用麻黄汤,用荆防败毒散。用辛温解表,还要透窍,还要分利,还要扶正。
脉案:
张姓少年,外感风寒,束肺失降,寒重热轻,厚被无汗,试表38.2℃,咳痰稀沫,头痛节楚,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医圣仲景,定为太阳伤寒,治当辛温解表,肃肺止咳,以散风寒。
这个脉案和病史是不一样的,这是通俗的话。这脉案当中中医的文化,每一个脉案基本上都不一样,让你各种体例,各种写法都熟悉。有了疗效,文笔还要非常美丽,这两手都要硬。
处方:
荆芥穗10g防风10g紫苏10g前胡10g川芎10g桔梗10g云苓10g陈皮10g白芷10g羌活10g杏仁10g生芪10g
用了荆芥的头,这个发汗力量更大;紫苏包括苏梗、苏叶、苏子,取全草;头痛还要用上白芷。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盖被热服取汗,服1剂汗出热减,服3剂热退咳止痛除。
按语:
1、辛温解表,仲景所设为“麻黄汤”。但此方发汗大剂,过汗伤阳;又恐麻黄提升血压,抑制心脏之弊端,改投《摄生众妙方》的“荆防败毒散”。
2、祛风寒也须三助。一透窍用桔梗,二泄者投云苓,三扶者系芪,乃增效之策。
驱风也要三助。第一透用桔梗。第二他的泄不用车前草,用云苓。既能祛痰,又能透泄。当然润肠刚才说了用杏仁。“泄”无非就分利二便,去小便用云苓,走大便用杏仁。
3、辨痰不在色而在质,稀沫者无论黄白,均属肺寒,用紫苏既有苏子的温肺祛痰,又有苏叶之散寒。
4、肺系病祛痰为首,苏子合前胡、杏仁,温肺祛痰力宏。
5、风寒头痛骨楚,川芎配白芷,又加羌独活系有效药对。
外感里头川芎配白芷。内伤里头我讲过也是川芎配哪味药?
学生:“配天麻。”
对!配天麻叫大雄丸。治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是好药。外感病里面,头痛如裂,用川芎加白芷;骨楚那就用羌活。
  
      
       这是两份具有典型意义的病案,与《中西医融合观》的观点完全相符和。我和作者没有任何交往与关联,作者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得出病毒性感冒属于风寒,细菌性感冒属于风热,我从理论上论证也得出系统的结论。不谋而合,验证了中西医融合观的正确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3-29 16:19 , Processed in 0.05262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